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黄山市地图 > 徽州区地图 >
岩寺镇地图
岩寺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名人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岩寺地处古徽州的中心要地,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至今日,岩寺还流传着“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岩镇出了舒雅、吕溱、唐皋、金榜4名状元,此外还有进士36人、举人81人,其中任州府以上之职者47人,授予“府学”、“县学”之官职者58人……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官显宦、巨商大贾、文人墨客以及制墨家、医学家乃至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可谓人才辈出,不胜枚举。这里把名望较高的岩寺人作一记述。
舒雅:字子正。初与南唐吏部侍郎韩熙载结为忘年交。以状元及第。入宋为将作监丞。先后参与编纂和校订《文苑英华》、《史记》、《论语正义》、《七经疏义》等书。累迁职方员外郎,知舒州。致仕后,就掌灵观。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复入直照文馆。善诗文,文与吴波齐名,诗为西昆体派,存《西昆酬唱集》中。卒年70余。
吕溱:字叔济。宋宝元(公元1038~1040年)间进士,历任蕲州、舒州、楚州、杭州、徐州、开封知州,升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
唐皋:字守之。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进而为侍讲学士,未几卒于官。所著有《心庵文集》、《史鉴会编》、《韵府增定》诸书。
金榜:(公元1735~1801年),字蕊中、辅之,又字檠斋,号敬斋。少与戴震、程瑶田同师江永。31岁时,清高宗召试诗赋,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廷试第一,授吏部稽勋司主事,改翰林院修撰。曾任山西乡试副官、会试同考官。丁父忧归里,不再复出,著书自娱。曾学诗、古文于刘大櫆。著有《礼笺》10卷,《周易考占》1卷。
烂肚宝:“烂肚宝”的故事在岩寺一带妇孺皆知,他究竟姓甚名谁,无从查考。但从其故事传闻中,可知此人诙谐豪放、刚直不阿、颇有学问、爱打抱不平,是一个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奇人物。

历史文化

岩寺周边盛产茶叶、木料、粮食及其它山货土产,岩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皖南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过去,商品进出以丰乐水运为主,岩寺人便在丰乐河上做起了盐商木客。当地流传一句话:“养七不养八,养八就要杀。”这和徽州普遍流行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俗谚是一脉相承的。一般人家的孩子长到8岁时,就要帮父母分担家务,或外出学艺谋生,这也是徽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汪道昆《太函副墨》中有“岩镇什七贾而什三儒”之说,可见此地多徽商,教育蔚然成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带来岩镇经济社会的全面鼎盛。明清时期,岩寺逐渐成为附近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并建有十景:“一台文几翠中天,二庙忠烈上九源。三摩圣地古岩寺,四贤集燕娑罗园。五显灵官大桥上,六逸娘娘小西天。七层宝塔保水口,八柱牌楼在路边。九洞桥接黄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

历史事件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2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陈毅、张云逸等同志率领7000官兵在皖南重镇岩寺集中整编,军部及政治处设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内。新四军在岩寺点燃了东进抗日的燎原之火,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自然地理

丰乐河又称“西河”,属新安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黄山风景区兴岭。自西北向南流到山口附近,有桃源来汇;流至西山,有漕溪河来汇;流到牛头口,有张村河来汇;流至容溪,有容溪河来汇;流至石川,有?川河来汇;流至岩寺,有颍溪河来汇。丰乐河全长64.3公里,流域面积392.5平方公里,是岩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

地理交通

岩寺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徽(黄山)-杭(州)高速、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在此不远均设有出口,芜屯公路、205国道和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向东11公里为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古徽州府所在地),向西15公里为黄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向北54公里为世界旅游名胜黄山风景区。

历史沿革

岩寺,古称岩寺镇,1987年成立大黄山市以前一直隶属歙县管辖,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所在地。从岩寺近郊桐子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可以证明,早在4500年前,岩寺一带就有古人居住。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丰乐河南五里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洞近10处。人称小岩寺、古岩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唐朝名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寺后有“古岩寺泉”,被明人许芳城列为“歙县四泉”之一,诗云:“古寺隈云不计年,清泠一线泻岩前。提瓶只听游人取,未许山僧识玉川。”泉在凤山东数里,古岩寺殿后,今已杳不可寻了。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诏命建镇(旧名称为永昌乡)。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为永丰乡清泰里,此时岩寺已有一定的规模。延至嘉、隆,这里更是巨室云集,百业俱兴,舆马辐辏,冠盖丽都,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集”的繁华重镇。1958年建岩寺公社,1965年改镇。1997年,面积90.9平方千米,2004年,将歙县郑村镇的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2008年辖龙井居委会、下街居委会、广惠居委会、上街居委会、永兴居委会、坊塘村、信行村、富山村、仙和村、长源村、临河村、瑶村村、罗田村、石岗村、翰山村、虹光村、洪坑村、上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