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玉林市地图 > 陆川县地图 >
乌石镇地图
乌石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902男7738女7164家庭户户数3644家庭户总人口(总)14724家庭户男7594家庭户女71300-14岁(总)36390-14岁男18640-14岁女177515-64岁(总)1036915-64岁男544215-64岁女492765岁及以上(总)89465岁及以上男43265岁及以上女46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4310

基本信息

乌石镇地处陆川县城南面20公里处,是自治区科技先进镇和玉林市科技示范镇。全镇面积128.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563公顷,其中水田2247公顷,坡地316公顷,有林面积6329公顷。辖16个行政村,人口754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0人。乌石镇交通发达,洛(阳)湛(江)、黎(塘)湛(江)铁路(复线)和玉(林)盘(龙)二级公路贯通全镇南北。境内物产丰富,盛产木材、杜仲、淮山、糖蔗、果蔗、龙眼、荔枝、菠萝蜜、柑橙、香蕉、西瓜、芒果以及水稻杂交种子;矿产有铁矿、石英矿、滑石矿、花岗岩、陶瓷泥、建筑河沙等;企业产品有日用陶瓷、花纸、酱油、刀具、机电、铸件等,其中酱油是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色味鲜香,久不霉变的特点;刀具锋利、美观、耐用;日用陶瓷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产品畅销区内外,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乌石畜牧业发达,全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的陆川猪的种猪场建在该镇。是"三黄鸡"生产基地镇,现存栏50多万羽,年出栏60多万羽。乌石镇近年推出的乌石猪脚和白切鹅、脆不腻、香甜可口。乌石镇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规模居全县第一位。乌石镇有全国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山庄占地40公顷,庄内亭台楼阁,月廊曲径依山构筑,布局别致;古树参天,果树满坡;山庄花草葱茏,四季飘香。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山下温泉喷发,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乌石镇介绍

概况:本镇位于黄山区西部,太平湖上游,东与太平湖镇、焦村镇接壤,南邻黟县宏潭乡,西、北接石台县七都镇、六都乡。距城区甘棠39公里,距合铜黄高速南安开放式服务区和103省道仅5公里,距黟县宏村20公里。本镇集田区、山区、库区于一身,有林山场30余万亩,农田近万亩,茶园10404亩,是全区重点产粮大镇、林业大镇、库区移民人口大镇和革命老区。境内既有重峦叠嶂、茂林竹海、飞瀑流泉之神秀,又有阡陌纵横、稻浪涌金、湖帆点点、渔歌唱晚之恬适,盛产木竹、茶叶、优质稻米、淡水鱼虾和竹笋、蕨菜、香菇、木耳、吊瓜籽等土特产品。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黄山市有机茶之乡”等称号。佘溪、殷溪、地理溪、王村河、清溪河、太子河等河流纵横镇境,汇入太平湖。桃和油路、汤高油路一横一纵穿境而过,日益成为九华山—太平湖—黟县古民居的便捷旅游通道。船杨环湖公路、乌夏路、乌长路、茶六路、地理溪路等通达工程先后实施完成,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移动、联通基站次第建成,手机信号覆盖全境。乌石镇城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已成为黄山区西部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乌石镇党委、政府以区划调整为契机,整合境内资源,做强优势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本镇打造成黄山区有较强工业支撑能力的特色生态经济最强镇。
历史沿革:镇境古称建兴约,后因巷子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乌石。明代属古名都火带、岩前社。清代属古名都乌石约、岩前约。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乌石、岩前乡,民国30年改为第一区石前乡。建国初属附城区、第一区,1957年12分属乌石、士贵两乡,1958年10月并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为乌石、士贵两公社。1963年3月将乌石、士贵两公社合并为乌石公社,1983年9月设乌石区,1987年4月改称乌乡,2011年改为乌石镇。
地理特征:本镇呈典型的小盆地地貌,太平湖如一块硕大的翡翠镶嵌于西北面,舒溪河与太子河分别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穿越乡境汇入太平湖。夏村、船渡、乌石、西溪村的24个村民小组和三高村的1个村民小组共计3000余人口地处太平湖淹没区。本镇兼具田区、库区和山区的特点,全镇水田面积7239亩,有林山场30789亩,森林覆盖率42.3%,茶园650亩,中药材300亩,桑园50亩,可养殖水面丰富,特别是发展库湾养鱼的条件优越。本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石坑村歧山寨为最高峰,海拔798米。秋香江发源于境内榕林村榴墩嶂。矿产资源有锡矿、萤矿、瓷土等。
基础建设: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总投资199万元的35KV乌石变电站技改工程,总投资110万元的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桃和油路乌石段工程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完成,船杨环湖公路乌石段已全线拉通路基,初步构建了太平湖上游环湖公路格局。程控电话已覆盖全乡7个村58个村民组,全镇拥有程控电话1300余门,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城区建设不断推进,功能日趋完善,截止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并实现了街道硬化和亮化,新建农民商住楼100多套,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全乡拥有个体工商户120余户,已成为黄山区西部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集镇的吸纳力、牵动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
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势头正劲。本镇党委、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截止至2008年底全镇已实施退耕还林4325亩,其中毛竹造林500亩,经济林350亩;种植中药材300亩;新辟茶园70余亩,桑园50亩;创办了一家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杨村免烧砖厂;新上两个百头养殖场,1个种猪场,1个七彩山鸡养殖场,全乡肉鸡、肉鸭、肉鹅年养殖规模超万只;新建了4家规模粮食加工企业。
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镇拥有1所初级中学,5所完小、7个教学点,在校中小学生达1067人,中小学教师71人,2002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028.96平方米的乌石中心小学教学楼(庆恩楼),大大改善了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全镇拥有卫生院1家,医疗点5个。乌石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于2000年12月被评为全省百佳服务所。乌石镇广播电视站于2001年1月被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厅授予“省五星级广播电视站”称号。以镇科协为龙头,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保站、兽医站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科教三结合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在科教兴村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已建成船渡村杨家滩生态农业、杨村村乌萸子套种野葫芦、西溪村牧草养鹅、乌石村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40户,从事粮食、茶叶、水产品等销售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
经济文化: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闻名全县的土特产有:烟叶、荷树湾余氏箩格、升车大水坑黄氏油笼、璜坑桥头范氏书笼、大岭下叶氏花蓝、上书村江氏木屐、龙湖村竹笠、陶坑火笼等。1988年有水田1.98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68万亩,总产1.1万吨。全镇水果种植广泛,70年代本县柑桔当家品种“书田桔”,发源于镇内书田村。1988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1.04万亩,总产517吨。又是全县紫胶生产基地,种有紫胶寄主树0.79万亩,1984至1985年,紫胶生产受省人民政府表彰。工业方面,建国前,主要生产砖瓦、瓷器及竹木制品等。1988年有陶瓷厂、铁木厂、家私厂、水电站等企业,村建筑队23个。士贵瓷厂生产的日用瓷器曾远销美国、日本和中东各国及香港地区。水电资源丰富,1988年百河径、杨梅坳两水电站装机800余千瓦。境内交通便利,惠水、紫海公路经过其间。商业方面,未建县城前已有巷子圩。县城建成后,商业网点逐渐移向县城。至建国前,巷子岗有小店近10间。文化发展较早。明代创设的官山书堂闻名东江。近代紫金花朝戏创立于鹧鸪村;西医最早由荷树湾福音堂传入本县。至1988年,全镇设有初中2所,小学20所,在校中学生1000余人,小学生5500余人,教职工230余人;还设有镇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和卫生院。保存主要文化遗址有中澄村白水磜宋代古窑址及荷树湾福音堂。

地方特产

薯粉莲雾甜糟

雷州市乌石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6622男34945女31677家庭户户数13220家庭户总人口(总)65865家庭户男34267家庭户女315980-14岁(总)249820-14岁男135680-14岁女1141415-64岁(总)3748915-64岁男1951415-64岁女1797565岁及以上(总)415165岁及以上男186365岁及以上女228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6120

一、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乌石镇,地处东经113°32ˊ26″~113°48′57″和北纬24°33′00″~24°38′00″之间,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部,是曲江区南边重镇之一,距曲江中心城区1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马坝出口处5公里,距沙溪出口处4公里,南邻英德市沙口镇,东靠翁源区及本区沙溪镇,西依北江河,以北江河为界与本区的樟市镇隔河相望,北靠马坝镇。乌石镇处于笔架山峰的南麓,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南倾斜,东面是笔架山脉延伸全镇,形成狭长地带,全镇有杨梅、展如、石角3条溪流,溪长均约30公里左右,由东向西注入北江。该镇土地肥沃,山林茂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和渔业生产。全镇行政区域117.3平方公里,14879.78亩(991.89公顷),其中水田11780亩(785.28公顷);山地面积7113.59公顷,辖区内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高镁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可开发的水资源蕴藏量1万千瓦,石灰石储量8亿多吨。全镇辖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共90个自然村,总户数有6843户,人口21051人,其中农业户2954户、农业人口12552人,农村人平收入为4245元,劳动力11327人。全镇现有中学2所、共28个班,在校学生850人,教职员工78人;小学4所,共36个班,在校学生1013人,教职员工66人,入学率和毕业率达100%;幼儿园1间,共3个班,在园幼儿80人,教职员工5人,“普九”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的有关规定;镇卫生院2所,有医护人员52人,设有2个门诊和医疗、护理、防保、内儿妇、外、中医、药剂、放射等科室,有B超机、心电图机和X光机等10多种仪器设备,住院部设有病床12张,全镇6个村委均有卫生医疗站,有医护人员6人。镇文化站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拥有图书1.5万多册,(1995年镇文化站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特级文化站),篮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17个。

二、历史沿革及人文自然景观

在乌石镇的南侧平地矗立着两块天然巨石,呈椭圆形,乌黑发亮,蔚为奇观,“乌石”之名由此而得。据《曲江县志》记载:乌石街在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由杨梅迁至乌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设乌石乡,先后属九区、六区、一区管辖。1949年后属马坝区,同年撤区并乡,成立大坑口乡。1958年并入樟市人民公社。1959年从樟市人民公社分出,合并沙溪人民公社为乌石人民公社。1961年与沙溪人民公社分开,成立乌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设区,1986年12月又撤区建镇。1989年把村委会改制为管理区,其管辖范围不变,1998年11月韶关市和曲江区以乌石为试点,又把管理区改制为村民委员会。2006年3月6日合并大坑口镇,乌石镇政府驻地不变。座落镇内的月华寺相传是在南北朝时期由天竺僧智药创建,是招提朗法师演法之地,该寺靠近北江之滨,是一座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三层古式建筑,有“三宝殿”、“祖师殿”等殿堂。建国后,这里曾办过农业中学,虽经历史风雨,它的构架依然尚未塌圯,在近两年善信的乐捐下,大殿已重新建起且免费开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床板岭遗址位于镇东约200米处的一座长方形的山冈上,遗址中心位于北端台地,地势较高,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9年起,曾经几次调查,遗物多暴露于耕地面上,陶器有尖砂粗陶和质软陶两种,1984年曲江区政府将该遗址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2个多月的正式发掘,面积达976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3座,出土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乌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英烈梁展如的故乡。梁展如于1924年在曲江开展农民运动,带领曲江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5年建立曲江县第一个党组织,任中共曲江县委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任北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的军需长,南返农军的总指挥,先后参与并领导了仁化暴动、曲江西水暴动、英德鸡麻湖暴动和鱼湾暴动,给国民党反动派予以有力打击。抗战期间的1938年梁展如负责恢复了曲江县党组织,先后分六批选送了10多名爱国青年北上延安;1948年3月在翁源黄竹坪战斗中,带病突围,不幸被捕,坚强不屈,同年4月28日在翁源官渡英勇就义。解放后,铁道部门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曲江县乌石镇鹅鼻洞铁路线上建立了展如站(后因火车提速而撤并),曲江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把他所在的小学命名为展如小学。2004年,在区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梁展如先前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兴建了梁展如故居,该建筑为红砖瓦房结构,共2间,在故居内陈列有他生前生活用品、他本人相片(因为在革命时期,没有照相设备,同时为了保密,他本人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及描绘他当时战斗过程的图画,现在它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成为了我区又一个红色旅游点,经常有人去梁展如故居参观并悼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