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地图
榆中县相关地区地图:
面积
全县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6万亩,其中水浇地29万亩,保灌面积24万亩,山旱地77万亩。县海拔在1480—3670米之间,年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0天左右。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谷区、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三类不同地区,其中中部川区13个乡镇173个行政村,西南部山区4个乡48个行政村,东北部山区6个乡47个行政村。县域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48种,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境内有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官滩沟、万眼泉、明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旅游风景名胜区。
学校教育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校区总占地面积5468亩,其中建设用地2120亩,绿化用地3348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4297平方米,是兰州大学五个教学园区中规模最大的校区。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现有三个年级本科在校生9000人,设立20个院,64个本科专业。校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先进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标准齐全的文体活动场馆,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天地。
交通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全县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为主,以通乡、通村公路为构架的交通网络。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312国道、309国道横跨东西,省道101线、109线纵贯南北,白榆公路、东京公路(夏方公路)等县级公路连通兰州、白银、临洮等周边城市,榆新、高韦、路兰等通达公路已改造建成使用。县城距中川机场80公里、距兰州38公里。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榆中县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合495.24615万亩。其中,可耕地188.62476万亩(实有耕地111.94万亩),林地5.18384万亩,牧草地213.90346万亩,园地1.13955万亩,建设用地19.80013万亩,水域4.72269万亩,未利用的土地61.43505万亩。县内土壤分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垆土淤土、黄绵土、红土8类,13个亚类,14个土属,11个土种。
水资源:黄河——流经兰州盆地进桑园峡入榆中县境东流,桑园峡全长21.8公里,其中有12公里在县境内。从虎头峡北到乌金峡峡门上,长39公里,是榆中县,皋兰县、白银市间的界河,沿途有柳沟河、苑川河、桑园峡、烧炭沟、麋鹿沟、红沟、大浪沟、苦水沟等水流注入。苑川河——属黄河一机一级支流,是县内最大的河流。上游称水坡河,源于临洮县站滩乡胡麻岭北麓的泉头村,向北流至龙泉乡刘家嘴入县境,过水坡水库至高崖。苟家河——也称新营河,是苑川河上游重要支流。有二源:一源称魏家河源于黄石崖,东流经苟家坪;一源称祁家河亦名黄坪河,源于马寒山之石棺材山梁北侧,东流有清水河注入。二河于大庄汇合,东流人高崖水库。龛谷河——是苑川河支流,源于马寒山,流经榆中盆地东侧,至接驾嘴流人苑川河。龛谷河上游汇集了马寒山主峰以东至黄石崖之间的黄崖沟、骆驼岘沟等支流的水流,北流切穿兴隆山,形成龛谷峡。北流经小康营人榆中盆地,汇徐家峡河向北注入苑川河,全长30公里。兴隆峡河——苑川河支流,上游名红庄子沟,汇集了马寒山主峰北麓及兴隆山南坡的水流,北流横穿兴隆山,形成长8公里的兴隆峡,即兴隆峡河。分豁岔河——苑川河支流,源于兴隆山北麓,上游有范家河、中沟河、大沟河三条支流至分豁岔汇合,故名。曳木岔河——苑川河支流,源于兴隆山北麓,汇小岔湾沟和石门子沟的水流,北流至麻家寺入石头沟和连搭、定远川,水流被引入灌区或渗入地下。官川河——是黄河水系祖厉河的支流,有东西二源。西源出临洮县胡麻岭东北流,经内官营至定西县城,汇东源折向西北。洮河——县境西南马寒山分水岭南侧有6平方公里的地区,属银山乡小水子、旋马滩、斜路三村的辖地,其地表水经临洮五户、中孚注入洮河,年径流量28万立方米。直接注入黄河的支流——县内有14条。其中水磨沟、柳沟河为长流水河外,其它均为间歇性河流,有暴雨时才有洪水流入黄河。境内流域面积120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4%。
生物资源:1、植物,境内除农作物以外的植物有:种子植物90科、310属、565种,被子植物77科、303属、549种,裸子植物3科、7属、16种,蕨类植物9科、18种,菌类植物24科、51种。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马衔山。2、野生动物,县内野生动物共有5纲,24目,48科,104属,150种。
矿产资源:县内已探明的矿藏15种,有中小型矿床,矿点和矿化点48处。
地理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省会兰州东郊,地处东经103度49分15秒--104度34分40秒,北纬35度34分20秒-36度26分30秒之间。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东接定西、会宁、靖远县;西靠兰州市七里河区、城关区;南以马寒山为界与临洮县毗邻;北隔黄河与皋兰县(其中什川乡在黄河南岸)、白银市相望。榆中县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的西侧。县内的兴隆山断层属祁连山构造带向东延伸部分;苑川河断层属金城关断层东延部分。后受陇西系旋褶强烈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榆中县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出露仅有太古界的前震旦系、震旦系、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等。县内地层发育不全,缺失整个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三叠系。县境内的侵入岩主要是酸性岩浆岩。侵入时代为前古生代和早古生代晚期。县境内的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形。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马寒山最高峰海拔3670.3米。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最高峰吕家岘海拔2495米。南北两山之间是川塬丘陵沟壑区,海拔1500-2000米,地形由西南、东南和东北三面向西北倾斜。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奠定着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近年来,榆中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冬、科技下乡,科教兴县宣传月等一系列科普活动。目前,全县一大批科技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女能人”、“科技郎”、“科技明白人”和“科技带头人”遍及榆中山乡,成为强县富民的科技生力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酒钢集团榆中钢厂、兰州金川科技园、奇正藏药公司、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一批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相继入驻我县,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兰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东城区建设的构思,赋予了榆中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目前,新材料研发、钢铁化工、高新科技、生物医药、文化人居旅游、加工仓储物流等六大产业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经营城市步伐明显加快,新建改建兰州东出口等城市道路5条,榆中供水工程和平地区管道敷设全面完工,徐家山土地开发工程进展顺利;和平、定远、金崖、青城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榆中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同比增长18.5%;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3%;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63.4%;粮食总产量达1.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3元。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41.3万亩、总产量达到5.2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440元。蔬菜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40个沿海城市,出口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2007年,冷凉型蔬菜产区被确定为全国“蔬菜出口创汇基地”。现正在启动建设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交易中心。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9家,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地域宗教特点
榆中的本土宗教文化同样也是从原始的自然崇拜、氏族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演绎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性的文化体系。它经过历朝历代的文化兴衰和宗教变更,又经秦汉时期儒(儒学)、释(佛教)、道(道教)的相互糅合。期间又辅之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与外传宗教的碰撞,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汉族宗教为主体,外传宗教为客体的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格局。从榆中现存宗教的本质及内涵来看,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宗教派别,还是境外传来的任何一种宗教,都以本土地域渊源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主旨,不得不融合地域的思想文化精髓,成为一种地域化的、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文化。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外来宗教的传人,首先要找到一个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共同点,在切入的同时必须有一个相互适应的磨合;二是本土宗教文化在接纳外来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既有兼容性,又有排异性,因为宗教的原始渊源根植于原始氏族宗教文化之中,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血统性的。这样,各种宗教在传人的过程中必然多了适应地域文化的教理、教义,以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协调诸多方面的关系。从地域特点来看,榆中北临黄河,西接河西,自古是一个内地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缓冲区,是内地与西域的咽喉。有史以来多发战乱,造成了历代中原政权戍边移民的一个小移民环境,所以其本土宗教的根基源于内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在当地传统宗教的发展史中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精髓,并经过数千年的宗教体验,形成了一个比较注重现实的民族宗教氛围。如当地的关帝庙所供奉的关羽,是三国时蜀国的著名人物,对他的膜拜是一个标准的儒释道合一的产物,即传统儒学处世哲学思想、传统汉传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完美结合。关帝庙除了扶正除邪外,南方人向其求财,而本地人向其求雨。这就是榆中传统宗教文化的现实性特点。再如当地最崇拜的是兴云布雨的龙王、主宰六畜的马王、送子的观世音等与当地地域特色相贴近的一些神灵。正是基于这一地域特点,缓解了外来宗教文化对榆中本土宗教文化的冲击。如伊斯兰教的传人仅属于回族,藏传佛教在境内未能形成气候,境外的其他宗教虽已介入,但信仰者相对较少。根植在人们思想深层中更多的还是对传统儒、释、道的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