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镇地图
无棣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发展
发展大民营。抓骨干。加大政府对优势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抓特色。重点加大对金融器具、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动车销售、房地产开发等优势产业的培植力度,鼓励吸收更多的创业主体参与到产业中来,努力形成“一个产业连一片,一个企业带一串”的块状经济格局。抓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大招商、大投入、大发展”的观念。无棣镇借助区位、资源和园区优势,积极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使全镇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2007年1-10月份,全镇共引进49个项目,到位资金7.6亿元。特别是在西城园区建设中,该镇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项目”的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镇西城工业园区一期规划2.49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工业为主,东区以房地产开发和商贸为主,互促互补,均衡发展。金融器具,2007年10月份,到无棣办事的江西客商李振峰被该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深吸引,当即决定在此投资2.8亿元建设酒店及商住项目。该项目占非耕地100亩,位于香榭里北侧,共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破土已动工。无棣镇农民有着30余年金融器具营销历史,营销业务人员至今已发展到5000余人。镇党委、政府立足这一传统产业优势,依托利德电子、利安电器、盛发科工贸等金融电子“龙头企业”,建立起一条拥有300多业户的金融电子一条街,该镇“中国江北金融电子第一镇”渐具雏形。招商引资
把握切入点。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普及招商知识和技能,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抓招商,谋引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诚信意识,在全镇形成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外资项目既引得来,又留得住。抓住着力点。坚持招大商,引大资,突出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引进这个重点。在抓大项目上,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和优惠政策“两个倾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招商引资,谈大项目,引大项目,靠大项目。选准落脚点。筛选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业效益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在确保长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产运营的同时,重点抓好投资2亿元的闽佳房地产开发、投资4000万元的京棣新型建筑材料、投资5000万元的德州皇家食品和长青公司纺织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企业招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实施专业招商,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利用外商招商,发挥外商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农业发展
该镇腹抱县城,济埕路、205国道在城区交汇,交通、通讯便利,水利、电力、土地、资源丰富,投资发展环境优越。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农民增收做文章,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冬枣密植园建设为主的枣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全镇拥有冬枣密植园3万亩,金丝小枣密植园1.7万亩,枣农间作4万亩,冬枣二级育苗8000亩,年产冬枣300万公斤,金丝小枣500万公斤。全镇拥有枣业专业村30个,冬枣二级育苗专业村10余个,专业户达2000余家。拥有冬枣保鲜库44座。总库容量达100万公斤。全镇拥有冬枣嫁接专业队30余1000余人。3亩以上高标准的冬枣密植园80余处。成立山东无棣绿色农业科技园责任有限公司。2002年春全镇销售优质冬枣苗200余万株。冬枣苗远销内蒙古、新疆、章丘、淄博、东营等全国10余个大中城市。在205国道“金三角”处建起了全县最大的冬枣、小枣销售市场,拥有摊位200余个,年销售鲜枣、干枣100万斤。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枣、牧、棉、菜四大产业为重点,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依托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建设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韩国辣椒种植效益高、出口前景好的优势,依托东范绿缘辣椒保鲜有限公司,进一步引导农民发展辣椒种植。依托德州皇家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培植奶牛养殖大户。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旅游资源
塔影公园:公园内有海丰塔,金古厅,钟鼓楼,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和大觉寺遗址,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的海丰塔坐落在荷花湾南侧,与大觉寺遗址相邻,五子闹佛塑像坐落在距新建海丰塔以50米处的旧塔遗址上,海丰塔北侧荷花湾与钟楼相望,东北方有一白石女塑像,全国八大名牛之一的渤海黑牛塑像坐落在此。塔旁有一架退役的战斗机。韩家窑遗址古井,1988年秋,在中国山东省无棣镇韩家窑遗址上,发现的一口古井。从中发掘出石夯、石磨、夹沙红陶盆残片,还有灰黑浅纹的陶罐残片及陶盘一只,上绘黑纹鱼形图案。事过月余,又在古井东北部两华里处,在土层一米以下,掘出卧式半椭圆形古窑一座,窑内壁四周红烧土层及青砖痕迹均颇明晰,五个并排的向南开的进火口门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识。经考证定为:此乃古时烧制陶器之窑。该遗址出土的多件历史文物,经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后经再次探测,韩家窑遗址,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长约四华里。文物普查时定为:韩家窑遗址,属滨州市大商文化遗址。这一古井的发现,不仅证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处,过着农牧生活,在筑屋、造井、制陶、粮食加工诸方面,都已达到了自产、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还创造着古代文明。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宝塔,为无棣旧八大景之一“丛林塔影”堪称齐燕一绝。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修葺。1957年,经上级批准将因地震震裂的残塔夷平。1991年县委县政府倡导重建。新建海丰塔由无棣籍原北京市设计院总设计师,曾设计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等建筑的设计大师张博先生设计;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海丰塔塔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了“海域无双邑,丰余第一州”的正门楹联。新建海丰塔共13级,高42米,外廊砖结构,饰八角飞檐挑角,角系铜铃,中心为水泥浇筑大圆柱,梯磴绕柱而上,座基四门分陈,二级发上,各层四窗开列,顶层八面环柱而上,上有佛光圆珠托半月组成塔刹,古塔因历史悠久和较高的文化价值而著称于世,新建海丰塔基本保持了原塔风貌。
吴式芬故居:吴式芬(1796—1856),海丰(今无棣)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后增光禄大夫。吴式芬一生笃好金石文考古,从政之暇,即搜集金石器物,撰写了《捃古录》,《捃古录全文》两部金石学专著,与他人合著了《封泥考略》。吴式芬博才多艺,一生著书甚多,现原稿多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清代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其故居位于旧无棣城南门里西侧,占地7000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故居南院始建于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为明代户部尚书王佑之宅弟,由吴氏十三世吏部尚书吴绍诗购置后重新扩建,现明代建筑犹存,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宝砚堂”因吴氏珍藏苏东坡“雪堂宝砚”得名。北院“尚书第”建于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室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据专家论证,此故居系明清时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