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地图
张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本信息
张集镇位于周口市太康县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鹿邑、淮阳、柘城县相邻,北接马厂镇、西连符草楼镇。辖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61.5平方公里,总耕地6.28万亩,总人口4.84万人,有回汉两个民族。辖25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张集距县城19公里。张集镇交通非常便利,境内有永登、商周两条高速公路,且设有互通立交桥和入口,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互连;有311国道、周商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县乡公路稠密,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善。单鱼路、单丰北路贯穿全境,终张路、张马路、徐皇路,纵横全镇。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多媒体通讯、数据通讯四位一体,形成了一流的综合网络。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充足。镇政府驻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街道五纵五横,两侧新建楼房5000余间。结合煤炭开发和村庄搬迁,镇驻地将在3-5年内建成容纳2万余人集商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全镇五个农贸市场,生意兴隆,交易旺盛,市场繁荣,工商业户达到2000余户。
经济发展
近年来,虞城县张集镇立足现有的自然优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达4.52万亩,可产鲜果1.36亿公斤,其中高档精品果7500万公斤,艺术贴字果300万个。新引进、李子、葡萄、油桃、石榴等名优特稀杂果20余种。建成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园5个。张集镇栽植苹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市场销售不畅,曾出现果贱伤农,导致果农大量砍树种粮的悲惨场面,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镇党委、镇政府痛定思痛,从提高果品质量入手,从全国著名大专院校、果树研究所请来专家、教授多方论证,成立了张集镇果树研究所、果树协会,培养了一批张集自己果树管理方面的土专家、土秀才。该镇组织人员针对果树特点开展技术攻关,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张集镇的果树面积已由原来的8500亩增加到现在的4.23万亩,亩产量由原先的不足800公斤,发展到目前的3750公斤。1999年,张集镇的红富士苹果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虞国花木兰”商标,同时该果品还被中国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在中国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位于张集镇北部的黄河故道滩区5000亩的水面,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宽阔的水面盛产各种鱼虾、螃蟹等水产品,目前已建成综合养殖场7个。张集镇生产的红富士苹果以色泽鲜艳,脆甜可口,香味馥郁而闻名遐迩。1998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全国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国际果品博览会金奖,河南省优质苹果第一名。1998年6月被国家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检中心验定为“国家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苹果展评会上获“名牌产品”称号;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2年被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评定为“国家无公害果品生产研究基地”;2004年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该镇城区按照规划要求拓宽了豫腾路2000米,即工业大道;新修了1200米长的砖混排水道,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排水难题;新建高标准两层门面楼800间,使城区门面达1000个;电话扩容3500门,建成移动、网通基站8个;新建了卫生院门诊楼及农村信用社大楼、邮政门面楼、农电大楼;兴建文化广场,绿化照明设备齐全;城区开通有线电视;新建了社会汽车站和地税办公楼;建成了集贮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果品批发市场;新建了周新庄、林堂、小乔集综合商铺及马滩“三省庄农贸大市场”。在9月上旬结束的“中国苹果年会暨陕西苹果节”上,虞城县张集镇、乔集乡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荣誉称号。该镇商业空前繁荣,城镇规模的扩大,配套设施的发展,增强了辐射力和吸引力,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粮油交易区、瓜果交易区、蔬菜交易区、小商品交易等规模不断扩大,年交易额在1.25亿元以上,商品零售额达6000余万元。该镇工业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建成了果品保鲜公司、兽药厂、桐木加工厂、果树专用肥厂、纸箱厂、彩印厂,奥菲防水材料公司生产的沥青聚氨脂防火材料属国家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当前国内生产空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该镇建材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共有木把加企业12个,16门以上的砖瓦厂5座,水泥预制品厂12个,罐头厂2个,解决剩余劳动力2500人,年创利税1500万元,增加镇城区群众收入1000万元。该镇农业产业进程加快,红富士苹果生产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值60%来自于苹果生产。并初步建立了以草楼、华楼、孟庄、吴楼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创效益120多万元;全镇生猪存栏16000头,出栏30000头,鸡6.5万只,蛋350吨,年产值260万元。同时,该镇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红富士工程”为龙头,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先后组建涉农果乡镇企业10余个,如腾达保鲜冷冻、果树专用肥厂、磷肥厂、彩印厂、纸箱厂等年创利税近500余万元。该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繁荣,增加人流、物流,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张集镇以食宿、娱乐为主体的饭店达18家,夜市上市摊位38个,从业人员达300多人。拥有各类运输车辆4000余辆,同时带动了机电维修、车辆维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的发展,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值已占全镇居民生产总值的20%。新增个体工商户100多家,同比增长27%,新增外来人口500多人,沿街门面房营业率达到了95%。该镇以现有的红富士苹果为基础,瞄准国际市场,大力推广果品管理新技术。生产的无公害绿色果品,主导产业红富士苹果,已注册“虞国花木兰”牌商标,实现网上远程销售;2006年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评定为“河南名牌”产品,张集镇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性产品标志保护,力争到2010年使全镇果品种植规模、果园管理、产销量水平居全国乡镇第一,使苹果生产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合理,4万亩红富士长势喜人,该镇生产的红富士,1997年获国家农业部金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1998年获国家农业部全国最大的“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称号。年产量达1.2亿公斤。虞城县张集镇位于虞城县东北部,北与山东单县杨楼镇隔黄河故道相望、东与安徽砀山县官庄镇毗邻。1855年,黄河改道后,给张集镇人民留下了弥漫的黄沙与寸草不生的碱壳地。独特的三省交界的位置,又成了历次兵戈铁马纵横之地,给人民流下了无尽的泪水与心酸。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集镇还因贫瘠使很多人不愿意到该镇当“一把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贫而志坚、高瞻远瞩的张集人民遍种红富士苹果。而今,红富士苹果富了张集镇群众。富裕后的张集镇,什么都变了。那深埋在黄河故道里、曾经浸满血和泪的兵戈杀伐往事,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传说,增加着张集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感;那流传在村民中的、曾经让故道人民因两条并不确切的省界而种下的冲突旧事,成了三省人民相见时的陈年趣事,为三省人民现在水乳交融的协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另一面教材。昔日的荒滩,今天的绿洲果园;昔日的黄河废墟,今天的成排楼房;昔日的兵戈“三省庄”,今天的和谐红富士……与经济崛起相伴的,是和谐。现在下辖张集村、高堂寺、齐新寨、赵新寨、杨新寨、老杨庄、大崔庄、卢庙、韩集、小乔集、义新庄、王楼、郭李庄、杨林、李常六、马滩、南刘集、孟庄、周新庄、华楼、草楼、吴楼、张庄、小崔庄、林堂、康楼、裴马庄27个行政村。虞(城)砀(山)公路过境。[代码]411425108:~201张集村~202高堂寺村~203齐新寨村~204赵新寨村~205杨新寨村~206老杨庄村~207大崔庄村~208卢庙村~209韩集村~210小乔集村~211义新庄村~212王楼村~213郭李庄村~214杨林村~215李常六村~216马滩村~217南刘集村~218孟庄村~219周新庄村~220华楼村~221草楼村~222吴楼村~223张庄村~224小崔庄村~225林堂村~226康楼村~227裴马庄村,[沿革]1958年建张集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建镇。1997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张集、小崔庄、高堂寺、丁孟庄、义新庄、郭李庄、卢楼、齐新庄、张老庄、杨林、马滩、小桥集、赵新庄、李长六、裴马庄、草楼、韩集、周新庄、李吴楼、南王楼、杨新寨、林堂、华楼、卢庙24个行政村。
基本信息
古老的黄河之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崛起一座中原果都--------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虞城县张集镇距县城东北39公里。该镇处于陇海、京九铁路、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公路交汇的双黄金十字架内,310国道,105国道交汇的双黄金十字架交通带内,地理位置的天独厚,镇内柏油路四通八达,村村相连,全镇辖2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230个村民组,人口3.9万人,农业总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配套齐全,灌溉面积100%。镇内柏油路196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现有程控电话5000余门,机井1200多眼,水利、通讯、电力、冷贮配套设施齐全。两年以来,全镇共修公路125公里,实现了全镇铁路公路网络化,公路总长可围绕张集边界5圈半,共打机井865眼,实现了每40亩地一眼井,并开发了引黄工程,修筑了王安庄水库,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程控电话改造和三台微机连网,40%的农户可以装上电话。投资280万元进行了电力农网改造,使电价降到每度0.75元。
发展理念
依托国道产业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实现张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富民强镇的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进步的皖北名镇而不懈努力。
教学机构
社会事业发达。境内有2处中学和8处中心小学,配有电脑室、图书室、试验室等,教学水平在全县农村学校中名列前茅。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齐全,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群众民风淳厚、勤劳朴实。
经济建设
镇内煤炭资源丰富,是省地矿局探明具有20.5亿吨煤储量的煤矿带之一,煤炭开发工作正紧张准备之中。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25元。种植业以大蒜和棉花为主导产业。大蒜面积3万亩,年产优质大蒜3.5万吨;棉花面积4万亩,年产优质棉花1.4万吨。畜牧业较发达。全镇养殖专业村已达13个,规模养殖场4个,小型养殖场20个,专业户800余户。生猪年存栏量4万头,青山羊年存栏量12万只。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内外合作,是张集镇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近年来,该镇提出了工业立镇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现有宏翔纺织、宜佳食品、雨霏玩具制造、金路通电磁线等十余家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建材、棉花加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制衣、建筑等各类大小加工企业6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