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镇地图
北高镇相关地区地图:
从“街头”到北高
相传,明正德君游五侯山时,从北麓下山走到一个村庄。这天,天气炎热,正德君一路辛劳精疲力竭,如饥似渴,看到这里有口井,便取水畅饮解渴。他觉得这井水既清凉又甘甜可口,就兴致勃勃地给这井取名“福井”。以后,村民们就把村名叫“福井”。大约在明末清初,四面八方的人肩挑货物来福井买卖,遂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墟。嗣后,福井小集市不知不觉地被迁往西外四里处的昆仑山下的“开文书院”(清嘉庆15年建)附近。书院前面有一棵邦枝树,终年茂密葱茏,有叶无花,据说叶子能治肠道疾病。肩挑而来的贸易集市就靠近邦枝树周围,商贸生意日益繁荣。久而久之,人们就在周围搭架凉棚,后又盖起稻草或芦苇茅屋,遂成一条小街,人称“街头”,那里的店铺也叫“街头店”(与莆田方言“肩头店”谐音)。“开文书院”(现为北高中心小学)内有“朱子庙”,旁边有座“北高楼”(解放后为镇政府所在地),其意乃取北部的烟岚山高于南部的昆仑山,因而得名。“街头”集市不断发展后,人们就渐渐不用“街头”的名称,而易名为“北高”,乃凭藉“北高楼”而美称其名。据说,从前这一带是“万人冢”,夜间神嚎鬼哭,一片凄凉不堪。自从“街头店”落座于此后,热闹代替了寂寞,驱散了“神鬼”。庙宇书院,商贸集市,一派生机。传说,烟岚山为“凤穴”,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曾有“七科八举”之盛名,震撼四方。之后,竟被太守岳正用三支铁钉钻钉在山顶上,结果“凤”被剌死,“风水”被毁破,从此,这里再也没有达官贵人出现了。本辖境在宋、元时属崇福乡兴福里,明、清时属六区兴福里,民国24年(1935)成立北高镇。解放后属六区、十七区、北高乡,1958年属笏石人民公社,1965年成立北高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北高乡。1992年改为北高镇,隶属莆田县管辖。2002年8月,隶属荔城区。如今的北高镇,商贸活跃,物阜粮丰,“街头店”变成了“大街衢”而日益繁荣。经济建设
自2002年建区以来,北高镇在荔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腹地优势,推动了农业、经济、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目前以栏山和埕头两村分界为界线,全镇初步形成了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桥西片以北高为中心,发展城郊型农业、建筑业、石材石雕加工、草竹编、服装、鞋业等多业并举的经济格局;桥东片以埕头工业小区为中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金银首饰加工业;临海片以澄峰围垦垦区和冲沁围垦垦区为主体,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设海上经济走廊。领导分工
吴金煌: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黄国安: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郭文焰: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交通、公路工作;联系人大办、交管站、公路站。
林振伟:党委计生副书记;分管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关后勤工作;联系党政办、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计生办、计生服务所、计生协会、计生综合行政执法队)。
郑金凤:党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宣传、统战、侨务、精神文明、卫生整治、新村建设、村建、城建、旅游工作;联系宣教办、卫生院、村建站、城建中队。
林树波:党委政工副书记;分管政工、党建、组织、工青妇群团组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档案方志工作;联系组织办、党建办、工会、共青团、妇联。
朱金秀:党委综治副书记;分管政法、综治、司法、安全、武装、民政、残联、殡葬改革工作;联系综治办、司法所、安监办、派出所、边防站、武装部、镇治安巡逻队、社会事务办。
黄庆腾: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农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防疫、海洋渔业;联系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经管站、牧医站、林业站)、农体协、渠道站、海洋渔业站。
邓进贵: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安定稳定、信访、效能建设;联系纪检监察、效能办、信访办、信访投诉中心。
林膑雄:党委组织委员;分管:党建、组织、人事、社青工作;联系组织办、党建办、老干站、关工委、机关支部、工资办。
林秋妹: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分管宣传、统战、文化、教育、体育、宗教工作;联系广电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宣教办、商会、中小学、祠堂宫庙审批工作、文明办。
梁光飞: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双拥;联系武装部。
张志翔:副镇长;分管土地、财贸、统计、项目、企业、矿山、招商引资;联系土地所、财政所、供销社、工商、地税、信用社、农行、企业站、项目办、屠宰场。
刘国耿:科技副镇长;分管:科技科协、邮电通信;联系邮政分局、电信分局、移动通信站、供电所、自来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