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镇地图
西塘镇相关地区地图:
主要景点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赢得广大游人们的青睐,其中西塘旅游公司开发的景点有11个,从逆时针方向走:由古镇中部的叶家弄进入,入西街右转,经“根雕馆(1)、瓦当馆(2)、薛宅钮扣馆(3)”;---到双桥处,直走过安境桥右转,在烧香港,游“倪居(4)、圣庙(5)、木雕馆(6)”;---延西塘港东边古街北上,过狮子桥,可见“黄酒馆(7)”;---沿细长的烟雨长廊,经送子来凤桥,一直往西,来到“醉园(8)、七老爷庙(9)”;---返回环秀桥,右转进“种福堂(10)”;沿西街往东,最终游览“西园(11)”。西园:西塘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风景优美。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数丈,风来稷稷有声,故名。1920年冬天诗人柳亚子来西塘,曾住西园并与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园摄影留念,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1990年3月,在镇西善兴建了总面积16.6亩的公园,为纪念柳亚子来西园,名为“西园”。入园处小桥流水,石狮门厅,园内环绕砖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桥、假山、凉亭、人工瀑布。有好几家建在该景点旁边的客栈也以此而命名,如:西园雅居、西园客栈、西园驿站等等。
醉园:初建于明,现在庭院房屋保存完好。园设三进,厅堂回廊,碧池青石,回廊翠竹,秀色醉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那座仅容一身过的砖制袖珍小桥,玲珑剔透,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王氏世代诗书传家,祖父精于书法,父子痴迷版画艺术创作。园内书厅“艺香斋”设有王氏“水乡风韵”版画系列陈列。
廊棚:西塘古镇中最著名的风景线是一道长达近千米、造型古朴的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一色的墨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俗称“一落水”。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沿途还有别致的小贩卖各种物品,漫步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陆坟银杏:陆坟银杏在西塘镇邮电路坟浜弄口,共两棵,雌雄一对。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银杏老干婆娑,枝叶茂盛。雄银杏高13.5米,围抱3.92米;雌银杏高9.35米,围绕3.08米。墓主人陆邦出身西塘,做过都堂,为官清正,知识渊博,曾做过明朝通政御使赵文华的老师。传说陆邦的住宅是赵文华用监造嘉善城墙时所多余的城砖建造的,遗址即是现在西塘南棚下的俞家弄。墓现已无迹可寻,只留下了墓周围的石人石马与这两棵老银杏树,依旧屹立于此印证着这段历史。
石皮弄:古镇在明代以前大户人家有唐、王、赵、陆四姓,明以后又有倪、蒋、朱、卜、陆等大户,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长长的弄,镇上现仍长短不一的弄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名叫石皮弄。石皮弄在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处。在西塘镇122条长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由166快石铺成,弄面平整,下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两壁梯级状山墙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
种福堂:种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进为正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
民间瓦当陈列馆:瓦当是一种材质简陋的建筑装饰配件,由于它不易保存,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该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及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古镇西塘在历史上就是个酒镇,“酌好酒,吟好诗”,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两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诗人高启乘舟过西塘,特地停下来寻问酒家。在清代,镇上名酒“梅花三白”闻香百里,民国初年的柳亚子多次醉饮镇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说与古镇同步,与古镇齐名。西部的酿酒世家刘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镇西塘,将他几辈人收藏的酒文化实物在这里陈列展示,在原有黄酒陈列馆的基础上新开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从一个酒文化的侧面,用数百件实物对中国酒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国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涉及到民俗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倪天增祖居陈列馆:倪天增祖居座落在西塘镇烧香港南33-35号。清末民初建筑。倪天增(1937-1992),原上海市副市长,出生于宁波,祖籍浙江嘉善,祖父倪祖今为清末秀才,父亲倪维熊自幼接受新学,1929年赴鄞县县政府任建设科科长、局长,自此定居宁波。他为人和人民赤胆忠心,呕心沥血,是备受尊敬的人民公仆。为缅怀倪天增同志,展示他勤廉兼优的时代风范,1999年4月,西塘镇人民政府筹款修建倪天增祖居陈列馆,2006年6月进行了改扩建。祖居面阔五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27.1平方米。现存三进,硬山顶。第一进为平房,通面宽16.3米,进深8米;第二进为二层楼房,通面宽13米,进深10.7米;第三进为二层楼房,通面宽9米,进深8.3米(现作为旅游景点及廉政教育基地只开放前二进)。修复建筑面积共428平方米。展馆用较丰富的实物、史料、照片,再现了倪天增同志的卓著功绩和公仆形象。2004年1月倪天增祖居已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该处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浙江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尊闻堂:尊闻堂建于元末明初,其中堂内的百寿厅堪称一绝。厅内的梁柱、廊窗都有图案,形态逼真,刀法细腻,雕刻精湛。
钮扣博物馆: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纽扣博物馆馆位于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
根雕馆:西塘是块风水宝地,适合休养生息,还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根艺雕刻家张正先生,他祖籍安徽舒城,杭州人,出生于1958年,1999年经人才引进,入住西塘。张正大师的作品立足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五百件多件大型作品被载入“吉尼斯之最”。张正大师以他出色的手艺与不怕困难的精神被列入世界名人录,誉为“东方之子”。
狮子桥:又名里仁桥,因桥栏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八尊,民间又称此桥为狮子桥。
环秀桥: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它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相传昔日晴天时站在桥顶可以北望太湖边上的青山。1997年重建石级拱桥。这里有幅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描写了过桥的两种方式。乘船是从碧玉环中过,步行则是人步彩虹带上行了。这副对联是脱胎于河北赵州桥上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五福桥:建于明正德年间,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西塘的老人说,从这桥上走过的人会带上五种福气,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德行和善终。五福桥位于烧香港,倪天增祖居陈列馆以东。
卧龙桥:卧龙桥建成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位于北栅市河口,系单孔石拱桥,桥身长31.46米,宽4.95米,桥东坡32级,西坡30级,西堍朝南转角处还有9级。巡杖呈长方形,高44厘米,望柱高71厘米,柱头呈方形。拱圈为纵联并列砌置,工艺精湛,为镇上最高之桥梁。
送子来凤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的棚,和方砖铺就的长条凳,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美景的好去处。而“送子来凤桥”最通体现西塘人细致周到的本性之处,在于桥体上的石阶被一分为二,左侧的石阶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侧被设计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虑到当时女子有缠小脚的陋习,迈步子小,台阶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专用环秀桥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它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诗词赏析:,[送子来凤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夕看多时。路过送子来凤桥,抬头有鸟飞过。他们说,鸟是祥瑞,亦如当初建造它的时候这个名字的由来。桥的一边为斜坡,一边为台阶,左生男,右生女,当中隔着镂空花墙,方便了两两相望。静谧的古桥,悠悠伫立了百年,不会说话,只等时光轻声走远,只用眼睛来见证无数对情侣夫妇在此海誓山盟,缘订三生。或许中年以后,几十年过下来也是平淡无奇,像清水不起波澜;而年轻时候,有时短短几年便如隔了一生一世,沧海桑田便是这般道理吧。桥的影子,被斜阳拉出一个长长的字,我总觉得那像个“情”字,一点点的感动,一点点逝,还是沿着斜坡来回走了几遍,心里默念着的是永远。
建筑特色
马头墙: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美人靠: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大家看此靠的形状象不象“鹅项”?西塘方言中“鹅项靠”与“吴王靠”是谐音,有人称之为“吴王靠”,后来此样式在江南一带的临河建筑中广为运用,现在的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个人都能靠!
河埠:河埠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主妇们在这里浣衣洗米,在这里张长李短。即便是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比如洗床单,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阵后,投在河里大力甩动漂洗,又快又节省。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
船鼻子:河埠与船只的关系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发现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缆绳的孔眼石,用于固定船只。这就像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所以孔眼石就被称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讲究实用,久而久之也开始讲究美观,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纹样,极富传统文化情趣。
系缆石:系缆石状似石莲花,埋入土中,形似莲花桩,这是供过路舟船停泊系缆,一个缆石上可同时拴几根缆绳,这也是古代镇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公用设施之一。
花墙: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组搭而成的。一般位于天井或院子的围墙墙体的上部,用来通风,既美观又实用。
高阶沿: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所比喻的建筑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
观音兜: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
花窗:花窗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为各种格子图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样或吉祥图案的。这是当地人思想上保守与开放的矛盾体现,在人们刚开始用玻璃的时候,总觉得家里的东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不妥当,但又非常想赶时髦,所以出现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饰。
瓦当:瓦当位于檐口,在底瓦和面瓦终端都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瓦当俗称“筒瓦头”或“瓦头”。西塘的明清建筑很多,现存民居建筑上的瓦当最早的约在明末清初,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瓦当图纹十分丰富。西塘所在的嘉善,粘土质地细腻而粘韧,制成砖瓦后呈黛青色,相互叩击,声音悦耳,其砖瓦在明清时期就有名声。多少年来,许多建筑物都消失了,而瓦当—中国传统建筑物上一个极小的构件,却留了下来,成为社会历史和地方风情习俗变迁的记载。瓦当是在瓦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屋面瓦垅下端的兼有装饰和护椽功能的特殊瓦片就称为瓦当,其花形图纹最初出现的是万年青,承袭了老瓦当的“延年”、“万岁未央”的文化内涵,后来出现了莲花、芙蓉等。莲花瓦当多用于寺庙和坟屋,芙蓉多用于一般民居。西塘的民居瓦当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四梅花檐头瓦当、蜘蛛结网檐头瓦当、民国开国纪念币瓦当等等。瓦当虽然不起眼,但不同的图案、纹花、形状、材质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浓缩和积淀。
名人大家
西塘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杨茂、张成:——元代工艺美术大师
顾锡东:——已故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宪初:——已故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
倪天增:——已故上海原副市长,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谢杓:——中国摄影艺术家
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
韩诗农:——原任外交部派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
韩古农:——外交家
汤雪华:——女作家
范崇武:——已故清华大学教授,是朱镕基的老师
余十眉、郁佐梅、沈禹钟:——南社社员,当然,打开西塘历史文化这本“线装书”,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结。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是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激荡下,于1909年11月在苏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琪、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南社是一个革命团体,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京、沪、苏、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后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镇西塘时有感而发而写的。
教育
该镇教育发达,镇中学劳技教育在全国享誉盛誉。近几年来,新的党委、政府一班人以落实“民本岳阳”九项工程为契机,以“打造边际重镇,构建和谐西塘”为目标,决定乘市区“北靠东移”战略的东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西塘建成一个集“赏春花、品鲜果、钓家鱼、吃土菜”于一体的岳阳市区的“东花园”,使西塘真正成为边际镇,经济强镇,旅游新镇。人口概况
该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5816男8371女7445家庭户户数4009家庭户总人口(总)15611家庭户男8216家庭户女73950-14岁(总)42030-14岁男23560-14岁女184715-64岁(总)1071515-64岁男558915-64岁女512665岁及以上(总)89865岁及以上男42665岁及以上女47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5603旅游门票
简介:西塘旅游门票自07年10月8号开始调整了价格,它分为2种:一种是景区票,价格50元/张,另一种是联票(含景区票+小景点票),价格100元/张。景区票只有双休日与国定的节假日才需要购买的,11个小景点的参观门票全年都需要买票进入,如需参观小景点的话,有两种购买门票的方法:1、直接购买100元的联票进行参观。2、选择性地购买小景点票进行参观,但在购买小景点票时,需先出示50元的景区票才能再买小景点的票,各小景点票的价格在5元~15元不等,详细见图。嘉兴西塘船票(8:00-16:30):门市价:100元,嘉兴西塘船票(16:30-20:00):门市价:150元门票攻略:
周一到周五:,进镇周一到周五是可以不买票,景区是不收费的。但是,景区里那些馆、园的景点还是要门票的。在你买这些馆、园的门票的时候,你可以选择100元(景区景点一起买)还是买50元(镇景区)?如果你选100得联票本身就包括了11个景点的票,在西塘随便走了。假如你选择50的票,你11个景点门口个别补想看的景点也可以。另外50元的票还有在想坐船的时候也是起这个作用。特别的:景区不是收费时间你进入景区后,想看11个景点,买票的时候,你就得补上50元的景区票,才能买小景点的票,当然,你也可以在景点门口选择一起买联票。另外,在非收票期间,假如你自己开车过来,城管看你是外地车?对不起,停到停车场去,去买票!不过,你要注意,需不需要门票还是你自己的事情,这里只是让你停车在停车场。要是你不想买票的话,请步行退出停车场,然后自行从其他路口进景区。要是你想从停车场的景区入口进景区,那自然是要你买票的。
周六到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周六开始到周日,法定假期期间,组织人在弄堂口拦路收费,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城管上班时间,大约是8点~17点)你必须至少要买50的票了。等城管下班了,就和平时一样了,景区随便进,景点不让进。(搞清楚景点和景区的区别),注:100元的联票可以进入古镇,也包括古镇中的收费景点,而50元的票只能进古镇景区,而不能进古镇中的收费景点,在景点门口,有景区票(50元的)的可以买此景点的小门票。这二个价格票据是做游船的通行证,不然没票就不能坐船。晚间坐船对票据管理比较松。
优惠政策:1、免票:导游、记者、军人及身高120cm以下儿童。2、打折:旅行社组团8折;私人组团16人以上9折;学生、教师、残疾、离退休人员7折。身高在120-140cm之间的儿童5折。
注意事项:夜游:西塘每天晚上18:00-21:30每年五月至十月设立夜游项目。夜游期间西园、张正根雕艺术馆、钮扣博物馆正常开放。景点内有丰富的节目和精妙的展品。晚间联票价格为30元/张,凭联票优惠购买船票(10元/张)。无联票的游客船票30元/张。游船人满即发船,定点发船时间:18:00,18:30,19:00,19:30,20:00,21:00。
民风习俗节日活动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西塘,一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脉络。田歌:田歌又称吴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农村民歌,至今仍传唱于江浙沪毗邻地区,是太湖流域水乡农村生活的历史写照。田歌是中国地方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其旋律特征:一是自由,因为西塘地处水乡平原,河网交错,船行水上,对酒当歌,抒以情怀;二是清亮,优美而不失挺拔,歌词内容多反映民间故事、农事活动,如落秧歌、放鸭歌、送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编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奖”。
越剧:越剧是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在西塘有着众多的兴趣爱好者,他们汇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剧协会,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不仅陶冶情操,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每逢节日,或者庙会,或者旅游节等喜庆日子时,他们都会用越剧来助兴,不仅表演越剧名剧,而且还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越剧。现代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剧《五姑娘》、《五女拜寿》、《汉宫怨》、《陆游与唐琬》深受人们喜爱。
七老爷庙会: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庙会把七老爷的神像抬出庙门,从晚上11时许出发,经过既定的路线走,每到一处,都会迎来很热烈的欢迎,一路上旌旗飘飘,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庙中安歇,于是开始演戏,连演三天。庙会期间,还有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等民间文艺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祈求岁岁平安,晚上在庙内还有香客自组的社戏表演。出会定于农历四月初三清早,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座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时按照既定的路线走,沿途设有"社棚",善男信女们在七老爷休息的厂棚内迎接,"社棚"内还设有供桌,摆有鸡、鸭、鱼、时令干鲜水果等祭食,这叫迎会,另外也有各色各样的役色,如起马牌、开导锣、龙虎将、红、绿、黄、白、黑五营等,各役色分别由各业议定担任,如龙虎将由绸布业,黑营由煤炭业担任,一路旌旗飘扬,调龙舞狮、打莲香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也会在出巡队伍中。庙会期间,在镇的各条街上,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也纷纷展开,打莲香、扭秧歌、调龙舞狮、打腰鼓、荡湖船、挑花篮,人们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守护神。
西塘国际旅游文化节:1998年至今,西塘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旅游文化节。文化节融旅游、文化、购物、庙会、经贸洽谈和商品展销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西塘古镇的魅力。有古镇建筑与人居论坛、嘉善民间文艺会串、平川灯会、西塘风情摄影展、顾锡东戏剧作品展、平川书画社书画作品展、文化庙会活动等。使广大来宾和游客真正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体验西塘古镇原汁原味的水乡文化和精神品位。
国际旅游小姐赛事:“经典古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文化的经典内涵和现代元素的融合是文化进步的必由之路。”美丽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这是产业发展的前景之一,而国际旅游小姐正是促进中国乃至国际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这也体现了美丽赛事的传播意义。2004年至2008年,每年的3月底4月初西塘将连续五年承办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的赛事,西塘通过这种传播美丽的形式,已将具有千年文化古镇的名气和文化特点传播到海内外,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开始在国内甚至国际扬名。
夜游西塘:“西塘的一夜,为你等待了千年。”来西塘没看到西塘的夜景实为憾事!由于气候的原因,西塘每年五月至十月开放夜游活动,17:00至20:30开放三个景点及游船:张正根雕艺术馆(位于停车场,可下车后先游览)、中国钮扣博物馆(水上戏台就位于钮扣馆沿河)、西园(可品茶,欣赏江南丝竹表演)。沿河长廊下有一排红灯笼,到了晚上彻夜通明,对百姓来说它们是路灯,对游客来说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水上戏台在夜游开放期间有越剧《五女拜寿》、田歌《五姑娘》等表演,老百姓围坐在对岸看戏,游客们在船上看戏,台上台下都是风景。夜游西塘一定不要忘记乘游船,坐在小船上悠哉悠哉,跟导游学唱西塘的小调,在华灯初上的水乡,让人仿佛身在江南如诗如画的梦中。
中秋赏月活动:每到中秋节,别说是游客,连西塘周边的老百姓也都汇聚到西塘,到千年水乡古镇过中秋节。西园里有猜灯谜、江南丝竹、品茶、掷圈、夹弹子等活动,河面上可以放许愿灯,水上有移动丝竹表演,古镇内有古弄探幽等参与性的活动,让游客们感受不一样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