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汉中市地图 >
洋县地图
洋县相关地区地图:

环境状况

地形地貌:洋县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处;中部汉江自西入县境,汇南北22条支流横贯其中,切割而下,形成90余里黄金峡;北部山地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巨型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属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以来的仰斜断块构造,在新生代强烈褶皱块断作用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及现代流水切割作用下,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一面迎川。全境地势北、东部山坡高陡,中、西部川道低平,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低缓。根据地貌分为:中西平川区,占6.7%,一般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东、南、北山地区,占72.2%,一般海拔在950米以上;南、北丘陵区,占21.1%,一般海拔在550~84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华阳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最低点黄金峡的白沙渡,海拔389.7米。
气候特征: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2002年全县气候总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日照充足。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5.2℃,较历年平均值偏少0.8℃,年降水量682.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0%,日照2010.6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2月。2002年气候变化最大的是6月8日~9日的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达69mm以上,其中秧田、金水等暴雨中心地区累计降雨量达269mm,境内江河水暴涨,沟溪山洪暴发,塘库爆满洪溢。汉江、湑水、溢水、灙水、酉水、金水河等主要河流均出现近年来最大洪峰流量。金水河9日凌晨2:30~4:30洪峰流量达4400m3/s,下泄水头高达6m,为历史罕见。2003年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丰富,日照偏少。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3℃,年降水量935.3mm,较常年偏多11%,日照1543.8小时,较常年偏少12%,年极端最高气温37.0℃,出现在7月31日,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6日。全年出现暴雨3次,分别是:8月29日,降水量59.4mm,9月6日,降水量61mm,9月19日,降水量65.5mm。

互联网建设

广泛应用: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了洋县的各行各业。洋县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普遍实行了电脑自动化办公;洋县的商家开始了网上买卖,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的展示、宣传、推广、交易;洋县的网民通过百度洋县贴吧、洋县网站进行信息交流,更多的网民通过洋县网站、论坛了解洋县资讯,洋县新闻,洋县发展动态,一部分网民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商机和潜力,选择了网上淘宝,网上购物,支付宝交易在洋县得到了很快发展。
网站建设:网站的建设在洋县得到了蓬勃发展。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旅游局、农业局、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局等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属于洋县官方网站;近年来洋县一些个人也陆续建立了洋县人自己的网站、论坛,为洋县人民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这些属于民间网站、论坛,因为切近生活,切近群众,切近现实,表现出了很大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综合门户网站:洋县在线网站,紧跟洋县时代跳动的脉搏,紧贴洋县人民的需求,围绕洋县在汉中率先突破发展,倡导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关注民生,传播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洋县对外良好形象,加速促进洋县全社会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秉承了宣传洋县、推介洋县、服务洋县的宗旨,致力于打造有着浓郁洋县地域特色,了解洋县,关注洋县,见证洋县的窗口,正逐步形成洋县的地方综合门户网站。

行政区划

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26个乡镇(按经度排列)是: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湑水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草庙乡、槐树关镇、金水镇、茅坪镇、华阳镇、桑溪乡、白石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石关乡、秧田乡、八里关乡、长溪乡。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洋县贯溪镇并入洋州镇,撤湑水镇并入谢村镇,撤窑坪乡并入溢水镇,撤秧田乡并入金水镇,撤石关乡并入黄安镇,撤草庙乡并入磨子桥镇,撤白石乡、四郎乡、长溪乡、八里关乡、桑溪乡、关帝乡乡的建制,相应设镇的建制。

民俗文化

社火:洋县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它是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最初多以高跷、竹马,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台、悬台社火。按类型可分为抬社火、地社火和骡马社火三种。现主要以抬社火和地社火为主,抬社火分为三种有悬台、转芯和小芯三种,小芯即为平台社火,轻便易装,选10岁左右儿童2—3人。画脸谱、着戏装,三至四人一抬,可游街转乡。转芯装有铁制或木制转轴。曲拐处精做“扇面”或古兵器样。备站“角色”,行走旋转,别有情趣。悬台有中型和大型之分,中型悬台一般组装二至三层,大型悬台一般组装四至五层,悬台社火有的高达10米以上,一般选8—16儿童若干名,装扮成全本戏角色,由数十名青壮年男子用木杠肩抬表演,近年来悬台社火已将人抬改为人力车、拖拉机或汽车运载,运行更加方便,表演更为精湛。其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原始、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极具渲染力,是洋县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延伸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他新的内涵,使其富有坚实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基础,所以经久不衰。
烟火:烟火,俗称“放花”。烟火生产品种达数百余种,主要有“竿子花”、“簸篮花”、“马花”等。施放烟火,多在盛大节日节庆进行。放花之夜,人群簇拥,争相观赏各式各样的冲天火花。1959年,曾代表陕西赴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广场成功施放烟花,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此洋县烟火斐声海内外。扫五穷一种民俗现象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
扫五穷:扫五穷,又称扫五魔,扫五群,即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群,是一种鲜见的民俗现象,它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城固、西乡一带。概况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由社火会出面,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化妆成红、黑灵官,孙悟空,喜神,土地神,广成子,托塔天王李靖,毛女子等,在铿锵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由“土地神”领路,挨家挨户在村里走一遍(认为这些法力无边的天神会驱走五穷)。毛女子手拿小簸箕和小扫帚,在每家屋里扫几下(象征性的做几下清扫的动作),表示将家里的五穷扫走了,家中就会平安,不受邪、魔、病、贫缠绕了。有些妇女还请毛女子在新生婴儿身上扫几下,预示婴儿不生疾病,健康好养。主家除敬神、放鞭炮之外,还要给毛女子送红包,以示慰劳和酬谢。扫五穷这一民俗活动,寄寓了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和向往。
特点:“扫五穷”实质上是一种在大地上行走的社火,即老百姓所说的“走社火”的一种。人们扮成各种古老的戏剧角色,到百姓宅院或商家店铺游转,并为他们的生活场所和家庭成员做象征性的清扫活动,表示清扫瘟邪之气,借此表达驱祸祛灾、求财祈福的愿望。“扫五穷”一般可以装扮或五个,或七个,或九个,或十一个身子,主要角色有黑胡子灵官和红胡子灵官两员“把门将”,还有土地爷、天官、方方神、弼马温孙悟空、毛女子、哪吒、文武曲星等,有时也加入二郎神杨戬、哼哈二仙及伺奉天官的书僮等,游演时组织者也有用秦琼、尉迟敬德或马武、姚期或关羽、张飞代替黑、红灵官的。黑红灵官的职责是镇宅守院,传说能以雷电将灾祸邪恶拒之,黑胡子灵官还是守门神中的首领,也管辖“财路”,所以大家也叫他“财神”、“赵公元帅”;土地爷的职责是做向导,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为宅院、店铺主人拂去穷困;天官能够赐福,是“扫五穷”诸神中的主神;方方神能够带来吉庆欢愉,老百姓称其为“喜神”“吉神”;孙悟空一身正气、武艺非凡,在“扫五穷”的队伍中充当保护神的角色;毛女子手持帚箕,为宅院、店铺主人清扫陈年晦气,求新岁如意;哪吒则象征勇敢、智慧和孝道;送子娘为人家增丁添口,能保主人人丁兴旺。在中国古文化中,“五穷”即“五鬼”。它的本义是指星命家所说的恶煞(凶神)之一,取象于鬼宿第五星。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赋予它新的意义,“五穷”即五个穷鬼:智穷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结交、来往)穷鬼等。后来民间将它演绎为钱穷鬼(缺少钱财、经济拮据)、粮穷鬼(五谷歉收、食不裹腹)、寿穷鬼(体弱多病、寿路短)、吉穷鬼(缺少平安、家庭亲戚邻里不和)、命穷鬼(命运悲戚、郁郁寡欢、人生坎坷)等。
仪式“扫五穷”队伍先扫村再扫其余的顺序,初五一大清早,在土地爷的带领下进行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先由把门将手举铁鞭钢锏在大门两边守门护卫,同时,负责降魔除妖送福的诸神将纷纷跑进门里,各自挥舞手里的神器,做清扫祛邪动作。遇到小孩子、老人,毛女就在其胸背前后反复扫动,为其祛病除邪;如果遇到门口停有汽车、摩托车,也要上前清扫,寓意保佑其出入平安;遇到新婚燕尔的人家,则由送子娘娘抢入洞房,为其新媳妇进行主扫,祝其早日添口进丁……锣鼓队则望风而动、紧随其后,敲起震天声响的锣鼓进行压阵。当“扫五穷”的队伍来到家宅店铺门口时,宅、店主人早已恭敬地在门口燃放起鞭炮、敬起香蜡表示欢迎,锣鼓队此时就停在门外助兴。“扫五穷”活动时间长短依房、院内空间布局大小和主人的热情程度成正比,最长的时间不过五六分钟光景。因为得抓紧时间赶到下一家去,否则,几个小时的时间并不能给更多的人送去祝福。每扫毕一户人家,主人一脸笑容,燃起黄裱“谢神”并对大家拱手相送,同时随手打发“喜钱”,一百两百不嫌多、三毛五毛不嫌少。一天下来,“扫五穷”队伍能整个两、三千的。时间只要一过午时,“扫五穷”活动便告结束。此时,忙累了半天的大人小孩们便围在一起喝水吃饭进行歇息。然后,各人要主动翻开自己的口袋把在“扫五穷”时收下的喜钱归拢在一起进行清点,除过大伙的伙食费开支,其余收入一并记录在册,统统留作“公款”,留到来年“扫五穷”时购买道具、服装和锣鼓用品,和别家的“扫五穷”队伍暗暗进行较劲,比比看谁家队伍装备讲究和气派。而参加“扫五穷”的所有人一概不拿一分钱报酬,纯属友情出演。[3]传承与发展千百年间传承过来的“扫五穷”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经过时间验证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这种活动,它不仅营造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祁福求祥的愿望,还安妥了人们的心灵、愉悦了人们的精神,使长年辛苦于田间野地里的农人获得了直接参与的审美享受。
洋县灯影戏(皮影):洋县皮影是陕西省地方碗碗腔灯影戏之一,其分布于洋县城乡。洋县皮影由陕西关中传入,清代乾隆元年(1763)形成,乾隆之后进入流行期,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衰落,八十年代恢复。从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传承者57人。作为陕西的一种地方影戏,其个性非常鲜明,与众不同。它的语音完全为洋县地方语音,未受任何外来文化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现出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陕西其它地域的影戏相比,它的表演则更显得灵活自如,惟妙惟肖。它有着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为研究汉水上游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为研究这一地域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和演变规律提供了途径。洋县皮影的音调、板式结构,不雷同任何一种民间戏曲。其道白吐字清楚,行腔圆润,能够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文化需求,能使人们得到较多的艺术审美享受。洋县皮影乐器的不同的定弦方法使洋县碗碗腔音乐和谐悦耳;洋县皮影底子(影戏人物)和道具做工精细,便于操作,充满了科学元素。所有这些都为其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洋县皮影社会认可度高,群众喜闻乐见,它表现了人民群众很强的文化创造力,它在整个陕西民间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陕西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

人口状况

2002年底,全县总户数123043户,总人口4400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382人。总人口中男236444人,占总人口的53.73%;女203639人,占总人口的46.27%。男女之比116.11:100。全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29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现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1570元,生活在贫困线下(标准是年人均收入693元)的人口数量是92510人,31503户,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2008年2月),2003年,全县总户数133260户,总人口439746人,其中非农人口66607人。总人口中男234971人。占总人口的53.43%;女204775人,占总人口的46.57%,男女之比为114.75:100。全年出生人口4030人,死亡人口29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洋县气象局是国家事业单位,集业务、服务、管理于一体,承担洋县气候监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管理职能。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令社会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地方政府领导提供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发展气象科技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进入九十年代,业务现代化建设迅速。如今,单位建成局域网,开通了电信Adsl和移动光纤宽带,气象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的编、发报和统计报表全部电脑化,办公实现无纸化;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气象资料接收、处理完全自动化.一个颇具现代化的“气象防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建成1.84‰。有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哈尼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朝鲜族、藏族、土族、维吾尔族、布依族、黎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民族居住。

历史沿革

概述: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县地属汉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行省、县制,洋县隶属陕西省政府。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中共洋县地下党组织紧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中共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建置沿革:夏、商(约前21~前11世纪)为梁州之域。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雍州之域。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周平王元年至周贞定王十七年(前770~前452),今县地属蜀。贞定王十八年(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县地属秦南郑。贞定王二十八年(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反秦从蜀;县地又附蜀。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县地复归秦。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在“丹阳之战”中败楚,取汉中郡(今湖北郧阳、陕西省安康及商洛部分地区)600里,与南郑地合而为一,复置汉中郡;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秦(前221~前207)县地仍属汉中郡成固县。西汉(前206~24)高祖元年(前206),县地属成固县。五年(前202),汉王称帝,沿袭秦郡、县制,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新莽天凤元年(14),改汉中郡为新成郡,于安国城(亦称安固城,今洋县贯溪乡内)分立小成固。淮阳王更始二年(24),刘玄都长安,封汉宗室大将、顺阳怀侯刘嘉为汉中王,县地仍属汉中郡成固县。东汉(25~220)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孙述龙兴二年,26),公孙述遣将军侯丹取汉中,县地为公孙政权辖领。十二年(36)汉大司马吴汉平蜀灭述,复汉中郡(治所由安康迁至今汉中市),县地归汉,属汉中郡成固县。献帝建安五年(200),张鲁据汉中,置汉宁郡,县地属之。二十年(215),曹操征张鲁,鲁降,复汉中郡,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二十四年(219),刘备取汉中称王,县地遂属刘备领地。三国(220~~265)前期为蜀汉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地。蜀汉后主炎兴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县地属魏益州汉中郡成固县。西晋(265~316)武帝泰始三年(267)分益州立梁州,于成固县东部置黄金县、兴道县,为本县境内置县之始①。愍帝建兴元年(成汉玉衡三年,313),仇池氐王杨茂搜遣子难敌占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部,以州地降成汉李雄,郡、县废,县地随州属成汉。东晋(317~420)穆帝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安西将军桓温伐蜀占据县地,晋昌郡治自长乐县(今石泉县)迁至龙亭铺(今洋县龙亭镇)。三年(成汉嘉宁二年,347),平蜀灭成汉,县地属梁州晋昌郡。孝武帝宁康元年(前秦苻坚建元九年,373),前秦遣杨安破梁州,县地为前秦所辖。太元九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都督桓冲收复梁州,县地复归晋。安帝义熙元年(后秦姚兴弘始七年,405),益州刺史毛璩攻取梁州,平西参军谯纵杀毛璩据蜀叛晋,称王于成都;氐王杨盛乘虚遣侄杨抚攻占汉中,后秦遣俱敛攻州城,杨盛请降,县地遂属后秦所辖。九年(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相国刘裕遣将平蜀灭谯纵,收复汉中,县地再归晋。南北朝(420~589)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于县地西南部置怀安县(治设五间桥)②。文帝元嘉十一年(434),梁、秦州刺史萧思话平氐杨之乱,废晋昌郡及怀安县,县地属汉中郡城固县。宋顺帝升明三年(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四月,齐王、相国箫道成废宋立齐,复置晋昌郡,县地属之。南齐和帝中兴二年(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梁王、相国萧衍废南齐立梁,县地属梁。梁武帝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北梁州长史、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以汉中地降北魏,县地归北魏。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分城固县东部置龙亭县,县地属北魏梁州晋昌郡龙亭县。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分龙亭县西北部置兴势县,县地属梁州晋昌郡龙亭县、兴势县。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梁武帝大同元年,535),梁以兰钦为北梁州刺史,攻汉中;西魏梁州刺史元罗降,复置怀安县,县地归梁。梁元帝承圣元年(西魏废帝元年,552),西魏太师宇文泰遣大将军达奚武攻占梁州,县地属西魏;于龙亭县东北复置黄金县(治设北城山),归直州辖。西魏废帝二年(553),分梁州、直州地置洋州(治所设于丰宁县洋水河畔,即今西乡县杨营乡泾洋河西岸蒿坪山南四季河村),并改怀安为怀宁县,县地分属梁州晋昌郡兴势县、龙亭县和直州魏昌郡黄金县及洋州怀昌郡怀宁县。西魏恭帝元年(554),废晋昌郡,于傥河口置傥城郡,并设傥城县③,县地分属梁州傥城郡兴势县、傥城县、龙亭县和洋州怀昌郡怀宁县、洋川郡黄金县。西魏恭帝四年(557),周公宇文觉废西魏立北周,改傥城郡属洋州。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改怀宁县为怀昌县,废龙亭县,县地分属洋州傥城郡傥城县、兴势县和洋川郡怀昌县、黄金县。隋(581~618)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行州、县制,县地分属洋州傥城县、兴势县、黄金县、怀昌县。炀帝大业二年(606),撤州复郡,并梁、洋二州为汉川郡,废傥城县、怀昌县,县地属汉川郡兴势县、黄金县。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罢郡复州,县地属洋州兴势县、黄金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县地属山南道洋州辖。二十三年改兴势县为兴道县。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分兴道县北境置华阳县(治设黎园,即今洋县华阳镇县坝),县地属洋州兴道县、黄金县和华阳县。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县地属山南西道洋州辖。玄宗天宝元年(742),废州,行郡、县制,县地属山南西道洋川郡兴道县、黄金县和华阳县;三年省华阳县,辖地归兴道县;七年复置华阳县,属京兆府(治设长安)。八年,开清水谷(一名青谷,在洋县华阳镇境内)路,得“玉册”于太白山洞,遂改华阳县为贞符县;十一年,划贞符县归洋川郡;十五年,洋川郡治从西乡县移至傥城,县地属洋川郡兴道县、黄金县、贞符县。肃宗乾元元年(758),改洋川郡为洋州(州治傥城,即今洋县城),县地属洋州兴道县、黄金县、贞符县。僖宗光启三年(887),在洋州设武定军节度使,兼统蓬、壁二州。昭宗天复二年(902),西川节度使王建取兴元府,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州地附蜀。五代十国(907~960)初,县地属前蜀。前蜀咸康元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后唐遣魏王继岌率师伐蜀,至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地),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降后唐。后唐闵帝应顺元年(后蜀明德元年,934),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讨潞王从珂败,与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以两镇之地降后蜀,后蜀使张业将兵入兴元,并改洋州为源州。北宋(960~1126)初,县地属后蜀。太祖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宋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王全斌率师灭后蜀,复洋州。四年,废黄金县,贞符县移治黄金县治所所在地(今洋县黄家营乡真符村)。太宗至道二年(997),改道为路,县地属陕西路洋州兴道县、贞符县。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贞符县为真符县。景佑四年(1037),改武定军节度为武康军节度。神宗元丰八年(1085),划全国为23路,县地属利州路洋州辖。南宋(1127~1279)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划全国为16路,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利州东路治兴元府;县地属利州东路洋州兴道县、真符县。理宗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1236),蒙古王子库端(旧作阔端、库腾)占领兴元,汉中之州、县归蒙古国。理宗淳祐十二年(蒙古宪宗二年,1252),蒙古王室分封宗属,忽必烈受河南、关中之地,遣军戍兴元、建政权,复洋州及兴道县、真符县。度宗咸淳元年(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省兴道县、真符县,县地属洋州直辖。元(1271)~1368)初,县地即入元版。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县地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兴元路洋州辖。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夏天统三年,1364),割据四川、定都重庆的夏帝明玉珍,遣右相万胜取兴元,县地遂属夏。明(1368~1644)初,县地属夏。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将军徐达率师取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降洋州为洋县;九年,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十年,并洋县入西乡县,旋复。清(1644~1911)初,县地由闯王李自成部将贺珍率军驻守。世祖顺治三年(1646),五月,肃亲王豪格遣军入汉中,贺珍败走,洋县遂归清,属汉中府辖。仁宗嘉庆七年(1802),分县地北部设华阳县丞。穆宗同治元年(1862)六月,滇民起义军蓝大顺部攻取县城,设靖州。三年二月,滇军撤离,县地复属清汉中府辖。中华民国(1912~1949)2年(1913),废府设道,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属陕西省政府。24年(1935),省下设行政督察区,洋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49年12月4日洋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1951年元月,属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2月~1953年12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1月~1955年5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1968年8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68年9月~1969年9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1978年8月,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至今,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无犬县建设

全国第一无犬县是指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009年5月31日,陕西洋县为控制狂犬病疫情在全县3206平方公里范围内对无论是否领取了准养证、是否注射了疫苗、是否栓、圈养的狗,进行了一场无差别的大屠杀。洋县一位县上主要领导表示,09年春天以来洋县有300多人被野狗咬伤,有3人致病死亡,针对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立刻作出三点要求,部署防控狂犬病,首先要求所有的家养犬都要挂牌登记;其次由政府买单,对所有的狗进行了免疫;第三就是要求所有家庭个人对所养犬只进行栓养和圈养,同时对已经咬伤的人和病人进行了紧急救治。“洋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狂犬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和狗的生命同样值得尊重,但是当人和狗的生命发生冲突时,我们当然应该以人的生命为重”,洋县主要领导表示,捕杀流浪狗、野狗的行为是完全遵照中国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行事,并不是像网上传言的那样所有的狗都要进行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