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庄镇地图
小官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改水、改厕和清洁河道、清洁家园、清洁村庄工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继续推进“八件实事”工程,实现了合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620人,普及率达99%,全年扶贫建房19户,新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0户。以争先创优为抓手,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启动实施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考成绩综合考核名列全县第四。为进一步营造“绿色宝应,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小官庄镇政府针对小作坊、小餐馆、小超市、小卤菜店、小熟食店等“五小”食品行业开展全面整治工作,各驻镇相关职能部门对照标准逐户检查,各村结合专项整治情况,及时将整治结果报送镇食安委办公室,旨在规范全镇“五小”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行为,确保广大群众食品放心消费。新农村建设
集镇建设迈出新步:以提升集镇形象和集镇功能为重点,加大集镇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品位不断提升。集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私搭乱建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坚持“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实施”的原则,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全年开发商品房1.1万平方米。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集镇实施了亮化、美化。安装了160多盏路灯,维修道路600平方米,新建道路2000米,清理了集镇中心排河,新置垃圾箱60个,天海桥顺利竣工通车,集镇“四纵四横”布局初步形成。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两手齐抓,一手抓玻璃产业的培强培大,一手抓非玻璃产业的快速引进,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镇列统企业增加到11家。围绕打造玻璃名镇,狠抓个体培壮、新体培植、母体培强,通过特色产业招商,玻璃行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生产工艺不断创新,规模企业引进了制球机、磨边机、开模机、镀银机等玻璃工艺品制作机械,企业生产能力、营利水平有所提升。围绕打造经济强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非玻璃企业的引进和培植。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紧扣“一个中心,四个突破”要求,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先后吸引了台湾、香港、浙江、苏州等地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发展状大,跨越发展,几年来,共引进新建项目35个,累计投资2.5亿元,风顺制氧、高德包装、艾宝玻璃、六堡玻璃、惠宝、旭达彩印包装等玻璃及其前延后伸项目,使玻璃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实力不断提升。天海滑线、华鹰低业等非玻璃企业的落户逐步改变了全镇单一的工业结构、非玻璃项目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致富经“吹”进央视:小官庄拥有规模玻璃企业超过30家,玻璃加工点数4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专业研发人员超过500人,每年要研制上万个新品,玻璃产品在国内圣诞礼品行业独树一帜。独资企业美瑞华公司的产品,还直接进入美国沃尔玛等110多家零售业巨头的连锁店,台商独资企业扬州六堡玻璃工艺有限公司的落户,成为推动小官庄玻璃行业快速发展的又一引擎,年实现产值过亿元。目前该镇玻璃产业年实现销售已达4亿元。该镇的玻璃产业发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05年3月7日晚10:15和3月8日中午12:30,中央电视台7频道名牌栏目《致富经》以《吹出来的4个亿》为题,连续专题解读小官庄的“致富经”。
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产值6.2亿元,增长28%。实现开票销售1.7亿元,增长51.4%。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9500万元、销售28300万元、利税1980万元、利润1380万元,分别增长37%、36.5%、34%和37%。重点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美瑞华公司销售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六堡公司、东风圣诞、天海滑线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玻璃产业特色更加明显,非玻璃产业逐步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鼓励和帮助有创业才能的人创新业、有劳动技能的就好业,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上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9家,个体工商户185户,新增注册资本8100万元,增长2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全面免征农业税,实行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夏粮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有效防治条纹叶枯病等病害,水稻生产实现恢复性增产。畜牧业突出规模养殖和疫病防治,保持了平稳发展。绿化造林工作得到加强,成片造林600亩,农田林网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1%。继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土方64.8万方。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全年实现转移输出15409人,新增2057人。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利用降息、挂息、清收债权等方法,化解债务75万元。
建筑及三产:势头良好。建筑业继续在“双包”面积上做文章,在巩固市场的同时,利用一切社会关系等资源,拓展新的建筑市场,目前在浙江、江西、南京、徐州等省市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2005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000万元,施工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5.4%、25%。实现“双包”面积12万平方米,居全县前列。第三产业重点围绕建设新型集镇要求,注重商品房的开发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年实现增加值6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