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镇地图
新市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情况
新市镇自古以来就是浙北地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全镇总区域面积9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4个社区、1个居委会。2009年,全镇常住人口84569人,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达到45.72%;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3.8亿元,财政总收入4.38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38元。近年来,新市镇相继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中心镇、百强镇、文明镇、卫生镇、历史文化村镇、民间艺术之乡、体育强镇,湖州市十强乡镇,德清县副中心城市,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系规划。新市镇的区位优势突出。新市镇位于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腹地,德清县东部,距杭州、湖州、嘉兴均50公里,离宣杭铁路、杭宁高速、沪杭甬高速均为30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80公里、上海浦东机场220公里,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并设有新市互通区,上海至莫干山风景区的高标准一级公路穿境而过,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交通便捷,地理区位极佳。经过几年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周边辐射人口近50万人。现正在合理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按照集聚、集约要求,周边8个村全部向镇区集聚,全镇由287个居民点合并为38个,加快推进了人口集聚。而新市镇的特色产业更加明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提升发展粮油食品、新型建材、轻纺服饰、特色机电和医药化工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产业,主导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78.5%。2006年,新市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核定为省级德清工业园区,批准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近期调整扩容近10平方公里。2009年,德清县委、县政府把德清工业园区作为全县三大工业集聚区给予了重点扶持,力争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打造成全省一流工业园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主导产业,已形成以特种水产、蚕桑生产、湖羊生猪、蛇类繁殖、蔬菜瓜果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土地流转率达到60%。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镇内有仙潭市场、摩托车市场等各类特色市场6个,年营业额过亿的市场有3个,大型超市4家,二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1家(在建)。2007年新市古镇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依托京杭运河,大力培育临港物流产业带,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的城镇功能也是新市镇的一大优势所在。按照统一规划、各具特色、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完善公共设施功能,新市镇大力实施城镇建设“三年计划”,进一步完善路、电、水、通讯等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已建成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400吨的垃圾焚烧厂、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消防队等公建设施。有公安、工商、交警、建设等部门县派职能站、所18个,工、农、中、建等银行金融机构6家,年存款余额21.35亿元。建有劳动保障中心所、便民服务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影剧院等公共服务场所。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共有2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3所幼儿园和1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拥有1所县级人民医院、1所镇级卫生院和镇预防保健中心。
历史文化
新市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史上原济阳县“八大景观”之一的“苏武断粮桥”就座落于距镇驻地约4公里处的土马河故道上。新市镇人民素有革命传统,济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建立于该镇的史家寺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新市镇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和平与自由的斗争一度传为佳话。2002年以来,以“计划生育711优质服务”为代表的计生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生文化。
古桥和古弄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早在晋朝以前,新市就已形成市井,街道间有弄堂贯穿,市河上小桥横卧。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淫,逐渐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据记载,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但因历史变迁,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11座。太平桥,为单孔石桥,横跨小西河。始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得到重建。两侧栏杆至今仍保留石狮数个,桥石基座上刻有楹联。当地流传这样的风俗:新婚男女从桥上经过,可期太平吉祥。状元桥,位于镇北乐安港西。因宋朝时新市人吴潜考中状元,后官至左丞相。故得此桥名,蕴含金榜题名之意。钟楼弄,长180米,宽约1.7米,位于觉海寺旁。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弄的一头是波光粼粼的市河和造型优雅的迎圣桥,古刹、小桥、流水、深巷四景合一,构成一幅古朴的图画。“胭脂弄,秦淮河”。连通北街与寺前弄胭脂弄,明朝时就已出名。这条长70余米,宽1.5米的小巷,当时多为娼妓所居,因弄内胭脂味扑鼻而得此名。
基础设施
成渝公路、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新猫、新仁、新马、常界、常电等标准碎石路面的乡村公路网络全镇,实现了社社通车。镇内有资阳市属装机10700千瓦的沱江水力发电站1座,共架有高压供电线路2条,35千伏变电站2座。建有移动通讯基站4个和联通基站1个,光纤程控电话已普及到村到社到户。建有全市第三大提灌站——娃娃石提灌站,还建有石河埝蓄水堤60处,山平堰220口,蓄水池6858口,电力提灌站30余处,装机1500千瓦,提灌渠38条,总长45公里,龙泉山灌区13000余亩,灌溉水路畅通无阻。
经济状况
多年来,新市镇紧紧把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发展主题,按照“稳粮扩经上畜牧”的思路,明确定位找出路,立足优势求发展,把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推进农民增收步伐。新市镇坚持“农业立镇、工业强镇”思想不动摇。农业上,按照“调优、示范、服务、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实施科技兴农、典型带动战略,建成鲜奶集散中心1处、农业示范园区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博林果品示范园、天甫牧业万亩牧草示范基地)。工业发展上,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设立了民营经济园区,制定了引进外商、外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政治待遇上实行优先优惠,并规定税外无费。先后成功引进了宝卿王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天甫牧业有限公司、济南富万家农资公司、维维乳业集团、山东新得康胶囊公司、济南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万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富田饲料等项目20多个,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历史沿革
该镇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1078-1085(北宋元丰年间)设新市坊;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置新市镇,次年设新市巡检司;1855年(咸丰五年)设新市局;1912年(民国元年)改局为新市乡;1949年恢复新市镇;次年升为乡级镇;1958年新市与团螺乡合并建星火公社,后改名为新市公社;1984年3月,该镇升为县城镇,且废社建新市乡;1992年10月,乡镇合并为新市镇。从北宋设新市坊以来,这里就商贾云集,经济繁华,物阜人丰,建有钟州、禅院、石板街、木板楼、三街九巷十码头,素有“小南京”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