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顺昌县地图 >
元坑镇地图
元坑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旅游资源

“登西岭瞻霁雪辉映王蓉绵帐行看麦浪长青年书大有,卧东山听松琴韵流十里澄潭会见桃枝唱彩人乐升平”这一名联十分精辟地概括元坑的现有名胜风景与风俗民情。演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海拔954公尺,距县城20公里,离316国道8公里。演山在6—9千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而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长达十几华里的十八折峡谷、大小老鹰岩、情侣峰、飞来峰、伟人峰、玉女峰、金枪峰等;有星罗棋布的洞府石室,如水濂洞、猿人居住洞、铸钱洞、蝙蝠洞、仙女洞等;有九叠瀑布、欢歌瀑布等蔚为壮观的瀑布十多处;成群的金丝猴、娃娃鱼、鹰嘴龟、金斑凤蝶等珍稀动物;有古老传说,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吴姓宗祠等文化遗产。谟武文苑:共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等文娱、休闲场所。其中设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陈列有石器时代以及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文物,其中有游酢庙铁铸钟、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龙舟头、清代护林碑及五位历史名人的家传族谱。树有四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功德榜。存有《谟武村卷》、《谟武村卷续集》、《高峰文集》。声名遐迩的谟武文苑,汇古今人文之精华,融今古文明之神韵,成为农村现代文化创新、精神创建的典范,受到省、市以上领导、专家、学者的题词赞颂。镇域内主要景点还有:玉屏山、光地水库、竹海、圣慧寺、竹子庵、西庵、福丰古建筑屋群、槎溪桥等,吸引海内外朋友观光旅游。
谟武文苑:元坑镇谟武村位于顺昌县西南部,东接华阳山,西邻玉华洞,土地面积65000亩,人口2700多人。顺昌县不少历史名人出自谟武,留下诸多史迹史事。1933年,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曾进驻谟武,留有遗址迹。谟武文苑初建于1986年春,几经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其特点是:古代文化集萃文苑设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并展示朱熹、游酢、杨时、廖刚、廖德明等古代先贤的道德思想和治学风范。文苑文物室陈列着石器时代以及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文物,其中有游酢庙铁铸钟、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龙舟头、清代护林碑及五位历史名人的家传族谱。现代文明创新,文苑树有四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功德榜。以此四榜教育激励村民,形式了“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热爱家乡、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文明新风。思亲庐里22个版面,近200幅照片及当年插队知青生活、生产中所用过的工具等,记载着69年风华正茂的榕城青年怀着满腔的热情,上山下乡到谟武农村这广阔天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结成了深厚的情谊的情景。忆往昔,当年的“再教育”历历在目,如今第二故乡寻梦,成为他们一生难解的情结,谟武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文苑编辑室存有《谟武村卷》、《谟武村卷续集》、《高峰文集》,分别问世于1990年10月、1993年8月和1999年11月,“开全省民间文学集成村卷之先河”。活动多姿多彩文苑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等文娱、休闲场所,每日开放,为村民服务。每年元宵节开展“桃枝喝彩”活动,烧火堆、讲故事、猜谜语、打山歌、唱小调;每年端午节开展龙舟竞渡活动,两艘大龙舟在彩船指引下,在锣鼓声与两岸吹呼声中,你追我赶,异常激烈;每年春节开展舞龙灯活动,10O多人的龙灯队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挨家挨户给村民拜年,并且到元坑、进顺昌、上高塘,祥龙飞舞,贺喜迎春。1996年文苑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2001年文苑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演山:演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坐落在元坑镇宝庄村,海拔954公尺。204省道、金溪穿境而过,离顺昌城关仅20公里,离316国道8公里。到将乐玉华洞仅10公里,位于将乐玉华洞、泰宁金湖、武夷山闽西北绿三角旅游圈内,即将成为闽北大武夷旅游圈中的重要一环。演山在6—9千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而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属丹霞地貌,碧水丹山与武夷山相似,以其小巧玲珑、争奇斗艳而闻名。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奇峰飞瀑、峡谷幽洞、珍禽异兽、名花异草,从空中俯瞰演山,恰似一件巧夺天工的盆景。演山经过近几年的探察,已发现有大小老鹰岩、大小仙乳峰、伟人峰、情人峰、十八节峡谷、七彩水晶壁、水晶洞、珍珠瀑、万年神龟等大小景点共188处。其中最具特色的景点有4处,分别是老鹰岩、七彩水晶壁、十八节峡谷和伟人峰。老鹰岩位于景区中心,三块巨岩拔地千尺,似展翅仙鹏,豪情冲天,因鹰眼鹰嘴分明,形神兼俱而成为景区的镇山之宝,犹如武夷山的玉女峰。更因老鹰岩“官穴”的传说使其神乎其神,让人浮想联翩。七彩水晶壁位于老鹰岩右侧翅膀上。因岩壁中水晶矿石遍布及其它矿粉的作用,使整个岩壁呈现出七彩斑瓓的色彩,水晶壁下的水晶洞内,一朵朵水晶“花菜”鲜嫩无比,天然水晶座佛形态逼真,让人叹为观止。十八节峡谷位于宝山与演山的千仞之间,若拦溪筑坝乘竹筏而下则仿佛置身于武夷山的九曲之中。谷水清澈见底,不时有蛙蛙鱼闪现其间;谷中怪石陈列,有万年神龟、河马、海豚、恐龙蛋等,仿佛一个天然的怪石展览馆;“蝶中仙子”——金斑喙风蝶在谷中上下翻飞;两岸的生态密林中,古木参天,巨藤缠绕,石木耳、石橄榄、石燕窝等名贵中草药爬满岩壁,金钱豹、狗熊、猕猴等珍禽异兽游走其间。伟人峰与老鹰岩遥相呼应。当你历尽千辛爬上老鹰岩顶,松腰抬头远眺宝山之时,你的眼中闪现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伟人,他安详地躺在群峰之上,下巴上那颗伟人痣清晰可辩。演山还拥有十分丰富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始建于唐末的古建筑——吴氏宗祠,道教胜迹——真君祭台,人文景观——宋代炼铜矿洞,佛教古刹——金龙庵遗址等,以及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属留下的古栈道,宋代理学家杨时、朱熹,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这里留下探访的足迹。这些都给演山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祠堂:元坑镇辖有谟武、槎溪、洋坊、宝庄等13个行政村。据《顺昌县志》记载“先有‘漠布(现谟武)’才有‘顺昌’”,金溪贯穿元坑境内,明、清时期是入闽的重要水运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运输使元坑成为当时商贸中心,出现了福丰村的“朱百万”、蛟溪村的“陈百万”、槎溪村的“张广拥”以及秀水村的“吴百万”和“张百万”等大批富贾,他们大兴土木,留下了大批豪宅,他们的后人为纪念先祖把它们改成祠堂。仅现存祠堂就有吴氏、蔡氏、朱氏、张氏、邓氏、陈氏、叶氏等祠堂,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约5000平方米的萧氏祠堂在民国初期改建为镇、区办公所在后,迄今仅遗留祠堂大门。如今保存较完好的大祠堂有九村的蔡氏、朱氏祠堂和秀水村的吴氏祠堂,这些祠堂大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些祠堂主体建筑多置殿后,为几组并列的四进院落,门楼梁架雕饰精美,穿斗月梁造型多样,椽板上铺设望砖,布局风格简洁明朗。祠堂门楼多以砖雕为主,体现了当时名门宅第的风范,这种砖雕技艺与当时浙、皖一带的徽州民宅基本相似,民间早已失传。保存较好的蔡氏宗祠,由砖木结构组成,内分戏楼、回廊、后堂等3个主要部分。祠堂大门建筑宏伟,墙上有各种砖雕人物、书画、动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戏楼位于前厅,“文化大革命”初期,戏楼两边回廊被当作“四旧”拆毁。后堂为蔡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保存较为完好,主体建筑高约7米,中堂单檐两边各有上下层两间厢房,地面为错缝铺砌正方形青砖。进得祠堂,看得见的构件几乎都施以雕刻或者彩绘,其图案组合大量采用谐音、暗喻、象征等手法,匠心独具地表现宅主求平安发财、福禄功名的美好愿望。
古民居:陈氏旧宅俗称三大栋。坐落在该镇东郊村东面,坐北朝南,东本横向并列四大建筑,均为四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866.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35.42平方米,据说该建筑群用三年时间始建完成,具有地方建筑特色,是顺昌第一大清代古建筑群。肖氏旧宅俗称三大栋。坐落在该镇福丰村中央,坐东南朝西北,横向并列三大建筑,均为六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1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80.61平方米。该建筑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和地方建筑特色,是顺昌第二大清代古建筑群。陈氏与肖氏均世家大族,其建筑群均具有建筑规模大、技术高、布局合理的特色。廖氏旧宅,该建筑位于谟武游酢弄(长兴巷),坐东朝西,三进庭院,是廖氏祖宅,属清代建筑。谟武文苑旧宅,坐落在谟武游酢弄(长兴巷),三进庭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73.99平方米,该建筑从1990年改建为谟武文苑。
古建筑:登云桥又称云衢桥。是清代石拱廊屋桥,该桥坐落在元坑镇通往曲村村公路边,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31),明正德六年(1511)桥重建,后经几次大修缮。红星桥又称槎溪桥,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井叠式木梁廊屋桥,属木石结构的桥梁,是在石桥墩面用圆木井式平铺叠涩,再平放梁木,在桥面上盖廊屋。福丰基督教堂坐落于福丰村中央,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据钟楼门沿上碑刻记载,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由赖安利牧师主持修建,主要是纪念姚马利来牧师而建的,碑首竖刻“真神堂”,应是教堂的本名,教堂总建筑面积171.87平方米,该教堂保存完整,是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的近代典型建筑。谟武基督教堂坐落在谟武村中街东面,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据94年版县志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建筑面积136.95平方米。
‘德耀乔松’寿匾:该镏金寿匾是清代名臣,书法家刘墉为元坑镇陈氏先祖陈瑚五十大寿所题赠的,存于秀水村陈星光家中。现已引起文物界、书法界的关注。

二、经济概况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989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8343万元,工业产值664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6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240万元,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1230万元,财政收入234万元,占计划124.3%,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

三、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全镇有林地面积16.22万亩,林木总蓄积量83.2万立方米,毛竹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70%。
水利资源:全镇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溪流纵横交错,闽江源流金溪和蛟溪穿境而过,全镇大小水库6座,其中:小I型水库2座,总库容量1019万立方米,大小电站19座,装机容量4795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境内还建有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谟武水电站。
矿产资源:全镇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石灰石总储量3.2亿吨,石英石总储量1.3亿吨,此外硫、铁、铜、铅、稀土等矿产储量也十分丰富。

五、社会发展概况

现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968人;中心校1所,村完小7所,教学点2个,在校学生1371人;镇文化技术学校1所,中心幼儿园1所,已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及率达99.7%,巩固率达99.7%,毕业率为100%。中小学教学质量走在全县乡镇前列。金融、通信、邮政、供销、服务、粮食、广电等都设立网点和办事机构,现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所,商业零售网点198个。有线广播入户率为100%,闭路电视覆盖率达80%,全镇10个村已与县有线电视联网,90%的群众可收看30套节目。

六、农业特色规模经济

元坑镇把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特色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草莓”:大棚草莓栽培是一项水旱轮作与立体间套种发展果蔬栽培的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农民易接受的好项目,1995年该镇从浙江引进丰香、霉宝等新品种,在秀水、福丰立项示范10几个大棚草莓,并建立秀水溪垅草莓标准示范基地200亩。由于积极引导,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形成规模,并成立秀丰草莓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合作社带农户的发展模式,该镇今年发展草莓500亩,亩产3000斤,总产150万斤,总收入25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和乡镇发展草莓1000多亩,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近5000元。“西红柿”、“荸荠”:西红柿、荸荠是该镇特色的传统项目,实行“水稻——荸荠”、“西红柿——水稻——荸荠”稻经轮作方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该镇先后成立西红柿、荸荠协会,分别在际下,槎溪等村建立示范基地100亩,以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促进规模,今年已发展西红柿300亩,目前,总产180万斤,纯收入100万元,种植户户均纯收入4000元。目前荸荠已落实种植面积500亩,总产可达150万斤,预计纯收入75万元,种植户户均2000元。“早芋”:早芋是该镇洋坊村当家“拳头”产品,远近闻名,被县里定为早芋生产基地,由于早芋生产期短、投资少、易管理、产量高、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该镇在抓好洋坊早芋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带动全镇农户发展,全镇今年已发展2000亩,亩产3000斤,总产600万斤,纯收400万元,种植户户均纯收入4000元。“柑桔”:该镇以建立优质果园、生态果园示范片、低产改造为中心,抓好台湾、永春等先进柑桔栽培管理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产量规模逐年扩大,在宝庄村建立柑桔矮化开心修剪技术示范片150亩,优质高产示范基地500亩,去年年末全镇水果面积4102亩,水果总产570万斤,创收228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6000元。

七、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元坑镇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改革创新为动力,夯实经济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增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按照两个基地(粮食生产、速生丰产林)、三条绿色产业带(近郊果蔬、谟宝水果、光赖毛竹)、四个工业园区(谟武、九村、洋菇、玉屏山)的发展格局,重点实施粮食、竹木业、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四大工程,建立建材、竹木制品、水电、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五种行业,发展要立足镇域特色优势,重点实施“竹、木、果、牧、菌、粮、蔬”七大工程,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安居乐业,把元坑建设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工业强县的经济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