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漳州市地图 >
诏安县地图
诏安县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品

食品类,渐山牌白雪条是蜜饯厂的名牌产品。该产品以萝卜、白砂糖加工而成,具有质脆、酥甜、不易回潮等特点。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是省外贸出口产品。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畅销京、沪、杭、新疆、贵州等20多个省市。渐山牌冬瓜条是蜜饯厂的传统名牌产品。1983年获省优产品,是省惟一出口定点产品。该产品以鲜冬瓜为原料,渗入白砂糖用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保持冬瓜特有风味、色白、霜条状,具有清甜爽脆、清热解暑之功能,不易回潮,保质期较长,是佐茶佳品和饼类佐料。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供应量占上海市场同类产品的80%以上。渐山牌山枣糕是蜜饯厂的传统名牌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消费品博览会特等奖,并获省优产品称号。1990年编入《中国土产年鉴》。相传明嘉靖年间,县内有和尚采摘野山枣果,加入蔗糖精制成山枣糕,被作为进贡嘉靖皇帝的贡品。该产品具有粘质柔软、味道甜酸可口、入心润肺、去痰生津之效,为民间佐茶之上乘佳品。蜂王牌川贝陈皮是第一食品厂的名牌产品。1989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91年获全国保健食品银奖。产品以鲜柑皮为原料,加入白砂糖精制而成。既可入口嚼食,又可冲泡当茶饮用,具有生津止渴、消食开胃、提神醒酒之功效。年生产能力50吨以上。产品畅销港、台、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蜂王牌蜜金枣是第一食品厂的主产品。1990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91年获全国保健食品金奖。该产品以鲜金枣加入白砂糖和果酸等配料精制而成。呈褐红色,醇心精甜,生津助消化,是佐茶和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年生产能力250多吨。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花泉牌活力宝系列饮料是饮料厂的名牌产品。1989年,获省优秀新产品称号和省二轻科技成果三等奖。该产品选用新鲜果汁,配以优质矿泉水和优质白砂糖、蜂蜜,采用科学方法精制和自动化生产而成。产品装潢美观,分玻璃瓶装和聚酯瓶装。年生产能力7000吨。该系列饮料以其保持果汁原味、口感纯正且价格合理而畅销省内各县、市及邻省,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八仙茶:八仙茶萌芽早、产量高,制乌龙茶香气高锐(品种香突出),茶味农厚耐冲泡,回味甘爽持久等特点,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浙农大教授庄晚芳先生生前认为“八仙茶品质优异,香味堪与铁观音相媲美”。八仙茶荣获中国新名茶奖、农业部优质茶、福建省名茶、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评会头等奖,八仙茶编入《中国茶树品种志》,入选农业部编印的《中国名优茶选集》一书。“八仙茶选育和推广”项目获福建省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福建省科技成果展览会金奖,农业部八五农业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诏安八仙茶。
咸金枣:色泽油墨光滑,质地松软,芳香扑鼻,咸、酸、甜适宜,滋味纯正,有健脾胃、助消化、除积食腹胀、祛风邪、润肺化痰、理气醒酒、防止晕车晕船、提神消怠之功效。
青梅:诏安县果树生产历史悠久,早期的乌梅干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1999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约30%以鲜果销往广东省及闽南一带,约60%以盐水梅半成品供应各厂家。约15%由本地厂家加工制成密饯、果酒、果汁等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还有制成少量的乌梅干与白梅干产品。诏安果梅品种丰富,集南北大全,有从北引进的十个品种(品系),有广东主产的软枝大粒梅等,还有本地实生选种的优良品系。如太平白粉梅、青梅等。从花期上分有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全县果梅生产主要以农民种植为主体,以及部分农场和联合户,专业户。在适宜果梅生产的山区,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飘香四溢;果梅收成季节,产地的老少齐上阵,还形成了季节性外来民工聚集地;诏安县的果梅生产形成了一道山区独特的风景线。
【海峡两岸(诏安)首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2008年1月10日,在诏安县召开举行。节会主要有3个成效:1.成功联合永泰、上杭、陆河、饶平、普宁等5个青梅大县共同签署“青梅大县行业共同宣言”,主导推动青梅产业集约发展。2.共有27个项目在现场签约,总投资49.35亿元,其中,有6个投资上亿元。3.开辟诏安乌山旅游线路,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诏安”大型文艺晚会,吸引近10万人到诏安观光旅游。
乌叶荔枝:原产广东,引入漳州、漳浦、诏安等地已有1400余年历史。《漳浦县志》记载:“荔枝旧镇鉴湖最盛,乌石一村荔枝味最佳”,故也称为乌石荔枝。主要分布在漳浦、诏安、漳州等地,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漳浦栽培量最大,面积达6万多亩,年产1万多吨。果实扁心脏形,单果重20—25克,果皮暗红色,龟裂大而略平,果肉乳白色,肉厚,质脆嫩,汁多味甜,有香气,中核,可食率70.1%,品质优,稳产,早熟,成熟期6—7月,为制罐的良种。以其为原料的荔枝罐头,果汁清澈,外形美,味道鲜,其产品入欧洲享有较高声誉。“双灯荔枝酒”被称为“中国的香槟酒”,饮誉国内外。著名人物吴硕贤,男,汉族,1947年5月生,福建诏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87—1988年任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1991—1992年任因斯布鲁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吴燕聪:2000年和2004年两届残奥会金牌得主。,许苏清:女,诏安南诏镇石狮巷人,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化学博士,学术研究项目为极地遥感。2004年第21次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沈柔坚(1919.10—1998.7)男,汉族,福建诏安人。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美术科目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沈福文:沈福文(1906.2—2000)福建诏安人,系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杰出的漆艺实践家、创作家、新漆艺创作者。胡玉明:经济学(会计学)博士,暨南大学会计学系财务与会计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地质概况

在古地理条件下,中生代为时海时陆环境,即海陆交互相。因地层发育不全,在境内出现的中生代晚期陆地大面积上升,形成岩系后,又时有海水入侵,同时地面仍不断呈周期性升降运动。到更新世纪晚期,因地壳差异升降运动,海侵海退,形成沿海地区三级阶地,即沿着海滨或河流自两岸伸展分布的阶梯状地形。进入全新世,后海水逐渐回升,台湾海峡淹没,继而入侵本区内。据省水文队综合资料,本区海进始于7500年前,约6000年前后海进长达最盛阶段,海水淹没诏安盆地。县境内受北东向断裂带(泉州—汕头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控制,同时又受北西向断裂带(上杭—诏安断裂带)及其活动构造断裂的影响,形成山区地段和沿海地段。河流大多呈格子状水系网型式,大部分河流循北西及北东向断裂发育。根据华东地区学术讨论会研究表明,台湾海峡在第四纪期间,曾有数次上升为陆地,使大陆与台湾直接连成一片,在上升为陆地的最后一次是1.1万年前,海水急剧退却,低于海平面50米以下,使台湾海峡形成广阔的海滨冲积平原。新中国成立后,诏安、东山及广东南澳等5个县渔民在兄弟屿、南澎列岛、七星礁附近海域中(距海岸十至几十公里,水深30~50米),打捞到大量房屋墙体的灰段、地板块、砖块、瓦片及生活用品,还有鹿、熊骨骼。邻区深沪湾海底,1986年发现有8000年前的陆生古森林(包括古油杉)。台湾屏东县万山与东山县均发现与8000年前制作方法及风格相似的古岩画,证明粤东、闽南沿海人类史上曾是一块沉没的大陆。

经济建设

经济概况:
2009全年诏安县实现生产总值76.2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3.1:35.47:31.43;财政总收入3.22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5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54元,分别增长12.0%和8.9%。
工业经济:
2009年,诏安县工业总产值82.98亿元,增长1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实现工业税收8909.84万元,增长18.4%。全县净增规模工业企业22家,总数达到157家,实现产值65.11亿元,增长23.3%;外贸出口总额11355万美元,增长15.9%。
农业经济:
2009全年诏安县农业总产值43.09亿元,增长5.7%,水产品总量21.74万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明显,全县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6家,县级22家,其中,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黄蜜梅等4个青梅系列产品入选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四海食品有限公司率先制成青梅馅月饼,鳗鱼、南美白对虾2个品种3个基地取得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东瀚实业有限公司烤鳗产品在第九届花博会上荣获“最佳销售奖”。
项目投资:2008全年诏安县落实成果对接项目59个,新增储备项目40个,储备项目总数达到375个;征集企业需求项目36个,项目总投资7.8亿元,其中3个项目被列为“6·18”扶持项目,1个项目获“小发明、小创造”项目扶持;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3个,注册合同外资4632万美元,成功引进了福建动力宝电源科技、福建鸿鹰船舶修造、诏安县南山造船厂等6个投资上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6亿元,增长20.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增长28%。25个县级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5.8亿元,其中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118%。全县在建与新投产工业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1.34亿元;城镇以上新开工项目总数达到82个,完成投资10.9亿元,增长28.8%;房地产完成投资2.97亿元,增长25.1%。
对外贸易:08年新批外资项目29个,增长16%;合同利用外资4259万美元(新口径);实际利用外资4065万美元,增长25.9%。新批外资项目中有22个工业项目,合同外资3995万美元,分别占总数的76%和94%。海关出口实绩1444万美元,增长1倍。

文化事业

诏安古老的土著文化,由于受中唐以后源源南下的中原文化影响,加之地处漳潮之交,对两地文化兼承并蓄,逐渐演变发展。宋代陈景肃、吴大成等学者在渐山结庐讲学,留有诗作传世。明代叶亹、沈鈇、吴朴等著述甚多,沈起津以书画著名。清代地方文化富有特色,道光至光绪年间沈锦洲等书画名家形成诏安画派;诗词创作繁荣,有谢浣湘等名诗人;境内有潮剧、广东汉剧等剧种;民歌、民乐、灯谜等民间文艺十分发达;还有全国独具一格的铁线木偶戏。民国出现公共藏书、创办报刊、新美术创作和电影、话剧等新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大力加强地方文化建设。1950年组建文化馆等文化机构。1953年设立收音站,1960年成立电影管理站。1981年后电影公司、电视差转台相继创办,1991年建立有线电视站,1994年又设立诏安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群众性书画创作亦空前活跃,产生一批书画家。1956年组建县专业潮剧团,上演传统剧目并创作《一门忠义》等新剧目。古典诗词创作复兴,1985年后出现数十名创作勤奋、活动频繁的作者。潮剧获得新发展,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受到重视,1991年出版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民间音乐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灯谜活动更加普及,1989~1996年灯谜好手在全国谜会中屡屡得奖。1993年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命名诏安为“书画艺术之乡”。改革开放后文化市场欣欣向荣,政府主管文化部门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有力地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行政区划

1950年取消民国时期的乡、镇、保、甲制度,全县划为7个区、89个乡(下辖村)和8个行政街道。城关区辖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第五街、第六街、第七街、第八街。第一区辖仕江、岸屿、仙塘、含英、洪西、桥东、林家、甲洲、凤西、邱前、石中、高霞、傅厝、宫悬共14个乡。第二区辖上营、溪南、京溪、双港、后岭、后埔、郭湖、塘桥、阳山、白玉、西桥共11个乡。第三区辖西潭、湖美、村内、新春、上陈、寨营、美营、龙山、湖内、新安、凤溪、梅墩、东沈、西沈共14个乡。第四区辖东峤、梅洲、上湖、林峤、田美、四都、厚广、朴殿、大梧、林山、西港、盐东、大山产、竹港、峰外、公子店共16个乡。第五区辖太平、白叶、新营、元中、麻清、大布、景路、雄墟、走马、许寮、庙兜、马头、圆林、进水、坑河、南坑、天庄、五通共18个乡。第六区辖下官、新坎、坪汤、大边、凤狮、彩罗、公龙、埔坪、磜岭、焕塘、北安、堀龙、陈龙、寨河、青山、隔石共16个乡。1951年4月,从第五区划出坑河、南坑、天庄、五通4个乡归第六区;从第六区划出埔坪、磜岭、焕塘、北安、堀龙、陈龙、寨河、青山、隔石等9个乡成立第七区,全县共8个区。其中第五区为14个乡,第六区为11个乡。1952年2月,为适应沿海工作需要,从第一区划出沿海的凤西、甲洲、石中、高霞、邱前、傅厝、宫悬和第四区的大梧、朴殿等9个乡另置第三区,各区的名称,除第四区外都作了更改,城关区改称第一区,原第一区改称第二区,原第二区改称第五区,原第三区改称第六区,原第五区改称第七区,原第六区改称第八区,原第七区改称第九区,全县共9个区。1954年初,在发展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对某些范围较广,村庄分散,工作不便的乡作了调整分开。第二区的桥东析为桥园、溪澳;洪西析为洪洲、西霞。第三区的邱前析为邱寮、埔前;宫悬析为宫城、悬洲;朴殿析为田朴(属三区)、公子店(属四区)。第四区的林山析为林头、山后;西港析为西张、港口。第五区的上营析为上营、樟塘;京溪析为京溪、白溪;塘桥析为塘西、深桥;白玉析为白石、玉楼;西桥析为汀洋、坪搭。第六区的湖美析为湖美、后陈;龙山析为龙坑、山雷。第七区的太平析为太平、科下;白叶析为白叶、孝丰;新营析为乾美、榕城;庙兜析为庙兜、朱厝。第八区的下官析为下官、陂龙;坪汤析为坪汤、龙岗;彩罗析为彩新、新径;凤狮析为凤狮、马坑;公龙析为公田、龙狮;天庄析为天桥、庄溪、嗣下。第九区的北安析为北坑、顶安;隔石析为隔背、石东;寨河析为寨坪、河美;堀龙析为堀龙、东径。调整分拆后全县仍划9个区,乡增至118个,加上8个街道,共126个乡(镇、街道),其中:第一区8个街道、第二区12个乡、第三区11个乡、第四区15个乡、第五区15个乡、第六区15个乡、第七区18个乡、第八区19个乡、第九区13个乡。1955年1月,9个区调整为7个区。原一区8个街道加上仕江、岸屿、梅墩、溪南、白溪、京溪、双港、樟塘、港头共17个乡、街为城关区;原第二区的林家、桥园、溪澳、仙塘、含英、洪洲、西霞;原第三区的凤西、甲洲、邱寮、埔前、石中、高霞、傅厝、宫城、悬洲,原第六区的东沈、西沈计18个乡为桥东区;原第四区15个乡加上大梧、田朴、奇材18个乡为四都区;原第六区13个乡(划出东沈、西沈)加上原第五区的玉楼、汀洋、坪搭、白石、阳山、塘西、深桥、郭湖、后埔、上营、后岭共24个乡为西潭区;原第七区18个乡为太平区;原第八区19个乡为官陂区;原第九区13个乡为秀篆区。1956年5月,全县多数乡只成立1个高级农业社。适应新形势全县并为1个镇(城关)4个区(四都、西潭、太平、官陂),67个乡(街道)。城关镇辖8个街。四都区辖桥东、东沈、含英、洪西、宫悬、傅厝、凤西、邱前、大梧、厚广、四都、上湖、梅洲、林头、竹港、峰外共16个乡。西潭区辖西潭、村内、塘西、新春、美营、新凤、湖内、阳山、港头、溪南、上营、白石、汀洋、仕江、深桥共15个乡。太平区辖太平、大布、景坑、走马、庙林、许寮、进水、元中、新营、白叶共10个乡。官陂区辖下官、新坎、大边、凤狮、林畲、新春、南陂、天庄、五通、陈龙、埔坪、堀龙、隔背、石东、青山、寨河、焕塘、磜岭共18个乡。1958年5月撤区,并为城关镇和桥东、含英、下河、四都、梅洲、港口、溪南、上营、白石、西潭、美营、太平、大布、金溪、元中、进水、下官、上官、霞葛、彩新、龙狮、陈龙、埔坪、青山、磜岭共1个镇25个乡。同年9月,城关镇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四都、梅洲、港口等乡成立太阳升人民公社;桥东、下河、含英等乡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西潭、白石、美营等乡成立幸福人民公社;溪南、上营等乡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太平、大布、元中、金溪等乡成立团结人民公社;下官、上官、霞葛、彩新等乡成立上游人民公社;陈龙、埔坪、青山、磜岭等乡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全县计8个人民公社,还建立建设、红星、金星3个农场。1959年1月,红旗、幸福人民公社合并为红旗人民公社,全县7个人民公社辖83个管理区和8个街道;3个农场辖19个作业区,实行政社合一。卫星人民公社辖8个街道和五一、梅峰2个管理区。东方红人民公社辖宫口、悬钟、傅厝、下河、高坑、凤西、甲洲、林家、桥园、溪澳、西沈、东沈、仙塘、含英、西霞、洪洲共16个管理区。太阳升人民公社辖梅洲、东峤、上湖、林峤、田美、四都、后港、田朴、公店、大梧、西张、港口、林头、山后、盐东、奇材、湖内、黎明、燎原共19个管理区。红旗人民公社辖西潭、村内、塘西、新春、美营、新凤、湖内、阳山、港头、溪南、上营、白石、汀洋、仕江、深桥共15个管理区。团结人民公社辖太平、白叶、新营、元中、大布、景坑、走马共7个管理区。上游人民公社辖光亮、陂龙、吴坑、新坎、大边、马坑、凤狮、彩新、坑河、五通、南陂、天庄共12个管理区。和平人民公社辖陈龙、埔坪、东径、磜岭、焕塘、北坑、顶安、寨河、青山、隔背、石东、堀龙共12个管理区;建设农场辖水头、月港、马头、万石溪、白石、汀洋、下径、赤田共8个作业区;红星农场辖进水、龙狮、五洞、公田、林畲、朱厝、许寮、坪林、圆林、小溪共10个作业区;金星农场辖四都作业区。1959年2月,人民公社以地区命名。卫星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太阳升人民公社改为四都人民公社,东方红人民公社改为桥东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改为西潭人民公社,团结人民公社改为太平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改为官陂人民公社,和平人民公社改称秀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辖的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基层行政单位。同年11月,西潭人民公社分为西潭、深桥两个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有8个人民公社,118个生产大队。其中,城关人民公社8个街、2个生产大队;桥东人民公社16个大队;四都人民公社析盐东为盐仓、东葛头计20个大队;深桥人民公社辖仕江、岸屿、港头、双港、溪南、西坑、埔上、白厝、上营、樟朗、后岭、华表、下园、后埔、郭寮、考湖、深桥、凤溪共18个大队;西潭人民公社辖西潭、湖美、塘西、新春、上陈、岑头、沈寨、龙坑、山和、玉楼、搭桥、阳山、后陈、军寮、新安、青山、湖内、东沈、西沈共19个大队;太平人民公社增加许寮、圆林计9个大队;官陂人民公社增加光坪、北坑、新径、店下坪、溪东、嗣下、龙岗、庄溪计20个大队;秀篆人民公社增加东径、彩山计14个大队。1961年5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体制下放,人民公社和大队规模划小,全县分为7个区,26个人民公社、4个农场,下分255个大队、28个作业区和8个街道。四都区辖四都、上湖、梅洲、林头4个人民公社;桥东区辖凤山、下河、桥东、含英4个人民公社;深桥区辖深桥、溪南、华表3个人民公社;西潭区辖白石、东湖、西潭3个人民公社;太平区辖太平、大布、金溪3个人民公社;官陂区辖上官、霞葛、彩新、下官、公龙5个人民公社;秀篆区辖秀篆、寨河、埔坪3个人民公社;城区设城关人民公社。4个农场:建设农场、红星农场、金星农场、西山农场。1964年4月,在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撤区并社,调整生产大队,全县划分为8个人民公社,4个农场,下分206个生产大队,19个作业区,8个街道。1970年城关8个街道并为6个街道;原属太平人民公社金溪片的圆林、新林、庙兜、楼仔、石楼、坪林和原属官陂人民公社的六洞计7个大队划归红星农场;原属四都的蟳寮、田朴、公子店与原属桥东人民公社的邱城、黎明、院前,原属城关人民公社的湖内计7个大队划归金星农场,并增加湖里、下尾作业区。1971年,城关人民公社恢复8个街道建制。全县计206个大队、23个作业区、8个街道。城关人民公社辖8个街道、2个大队;桥东人民公社辖37个大队;四都人民公社辖27个大队;深桥人民公社辖30个大队;西潭人民公社辖32个大队;太平人民公社辖17个大队;官陂人民公社辖26个大队;秀篆人民公社辖17个大队。建设农场辖3个大队、8个作业区;红星农场辖8个大队、8个作业区;金星农场辖7个大队、7个作业区。西山农场并入桥东人民公社与大队同级。1978年1月,从桥东人民公社划出下河、高坑、石城、峰岐、寮雅、田厝、林厝、下傅、田中央、宫口、悬钟、东门、南门、赤石湾、腊洲共15个大队,另置下河人民公社。桥东人民公社辖22个大队。1979年,建设农场新置建光作业区。全县计206个大队,24个作业区,8个街道,合计238个基层行政单位。1980年,城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1981年12月,城关镇改为南诏镇,各街道亦改序数为传统地名。一街改称西门街;二街改称城内街;三街改称东门街;四街改称东城街;五街改称南关街;六街改称东关街;七街改称东北街;八街改称北关街。部分重名大队进行更改:下河人民公社下河大队改称下何大队;西潭人民公社新寨大队改称福兴大队,上营大队改称东上营大队,五斗大队改称上愠大队;金星农场四都作业区改称四都埭作业区,田美作业区改称下尾作业区,湖内作业区改称湖里作业区。1982年,下河人民公社更名称梅岭人民公社。1984年10月,县属下建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村政权。南诏镇保持原建制,8个人民公社和3个农场分别更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同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四都乡改为四都镇。全县辖2个镇:南诏镇、四都镇;10个乡:梅岭、桥东、深桥、西潭、太平、官陂、秀篆、建设、红星、金星。下辖214个行政村,8个行政街道。1985年10月,太平乡原麻寮村委会分设为麻寮、雪里、河边3个村。1987年6月,从官陂乡划出五通、溪东、南陂、庄溪、天桥、嗣下、庵下、坑河、华河9个行政村,另设霞葛乡。全县建制为2个镇、11个乡。1988年8月,南诏镇增设澹园街居委会。南诏镇辖9个街道和2个行政村。1991年10月,改梅岭、官陂2个乡为镇;1992年2月,改深桥、桥东、太平、霞葛、秀篆等乡为镇;1993年7月,从西潭乡析出白洋乡。至1996年,全县建制为9个镇、5个乡、5个农场、2个林场。2008年,诏安县下辖:南诏镇、四都镇、梅岭镇、桥东镇、深桥镇、太平镇、霞葛镇、官陂镇、秀篆镇、金星乡、西潭乡、白洋乡、建设乡、红星乡、梅洲乡、国营西山农场、国营湖内林场、岭下溪国有防护林场、边贸旅游区管委会、诏安工业园区管委会。

诏安青梅产业

诏安青梅的简介: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3°35′—24°11′,东经116°55′—117°22′。诏安县年降水量1447.5毫米,年均气温21.3℃。日照时间长,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3C.无霜期长349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442.3毫米,集中在4-9月,尤以6一8月为甚,非常适合青梅的生长。中国青梅之乡诏安县种植青梅历史悠久,面积广、产量丰、质量好。早期的乌梅干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1999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约30%以鲜果销往广东省及闽南一带,约60%以盐水梅半成品供应各厂家。约15%由本地厂家加工制成密饯、果酒、果汁等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还有制成少量的乌梅干与白梅干产品。诏安果梅品种丰富,集南北大全,有从北引进的十个品种(品系),有广东主产的软枝大粒等,还有本地实生选种的优良品系,如青竹梅、白粉梅、黄梅等。从花期上分有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全县果梅生产主要以农民种植为主体,以及部分农场和联合户,专业户。在适宜果梅生产的山区,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飘香四溢;果梅收成季节,产地的老少齐上阵,还形成了季节性外来民工聚集地;诏安县的青梅生产形成了一道山区独特的风景线。诏安是农业占多的县城,在2008,诏安全年的农业总产值38.24亿元,而其中青梅产业产值达2亿元;
诏安青梅的主要产区:目前,诏安县下辖的太平镇、南诏镇、四都镇、梅岭镇、桥东镇、深桥镇、霞葛镇、官陂镇、秀篆镇、金星乡、西潭乡、白洋乡、建设乡、红星乡、梅洲乡、国营西山农场、国营湖内林场、岭下溪国有防护林场等区域都有种植青梅,犹以太平镇的大布村和红星乡种植面积最广,品质最佳。受诏安种植青梅的影响,诏安附近的县市都有种植青梅。
诏安青梅的特性:诏安青梅的特点具有果大、皮薄、有光泽、肉厚、核小、质脆细、汁多、酸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酸中带甜的香味,特别是因其富含果酸及维生素C。在诏安地区有89.13%的青梅被加工为半成品,这种青梅半成品富有弹性,呈淡黄色,加工时果皮不易开裂,内含物不易流失,且腌制过程中只需加适量食盐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就可达到保质期12个月以上,品质超过日本盛行的南高梅,符合日本的国家腌制标准,深受日本市场欢迎,被誉为“凉果之王”、“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诏安青梅的营养价值:诏安青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脂肪油)、碳水化合物和多种无机盐、有机酸。诏安青梅果实中有机酸含量一般在3.0%-6.5%,远远高于一般水果。青梅所含的有机酸主要是柠檬酸、苹果酸、单宁酸、苦叶酸、琥珀酸、酒石酸等,具有生津解渴、刺激食欲、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是柠檬酸含量在各种水果中含量最多,柠檬酸是人体细胞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酸类,它能促进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恢复疲劳,且有益于钙的吸收。青梅营养丰富,低糖高酸,其T值(糖酸比)仅为0.2,是梨的1/70,杏的1/8,比柠檬的T值还低。其次,它具有合理的钙磷比,其Ca/P≈1:1,是开发儿童和老年保健食品的最佳食物。
诏安青梅的产品价值:诏安青梅果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在医药上与作清凉剂方面,广泛应用,诏安青梅含有枸橼酸、单宁酸、酒石酸、林檎酸、苦味酸、青酸等多种成分,成熟青梅含蛋白质1.69%、脂肪2.84%、碳水化合物8.51%,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生食生津止渴,开胃能郁;盐梅可解热、祛风寒;乌梅干有敛肺、止咳、消肿、解酒毒等功效;可治肠炎、痢疾等;据中国古代药典《本草纲目》记载,青梅果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软化血管、消除疲劳、抵抗衰老、保健美容有独特功效;在助消化方面也素有“北山楂、南青梅”之赞誉。梅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乌梅有敛肺、涩肠、止久渴、泻利、反胃、噎嗝、蛔厥吐利、消肿(外用)、涌痰、杀虫(蛔虫性逆吐)胃炎、解鱼毒(鱼类食物中毒)、硫磺毒”。又说:“白梅(即盐渍青梅)治中癫惊、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血崩。”因而梅肉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酸性制菌、杀菌剂。在日本医药界,公认用乌梅肉制成的“梅肉越几斯”(即酸梅浓流膏),治病功效奇付佳,应用范围广泛。用青梅制成的青梅酒、青梅罐头以及其它青梅食品,以独特的风味和特色,风靡国内外,受到消费者欢迎,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诏安青梅的发展:目前,诏安青梅虽然以产量大、品质好而获得“中国青梅之乡”的美称,但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不良因素导致了诏安青梅市场“有青梅,卖不出”、“高产量、低价格”、“粗加工”等一系列伤农的尴尬局面。总体上,想让诏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青梅之乡”、“中国青梅第一县”,必须在扩大政府调控职能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形象的宣传,特别是实体广告和网络方面相结合之路。为此,诏安开设了中国青梅网,秉承建设成为青梅果农、青梅收购商、青梅企业、青梅市场等方面一条龙的资讯平台。

名胜古迹

城区怀恩古井系唐代开凿,清泉不竭。金星九侯山誉称“南闽第一峰”,有九侯禅寺(九侯岩)、望海楼、福胜岩、陈吊洞和历代名人题刻。闽粤通衢分水关有“闽粤之交”、“漳南第一关”石坊,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梅岭是俞大猷、戚继光抗倭纪念地。乌山有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太平白叶村为元初畲汉农民军陈吊眼出生地和首义地点。诏安湾北岸港口人工湖游览区内接田园庄舍,外连汪洋人海,城州岛绿草如茵。名胜古迹还有:城区澹园院,南门关帝庙、梅岭悬钟城、望洋台,腊洲麒麟山祥麟塔,四都渐山七贤庵(石榴洞),西潭斗头岩,深桥南山寺,桥东甲洲临江亭、洋尾桥。
乌山:位于诏安县东北部,总面积9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17米。丛崖、奇石、深洞、巨壑、雨林构成乌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分为早春探梅、乡野觅趣、九侯怀古、金溪漂流、西山探险、乌山览胜、红土寻根、亚湖泛舟等8大景点,2004年11月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乌山同时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发祥地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历史遗迹随处可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点灯山:海拔894米,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9.12平方公里。点灯山自然景观雄奇灵秀,人文景观丰厚多彩,民间流传诸多故事佳话,蕴含宝贵的文化内涵。多年来,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逐成观光朝圣、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好去处。一进点灯山,沿小道拾级而上,路边青梅梅海美景,可游览的景点有点灯林海、石脚桶、观音送子峰、姑娘洞、金灯寺、明灯寺、英姿亭、众仙姑宫、天狮人面峰、青蛙石、八戒峰、神龟石,山山有物、石石有景,若隐若现,似人似物,成了许许多多的神话和故事。九侯山:位于诏安县东北部,山上有天开门、九侯禅寺、五儒书室、棋盘石、香炉石、风动石、云根石、天然桥、牛眠石、鲤鱼石、观音石、三宝石、飞来佛、罗汉洞、松涧泉、瀑布泉、花瓶石、福胜岩等二十四个景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梅岭:位于诏安湾的西北岸、诏安县东南的半岛上,三面环海,既是福建省古文化遗址之一,又是宋元以来著名外贸口岸和海防重地,还是诏安湾内的著名风景区。,诏安明代石牌坊群:从城关的县前街到东门中街,连绵700多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坐落着7座恢宏华丽、气宇轩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坊、关帝坊。
诏安土楼:主要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乡镇。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的、有方的、有八角的,还有大楼套小楼的。其中较大的较出名的有官陂大边村的在田楼、新坎村的溪口楼、秀篆陈龙村的龙潭楼、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楼等。
诏安宋明寺庙:城隍庙址在南诏镇县前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门楼、前厅、拜亭、大殿组成。从城关的县前街到东门中街,连绵700多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坐落着7座恢宏华丽、气宇轩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坊、关帝坊。这些技艺高超、精美细腻的历史遗产,融汇了建筑、雕刻、书法、诗词等多种艺术技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贡献杰出者,当朝皇帝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诏安明代牌坊群也不例外。诏安县南诏镇从县前街到东门中街,连绵七百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七座。按它们的建造时间先后依次为: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急坊、关帝坊。1988年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单士元(故宫博物院顾问)、郑孝燮(高级建筑师)来诏安考察时曾断言:“如此密集、完整的石牌坊群在国内亦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诏安县人民政府已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夺锦坊:位于南靖镇夺锦街,建于明代成化四年(1488年)。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7.5米,单檐歇山式加二坡,四柱三间三层。正面坊匾高0.42米,宽0.84米,题刻“夺锦”。坊额题刻“明成化戊子科许潜立”;背面刻“世科”两字,柱直径0.44米,柱头置大栌斗。建筑及雕刻粗犷,部分构件脱落,保存基本完好。附:《诏安县志·建置志·坊表》载:“夺锦坊,为明举人许潜、许判、许选立”。许潜系明成化四年(1488年)戊子科举人,为诏安县明代首中举人者,其子许判系明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举人;其孙许选系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举人。“夺锦”、“世科”意即指此。
卿典坊:位于南诏镇东门街,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顶加二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中挂镌刻“卿典坊匾,大额枋上镌刻楷书”勒赠承德郎南京太仆寺寺丞胡清”。底层抱柱为石鼓、石狮。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饰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匾额已废,部分构件失落,主体保存完好。
百岁坊:位于南诏圣祖街北段,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坊坐东朝西,花岗石仿木结构。四柱三层三间,高6.5米,宽8.8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坊匾题刻东西两面同为楷书“百岁坊”。坊额题刻“明万历庚辰秋为冠带寿民沈仲选立”。坊上雕刻花卉等图案,现保存完好。附《诏安县志·人物》载:“浓仲选,三都人。冠带寿民,寿一百岁。万历间有诏建坊旌其门”。天宠重褒坊位于南诏镇东门街,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5米,宽9.5米,单檐歇山顶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镌刻“天宠重褒”坊匾,大额枋上署“为万历甲戌科进士沈赠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万历甲戌即1574年)。两面文字均同。
父子进士坊:位于南诏镇县前街,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已失落),中镌“父子进士”坊匾,大额坊上镌“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楷书、两面文字相同。石柱底层为抱鼓、石狮、雕饰为松鹤、莲瓣、花卉、云纹等图案。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小额坊上为青石雕饰,为其立坊者:钦差提督巡抚福建地方都督院右副都御史沈人种,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甘来学,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张文耀,漳州知府杨际会,诏安县知县张大器等。该坊于1939年7月被日本飞机轰炸,损坏南侧一根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体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
诰敕申坊:位于南诏镇东门中街最西侧,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东西朝向,花岗石材料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5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诰敕申坊”坊匾,署“为敕赠直大夫知县中知州沈一鲤立”。为其立坊者有: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福建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建昌,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刘应龙,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恩民,按察司按察使杨德政,署漳州府事同知罗良信、陶拱圣、通判李应、季概、推官王世仁,知诏安县事黎天祚等。石柱为抱鼓。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坊匾及部分构件失落,主体保存完好。
关帝坊:位于南诏镇县前街西段,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三层一间,南5.5米,宽4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正面坊匾高0.50米,宽1.40米,楷书“关帝坊”,旁署“知诏安县事楚荆朱训南诏所印张绳武同立”。大额枋上署“天启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边石柱镌书“庙坊因风雨损坏乾隆五十八年四月日监生黄廷举捐修”。坊匾背面楷书“正气行在”,现保存完好。
功覃闽粤坊:在县城南诏镇以西11公里的闽粤交界分水关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崇祯年间(约1633年前后),东西朝向。花岗岩材料,仿木结构。高9.6米,宽9.6米。坊匾东西书“功覃闽粤”,西面书“声震华夷”,下署“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同为大总都督郑芝龙立”。面阔三间,月梁三层。单檐歇山式两坡。保存完好。
在田楼:在县城南诏镇以北55公里,属官陂镇大边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近看为圆形楼寨、登高远看为八卦形结构。楼高三层,高约11米。底层墙厚近二米,墙基为石砌,上为土墙,三层楼为木料结构。寨屋有内外三围,内围为祠屋三间,外围二层,中围三层,外、中两围共房屋320间。有两个寨门。正门高2.51米,宽1.55米;双层门框,内框宽25厘米,外框宽50厘米,门墙厚2.4米,门匾上书“在田楼”三字。楼屋出檐长1米。寨外檐下有宽1米的走廊,走廊外为沟渠,绕寨墙一周。另一个为侧门。整座楼寨直径达94.5米,楼寨后有三角形池塘名“三元池”,池水清可见底。楼内现住63户三百多人。诏籍作家张元锦在《官陂土楼别样神》一文中写道:以在田楼为中心,附近还有12座土楼,即水美楼、石马楼、玉田楼、玉峰楼、庵边楼、田下楼、新城楼、龙头楼、凤山楼、燕翼楼、凤鸣楼、光裕楼等。如将在田楼比作花芯,其他12座土楼比作花瓣,这就构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大花朵,假如将每座土楼比作花朵,那纵横交错的道路就是花枝,那溪是绸带,把13杂鲜花扎在一起,成为世上最大的一束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