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岘乡地图
哈岘乡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结构
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乡上提出“种好洋芋养好羊,家家户户实力强”的口号。在种植上,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模式,提高洋芋、玉米产量,增加农业产值。在养殖上,把舍饲养羊作为群众增收主要途径,引进和繁育小尾寒羊、道赛特优质基础养种,经过大量饲养繁殖,已初步成为小尾寒羊和道赛特优质羊种的繁育基地。2003年全乡种植优质洋芋达10000亩,户均多的达15亩以上,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800元以上。2004年,全乡种植优质洋芋16200亩,户均达11亩,种植多的户达18亩,预计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将达1100元以上。全哈岘乡养殖小尾寒羊达1930只,纪尔、仁和两村已成为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养殖数多的达30只以上,群众的收入也由此明显提高,2003年,哈岘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元,重点养殖小尾寒羊的仁和、纪尔两村人均纯收入达1630元以上,较其他村高200多元。预计2004年,全乡养殖小尾寒羊人均纯收入将达500元以上。为了提高羊的商品率,乡党委、乡政府还着手对小尾寒羊进行改良,力争使养羊业有新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党组织是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引擎。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积极发挥党组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建设新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甘肃省委“双培双带”的部署,以“四新一好”为目标,着力哈岘的新农村建设。
1、发展新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项目是产业的依托。哈岘乡已经发展起了马铃薯种植,并且小有规模,但距离产业经济的目标还有距离。所以要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动员农民扩大规模,种植良种,并适时发展深加工工业,做大产业经济,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要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集约化地投入生产要素,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产出率。马铃薯种植
2、培育新农民。:人是一切事业的创造者。新农村建设,农民至关重要,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农民中,农民党员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因此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提高党员素质和技能的长效机制,使农民党员真正成为具有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具有市场和经营意识的带头人。
3、组建新经济组织。:产业经营一体化。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被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4、塑造新风尚。:在农民党员的带领下,积极在农村建立崇尚科学、文明明礼、遵守法纪、诚信互助的风尚。
5、创建一个好班子。: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好班子。要继续深入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策群力,带领关大农民致富奔小康。
历史沿革
哈岘乡因原驻地哈岘而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立哈岘乡,1953年分为仁和、哈岘两乡,1956年又合并为哈岘乡,1961年12月建立哈岘公社,1978年乡政府建在仁和村文合社,1984年改为哈岘乡,沿用至今。
先进性教育
党中央决定分三批在全党开展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第三批,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基层党组织,农村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先进性教育活动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经过长期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渐消逝殆尽,基层组织大多涣散,凝聚力不强。为了使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安科学规划和精心准备。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仁和村支部50名党员的文化状况,年龄结构,以及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为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充分调动党小组的积极性。全村共有8个党小组,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活动的每一重要环节,都提前组织他培训,使他们先行掌握活动要领,以达到帮助其他党员的目的。三是深入开展“双找双建”活动。当了解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后,还有5名外出打工的党员没有回来参加教育的情况,多次到他们家中了解掌握他们在外打工的具体地点及通讯方式。经过反复说明,陈述利害关系,5位外出务工党员全部于2005年12月25日前,回村参加教育活动。四是对全村50名党员根据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进行分门归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帮助村干部书写宣传标语50余张,制作宣传横幅一条,办黑板报3期,在全村上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资助项目
2007年8月,哈岘乡政府向50户签订协议书的农户发放了价值5万元的獭兔种兔及配套设施。长期以来,哈岘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努力实践“三争一促”活动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当作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初向县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争取獭兔养殖项目,为50户养殖户争取到了价值5万元的獭兔种兔及配套设施。农户投入养殖后,项目方以市场价作为标准,全部回收农户养殖的合格商品兔。合格养殖的獭兔必须达到150天,体重5市斤左右,市场收购价大约为每市斤6元,到冬季一般为8元,如遇市场波动,最低保护价每只20元。资助款使用两年后,项目方视其养殖情况,在收交商品兔时逐步扣除或以兔顶款。
雪中送炭
连续几场降雪给2006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好兆头。榆中县上为哈岘乡仁和村,安排连片种植双垄沟地膜覆盖玉米500亩,乡村干部积极调整哈岘乡农业种植结构,争取玉米种子和地膜。当驻哈岘乡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想办法,多方协调,联系甘肃省战略先锋网络技术公司,为仁和村的老百姓送去10吨化肥。这对仁和村的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2006年3月,甘肃战略先锋网技术公司负责人带着化肥、衣物和对北山老百姓的一片赤诚之心来到哈岘乡举行了献爱心送化肥活动。县委副书记冯德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魏晋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岳存孝以及县扶贫办、农牧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献爱心活动。榆中县委副书记冯德三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战略先锋网络公司的这一献爱心活动表示感谢。同时,希望仁和村的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领导关怀
2008年8月5日,榆中县政府副县长李得亮调研哈岘乡农业生产工作。李得亮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种植情况,随后深入农户家中,查看了养殖情况。县领导到哈岘乡调研,李得亮首先来到哈岘乡仁和村,查看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长势状况。他指出,哈岘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保墒效果显著,增产增收优势大,哈岘乡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在抓特色、抓亮点、抓品牌上下功夫,继续加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强化技术服务,使这一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作用,促进全乡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同时要做好当前干旱、缺水条件下的抗旱增收工作。随后,李得亮深入村社,查看了仁和村黑色纯种生态鸡养殖情况,并与养鸡专业户交谈,详细询问了养殖成本、利润、出栏情况、技术要求等实际问题,鼓励养鸡专业户克服困难,积极发展养殖产业,希望他们在养鸡致富的同时帮助带动其他困难群众发展养鸡业,增加收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之后,李得亮听取了哈岘乡负责同志就当前全乡农业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对哈岘乡农业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要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使养殖业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抓紧时机做好当前的秋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