潼南县地图
潼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领导班子
县委书记:刘祖礼,县委副书记:罗建极,孟德华,县委常委:张辉、胡国强、邹云生、江志斌、陶少雄、贾如兴、沈蓉、陈代军、郑勇、万军图片介绍人口民族
1998年,总人口89.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6万人。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等29个,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1%。1914年,潼南县进行了首次人口统计,全县计432260人,至1949年,全县总人口一直在40万上下波动,解放后进行过3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县有478927人,1964年,全县有563609人,1981年,全县有778710人,2002年,全县有904348人。2002年,该县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坚持从严控制人口的原则,继续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开展专项执法和专项治理,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2.1%。其中:一孩出生率87.0%。育龄妇女总合生育率2.7%。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统计: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904348人,其中:农业人口809796人,比上年下降0.7%;非农业人口94552人,比上年增长6.7%。全县总户数250283户。在总人口中,人口性别比为52.97:47.03。全年人口出生率10.0‰,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3.8‰。历史沿革
县名由来: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西晋时,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宁郡(郡治在今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于今县境崇龛乡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光辉乡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县治在今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避玄宗李隆基讳)。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铜梁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今汇集乡戴场坝)。唐代,今潼南县境为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内。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宋代,今潼南境地为青石、遂宁、安居、铜梁等县辖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今铜梁县城),原铜梁所属戴场坝一带划归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8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县治在今遂宁市中区),隶遂宁州。至此,县境不再设县治。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今潼南县境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民国元年,新建东安县,由省直辖。次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阆中),东安县更名潼南县。民国18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遂宁)。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广东、湖南县名重复,因定名未久,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设置于梓潼镇,遂更名为潼南。区划沿革:潼南历史悠久,建县较早。公元373年,东晋孝武帝在潼南设晋兴县(今玉溪青石坝),乃潼南设县之始。公元1912年,于县属梓潼镇设置东安县。公元1914年,改东安县为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1949年12月5日,潼南解放后,隶属关系变更四次:1950年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取消,隶绵阳专区;1976年划入江津地区(1981年改名永川地区);1982年随永川地区划入重庆市。1997年重庆直辖后,潼南隶属关系未变。
区划调整:1999年7月9日,潼南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驻地由梓潼镇正兴街27号、23号、34号、59号迁至梓潼镇莲花村拟新建的行政中心内(渝府[1999]123号)。2000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梓潼、双江、花岩、桂林、柏梓、崇龛、古溪、宝龙、飞跃、新华、玉溪、群力、米心、上和、龙形、塘坝、太安、永胜、新胜、小渡、卧佛、五桂22个镇;田家、永安、文明、红花、安兴、龙项、檬子、别口、寿桥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60016人,其中:梓潼镇118646人、上和镇30323人、龙形镇24883人、古溪镇35298人、宝龙镇27341人、飞跃镇15999人、新华镇12947人、玉溪镇23928人、米心镇15849人、群力镇20781人、双江镇47814人、桂林镇31149人、花岩镇12782人、柏梓镇46867人、崇龛镇43348人、塘坝镇62765人、新胜镇27034人、太安镇35755人、永胜镇8086人、小渡镇47035人、卧佛镇39944人、五桂镇13688人、田家乡14323人、龙项乡11576人、檬子乡13071人、别口乡11959人、红花乡15707人、安兴乡11313人、文明乡13623人、永安乡15137人、寿桥乡11045人。2002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21个居委会、283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9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6万人。2006年6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渝府[2006]126):同意潼南县将现有的31个乡镇调整为22个乡镇和街道。具体调整如下:(一)撤销5个镇、6个乡:梓潼镇、桂林镇、新华镇、飞跃镇、永胜镇、文明乡、龙项乡、檬子乡、红花乡、安兴乡、永安乡。(二)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1.梓潼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梓潼镇的东升、哨楼、四方、大佛4个办事处和李家祠、豆芽湾、纪念碑、碉楼坡、接龙桥、岩湾、大桥7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127.873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凉风垭(原梓潼镇政府驻地)。2.桂林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桂林镇、原梓潼镇的东风办事处及井田、莲花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80.387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原梓潼镇东风片区。(三)调整6个镇、2个乡行政区域范围,1.双江镇管辖原双江镇、原安兴乡九道村和白云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9.3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金龙街(原址)。2.柏梓镇管辖原柏梓镇、原文明乡、原永安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34.7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柏梓镇正街(原址)。3.龙形镇管辖原龙形镇、原檬子乡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80.6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茶店子(原址)。4.古溪镇管辖原古溪镇、原飞跃镇、原红花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6.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古溪镇正街(原址)。5.玉溪镇管辖原玉溪镇、原安兴乡大龙村和曹家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41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迎龙街(原址)。6.米心镇管辖原米心镇、原新华镇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51.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米心场(原址)。7.田家乡管辖原田家乡、原永胜镇、原龙项乡小石村、桂圆村、老庙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63.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罗汉村。8.别口乡管辖原别口乡及原龙项乡花院村、老君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41.3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别口沱(原址)。(四)保留11个镇、1个乡行政区域政府和驻地不变:小渡镇、塘坝镇、崇龛镇、卧佛镇、太安镇、上和镇、宝龙镇、新胜镇、群力镇、花岩镇、五桂镇、寿桥乡。2011年7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同意潼南县拆消别口乡、田家乡、寿桥乡。同时成立别口镇、田家镇、寿桥镇,其属地及政府驻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