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镇地图
新市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桥和古弄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早在晋朝以前,新市就已形成市井,街道间有弄堂贯穿,市河上小桥横卧。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淫,逐渐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据记载,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但因历史变迁,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11座。太平桥,为单孔石桥,横跨小西河。始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得到重建。两侧栏杆至今仍保留石狮数个,桥石基座上刻有楹联。当地流传这样的风俗:新婚男女从桥上经过,可期太平吉祥。状元桥,位于镇北乐安港西。因宋朝时新市人吴潜考中状元,后官至左丞相。故得此桥名,蕴含金榜题名之意。钟楼弄,长180米,宽约1.7米,位于觉海寺旁。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弄的一头是波光粼粼的市河和造型优雅的迎圣桥,古刹、小桥、流水、深巷四景合一,构成一幅古朴的图画。“胭脂弄,秦淮河”。连通北街与寺前弄胭脂弄,明朝时就已出名。这条长70余米,宽1.5米的小巷,当时多为娼妓所居,因弄内胭脂味扑鼻而得此名。
枕河人家
西河口是新市一条典型老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长约二华里。缓缓流淌的市河由南向北将数以百计的民居隔在两边,再由数十座精美的小石桥连成一片。千百年来,伊伢而过的桨声楫影,曾勾起多少沿河人家的遐思。西河口水街的西边,历代为临水而建的靠街楼,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水乡老街之特色。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独特的封火墙、石砌的堤岸河埠,向你诉说着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位于西河口中段的钱宅,是一处多进深的大院。五代吴越王钱缪在新市的后裔们曾聚居于此。据记载,晚清至民国初,西河口仍是新市的一条主要商业街,沿街居民大多从商,临街店铺栈坊最多时达500余家,有60多种行业。当年的西河口,两岸船舶川流不息,三尺柜台宾客盈门,一派兴旺景象。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时,曾选取西河口作外景地之一。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蚕花姑娘》摄制组,也是选取西河口作外景点。“鱼米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老电影中的甜美歌声,唱的就是西河口售蚕茧的热闹景象。
气候物产
新市镇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土地宽满肥沃,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果菜、牧草等多种作物生长。该镇秸秆、饲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水产养殖、饲料(草)加工等项目。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轻工商贸业。该镇的无公害大棚辣椒、豆腐皮等农副产品久负盛名,十分畅销。
新市镇农业经济概况
新市镇位于长寿区东郊,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30亩,农业人口27744人。辖区内地势平坦,农产品充裕,是长寿区重要的产粮、生猪、禽蛋和优质伏淡季水果基地。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着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引进了总投资5250万元的重庆市绿康植物油厂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了我镇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全镇水资源丰富,水利基础设施完善。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38万元,粮食总产量16621吨,水果产量671吨,生猪出栏26672头,小家禽饲养规模达50万只。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
历史沿革
该镇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1078-1085(北宋元丰年间)设新市坊;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置新市镇,次年设新市巡检司;1855年(咸丰五年)设新市局;1912年(民国元年)改局为新市乡;1949年恢复新市镇;次年升为乡级镇;1958年新市与团螺乡合并建星火公社,后改名为新市公社;1984年3月,该镇升为县城镇,且废社建新市乡;1992年10月,乡镇合并为新市镇。从北宋设新市坊以来,这里就商贾云集,经济繁华,物阜人丰,建有钟州、禅院、石板街、木板楼、三街九巷十码头,素有“小南京”之称。
概况
新市街道位于临潼区西北部,距城区20千米。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2.84万人。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新(市)谭(家)公路、新(市)油(槐)公路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