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地图
喜洲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族文化
以白族为代表的服饰、语言、饮食、音乐、舞蹈、民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气息,对游客很有观赏价值,是了解白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窗口。地道的白族“三道茶”,让游客领略到白族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生活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白族乡土气息的白族民间、民俗舞蹈、白族小调、大本曲弹唱等传统表演,使游客感受到白族民俗风情的迷人,使人留连忘返。(一)、舞蹈:白族人每逢庙会和过年过节都要跳舞。常见的舞蹈有《长蛇阵》,于得走间,载歌载舞;《打四门》,其动作或互相迎面,或互相背合;《三插花》,舞时互相穿插,变化多端;《霸王鞭》,姿势矫健有力。舞时一般以三弦、短笛、吹叶子、金钱鼓、双飞板等乐器伴奏,有时或单舞而不唱,或又舞又唱。
(二)、洞经音乐:喜洲洞经音乐以道教音乐为主任,兼容儒、释音乐、江南丝竹,白族先民巫歌音声的多种成分,既保持了唐宋祭乐的古朴深厚、宫廷乐的庄重典雅、江南丝竹乐的柔美抒情,又独具白族古典音韵风格。乐曲旋律舒缓轻曼、柔婉飘逸,犹似虫鸣鸟叫,密雨淋淋,给人以轻松欢快又幽深缥缈之感。
(三)、节日庆典
1、本主盛会:正月初二日,会期一天,男女老少穿上白族盛装去朝拜本主,为本主祝寿。村民们为本主及诸神祝寿后,写上祈祷词,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发达、清吉平安。
2、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日喜洲一带的群众,都要到蝴蝶泉看蝴蝶。是一个在很早年代就有的著名的节日盛会。
传统饮食
喜洲破酥粑粑是喜洲著名的风味小吃,色香味具佳。粑粑用麦面做成,可甜咸两种口味,做成圆饼抹上香油之后,把圆饼放入上下都有炭火的平底锅中慢慢烘烤,烤香直至烤酥。成品特色是色泽金黄,口感香、酥、松、甜(咸),油而不腻,冷热均宜,携带方便,倍受人们的喜爱。喜洲鱼,是当地白族煮的鱼,味道格外鲜美,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喜洲鱼选用洱海黄壳鱼烹制。此鱼颇似鲤鱼,头小、鳞细、肉多、刺少、鲜嫩。将鱼洗净后切块,放入钵内,加咸酱油,小茴香面、八角面、精盐、黄酒腌半小时。然后将砂锅置旺火上,注入熟猪油,炸黄蒜瓣,放入葱段、姜片粉锅,再放入肥瘦火腿片、水发冬菇煸炒,注入上汤,放入鱼块煮二十分钟,加入味精、辣椒油即可食用。鱼鲜味浓,香辣爽口,回味无穷。历史
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喜洲镇压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能性以把名字刻上,现在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压征府的所在地,在历史上它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广告州意思相同)。到了南诏牟时,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现在的地名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喜州民居
喜州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特别是镇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大批明、清、民国至当代各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为国内外游客所瞩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州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旅游家、建筑学家、艺术家、民俗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喜州是白族社会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白族的昨天和今天。喜洲民居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的白族庭院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以其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而著称于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喜州1992年开始,本着宣传大理,向国内外旅游者展示白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为宗旨,开展起喜州白族民居民俗旅游。近几年,喜洲镇通过改善旅游投资环境,规范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加强古镇的保护与利用,现已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开发型小城镇。农村经济
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993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057万元,5年来财政实现了年均递增6%。2006年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完成19.057亿元,5年来年均递增10%。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310元,5年来年均递增6%。仅2007年1-8月份,财政收入完成76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68.3%,上年同期的133.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7万元,为年初预算736万元的77.04%,上年同期的176.1%;总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192万元,增幅为33.5%。,喜洲镇属坝区,因气候、土壤及社会因素,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一年两季,大春以种稻谷、包谷为主,小春以种小麦蚕豆为主,少量种些碗豆、油菜、洋芋。1990年,大理市政府在编制农业区划时,将喜洲镇划定为粮食主产区。喜洲镇有森林面积12480亩,树种有云南松、杉松等。苍山缓坡宜种茶:喜洲镇的手工业源远流长,商贸经济发达。喜洲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在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喜洲的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因此可以说,了解大理和白族,不能不首先了解喜洲。资源环境
1、地域地貌: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喜洲镇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不包括洱海水域),平地和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镇域内南北长14公里,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落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2、山脉: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在喜洲镇西北部。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相传因玉女弄云,故名云弄峰。海拔3600米,北连卧牛山,东至周城,西达鸡茨坝。北麓及箐口有铁矿,植被为针叶林。沧浪峰:在喜洲西北部,为点苍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沧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连云弄峰,东达美达村,本接花甸坝。山峰麓及峨莨哨有铅矿,植被为针叶林和灌木林。五台峰:在喜洲镇西部,为点苍山第三峰。因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共分五个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连莲花海,北连沧浪峰,东达庆洞庄,西至雪山河与漾濞脉地接壤,北麓有铜矿,花甸坝有金矿,深溪有银矿,植被为针叶林。
3、冲积洪扇:喜洲镇地形地貌呈现明显,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及周城河、美坝河等支流,由于苍山坡度大,洪水冲积在箐口形成冲积洪扇,为砂石堆积层,面积约2平方公里,支流冲积而成沙坝,如唐梅寺坝、狗街坝、积善邑坝、峨莨哨坝等。由于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冲积扇和沙坝逐步被开垦利用。
4、盆地: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村落、农田点缀其间,似江南田园景色。
5、海滩:苍山霞移溪、万花溪入海口处,由于大量沙石堆积,形成三角洲型的沙滩。沿海岸线较直处,因风流冲刷,也形成沙滩。新建西洱河电站,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滩向前延伸扩大。村民在沙滩上填淤泥垦殖或建盖房屋。为保持州人大常委会法定的洱海水位为1972米,下关建有控制闸门。
6、高山盆地:云弄峰、沧浪峰本背为花甸坝,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900米,为高山草甸,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适宜畜牧业和冷凉作物发展。
7、湖泊、海湾:河矣城、金圭寺、城北村之间形成一大湖泊,名龙湖与洱海相通,四周香稻,绿柳成阴。湖内水产资源丰富,又有“龙湖雁塔”美景。沙村和深江海湾,连有“海心亭”,周围水草丰盛,鱼鸟栖息,村舍倒映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