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宜昌市地图 > 秭归县地图 >
杨林桥镇地图
杨林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快速崛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企业整体活力明显增强。镇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实现发电量3164万千瓦时,实现企业产值557万元,利税170万元。煤炭公司实现产值294万元,上缴税收23万元。朱棋荒风景区开发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2003年3月三渡河三级电站正式运行,渔泉洞电站正式开工,白岩水库已在进行前期准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镇有个体工商户543家,从业人员884人,注册资金104.177万元;有集体企业1家,私营企业3家。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镇现有2个卫星差转站,1500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19套,拥有电视用户720户,开通调频调幅广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程控电话交换容量512门,开通了夷陵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讯服务,网络可覆盖全镇70%以上的区域。全镇现有普通初中1所,小学17所,完小7所,在校学生3589人,教职员_T-231人,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76%,镇中学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综合考核评比综合E值居全县乡镇第二。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镇现有医疗机构23家,其中中心卫生院1家,卫生所5家,集体中心村卫生室13家,个体诊所4家,共有医务人员108人,其中中医师职称以上34人,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设施和医疗技术达到“乙一”医院标准,农村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全镇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集镇综合整治全面启动,集镇容量进一步扩升,功能进一步完善。

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农村人平纯收入1680元,人平住房45平方米,90%以上的农户吃上了洁净水,家用电器、高档日用品、大宗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人民安居乐业。群众生活降下来的是恩格尔系数,鼓起来的是钱袋子,靓起来的是衣着打扮,宽起来的是住房,多起来的是通讯和交通工具。全镇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氛围。

相关报道

能人带领村民昂首“走”出大山——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1+3”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再探7年后,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已远非当年旧貌。走进5月初的杨林桥,油菜花铺满山冈,大山被装点上了新绿,放眼看去,一幢幢农舍、一垄垄高山菜园、一片片蘑菇大棚……把这个地处鄂西、曾经祖祖辈辈为摆脱贫困而挣扎的偏僻山镇,装扮得欣欣向荣。“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环境更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了,我们这里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地村民笑着说。
“公司+社区+基地+农户”,人均收入近万元:在杨林桥镇采访,一个显著的感觉是,几乎看不到闲人。大家伙儿不是在田间繁忙地劳作,整理田垄,就是在蘑菇大棚里观察湿热,盘算着生意经。如今,杨林桥的蔬菜、魔芋、鲜蘑不仅远销韩日,有的甚至搭乘包机摆上了港台、地中海的餐桌。据杨林桥镇党委书记、镇长程先勇介绍,按照镇村产业规划,杨林桥镇以社区为单位基本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布局,“全镇共发展魔芋2万亩、高山无公害蔬菜3万亩、鄂马铃薯三号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农业专家考察发现,无论气候、海拔还是水土,我们这儿非常适合种植经济作物,不适合种粮食。”,其实,早在2003年杨林桥“1+3”农村社区模式(即“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机构)创建之初,杨林桥镇14个村就选择了通过发展高山经济作物脱贫致富。现在,仅赵家山村的30个社区就建立了两个1000亩以上的高山蔬菜样板基地,而白岩村的22个社区种植经济作物达2400亩,白鹤洞村的29家农户,在社区理事会的规划下,每年种植花菜200亩以上,今年又增加到了250亩,户均8.6亩。据程先勇测算,按平均每亩收入6000元计算,一个家庭的年均纯收入会在5万元左右,“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不成问题!”,良好的声誉和规模化种植,也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户慕名前来。秭归县副县长郑礼昌告诉记者,每周他接到的电话不下十几个,“其中,福建中绿、武汉绿丰等公司已经把种植基地选在杨林桥,沧海农场的经纪人直接把市场链接到了世界各地。杨林桥镇信用社的负责人就告诉我说,他们信用社去年居民存款突破了1个亿。”
“只要经济发展了,矛盾自然就少了”:一幢白色二层小楼,在大山深处隐隐约约犹如别墅。那是响水洞村第二十社区理事长王永江的家。因为地处社区中心且交通便利,这里也成了响水洞村党总支第三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的所在地和社区理事会的“办公场所”。说是“办公场所”还确有点办公场所的味道:门口挂着两块铜色匾牌,堂屋正墙上“深入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红字格外醒目,四周“十好社区、五好互助组、五好家庭评选条件”、响水洞村第二十社区农户经济发展统计表、党小组党员设岗定责一览表、社区构成及农户(分互助组)名单等清晰罗列。弄堂中间还拼着三张矮条桌,旁边有八九把椅子。“平时没啥事,大家各忙各的,重大事项需要大家作出决断的,就来我这儿,大家伙儿边喝茶边把事情说定了。”王永江虽然说得很轻松,但记者已经能想象出那烟气缭绕、茶香扑鼻、协商共议的场景了。“我们没啥给理事会的,只是每年评选一次‘十好社区’,奖励600元钱,说实话也就是意思意思,只够开会买个纸笔、水杯啥的,连茶叶都是老百姓自己的。”程先勇说,“即使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竞争很激烈的!”,旁边的响水洞村党总支书记陈前明插了一句。“老百姓嘛,无非是想过上好日子,只要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劲头也就足了。”大家点头,笑起来。
“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能人带领村民“走”出大山:前不久,三渡河村第十七社区发生了一件稀奇事:社区理事长“因私心太重”,被社区群众2/3多数罢免了!新的理事长随即由群众无记名投票选出。与以往的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的架构不同,杨林桥的农村社区以“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中心户”这样一条纵向脉络,自成体系,稳健运行。“党组织穿插在每个中心环节,比如,社区理事长可以是党员,也可以是群众认可的能人,互助组、中心户也是如此,只要大家认可、老百姓自己选出来,我们就无条件支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郑启宝介绍,“事实证明,老百姓的眼睛是最亮的,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区理事会成员、互助组长、中心户,70%以上都是大家公认的能人和党员。”,在能人的带领下,杨林桥镇不仅经济发展了,各种公益设施、农村文化、民主管理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白岩村自建立社区以来,组织各种形式的户长会和群众会共60多场次,参会率达90%以上。白鹤洞村、赵家山村两村相连,社区群众比着修路,群众投工最多一天达2000多人,“壮观的场面为分田到户近30年来罕见。”,58岁的王太成被群众推选为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理事长后,先后8次深入自己的一位亲戚家,解决了两户僵持多年的田界纠纷。白鹤洞村第十九社区村民谭某与妻子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妻子跑回娘家,谭某遂怀揣农药、手提砍刀,上门寻衅“报复”,理事会得知后,及时赶到并劝导制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乡间惨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每个社区都是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产生的,社区里有啥事,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解决。极大地缓解了税费改革和撤村并组后,因管辖区域过大,村上‘无人办事、无力办事、无法办事’的困境。”秭归县民政局局长宋正荣笑着说,现在,杨林桥镇有6个村成立了社区文艺宣传队,自己说相声、小品、堂鼓,宣传党的惠民利民好政策,倡导文明生活。“全镇8468户农户,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电话、摩托车、冰箱或冰柜,沼气、农村公路也都通到了家家户户,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快活!”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方兴末艾。围绕“,突出特色,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塑造晶牌”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2002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14289吨,油料总产926吨,生猪出栏26862头;发展烤烟3735亩,总产282吨;发展魔芋12000亩,总产10162吨;发展蔬菜17644亩,总产23206吨;茶叶总产38吨,板栗产量41吨,香菌总产7吨。2003年全镇多经作物面积42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镇村道路等级不断提升,村通公路率100%,户通公路率90%,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