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镇地图
宝珠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建制于明末清初。民国初称连城洞。再与建城乡合并称建连乡。建国初仍称连城乡。1953年改称宝珠乡。1958年属东方红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从东方红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宝珠人民公社。1979年时称宝珠人民公社。1983~1986年称宝珠区。1986撤区改乡,至1991年称宝珠乡公所。1992年始称宝珠镇。镇府所在地宝珠街,距县城26.8公里。
基础设施
省道都罗(原水长线)公路在辖区内经过,贯通该镇全境。各村均通汽车。1995年全镇已开通程控电话,无线通信信号覆盖各村。1995年镇重新修编圩镇发展规划,借水长线公路改造机会,把过境公路改在大垌经过,规划庞寨村委早禾村至大林村周边2.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商业、工业、住宅小区。把庞寨、宝珠、大林连成一体。农村群众普遍建起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饮用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电力保障供给。有日供水25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2000年起都罗线全面改造建设成为硬底化水泥路,镇府至村委的道路全面实现硬底化。全镇有广播电视转播中心1座,微波传输有线电视信号,并与县电视台联网,将10多套电视节目传送百姓家中。水力资源丰富,建起大社、朱大口、冲旁、大林、村心、庞寨等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20千瓦。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宝珠正逐步形成,2008年主要的重点工程为广梧高速公路和南广高速铁路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镇内省道、县道、行政村道100%硬底化,道省水长线贯穿全镜;通信条件完善,各大自然村均已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有程控电话1102台,移动电话3500多台;有线电视覆盖面广,全镇有线电视用户1300多户;文化设施齐全,戏院、棋牌室、阅览室、健身室等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文化中心广场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城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圩镇街道井然,绿化美化区域不断扩大;生态文明村建设各具特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教育成果不断丰硕,宝珠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4所,幼儿园1所,全镇在校学生1787人,在校教师105人,中心小学在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初级中学被评为县一级学校,在2005年升学考试中,小学升重中人数为6人,中学升重中人数达到40人,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经济情况
宝珠镇以农业、林业为主。1992年通过省验收,定为绿化达标镇,森林覆盖率70%以上,主要农产品有荔枝、水稻、木薯、沙糖桔、竹笋、肉桂、巴戟、茶叶等。全镇已形成庞寨、宝珠、大林、大用四村公路沿线长达12公里的荔枝走廊。荔枝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量1500吨以上。大社、大用山高陡峭,以种植肉桂、笋竹、巴戟、茶叶较多。大社茶在县内颇有名气。2000年,宝珠镇工农业总产值99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49万元,农业总产值7274万元。财政收入20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6066万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253元提高到3069元。宝珠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荔枝近4万亩、无核黄皮2000多亩、沙糖桔6000多亩、杂果3000多亩,竹笋、肉桂等5000多亩,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889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924.27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851元。2008年,该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00.25万亩,增长6%;工业总产值2179.8万元,增长26%;农产总产值8779.4万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5196.24元,增长12%。主要工农业情况:工业主要有带锯厂、木制厂及6个小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755千瓦;农业主要生产情况,粮食产量6611吨,木薯9750吨,水果5581吨(其中荔枝800吨,沙糖桔2368吨,其它杂果2413吨),生猪年出栏量5270头,三鸟32.04万只,2005年有林面积11.8万亩,以松林、杂木林为主,杂竹林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