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陡镇地图
八陡镇相关地区地图:
强镇由来
八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区第一名。1993年跨入淄博市25个经济强镇和山东省200个经济强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1990年被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镇”,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被淄博市命名为“淄博乡镇之星”,2000年被山东省评为“小康乡镇”,被淄博市命名为“明星镇”“经济强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八陡镇拥有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铸造、机电、木器家具等10多个工业门类,远销美国西欧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企业56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5家,合资企业13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近年来,八陡镇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新型城镇"的远景规划和"奋战三年,实现翻番,再造一个新八陡"的近期目标,制定了实施结构优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建设机械铸造、陶瓷、玻璃器皿三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铸造、耐火材料、玻璃器皿、日用陶瓷、化工五大产业。连续三年开工建设了"文姜路一期、向阳路、文姜路二期和'村村通'工程",竣工里程近15公里,完成旧村改造20余万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平安八陡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镇村建设
八陡镇地处黑山、大福山、刁花峪之间,岳阳河纵横交错穿越全境,村庄建设多依山就势。昔日的八陡,岳阳河河道曲折,沙石淤积,岸滩不分,河路一体。每至雨季,河水暴涨,泛滥成灾,交通隔绝。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小时降雨200毫米,山洪暴发,八陡北河口、石炭坞及山头镇山头等村冲毁房屋4250间,窑户100余家,死者上千人。建国后,八陡镇首先治理了八陡庄里的河道,河两岸用料石砌成石壁,形成固定的河床。同时又修建了宽6米、长2150米的八陡庄里公路。1984年又集中治理了石炭坞河段,修筑了宽7米、长2506米的石炭坞沿河柏油公路,并安装了路灯。近年来为彻底解决镇内交通,镇政府先后投资和集资380万元,对境内的八陡庄里路、南福路、茂岭路、北苏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八陡镇在70年代扩建新村,90年代旧村改造时,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1993年开工建设向阳小区,2000年已建成6层36户的楼房20栋,建筑面积达5.82万平方米,有450多户乔迁新居。另外,福山、景园、杏花园等居民小区也部分竣工交付使用。沿街商品楼已竣工6458平方米,全部交付使用。为改善环保状况,镇投资126万元建成岳阳河污水处理站。1994年新设了环境卫生管理所,全面负责镇内环境卫生的清理与监督。全镇划分了卫生区、片,实行了门前三包。虎头崖、杏花崖等村投资280余万元建成黑山八大景山庄、黑山公园、桃园山庄、望景山庄等。集体福利1984年6月建立八陡镇敬老院,收养孤寡老人。镇办企业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农民女55岁以上,男60岁以上,享受退休养老金,享有人寿保险、卫生保健。特困生享受资助,优秀生享有奖学金。下岗特困户有特殊资助。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56人,其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人,培养1230人。获72项省、市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项、省内空白2项,被淄博市评为科技示范镇。八陡镇设立文化站一处,有专人管理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农民文化业校,指导村文化大院活动。每年都组织春节、元宵节、夏季纳凉晚会等大型活动。1991年成立博山区首家农民管弦乐队,承办了全市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歌舞联谊会,举办了庆“七一”党员之声演唱会。1991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文化先进镇”。1991年建立广播电视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线电视的乡镇,1993年10月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视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被评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博山八陡站--见证风雨近百年
1907年德国地图资料上的八陡:在博山区内有个小站叫八陡,直到现在仍担负着货运任务,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之一,1904年诞生的胶济铁路,沟通着华北和华东,见证着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八陡火车站,则是胶济线第一个支线张(店)八(陡)线的终点站。为夺资源德国强修铁路: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同时竣工通车的还有博山支线——胶济铁路开工的第一个支线。胶济线为什么会修到博山,为什么又在八陡设站呢?淄博市委党史委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因为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据《博山区志》记载:疙瘩湾(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和走马岭三个地方,曾发现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这5口古井有一层开采的,叫“一所井”,深80米,采七行炭(俗称大黄石炭)。有三层开采的,叫“三所井”,即在井深80米处继续下凿40米,采九行炭(俗称油性炭)为第二所,再下凿40米采十行炭(俗称大、小石炭)即第三所。此外,还发现有采露天煤的地方,叫作“边边地”,只要挖10米左右深就可以采到煤。凿井采煤当时是在采露天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当地有“先有边边地后有走马岭”之说。淄博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淄博市志》里曾有记载:“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德国就投资建立了德华矿业公司,开采黑山等地煤炭。胶济铁路张博段系德帝国主义在1898年3月6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迫使清政府签订所谓《胶澳租界条约》后为了掠夺淄博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进行政治奴役的目的强行修筑的。”,据了解,张店至博山区段是由德华山东铁路公司承建。该区段正线全长39.665公里,站线13.5公里,岔线1.2公里,段管线及特别用途线各0.3公里,道岔34组,道口30座,占地面积1272.76亩,造价约6473761.9马克。其线路、桥梁等均采用德国殖民地轻便铁路标准。桥梁荷重为13吨,线路轨距为1435毫米。道床位底宽4.5米、厚0.3米的卵石铺成,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张博区段最大坡度为8‰。钢轨为德制30F型(每根10米,每米重30公斤),轨枕为50公斤/2400毫米钢轨,每公里铺轨100条、轨枕1200根。另外,同时修筑的还有淄川-洪山的铁路线,目的都是掠夺淄博煤炭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山东省,接管胶济铁路。为掠夺中埠一带铁矿资源,1915年日本人基本依据德国原设计方案修筑金岭镇-铁山的轻便铁路。1918年10月至翌年3月改筑为标准轨距线路,时线路全长7.098公里。
博八段始于商人投资:据淄博市委党史委负责人介绍,博山-八陡区段,初为博山煤商马官和等人集资40万元(银元),于1920年7月至1921年冬建成的规矩为两英尺的窄轨轻便铁路。该路自博山站以西向南依次设红门、山头、二亩圹、马家堰、八陡6个车站,干线长21.523公里,另有八陡通往白谷囤等矿场支线5.523公里。线路最小曲线半径200米,最大坡度19.5‰,桥涵37座,占地面积共323.647亩。该线初以人推矿车运煤,因路窄坡陡效率低,且易发生危险,故于1923年8月至次年冬,以平均每公里投资5.7万元(银元)对线桥设施等进行改造。1925年后因战乱导致连年亏损,1936年10月,作价78万元(银元)卖给中华民国胶济铁路管理局,被胶济铁路管理局购买后,该站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电锁器联锁。同年冬至1937年6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投资215万元(银元、含该路收买费78万元)按张博区段线路、桥梁标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中废除博山站西侧至山头站的线路及八陡-白谷囤矿支线,改由博山站东跨孝妇河经山头至八陡。改建后该区段与张博区段合称张八支线。
输出大量煤炭资源:查阅当时的资料发现,淄博、博山当时输出了大量的煤炭资源。1911年,《山东省铁道公司帐略说帖》记有各站运输进款。其中“博山站为40.07019万元,占全胶济线货运进款的14.9%。”,1918年-1933年博山县(包括淄川南境即从白塔至龙口的斜线以南)民营煤矿总产量在山东省和胶济线的煤产额中能够所占比例表中,这样记录:1918年,山东省产额1830570吨,胶济沿线产额1211977吨,博山民营煤矿占山东省产额比例29.4%,占胶济线产额比例52.2%;到1930年时,博山民营煤矿占山东省产额比例55.5%,占胶济线产额比例达到了65.1%。据了解,八陡站建站时,只办理货运整车业务。建国前,八陡站货物发送品类以煤炭为大宗。建国后,有矿建,农副产品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张八线的南定、淄川、大昆仑、博山、洪山、罗家庄、秋谷、山头、八陡9个站,年均货物送发量为2045.6千吨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至20世纪60年代初,由2.668千吨/年递增到5.100千吨/年,其中煤炭运量占53%。另外,该站年货物发送量在五、六十年代处于递增趋势。在七、八十年代处于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因黑山煤矿停产,1951年发送量为120063吨,1959年货物发送达1371240吨。60年代货物发送量保持在60万吨左右;70年代保持在40万吨左右,80年代在20万吨左右。
战争中的张八支线:张八支线自抗日战争爆发至1948年3月淄博全境最后解放,敌我双方连续争夺破坏,屡破屡修,创伤严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推进,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下令将胶济铁路,张博、淄洪支线及刚刚改建标准轨距但尚未通车的博山-八陡区段的大部分线、桥等主要设施自行破坏,机车、车辆也相继过轨津浦铁路,向粤汉铁路转移。次年元月,日军侵占博山后立即仓促抢修,至1941年2月勉强通车,列车限速30公里/小时行驶。后该线多次受到抗日武装的破袭,几度中断运营。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该线曾几度一方撤出前破坏,一方占领后抢修。其中较大规模的抢修计3次。一是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津浦区铁路管理局于1946年7月至8月6日进行抢修。此次抢修自南定站-博山站更换钢轨17公里,枕木11471根,修复桥梁6座,计用人工3.6万余个。二是1947年3月莱芜战役后,鲁中军区、行署组织成立张博铁路工程处,会同原张博铁路局部分人员进行的抢修,将原线路一侧钢轨内移,将线路改为轨距1米的窄轨铁路,使用西河煤矿小型机车、车辆运输。通车22天后,于同年8月22日因国民党军吴化文部进攻鲁中根据地,线路又陷瘫痪。三是1948年淄博地区最后解放,同年10月,华东区成立胶济铁路抢修委员会,张店设第三分会,领导胶济铁路西段及张八支线的抢修工作。当时在路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张店-博山段线路由窄轨复改为标准轨距。12月28日张八支线全部修复通车。
日运上百车皮张八线名噪一时:建国后,新建南定-山东铝厂联络线计4500米,八陡站货物线350米,新铺、改铺道岔45组,拔移线路5条,改造曲线4处,增筑和延长站台892米。结合线路大、中修,全线(含正线和站线)81.816公里线路全部更换为“P43”型国产轨,轨枕也由钢枕换为木枕。1975年后,张博区段又陆续换为水泥枕,道床也由原卵石改为铺碎石,并陆续加固路基45.157公里,浆砌护坡3136立方米,疏通侧沟47公里,翻修道口16处,改修及大修桥、涵70座/次。1985年,南定、大昆仑、博山3站到发线有效长延至850米,其他站亦延至550米,线、桥质量有很大提高,旅客列车通过能力已达20对-25对,比建国前提高4倍-5倍。“九合一”的运输方案组织法更让张八线名噪一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货运量的急剧增长与各站原有设备条件的落后形成了尖锐矛盾。于是博山、秋谷、山头、八陡4站自发搞起了“四合一”的综合运输方案,即按上级下达的月计划,摸清各站经济吸引区的货源、货流、品类、远近等共同点,集中“梳流”,统一编制和实施月、旬运输方案,运输效率显著提高。张店机务段领导总结其经验,制订了“按日定向,分段组流,指定顺序,集零成组,集组成列,流线结合,挂线出车”的科学组织方法,统编张八全线9站运输方案,遂形成了“九合一”的运输方案组织法,被铁道部誉为一种“创举”,并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我们一天最忙的时候,每隔2.5小时发趟车,每趟车20个车皮,一天最多时运到八九趟。”1966年在八陡站工作的杜吉东说。过去黑山煤矿4000多职工,因为优质煤的大量生产而在全国有名,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异常繁重。八陡站孙站长介绍,他们现在一个月,也不过60多个车皮。历史的年轮,让古老的八陡火车站不断换着容颜,适应着这个发展的年代。而在车站西边原国有的黑山煤矿的俱乐部,尽管还在,但早已化身现代化厂房,继续发挥着作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12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64公斤,总产374.5万公斤。2000年亩产540公斤,总产435.9万公斤。建国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96万元,1978年为125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镇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主导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00年全镇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到283户,承包粮田287公顷。大力发展“冬季农业”,1997年建冬暖型塑料大棚69个,其中蔬菜大棚40个,花卉大棚5个,养殖棚圈104间。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养殖,2000年全镇规模养殖大户已达46户,除鹿、狐狸等特色养殖外,发展万只鸡以上养殖大户6家,青石关村是博山区命名的养鸡专业村。福山村的“淄博和平鸽良种开发中心”,是以饲养、繁殖、科研、加工、回收、开发为主业,集科工贸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型企业。现拥有美国落地王鸽、上海白羽王鸽、泰国红玉鸽等6大品系的6万余对优良鸽种,资产达6063万元,年产值过亿元。全镇重视林果及种植业生产,积极开发千亩烟台大樱桃基地建设,现已种植40公顷。千亩红叶围镇工程已完成600余亩,植火炬、黄栌、五角枫等红叶树种2.5万株。大力推行林业大户承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94年通过山东省荒山绿化达标,2000年增福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888万元,其中种植业1805万元,林业210万元,畜牧养殖业873万元。粮经作物产值之比为3∶2。第二产业:建国前,镇内的煤炭分别被买办资本悦升公司和官僚资本信成公司垄断,地方工业主要有红炉锻打镰刀,铁工厂铸造铁锅、鏊子,另有木工、石灰窑等小型企业,从业人员480人,年产值5.6万元。建国后,八陡镇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张八铁路直达八陡,博沂公路、仲临公路、湖南公路纵横穿过八陡的有利条件,迅速恢复了煤炭、炼焦、采石等资源型企业和镰刀、铁锅、木工等传统企业。1978年从业人员5506人,年产值8600万元,利税890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八陡镇实施“工业立镇、科教兴镇、创汇强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镇抓镇办,村抓村办”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工业为重点,以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坚持集体个体一齐上,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抓投入,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淄博涤纶厂等一批技术先进的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八陡镇制定的“由重工型向重轻合理型转变,由资源型向商品型转变,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全镇建设指导方针。全镇形成了化纤纺织、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铸造、机电、木器家俱等10个系列,重轻比例协调的工业体系。全镇共实施技改、新上项目186项,新增产值5.1亿元,利税6515万元。二、抓对外开放。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开发出口新产品。2000年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453.6万美元。三、抓企业改制。根据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原则,全镇结合实际,因企制宜,对部分小企业和亏损企业实行兼并、拍卖和破产,让企业重新出现生机。1997年7月,原镇办企业博山社会福利毛纺厂破产。11月,淄博涤纶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2月,八陡耐火材料厂、黑山玻璃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5月,博山区福山粘土矿(含博山盛达水泵厂)破产。8月,博山硅砂开发实业公司(原八陡矽砂厂)破产。4月至11月,博山福利橡胶厂、博山名士家俱公司、福山耐火材料厂、八陡被服厂、博山金福来电器厂等先后改制为私营企业。9月30日,将淄博涤纶厂镇有股本抽回,转为职工个人股份合作制企业。10月,博山陶粒厂转由北河口村经营。现全镇有镇办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9家,村办企业99家,中外合资企业9家,个体企业354个,从业人员10061人。2000年实现总产值13.65亿元,利税1.19亿元。八陡建安公司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3086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1.27亿元,实现利税730万元。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随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第一、二产业的衰弱而萧条。八陡镇的第三产业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七七事变前的繁荣时期,自宋到金、元时期,八陡镇的煤炭、陶瓷、炼焦、铁器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促进交换的发展。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八陡镰刀、铁锅、煤炭久负盛名,产品遍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服务业的发达和繁荣。康熙年间,镇内八陡、福山大街上商号、杂货店、布店、窑货店、小铺比比皆是。每逢大集,粮食布匹、日用百货、蔬菜水果大批拥入集市,其繁华程度为博山县内各乡镇之最。二、1953年至1978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时期。1948年,博山华昌贸易支公司成立,在八陡设营业组,国营商业进入八陡镇。1952年9月,八陡镇北河口村群众集资5100元,成立淄博市第三区联村供销社,即现在的八陡商业服务公司。1956年个体商业分别组成石炭坞商店、福山商店。博山区粮食局在八陡设立八陡粮管所,统一供应粮食;博山区蔬菜公司在八陡设立蔬菜商店,统管全镇蔬菜供应;博山区商业服务公司在八陡镇设立照相馆、理发店、饭店、旅馆。1978年从业人员210人,产值2.8万元,利税3000元。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市场经济时期。八陡镇政府迅速恢复和扩大了八陡、福山、石炭坞三个集市,新建石炭坞等8个农贸市场和淄博畜禽交易市场。镇村改造实行统一规划,凡临街楼房一层均为商店,鼓励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事商业、饮食业。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2672户,从业人员4792人,实现产值1.21亿元,创利税3200万元。特色产业八陡镰刀、铁锅、煤炭为八陡镇的传统特色产业。玻璃制品、日用陶瓷、金属铸件及高档耐火材料、实木家俱为八陡镇新兴的特色产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社会总产值为251万元,1978年为8700万元,2000年为13.9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为3.7∶83∶13.3。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3.4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2亿元。该镇以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达、交通方便著称。自1948年起,境内先后有国营黑山煤矿、西河煤矿桃花峪井,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一类企业--山东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市属八陡镰刀厂、福山陶瓷厂及镇办淄博涤纶厂、黑山玻璃厂、八陡耐火材料厂等。上述大中型工矿企业促进了八陡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2005年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市第16位。全镇辖17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总面积36.94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基地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创安工作先进镇、市级经济强镇、市级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和市级"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2005年,全年实现工业产值585400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实现45500万元,工业营业收入实现544500万元,工业利润实现22755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88353万元,出口创汇实现3128万美元,出口供货值实现47565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8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5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负增长。行政区划
八陡镇辖西山、十六亩地、苏家沟、东顶、北河口、青石关、新生、杏花崖、虎头崖、增福、金桥、和平、向阳、北峰峪、阁子前、凤凰岭、福西、大黑山后、小黑山后、茂岭、福北、向阳新村22个社区居委;苏家沟、东顶、青石关、北河口、杏花崖、阁子前、虎头崖、新生、金桥、增福、和平、向阳、北峰峪、福山、茂岭、大黑山后、小黑山后17个行政村,总人口4.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族共9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23%。全镇有徐、王、李、岳、苏等72个姓氏,其中徐姓最多。村庄介绍
八陡村:位于博山城东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黑山脚下。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994户,5,683人。耕地1,98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经济树有苹果、桃等。工副业有玻璃制品、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年产值3,534,916元。《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八陡”。据此,宋代即已建村。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八陡是个古老的庄。日伪时期因地面辽阔分为南,青石关;北,北河口;东,东顶;西,二郎寨四个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改称东头和西头,亦即八陡、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故有“先有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以便管理。因庄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等八个斜度很大的陡坡,故得名“八陡”。黑山村:位于博山城东南部黑山脚下,距博山城九公里。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823户,5,281人,耕地1,31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煤井、冰糕厂、石料、翻砂、木器、橡胶、电瓷、砖瓦厂。年总产值达1,130,694元。《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八陡,三世汝桐祖迁居八陡北河。”,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国民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据此,宋代即已建村。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黑山与八陡实际是一个庄。考证多种志书及传述,历代区划迭次变动为乡、社或镇,均以地阔人繁,故分为两庄,以便管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曾分为八陡东头和西头,亦即黑山和八陡两地。因该村位于黑山下,山石呈黑色,所产煤炭,素以优质著称,故取名“黑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