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渝北区地图
渝北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渝北区辖14街道、12镇:双凤桥街道、双龙湖街道、两路街道、王家街道、回兴街道、龙溪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天宫殿街道、人和街道、大竹林街道、鸳鸯街道、翠云街道、悦来街道、礼嘉镇、龙兴镇、石船镇、古路镇、木耳镇、玉峰山镇、兴隆镇、茨竹镇、大湾镇、大盛镇、统景镇、洛碛镇。其中,天宫殿街道、人和街道、大竹林街道、鸳鸯街道、翠云街道、礼嘉镇等5街道、1镇委托北部新区代管。

气候特点

渝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2004年的气候属于正常年,年平均气温17.1℃,年内最高温度38.8℃,最低温度1.0℃。1月、2月、3月的月平均温度均高于历年同期的温度,冬暖明显,入春回暖快。年总降雨量1385.6毫米,比历年降雨量平均值偏多。但其分布较均匀,只是9月份较多。年内共出现5次暴雨天气,其中4次暴雨造成了损失。3月中旬、4月下旬出现寒潮天气。3月和10月下旬持续阴雨。全年气候总体情况属正常偏好。2005年年平均气温略高于常年,降雨接近常年,日照略偏少,冬干、秋爽,气候也属于正常年份。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温度36.5℃,最低温度0.7℃,年总降雨量1204.8毫米,日照987.9小时。该年降雨分布不均,1月份降雨比历年同期平均数偏少79%,8月份降雨比历年同期平均数偏多72%,全年出现3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最大日降雨量达113.6毫米。3月上旬和4月上旬出现强寒潮天气。7月25日到8月13日出现伏旱天气。本年虽分别出现暴雨、伏旱、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但持续时间短、强度轻,气候亦属正常年份。

自然资源

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原生植被破坏后逐渐生成次生林,分布在各山脉。现有野生植物97科、219属326种,其中可作中草药的123种。用材林木主要有松、柏、杉、栗、青杠、枫、樟、竹、楠和其他阔叶林木;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桔、柚、梨、桃、李、苹果、樱桃、枇杷、核桃、桑、茶、银杏、榕树、铁树、桂花、罗汉松、山茶花等,近年来还引进了不少热带观赏植物品种。全区有野生脊椎动物87种,其中哺乳动物19种,鳞介类21种,禽类40种,爬行类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锦鸡、鲟鱼、水獭等。水资源除长江、嘉陵江过境水外,尚有御临河常年过境地表水量约17亿立方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水量10亿立方米,地下水流出地表总量约1.1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砂金、含钾凝灰岩、石灰岩、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种,均有不同程度开采。铁山坪一带有野生植物97科219属329种,其中野生中药材123种。古遗址有洛碛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汉代崖墓群、南宋抗元名城多功城、宋代状元冯时行寓所“缙云故里”及“状元井”、明代“六朝元老”少师兼吏部尚书追赠太师蹇义墓、清初白莲教据点辜寨坪等。渝北区旅游资源丰富,名山胜水、古迹园林、民俗风情汇萃而成独具魅力的旅游胜景。东部有盛名远播的“武陵仙境”统景风景区,是重庆“十佳”风景名胜之一,以“统景峡猿”居古巴渝十二景之首,统揽山、水、林、泉、峡、洞、瀑,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西南最大的亚健康温泉理疗保健中心。邻近的张关大型溶洞群体,星罗棋布,其中2000米的地下阴河如海底潜龙,与御临洞相连而形成全长5000多米的地下宫殿。白岩乡境内的天险洞内起伏跌宕、钟乳丛生,附近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白莲教遗址、悬棺、栈道等古迹;排花洞又称“水晶龙宫”,以飞珠溅玉的排花飞瀑幽深怪异的钟乳洞天而著称。

地质地貎

渝北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全境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米。本区域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过境主要河流有长江和嘉陵江。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有后河注入。区境中、东部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长江。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总体上讲,在主城九区和近郊区县当中,渝北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比较差。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该区比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以温泉为特色的统景风景区、以溶洞为特色的排花洞和张关风景区、以森林为特色的玉峰山公园,在全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综合:20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9.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0803元增加到47503元。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90.56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二产业贡献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农业:2009年,全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06亿元。农业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67亿元,增长36.6%,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66.2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2.71万吨,比上年减少1.9%;蔬菜总产量达39.41万吨,增长9.4%;水果总产量达6.39万吨,增长24.7%,其中柑橘4.01万吨,增长7.5%。生猪出栏33.2万头,比上年增长3.8%;牛奶产量1.57万吨,增长1.5%;水产品产量6092吨,增长3.0%。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个百分点。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4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1%。轻重工业比例为1∶5.56,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6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利润总额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利税总额达106.35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工业产品销售率97.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50.4%,较上年增加4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5.1%,资产负债率64.2%,全员劳动生产率22.24万元/人。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年末拥有一级建筑安装企业17户,二级建筑安装企业102户,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需求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06亿元,比上年增长6.8%,投资总额连续九年保持全市第一。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额达2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66.40亿元,增长6.9%;房屋施工面积达1715.45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达437万平方米,销售额216.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16.8%、48.6%。在投资总额中,二产业完成投资107.55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性投资106.85亿元,增长10.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1%;三产业完成投资272.36亿元,增长5.6%。
国内贸易和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1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餐饮住宿业营业额21.92亿元,增长26.3%。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321.98亿元,增长28.3%。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实现旅游收入1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对外开放:全年新签合同40个,已投产企业30家,其中北部新区新签合同19个,已投产企业19家。合同利用外资4.4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62亿美元,其中北部新区合同利用外资3.4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均为外商直接投资。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6.8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5%,其中出口6.27亿美元,下降31.0%。
交通运输、邮电: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3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6%。全年客运量(不含北部新区)4565万人,比上年增长48.7%,货运量2652万吨,比上年增长74.9%,其中公路货运量2222万吨,增长58.4%。空港吞吐量较快增长,吞吐旅客1404万人,增长26.0%;吞吐货物18.58万吨,增长16.0%。年末公路里程达2251公里(不含北部新区,但含境内高速公路和机场专用道),其中等级公路1640公里;年末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865辆,比上年增长3.7%。邮电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56775万元,比上年增长10.0%;邮电业务总量达67766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599万元,增长23.5%;电信业务总量58167万元,增长6.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68万户,增长5.0%;移动通讯用户68.32万户,比上年增长24.0%;互联网用户达12.48万户,比上年增长37.9%。
财政、金融: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68亿元,增长21.9%,占财政收入的77.9%。在一般预算收入中,主要税种中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房产税分别增长22.6%、24.2%、5.5%、37.7%和14.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4.3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6.37亿元,增长9.2%。教育和社会保障分别支出4.98亿元、4.10亿元,分别增长29.1%、26.6%。各项存款、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79.05亿元,比年初增长了6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3.53亿元,增长28.1%。本外币贷款余额556.58亿元,增长71.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82.44亿元,增长90.5%。全区保费总收入4.55亿元,增长1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6亿元,增长26.1%;人身保费收入3.59亿元,增长15.1%。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教育特色

特色一:在渝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留给农民工子女,从学校到政府不仅满足于学生“进得来”,更要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渝北区城区确立了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空港实验小学、笃信实验学校等12所公办学校就近安排农民工子女读书,所有学校坚持“三优化”原则,为农民工子女配备最强的管理团队、最好的学科教师、最富经验的班主任。
特色二:农民工孩子需要新教育,更需要“心”教育,从心理疏导到品德教育,渝北区的“心”教育打开每一个农民工孩子心灵的窗户,收获知识,更要收获快乐和成长。崭新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打造最好的教育环境固然重要,对于大多数农民工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用“心”教育———关心他们的心理诉求,把脉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特色三:好习惯影响孩子一生。渝北区除了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教育,也重视他们的“行”教育,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夯实坚实的基础。走进渝开学校,每个人都会被整洁的校园和学生们昂扬的精神面貌所感染。
特色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既是一个教育命题,也是一个社会命题,渝北区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和关爱延伸到学校之外,逐步形成学校、家长、社区等多维度的社会关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