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镇地图
纸坊镇相关地区地图:
2、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
基本信息:纸坊镇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2.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国天青石之乡。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镇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人。济宁机场坐落境内,北邻日菏高速,327国道,省道嘉金线纵贯南北,洙赵河洙水河横穿镇境。2006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抓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紧紧围绕“工业立镇,民营强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突出招商引资、外经外贸、民营经济、旅游产业、山石资源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六个工作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再次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经济30强乡镇。
工业:新引进了享有嘉祥标志性建筑的嘉祥国际大酒店,建成了鲁西南最大的种鸭生产基地和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良种繁育基地—圣丰种业,形成了嘉东石材、兰色石灰石、德信石业三大石材生产外贸出口基地,同时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涌现出永昌路桥、峰源纸业等规模大、创税高的企业。
农业:大力发展金太阳杏、凯特杏等经济林木4000余亩,实现小麦垄作5000余亩。山石资源管理上,认真探索出了“以炸药控税,以电核税”的新路子,同时加大军事保护区、旅游景区的封山力度,实现山石资源管理从无序开采到在开发中保护的转变。
社会事业:投资1000余万元,加强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新修高标准水泥路150公里,安装路灯200余盏,积极开展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并组建环境综合治理队伍,打造绿色纸坊新形象;投资800万元新建王庙、东刘、后马、镇一中市级规范化中小学5座;投资300余万元新建设了医院病房楼,增添了大型CT等医疗设备;全镇5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95%的农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户、五保户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旅游产业:在原有武氏祠、青山寺、法云寺等景点的基础上,围绕吉祥文化、民俗风情、乡村旅游等项目,完成了云泉、五岭等山庄的开发,从而在全镇形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格局,实现了全镇稳定和谐发展的新态势。
5、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
一、概貌:l、地域,江夏区纸坊街位于江夏区北部,北距武汉市中心18公里,与洪山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南距咸宁59公里,绝对位置处东经114°18′,北纬30°20′,京广铁路从街西经过,沪蓉、京珠高速公路在城区南侧3公里处.与107国道互通立交相连,全街版图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全街总人口1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万人.纸坊街是江夏收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是江夏区委、区政府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2、气候,纸坊街境位于长江中游,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交替明显,无霜期长,严冬酷暑时间短.,四季特征:(1)春季(3-5月)天气易变,气温上升剧烈,雨量增多,常有低阴雨。入春后天气转暖,但因纸坊街境正处于南北冷暖空气往返交替地带,冷暖空气交泽停滞的结果使雨量增加,春雨连绵,温度虽有所上升,但又冷暖多变。(2)夏季(6-8月)气候温和,雨量集中,梅雨明显.易发洪涝;盛夏,晴朗炎热,多伏旱风。(3)秋季(9-11月)气温下降快,多秋旱,雨少,晴多,常见秋高气爽,且又伴随秋旱。(4)冬季(12-2月)寒冷少雨,时有冻害。3、历史沿革,纸坊街历史上是原江夏县一个有名的小镇。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乡里而称纸坊,沿用至今。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江夏人)的坟墓座落于城南的纸坊街广芳岭,现在一个以熊廷弼命名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提写的“熊廷弼公园”坐落在此。街内有“龙王庙”和“龙井”古迹,清代龙井头有家豆腐作坊,制作精细,具有质嫩、色白、味美等特点,人称龙井豆腐,曾驰名江夏城乡。街西有一座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山顶有“慈云寺”、“小观园”,山麓有“山泉亭”和“白龙泉”等古迹。山脚下还有大石洞,又名“白云洞”,洞门上刻有“无梁殿”三个大字,传为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的亲笔。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派出武昌中央农讲所的学生武装,在八分山一举歼灭军阀夏斗寅的数百精兵。1949年5月武昌县解放后,在镇内设置纸坊乡人民政府,1952年改为纸坊区人民政府(即当时武昌县第一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武昌县党政领导机关,由武汉市城区内迁驻纸坊。1962年撤区并社改称环城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将原环城人民公社所辖的农业部分划出,另设大桥、郑店、宁港三个小公社,改为纸坊镇革命委员会。1979年10月改称纸坊镇人民政府。1998年撤镇建街,改称纸坊街道办事处,是江夏区委、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0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了把纸坊街做大做强,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成现在新的纸坊街道办事处。二、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在全街土地面积中:耕地44895亩(其中:旱地14945亩,水田27260亩,菜地18000亩),占总土地面积23%;山林面积35719亩;水面面积2.8万亩,(其中湖泊19000亩,塘堰3900亩,水库1700亩,鱼池3300亩)。2、矿产资源,位于街西侧的八分山,矿体层位为泥盆系统石英砂岩矿体,呈层状,总厚35-40米,总储量达1359万吨,现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采用,年产12万吨。3、水利资源,全街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小型多处,合理布局,解决死角,旱涝保收”的指导思想,全街建有大小塘、堰、水库240处,总容量1280万立方。其中:小(一)型水库2处,小(二)型水库17处。
三、行政区划:行政村:城关村齐心村青龙村胜利村林港村,丰收村东方村照耀村渔牧村红旗村,十月村豹山村狮子山村大花岭村,邢远长村何家湖村龚家铺村柏水岭村,社区居委会:龙井居委会复江道居委会西港居委会,北华居委会新北路居委会站西居委会,幸福居委会青龙山居委会三潭居委会,郭岭居委会宁安居委会育才居委会,组的设置:全街有253个村民小组和335个居民个组。
四、经济发展:纸坊街有中央、省、市、区驻街单位一千多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纳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2002年全街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3亿元,完成工农总产值55.0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0.9亿元,农业总产值14.1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680万元。2003年全街年计划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6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0.22亿元,农业总产值14.68亿元,年计划实现财政收入6520万元。
五、发展规划:按照市、区全面创建小康街的要求,坚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后五年进行统筹规划,到2007年,全街实现GDP49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农村人平纯收入5200元,年递增分别达到11%、20%、9%。
六、机构设置:街道由工委、办事处、人大联络处、政协联络委组成。街道工委、办事处内设的机构有: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纪检监察科、宣传统战科、招商引资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会、团委、妇联、人武部
4、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纸坊镇
乡镇简介:纸坊镇位于陇南地区成县西30公里,西临西和县,总面积77.6平方公里,全镇海拔在1200米至2000米,居住分散,年均气温11.8℃,年降雨量620毫米,是成县最为干旱的乡镇。全镇有16个村,110个村民小组,2190户,13500人,耕地面积约3.24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柿子、核桃、苹果、油菜为主,人均占有粮500公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纸坊镇委、镇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农业立镇,商贸活镇,德法治镇、科教兴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使全镇长足发展,面貌日益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了解,2001年,全镇人纯收入为1060元,2003年达到了1570元,增长率达48%。该镇先后被评为地级先进乡镇,县级文明乡镇,镇党委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乡镇党委。产业调整:纸坊镇地处山区,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如何使现有资源得到极大程度的开发与利用是全镇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纸坊镇委镇政府立足牧业,以农业为主,因地制宜,重视特色产业的开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经过镇领导及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花椒、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蚕桑产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中药材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并制定完善了“南蔬菜、烤烟;东蚕桑、林果;北畜牧、中药材;西林果”的经济发展格局。根据地域特点及产业特点,核桃、花椒产业方面,一方面以集中联片的办法,结合退耕还林,搞规模化种植,目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带建设。已逐步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并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以分散抓地埂经济的模式,有效利用地埂空地栽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多方位增加农民收入;桑蚕产业方面;一改过去零星种植、养殖、推广大棚养殖模式,采取三亩桑一个大棚;五亩桑一个大棚,使其规模化、科学化;畜牧养殖方面,以退耕还草为契机,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有条件的村社扶持重点大户,分散养殖,以点带面,力求良圈、良种、良料、良法、良疫,有力推动了畜牧养殖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大棚蔬菜,中药材种植以及烤烟业,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党委、政府引导得力,方法得当,今年共完成农业增加值1412万元,大旱之年,以秋补夏粮,总产量达730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950亩,发展丰产桑园540亩,新建温室养蚕大棚52个。
生态建设:纸坊镇地处山区,过去由于历史等原因,人民群众意识差,加之连年干旱,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存,困扰着人民生活,如何有效改善人民生存与生活环境,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纸坊镇委、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统一规划,既注重长远利益又兼顾当前利益,把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乡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退耕还林是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生态建设工程,纸坊镇委、镇政府因地制宜,带领广大群众,确定林种树种结构,将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在适宜生态林的地方大搞生态林,种植古柏、刺槐,在条件好的地方栽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目前,生态林和经济林比重占到8∶2,今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417.02亩,历年累积3591.7亩,保存率达100%。荒山荒坡造林绿化3500多亩,完成坡改梯2000多亩。既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又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批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社会事业: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学、帮、比活动和“双联双促”活动,并根据当地实际,将该项工作引向深入,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工作中,一是通过调查摸底,健全和完善了《贫困党员花名册》、《致富党员花名册》、《非党员致富能手花名册》、《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花名册》、《贫困党员培养致富能手花名册》等5个档案资料,为“三项活动开展提供了准确依据;二是按照一名党员致富能手帮带一名贫困党员,一名贫困户,一名致富先进分子的“一带三”方式,确定落实16村156名致富党员帮带122名贫困党员、127名贫困户、83名先进分子,按照一名致富先进分子帮扶2名贫困户的“一帮二”方式,确定落实166名致富先进分子帮扶244户困难户,并相互签订帮带责任书,结成了帮带对子,党委组织专人定期进行考核;三是地教委、卫生处和县直8个机关党支部105名党员与该镇7个村党支部183名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镇直4个机关和支部70名党员和4个村党支部86名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展了“双联双促”活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村活动室建设和党员生产生活解决了许多资金和物资,通过广泛开展学科技、帮贫困、比贡献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团、工、青、妇组织的先锋骨干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造建设,纸坊镇修通了各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在有水区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人饮工程,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无水区实施水窖工程,先后投资新打水窖150眼,基本上解决了人畜用水难问题;去年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使电价降至0.47元,减轻了农民负担,方便了农村生产与生活。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2523男6523女6000家庭户户数2920家庭户总人口(总)12307家庭户男6356家庭户女59510-14岁(总)34940-14岁男18750-14岁女161915-64岁(总)809015-64岁男418115-64岁女390965岁及以上(总)93965岁及以上男46765岁及以上女47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406
下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