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地图
吴川市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古迹
吴川,文物古迹众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新石器时代梧山岭贝丘遗址;有晋代茂山书院;有宋朝梅录祖庙、极浦亭;有明朝吴川县遗址、吴川学宫、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有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吴川县城南门、陈兰彬故居;有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等。新石器时期遗址:梧山岭贝丘遗址,在吴川市长歧镇黎屋村南梧山岭西坡。初步鉴定为距今五千至一万前,文物普查队1983年发现。遗址面积350多平方米。文化层高1.3米。该遗址证明了吴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
古代遗址:塘尾镇隅村南蛇岭东汉生活遗址,吴阳镇那良村的宋代贝丘遗址,长岐岭头村下庙岭宋代窑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乌岭南朝墓群,黄坡镇那罗岭尾村背东北的那拉岭隋唐墓群,覃巴镇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等等。
芷寮古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梅录祖庙:位于梅录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和1838年(道光18年)迭修。90年代修葺翻新,现基本完好。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前进两廊卷棚顶,为琉璃瓦面,多柱支撑。门额刻有“梅麓祖庙”四字。
吴川学宫: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文革后仅存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双峰塔: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又因特思山、丽山远揖塔前,故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楼,高23.15米,首层直径9.8米。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极浦亭: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林召棠故居:位于吴阳镇霞街村,建于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状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状元故居、状元古井、状元坊、状元纪念馆、林氏大宗、“高贤里”牌坊等建筑物。
陈兰彬故居:坐落在黄坡镇黄坡村,建于公元1875年(清代光绪元年),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面积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魂故居:坐落于黄坡镇岭头村,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当地人亦称“伯豪园”。
张炎故居:坐落在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1984年,张炎故居被定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川三绝
概述: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飘色: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为安全起见,2000年以来,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自然概况
吴川山脉:该市地形南低北高,从东部和西部向南部沿海缓缓倾斜。地势高低起伏不大,地貌以平原、台地、低丘为主。吴川有3个小山岭,第一个是天山岭(又名特思山),位于吴川市西部的塘缀镇与湛江市的龙头镇交界处,海拨172米,该山表土1米以下全部是花岗岩,北面陡峭,南麓坡度较缓;第二个是高山岭(又名丽山),位于吴川市板桥镇北部与化州市杨梅镇交界,海拔56米,这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吴川八景之一的“丽山樵唱”就在这里;第三个是大座岭,位于浅水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56米。还有一个就是唐缀镇的大坳岭,海拔53米。除上此之外,其余山丘均在海拔10~3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5~10度。吴川水文:吴川市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水源充足。鉴江河发源于信宜县长安塘,经该市流入南海,在该市内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江河面积90%,15吨量船可在河上常年流行。袂花江河源出于电白,经茂名市的袂花流入该市,至梅菉流入鉴江。市内还有三丫河、板桥河、乌泥河等。此外,还有人造河流博茂河和塘尾河。
吴川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1963年~2000年)分析,多年平均日照总计为2008.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年平均温2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雨量充沛,分配不均,平均相对湿度为85%;台风影响频繁,由于该市地处低纬,濒临南海,常受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袭击,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分析,该市平均每年受3、4个台风影响,影响时间从5月到11月,以7、8、9三个月为最。
历史沿革
历史: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现下: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缀镇合并了板桥镇。
吴川风光
吴川市是一个濒海小城,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非常有特色,传统景区有吉兆湾,吴阳金海岸,还有“南天一石”景区。吴川八景:延华弄月,一览赁高,极浦渔归,渔翁撒网,东海朝阳,通驷垂虹,丽山樵唱,限门飞雪。下面介绍三个主要的吴川古八景。丽山樵唱:位于塘缀镇丰六洞村西面的丽山岭,丽山岭山高56米,山上林木葱翠,风景秀丽,山顶有口天然井,井旁有八角亭遗址,山腰有石泉,山脚南边有十里八乡集资建的三仙古庙(此庙于1958年被毁)。古时民风淳朴,上山打柴的樵夫唱着吴川山歌自娱自乐,歌声飘渺,悠然自得,俨然世外桃源,因此丽山樵唱成了吴川八景之一。
吴阳金海岸:吴阳金海岸,位于镇东的南海沿岸,18公里的海岸线,碧海银沙,视野开阔,8平方公里被联合国定为“人与生物圈”考察点的防风林带。是观海戏浪的好去处,东海朝阳一景古今并无二样,凌晨渔民出海捕鱼,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吉兆湾:著名旅游区,位于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离吴川市区13公里,海岸线长11.2公里,为风景美丽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湾内沙滩洁净,林荫清幽、海水清湛,湾外礁石奇秀,被誉为“南方的北戴河”。1994年5月7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3年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历史名人
吴川人才辈出,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进士鞠杲、林廷,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代诗翁李文泰,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解放后有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先生等。吴川历史上计有进士十八人,翰林二人,钦赐翰林三名,举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进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云,元江淮指挥使刘承忠将军,明进士林廷献,清状元林召棠,粤东七才子之一林联桂,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名标儒林传之吴懋清,清才子李文泰。李凌云: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李凌云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极浦亭”,隐居设帐,传播文明。
刘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刘承忠率领乡民奋勇扑灭江淮地区蝗灾,立下大功。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刘猛将军”,建庙祭祀。
麦为仪:(1695~1762年)绰号劏狗六爹,吴川塘尾镇院村麦屋人。六爹为清乾隆岁贡生(秀才)、广东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机智勇敢、胆略过人、见义勇为、才思敏捷的大学者,一生敢于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神鬼作斗争。
林怀兰:吴川明代名医。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吴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鹏九龙协副将、琼州督抚,告授武显将军晋授“振威将军”。彭玉一生仗义疏财,赈济灾民,兴办学校,据《吴川县志》载:彭玉曾数次用火轮船运米回吴川平卖赈灾,救人无数。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吴川板桥镇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进士,他一生豪爽仗义,举粤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声名大振。易中诗文亦佳,有著作传世,可谓文武全才。
林召棠:(1786~1872年)字爱封,号市南,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人。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后回乡寄庐于金莲庵,终老泉林。
陈兰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吴川黄坡镇黄坡村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咸丰三年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是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期间,他致力为华工争取权益。1872年带领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学生官费赴美留学。
庞雄:(1891-1911)字苏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吴川人,早年投入新军,1910年春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1911年初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认革命不讳,遂遇害。
张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塘缀樟山人。原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时任第四军中将军长。后被蒋介石密令委人杀害,解放后毛主席签字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李汉魂:(1895~1987年)字伯豪,号南华,吴川县黄坡镇岭头村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内政部长等职,可谓出将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