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绍兴市地图 >
诸暨市地图
诸暨市相关地区地图:

风土人情

直埠镇姚公埠三村,位于朱公湖与下四湖畈之间。俗话说,湖沿湖沿,草坡连片。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居于草舍,故火灾频发,村民们身受火灾之苦。为了使村民们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当时三村的族长们联议,决定成立三村义务消防队,并从中挑选年富力强的村民百余,组织起三支水龙队,担负起三村义务救火消灾任务。为及时消除火患,在全体村民中提高孩子防火意识,经三村商议,大约从民国十年(即1921年)开始,确定每年的农历5月20日为水龙节。是日,三村的水龙(蜡制式或木制式),都要拉出来比武操练。其目的的有三:一是检查水龙性能是否良好;二是考验各队员是否拉得出,打得响;三是唤起全体村民的防火意识,遂形成传统的水龙节。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做好义务消防工作,每年的农历5月20日,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全镇的义务消防队参加,举行规模浩大的消防演习,市消防大队均派干警现场指导。传统的水龙节,因此赋予了新的内涵。当然,在消防设备上也鸟枪换了炮。目前,直埠镇已建立起10多支义务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员发展到500余人,从而为全镇的义务消防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自然地理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19°53′~120°32′,北纬29°21′~29°59′之间。全境处于浙东南、浙西北丘陵山区两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由东部会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龙门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阳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网平原组成。四周群山环抱,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倾斜,形成北向开口通道式断陷盆地。境内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矿藏。东部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为境内最高峰;西部龙门山脉,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为河网平原,水资源充沛。浦阳江纵贯南北,境内干流长67.6公里,东西8条支流呈叶脉形展开。境内四周群山环抱,一江纵贯其中。东西部为低山河谷盆地,北部为湖畈河网平原,构成向北开口通道式盆地。境内群山均属仙霞岭山系。东部会稽山脉为浦阳江、曹娥江、东阳江分水岭;西部龙门山脉为浦阳江、富春江分水岭。河流属浦阳江水系。诸暨市境地处浙中内陆,属亚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年温差大于同纬度邻县,小气候差距显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相对湿度约82%,日照年均约188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境内土壤有88个土种,以丘陵山地红壤和河谷平原水稻土为主。境内植被属浙皖山区青冈苦储林培栽植被区、天目山古田丘陵山地植被片。

诸暨农业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历代未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是中国于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诸暨文化昌盛,人杰地灵。历史上有为国献身的绝代佳人西施,有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近代更有不少志士仁人,涌现出俞秀松、张秋人、宣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著名科学家。,诸暨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流域中段,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贯穿全境,距上海200公里,杭州9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60公里,诸暨至温州永嘉、诸暨至绍兴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市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5.59万,现辖23个镇、1个乡、3个街道,1248个行政村,38个城镇社区。境内山川秀丽,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浣江·五泄风景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4.66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均GDP达到3753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7.19亿元,同比增长20.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5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64亿元,同比增长34.6%。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7位,比上年提升5位。诸暨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珍珠之乡”、“中国袜业之乡”、“中国香榧之乡”、“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中国名品衬衫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浙江省建筑之都”、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称号。

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30余个。金、银、铅、锌、铜、铀、钼、萤石、大理石等,多分布于南部,石煤、石灰石、锰、磷、钾等多分布于西北部,高岭土、石墨、地开石、白云石、黄沙等分布境内各处。有石煤、石灰石矿带各6条,黄金矿带3条,为浙江省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主要产地。

行政区划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浦阳江中游。北纬29°43′,东经120°14′。毗邻绍兴、嵊州、东阳、义乌、浦江、桐庐、富阳、萧山等县(市、区)。总面积2311.33平方千米。总人口106万人(2004年)。诸暨市辖3个街道、23个镇、1个乡:暨阳街道、浣东街道、陶朱街道;大唐镇、次坞镇、店口镇、阮市镇、江藻镇、枫桥镇、赵家镇、马剑镇、草塔镇、牌头镇、同山镇、安华镇、街亭镇、璜山镇、浬浦镇、直埠镇、五泄镇、岭北镇、陈宅镇、王家井镇、应店街镇、山下湖镇、东白湖镇;东和乡。共有32个社区、34个居委会、467个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诸暨县名的由来:先秦无诸暨之名,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置诸暨县,除新莽时期、唐光启年间、元至正十九年曾一度改为疏虏、暨阳、诸全州以外,均以诸暨之名见于典籍,直至今日,为浙江望县。诸暨县名的来历,历来多有探求,众说纷纭,各持一端,向无定说。清乾隆《绍兴府志》及光绪《诸暨县志》对前人陈说作了概括,但未能统一说法。《绍兴府志·地理志》说:“(诸暨)周为越允常之都。《路史》:夏后氏后。诸暨有诸山暨浦,允常之都。春秋时句无地,或曰夫概王之故邑,先名上诸暨,亦曰句吴。《国语》:句践之地,南至句无,韦昭解: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水经注》:诸暨县,古越地也,夫概王之故邑,先名上诸暨,亦曰句吴矣。寇仲温《诸暨县记》:诸暨,槠概也,吴王阖闾弟夫概所封之地。”,光绪《诸暨县志·沿革表》基本沿袭《绍兴府志》,隐去《路史》、《水经注》及寇仲温的吴王阖闾弟夫概封邑之说,坚持越王之都,句无之地,并纠正县南句乘山之“句乘”为“句无”之讹。以上材料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越王允常之都,地名句无;二、夫概王之封邑,曰句吴;三、有诸暨浦,或称槠概。后之论者,一般未及句无(或句吴),只就诸暨加以阐发,以致望文生义,于诸暨本义大相径庭。一种说法是县西有山,山上多槠木,所以称为槠山,省而为诸山,又有概浦,省而为既浦,转音为暨浦,诸暨因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境有五泄山、七十二峰、峰恋林立,认为诸山即诸多山峰,又有概浦,因称诸暨。又有一种说法是说“禹会计而诸候毕及也”。“诸,众义;暨者,及也。诸侯毕及而停留于此,故称诸暨。还有诸国暨国南迁,无诸夫概封邑,诸物萃聚等说法,莫衷一是。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从诸暨二字的字面理解,且以今音来释古音,不免牵强附会。如果以多槠木而名槠山,省而为诸山,或许还说得通,但概浦之“概”从何解释?以诸多山峰而名诸,实属可笑。多山多峰,非独诸暨有之。诸国暨国南迁,更是“亡是公“之言。至于吴王阖闾弟夫概王之封邑,想必是因“句无”讹为“句吴”而来。《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九年,吴王阖闾率弟夫概伐楚,破楚军,入郢都。后因秦救兵至,在楚之稷地大败夫概。“夫概师败退却。”九月(十年),潜归,自立为吴王。阖闾闻之,乃释楚师,欲杀夫概。奔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徐天祜注:“司马彪曰:汝南有堂溪亭”。属楚地,可见夫概的封邑不在越而在楚。吴王阖闾之时,吴越国界当在太湖,所以阖闾伐越,破欈李,在嘉兴市南。阖闾伐越,未至句无,何得封弟夫概于越地!后夫差伐越取得胜利,也未见授封吴王室子弟于越的记载。此说极可疑。我认为,诸暨之名应从禹会之事、句无之地去考辨,才能得诸暨县名来历之实。《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国语·鲁语》:“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曰:“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禹会之事,少康之封,无余之迹,因世代辽远,考无实据,但秦始皇因山名郡,实非偶然,必有所本。据《左传》、《国语》,所记一事,故涂山、会稽山即为一山,涂即会稽,会稽当为涂的越语复音缓读。这样说有何依据呢?我们可以从“会稽”二字的越语古音中找到答案。会稽的“会”,许慎《说文解字》:“会,合也。”段王裁注:“合也,见《释诂》。《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凡曰会计者谓合计也,皆非异义也。”盖一音盍(何),与合音同。且古文会写作“彡合”取“合”声,是会与合音义皆同。越语合、无一音之转,窃疑合(会)为“无”之通假。会稽的“稽”,《说文》:“留止也”。段注:“古兮切,十五部。”而“兮”字,《说文》曰“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段注:“胡鸡切,十六部。”查从“丂”之字,如乎、号、亏等,其读音均在“乌、呼”之间。稽、兮叠韵,又以古、胡发声,其声亦近,亦当在“乌、呼”之间。稽与夷,同韵邻纽,也可通转。《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又《外传记地传第十》:“杭坞者,句践杭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度“会夷”即度会稽,为同音通假。又夷与余同音可通假,《吴越春秋》寿梦等三子曰余味,《春秋》写作“夷未”。余的读音,《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说:“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去县三十五里”。今绍北有朱储村,有盐灶遗址,董楚平先生认为“余”古音储,而储、涂音近,与除同音。“是知余古音涂”。稽与夷通,夷与余通,可见稽、夷的古音同“余”。可以这样说,“会稽”实为“无余”的通假,是“余”(涂)的复音缓读,所以会稽山本名应是余(涂,古作嵞山)。诸暨与会稽本为一名。《水经注·渐江水》:“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宏治府志》:“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本作埤中)者,是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中里。”《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盖越王句距“徙治山北”之前,其都城在诸暨,句践之时,诸暨或称为“都”,缓读为“句无”(或无句),并习以呼之,一直沿用。从“诸”的读音看,也当于“都”同。《说文》说“诸,从言者声。”“都,从邑者声。”凡以“者”发声的如屠、堵、诸等字,其古音皆相同,可知诸、都为同音通假。而都、诸与余(涂)音亦同。都为无余(或即余)之“都”,也即无余“披草莱的而邑”之邑,是越国的肇兴之地。所以秦始皇在设郡置县时,将越之中心故地,以涂山(会稽山)为界,一分为二,山之北称为山阴,山之南以复越都之称,名为诸暨,不是没有道理的。诸暨在秦时包括今萧山,汉景帝时分诸暨北部为余暨,诸、余同音异构,所以有上诸暨、下诸暨之称。新莽时改诸暨为疏虏,称余暨为余衍,虽字有别,其实音同。横贯诸暨之江曰浦阳江,《越绝外传记地传》曰:“浦阳者,句践军败失众,懑于此,去县五十里。”浦阳之名也当得之于都或涂。《水经注·渐江水》:“城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北带乌山,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乌山即涂山(会稽山)。会稽山一名覆釜山。覆釜为涂之缓读,乌、浦、涂音同而字异,浦阳者涂山之阳。唐光启间改诸暨为暨阳,亦当本于此。综上所述,愚以为诸暨与会稽实为一名。皆由“都”(或余、涂)字假音缓读而来。越人因都名山,而为都山,借而为涂山,又缓读为会稽山;因都,或因都山而名江、而为都江或都阳江,借而为浦江或浦阳江;读“都”为“句无”,假借而为“诸暨”。秦始皇名诸暨为县,实本于此。
诸暨县城历史:诸暨旧城,筑于何年无考。唐开元中罗元开建东、北门。唐天宝中郭密之建西、南门。嘉泰《会稽志》引《旧经》:“城周二里四十八步,高一丈六尺,厚一丈。”天佑初,吴越王钱镠遣裨将王永重修。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兵取诸暨州,将军胡大海筑州城;围九里三十步;为门五:东迎恩,南迎薰,北朝京,西西施,而水门不名。成化以后,旧城渐圮,多据为宫室,惟门存。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林富春重建,城周九里,长一千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楼门四:东“禹封玉帛”,南“勾乘云物”,西“蠡湖烟月”,北“概浦桑麻”,水门三。顺治十五年(1658),雉堞增高六尺,并二为一,数堞增一炮台,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1766、1769)再修。民国28年(1939),日寇据杭州,威胁浙东,县长夏高阳恐有城反资敌用,发动民夫,逐段拆除,仅留东南一隅,为障水之用。1985年9月,城墙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城残长440米,残高3.5米,宽3.8米。诸暨县衙历代屡有兴毁变迁。宋时县衙在中城稍近东北。元升为州治,至正十九年毁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县治。民国初,县署在今城关体育路东南、半爿街西、红旗路北之地,即宋至清时之旧址。县署东侧为参事会、监狱、商会、茧业公会、诸暨民报社;县署西侧为参议会、警察局、教育局。农会在城西南大雄寺旁,暨阳日报社在学前湖南执笏街西侧,图书馆(分部)在县署北节孝祠内,汽轮公司在中水门南,城隍庙在县署西玉簪山脚,天主堂在四眼井头。1942年,日军侵犯诸暨,旧署大部被飞机炸毁,县政府迁署吴子里(今属孝四乡),县署遂由日伪政权从旧署迁至文庙西侧、香店弄东侧之地,即今址(红旗路26号)。警察局仍设于文庙之东。37年,县政府在文庙西侧,即今址;田粮处设于县政府内;县党部、警察局、总工会设于文庙东侧,即县署旧址;参议会、县农会、训练所、救济院、电讯局均在西直路西侧;地方法院在警察局北;新兵征集所在万寿街西北;城区镇公所在北门;县商会在城北路;县联合祖、直接税局在执笏街;卫生院在上大街楼家弄南侧;农民银行在登仕桥西;邮政局在青年路西侧、南司道地北;城区镇中心小学设文庙内。1987年底,诸暨县主要机关设在红旗路26号,部分分布于城关各处。

诸暨婚俗

诸暨婚俗历史比较久,很多东西保存的好,像现在绍兴和杭州都没这么讲究了。十分讲究行郎的威仪。一顶八抬花轿,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行郎由男方延请,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他们手提轿灯,前呼后应,显得特别招眼,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因此,主人在遴选行郎时条件苛刻得像在招收仪仗队员,要求标准是小伙子必须高大剽悍,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善饮酒,具备公关能力。这样的要求当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别是那时的“黄道吉日”,迎亲队伍“撞车”情况多,谁的实力强,谁就获得抢先权。然而,最难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绝对整齐划一的“行头”——长衫,在当时可算是高档次、“大腕级”的乡间服饰。平日衣不遮体的庄户人家,无奈只有向富户借用。虽是小心翼翼,但仍难免闪失,在“行头”上留下油渍或香烟焦洞什么的,招来“吃赔”的麻烦。随着花轿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绝迹。不过,诸暨乡间仍把迎亲队伍中扛嫁妆的小伙,称作“行郎”。如今的农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装来,他们潇洒入时,嘻嘻哈哈无所顾忌,迎亲动辄乘车舟,已无半点前辈劳顿之苦。诸暨婚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做“关牛团”。当地人将牛棚称之为“牛团”,因此,“关牛团”就是关牛棚。“关牛团”的习俗始于何时,因无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亦无从查考。但是从诸暨民间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媒人就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关牛团”之习俗恐怕与媒人这一绰号不无关系。与其它地方不同,诸暨媒人都是“业余”的,信奉“做成三对媒,阎王见了也要拜”的古训,帮人牵线撮合从来视为一种积德善举,从不收入分文。因此,在这里媒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特别是在迎送嫁娶时,入席则上首,长辈作陪,敬茶点烟,受到男女双方特有的礼待。不过“关牛团”却是媒人在女方难过的一道关。心情开朗、喜闹好事的诸暨人,向来认为婚嫁迎娶“吵吵会发”,女方也不例外。于归吉日,安顿好迎亲的人马之后,这时女方家不论长幼,甚至连厨师、小工都会上阵,死死缠住媒人不放,向他索要糖果香烟和红包,但数字不大。碰上“抠门”、“小气”的媒人,一般人们就叫他“关牛团”。不过,此时来的是“文气的”,并不将他驱入牛团,与牛为伍,而是捧上的一碗点心中放上三截稻草芯,让人戏谑取笑一阵,人们也就达到了目的。旧时社会,不少家庭嫁女如泼水,少不了有在出嫁时候横敲竹杠的。诸暨民谚“轿到门前要头牛”,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碰上这些主儿,媒人自然难逃“关牛团”的厄运。女方扣下媒人一再索取追加彩礼,如果不允可就要动真格来“武”的了。这就是将媒人驱之牛棚,严加看管,直到松口才放人发轿。在异彩纷呈的各地婚俗中,诸暨地域以媒人作为主要角色,成为取闹、调笑、戏谑的对象,其至被暂时作为人质,关进牛棚、这样的习俗恐怕在他处比较少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