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惠州市地图 >
博罗县地图
博罗县相关地区地图:

语言系属

语言种类:博罗本地汉族人里,大多数讲客家话,部分讲闽方言、粤方言。通用客家话。博罗的语言分布非常复杂,分为:客家话:博罗本地话:属客家话惠中片,亦是东江本地话的一种。与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罗本地话和普通客家话相比差异很大,和惠城话有近似之处但有一定的区别,从语音特点上语言界普遍的解释是“一种兼具粤方言特点的客家话”。有些语言学家则有其它的看法。博罗本地话使用者的民系认同分两种,一种认同客家,有的只认同本地。东部客家话:属客家话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阳话十分接近。与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平婆话:属客家话惠中片。实际上来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话群,属闽南客家话的一种。受闽方言的影响颇深。闽语:鹤佬话:在靠近惠城的地区有较大范围的分布。鹤佬话使用者兼用客家话。
博罗语言系属性存在争议:刘叔新先生新著力著《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是其《惠州话系属考》及“粤语惠河系”说的延伸、深入和细化。以刘叔新先生为顾问,由《惠州方言》编委会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惠州方言》(词典),是古今中外关于惠州话(博罗话)(惠州方言)的首部词典性工具书。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收有1万多条词(语)条,每一条内都载有惠州话与同一意思的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的对照比较,使读者一读就可辨明惠州话与该三种方言的同异之处。上述三部著作,是本人迄今所读过的关于惠州话、河源话、惠河话语系属性的全部有关同类著作中,最符合事实实际、观点最正确、最具说服力、最可信的著作。据悉,讲惠州话、博罗城本地话等的惠州辖区的本地人,都很认同和接受刘叔新先生该著述的观点和说法,均认为惠州话、博罗城本地话、河源话等根本不同和不是客家话。如果河源辖区的讲河源话、老隆话、和平话等本地话的人,有机会了解到刘叔新先生该两著述及该词典的话,相信他们也都会认同其观点的。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惠河话及其分支惠州话(博罗话)、河源话、……等,“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被误识错识,在惠州市、河源市、广东省、中国内外乃至全球华人中,有不少人,包括有的专家学者,误识误判、错识错判,将其归属于或客家话、或粤客杂交话等等,那都是不符合事实实际的,完全错误的。近年来,有不少梅州学者不断致力于把粤语的一些边缘分支派系论证为客家话,以充实客家阵型。在论定惠州话(博罗话)为一种客家方言时,从语音方面,一位论者所举列惠州话(博罗话)与梅县客家话同、与粤语不同之处,实际上所有适足以表明同于粤语而异于客家话的重要事实(如有撮口呼);而所列举的惠州话(博罗话)和粤语相同而与客家话不同之处,却未免简略不全。另一位论者所举惠州话(博罗话)具有客家话语音基本特征共9个,其实只有4个能够成立;溆嗉父觥柑卣鳌够蛭?劣锼???哂校?蛐砜筒⒎且恢拢?蚝苌儆镆籼卣鞯囊庖濉T诖驶惴矫妫?晃宦壅咚?频摹复驶愣哉毡怼菇隽芯?9个词语看来,数量太少,似不能像论者所说的据以「看出惠州和广州、梅县词汇异同的大致情况」。问题还在于,即便就这59个词语来看,惠州话或相近于广州话(粤语的代表)而大异于梅县话(客家话代表)的,其实占了大多数;真正与梅近同而异于广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另一论者列举的惠州话和广州话相同的词仅只13个,和实际的数量相距太远,据以得出的「各类词和客家方言相同的还是比较多」的结论,未免有武断之嫌。从这样情况看来,把惠州话(博罗话)判断为一种客家方言,不能不令人感到缺乏足够的根据。这种判断一般难以为惠州本地人及许多客家人所接受,并不是偶然的。使用惠州话的人都极力否认使用母语的客家性质,在习惯观念上都把惠州话看作本地话,看作世世代代的乡土语言,同当地「外来的」客家话不仅绝不类同,而且对立。广府话:属粤语广府片,与从化、增城的粤语接近,而与广州话有所不同。广府话分布于靠近东莞的园州、石湾。非汉语: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不是汉语,亦不是畲族普遍使用的类似于客家话的畲话。分布于畲族地区。博罗县地处惠州市西部,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毗邻广州、深圳、东莞等大中城市,交通发达,极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全县拥有35KV以上的输变电站15座,水力发电站66座,总容量达80.6万KVA,年总供电量为11.3亿千瓦时,再加上包括“西电东送广东第一站”等多个立项在建的项目,可谓名副其实的电力大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供电能力、充足的工业用地、优裕的水质水源一同构成投资综合优势,非常适合新型工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水陆交通便利,国道广梅、广汕公路从西到东横穿县境;京九铁路贯通东南部6镇,使博罗成为大京九经济增长带的重要区域;建成了龙溪宏兴码头、石湾红海港1000吨级的泊位3个,其中石湾红海港已成为东江流域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船只可直航香港。博罗县以县城建设为龙头的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县城建成了休闲广场,全面整治了城内景区,完成了多条主要街道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启动了东江大桥路、240KW抽水蓄能电站、一江两岸整治前期工程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城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功能大为改观。改革开放以来,博罗县已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1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博罗县,实际利用外资逾11亿美元。华通电脑、保利得层压板、勤达印刷、联合铜箔、南亚塑胶等一批大企业已相继在博罗县落户投产。占地近30万平方米的宝盛电子城、宏博工业城、梅花工业园等规模颇大,已有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并投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罗县镇侨兴工业城、福田镇福兴工业城、石湾镇哧工业城已初具雏形。农业方面,至今已引进外资农业项目205宗,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形成了花卉、水果、蔬菜、生猪、三乌等外向型"三高"农业项目基地。目前还有3万多公顷25度坡以下的山坡地有待开发。工业门类已成体系,工业基础初具规模;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华通、亚化科技、联合铜箔、创国机械、三菱重工、冠业铝箔、侨兴电子、康佳和南亚塑胶等已成为博罗优势企业。全县农业总产值32亿元。商品流通渠道畅通,集市贸易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拥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近300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16亿多美元。杨村镇杨村镇位于博罗县东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农业及第三产业并举的的新型现代化城镇,也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杨村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多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柑桔、番石榴、甜木瓜闻名遐迩。交通:杨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惠州、博罗40公里,广州125公里,深圳、东莞120公里。东邻河源、北接龙门。京九铁路、205国道和金龙大道、惠河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粤东地区陆路交通的咽喉要道。水电:镇内拥有1座11万伏的输变电站,供10万人所需的自来水厂。政府服务:该镇遵循“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高兴;你有困难,我帮助”的工作准则,始终不渝地以真诚的合作精神,互惠互利的经济原则,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与海内外各界朋友携起手来,共创杨村的美好未来

民俗活动

客家山歌:博罗传统民间音乐是山歌,它是博罗最具群众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农村、山区。博罗的显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武举板,在博罗县客家地区盛行。五句板的曲调是固定的,五句一段,所以叫五句板。另外,演唱五句板时要用到三片竹板,所以也叫竹板歌。它开始时是穷人沿街丐讨时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后来,逐渐发展成演唱长篇故事的专用曲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句板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风》还进京调演,受到好评。还有粤曲弹唱,流行于博罗县一些地方,粤剧在博罗粤语乡镇十分流行。
舞狮: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尚有方兴未艾之势。中国不是狮的产地,故舞狮应该是舶来品。相传汉代道教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坐骑是虎,故汉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狮。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佛教大兴,据说佛教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影响,狮子受民间崇敬,所以舞狮便逐步代替舞虎。据记,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锣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就记曰:“西凉伎,假面胡子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明清以后,逐步分成南北两派,北派全身包裹,俨然真狮模样;南派以广东狮为主,一人舞狮头,一人舞弊狮尾,舞狮者往往着唐装、灯笼裤,人外露,主要显示武功。惠州民间的舞狮当属广东狮,近现代在惠州流行的狮主要有4种,一是“大头狗”,谓“大头狗狮”;二是“麒麟”,谓“麒麟狮”;三是扁鼻狮;四是斗牛狮;这4种兽类与西域传入的狮子,在种类上已起了变化。已完全没有了狮的影子了。4种狮中,“大头狗”疑从开平、南雄、顺德、中山等地传入;“麒麟狮”属客家狮,而“斗牛”、“扁鼻”等狮种,以淡水、龙川等地居多。从一些资料看,惠州的土狮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惠州民间舞狮活动亦和舞龙有相同特点,均是自己扎造,平时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狮队。旧时在新狮扎造好后,往往到元妙观点睛,谓“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春节期间是舞狮活动最多的时候。除此外,一些大户在喜事及店铺的开张之日,为“驱邪保安”,经常也请狮往舞。惠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狮爷携匣领路,继而是狮子,之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候,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狮队则在家居中的门庭中舞耍,给户人带来吉祥好运,完后居民鞭炮相送。春节舞狮之习,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春节舞狮延续至今,博罗县一些镇、村的醒狮队相当有名,并经常组织一些舞狮比赛活动。农历正月初七,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澜石村敲锣打鼓,鞭炮震天。该村延续了几百年的上灯民俗又隆重举行。据村里的老人讲,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七当地都要举行上灯民俗。周边几个同姓的村庄,谁家添了男丁,长者在这一天就带着村人敲锣打鼓,到那家接灯,然后再上到自家祠堂。今年初七,以澜石村为中心,周边的下朗村、酥寮村、郭前村同一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举行仪式。以前上灯民俗有重男轻女的意思,现在的上灯节不同了,更多的意义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一种古老的方式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祈祷大家平安,事业顺利。这一天几乎成了村中的欢乐节,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来,聊天、耍闹,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很开心。博罗本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博罗亦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广东县份之一,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人口

博罗县现有常住人口76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博罗人口十年来在数量、质量及结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势头回升,据博罗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11月1日0时,全县常住人口为780477人,其中男性人口398162人,占51.0%;女性人口382315人,占48.98%。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1953年第一次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87006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86520人,比“一普”增加99514人,平均每年增长2.7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20412人,比“二普”增加233892人,平均每年增长2.6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651922人,比“三普”增加31510人,平均每年增长0.6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780477人,比“四普”增加128555人,平均每年增长1.76%。可见“二普”和“三普”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四普”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到了“五普”时人口增长势头有所回升。

历史沿革

博罗,自秦始皇33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博罗古城在以前还形成三街六十四巷。秦置县,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一说原为傅罗县,后讹傅为博。2000年,博罗县辖22个镇。总人口780477人,各镇人口:石坝镇28720蓝田镇5339麻陂镇18694观音阁镇16928公庄镇39188杨村镇34495柏塘镇29072平安镇11221泰美镇32611仍图镇17174罗阳镇127466义和镇26355响水镇16959湖镇镇25401横河镇18527长宁镇36417福田镇31126龙华镇19335龙溪镇54186园洲镇70477九潭镇21441石湾镇73735杨村柑桔场虚拟镇25610(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博罗县辖22个镇(罗阳、平安、公庄、柏塘、杨村、麻陂、石坝、泰美、仍图、龙溪、园洲、石湾、九潭、龙华、福田、长宁、湖镇、横河、响水、蓝田、义和、观音阁),366个村委会、22个居委会。2003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36号):将博罗县的仍图镇划归惠阳市惠城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博罗县辖21个镇(罗阳平安公庄柏塘杨村麻陂石坝泰美龙溪园洲石湾九潭龙华福田长宁湖镇横河响水蓝田义和观音阁)。2003年上半年,惠州市将杨村华侨农场下放博罗县改制为杨侨镇。2005年5月,博罗县辖18个镇(罗阳、公庄、柏塘、杨村、麻陂、石坝、泰美、龙溪、园洲、石湾、龙华、福田、长宁、湖镇、横河、响水、观音阁、杨侨)。2005年12月9日,粤民区[2005]64号批准博罗县撤销横河镇,并入长宁镇;撤销响水镇,并入湖镇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博罗县辖16个镇(罗阳、公庄、柏塘、杨村、麻陂、石坝、泰美、龙溪、园洲、石湾、龙华、福田、长宁、湖镇、观音阁、杨侨)。其中撤销九谭并入园洲。罗阳镇罗阳镇地处东江中下游,位于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东麓,处于广州、惠州、深圳、东莞四大城市的交叉辐射区,是博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广东省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全镇辖区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辖21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1个办事处。公庄镇公庄镇位于博罗县东北部,东与河源市相连,北与龙门县相接,总面积299.5平方公里,有山地24万多亩,耕地51202亩,辖2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人口约5万人。柏塘镇柏塘镇地处博罗县中部,是县家产品加工业基地。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多人。麻陂镇麻陂镇位于博罗县东部。石坝镇石坝镇位于惠州市北部,襟博罗、河源、紫金等县市相接地带,总面积182平方公里,4.2万人口,是广东省农牧业最发达的乡镇之一,历史上被称为经济贸易的“金三角”。泰美镇泰美镇位于博罗县东部,东临东江河,西靠象头山,南与惠城区小金口镇接壤,北跟本县杨村、柏塘两镇相连。全镇总面积为183.5平方公里,辖21个村(居)委会。龙溪镇龙溪镇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部。全镇现有人口8万多人。园洲镇园洲镇,坐落在珠三角洲东部,东江之滨,跟东莞石排镇、企石镇隔江相望,与石龙镇一脉相连,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石湾镇石湾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南端,地处惠州、东莞、增城三市交界。面积8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47个村民小组。龙华镇龙华镇位于惠州西部,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福田镇福田镇地处罗浮山下,位于博罗县西部。全镇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管辖区占地86.7平方公里,其中有农田1700公顷,山林4330公顷,有9个山塘水库。长宁镇长宁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博罗县西部。全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辖有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73个村民小组。杨侨镇杨侨镇前身是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是博罗县管辖的一个新建充满活力的镇,是博罗县提出“一城兴起,三区带动”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区之一。杨侨镇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辖12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观音阁镇观音阁镇地处北纬23°24′,东经114°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观音阁镇地处惠州博罗东北面的东江河北岸,是博罗县、惠城区、河源市三市交界处,西南与博罗县杨村镇、杨侨镇、麻陂镇相连,北面与博罗县石坝镇、河源紫金古竹镇相邻,南与惠城区芦岚镇一江相望。观音阁镇辖区有:棠下、南坑、砂岭、伍塘、联星、彭村、南村、柏湖、十字路、菱湖、杨村、塘角、桂岭、泳新等14个自然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22484人,其中居民人口2273人。

博罗旅游

银岗古窑场遗址:银岗古窑场遗址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年代为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窑场总面积10万平方米。已发掘龙窑四座,长10、宽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石器等,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纹饰有:纹、米字纹、方格纹、素面等。是一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罗浮山九天观:罗浮山九天观,原明福观,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南汉时期建,距今有七百余年历史。宋时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远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清初观渐衰,西华道院亦废。乾隆年间重修建,名九天观。民国时期重修,建筑面积约壹仟平方米。正殿为金阙宝殿,下殿为王灵宫殿,左殿为吕祖殿、地母殿,右为客堂。观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梦松。旧志称:“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一九八五年重新开放,被博罗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罗县古城墙:2004年11月17日,在博罗县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现场挖掘出一段古城墙,经考证,确认为明朝时期古城墙,与博罗中学内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是同期建筑。考古人员经过2天的考察和测量,发现这段古城墙长约80米,因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墙壁已经残缺不完整,城墙的高度从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个古城墙分为两层,墙基由红砂岩石砌成,长短不一,有的长50厘米,有的长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墙基由8条红砂岩石组成。城墙上部的材料是青砖,每一块青砖大小相似,约长30厘米和宽15厘米。目前,为避免这段古城墙遭到破坏,工人们已经在城墙外部修建河堤,把城墙掩盖在河堤内面。该县的文物专家黄观礼介绍,根据博罗县志记载,明朝以前,博罗县城由于受到战事影响,民间四处是断壁残垣,城沿十分简陋。明成化23年(约1465年),有一位都御史官员到县城视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让按察史陶鲁在当地修建城墙保护民居。陶鲁与当时的知县欧阳楷接受命令后,用红砂岩做墙基,在县城范围内兴建了周长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墙,还在重要关口设计了东南西北中5个城门。多年以后当地洪水泛滥,城墙多处被冲毁。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编纂的《博罗县志》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古城墙经过不断修复,已经高达8米,共有10座城楼和城门。黄观礼说,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古城墙因为连年战火和自然灾害,大部分被摧毁了,只有位于博罗中学内一段长34米的明代古城墙保留较为完整。黄观礼说:“根据发现古城墙的位置,城砖尺寸等,可以认定这段古城墙就是当年明城墙的大西门钜光段,与现存的古城墙遥相呼应。”
江东村宁济桥:博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东村宁济桥。宁济桥又名学湖桥,后称江东桥。始建于明代,为里人曾舜渔捐资建造。桥为东西向,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桥,长18.5米,宽4.2米,高7米。均用红石条砌筑。明代万历年初,乡人曾舜渔年轻时在江东槐园“青龙书院”就读,上学须绕葫芦岭山脚涉水过河,甚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学见一少妇手拿镰刀,挑担过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决心日后成名必在河上建桥,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舜渔中进士,授官监察御使。为了却昔年夙愿,捐资在此河上建起这座“学湖桥”。至今保存尚好。
冲虚观:冲虚观(东江纵队司令旧址)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麻姑峰下冲虚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抗日的根据地。1945年春,广东省临委根据中央批示,将东纵司令部、政治部、军政干校、青训班、《前进报》社等机关迁到罗浮山。同年7月,在冲虚观召开广东省临委干部扩大会议,会议主要内容:讨论中共“七大”文件;撤消省临委和省军政委,成立广东区党委;研究迅速北上,创立战略根据地等重要决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东江前线、北江、西江、珠江、潮汕的特委和部队机关、各支队的代表。冲虚观,始建于晋,现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国重点道教寺观之一。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由平台、山门、天井、三清殿、葛仙祠、两庑及膳堂组成。山门、三清殿、两庑斋堂均为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内外博风、墙体均饰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画,题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79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罗浮山摩崖石刻:罗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罗县罗浮山,主要分布于朱明洞、白鹤观、九天观、黄龙观、华首台、酥醪观、宝积寺、朝元洞等八处景区,已勘明有132处,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国,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和诗、联、记、铭等各类文体具全,有祖无择、湛若水、梁启超、邱逢甲等名人题刻,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地方史料的宝库。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横岭山古墓葬: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罗县罗阳镇朗头横岭山8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属于商时期,大多数属于两周时期,并从古墓葬中发现了方格纹、夔纹等印纹硬陶碎片,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石器、铁器等,其中首次在广东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甬钟。这是广东迄今所发现和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墓葬群。据此不仅证实了岭南历史上确曾存在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时代,同时也提供了古缚娄国存在的可能性,从而使经过考古认证的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缚娄国:据《吕氏春秋》记载,百越之地曾经存在过古缚娄国,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战国地图上也详细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但从来没有实物证据能够证明它确实存在。此次从墓葬群中发掘出了铜甬钟和鼎,连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钟鸣鼎食”之贵族气象,说明这里可能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国。另一有力证据是,墓葬群以等级地位为规范排列得非常整齐,贵族墓葬区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铜器主要在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区基本集中在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先人生存于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组织中,并且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些发现连同90年代初以来在博罗、增城一带的系列考古发现,共同为寻找和复原先秦之前的缚娄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罗浮山九天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古宗祠,历经460多年风雨现保存完好,吸引了许多文物工作者及文人墨客前来探古寻幽。该宗祠还记载了车氏祖先西汉末年从中原迁徙入粤的详细历程,将中原人南迁入粤的时间提前了约300年。460多年古宗祠已成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古宗祠地处东江古河道边上一个名叫车村的小山村的村子中央,占地1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砖墙到顶,雕梁画栋,共16根14米高的棱型石柱。从戟门至后殿,高度落差2.4米,台阶相接呈前踞后拱之势。祠中3个天井回廊有精致的耳门与两边的耳房相连,天井边的围栏石雕造型别致,三重大殿用顶上装有方格窗棂的木屏风各自分开,自成体系又互相呼应,气势相当雄伟。大门口照壁前面,一方占地近1公顷的水塘,粼粼碧水既改变了宗祠的小气候又起到消防作用,460多年前古人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据祠中记载,宗祠为明末本村出的一位御史车邦佑所建。在漫长岁月中,古祠虽屡经风雨侵袭,但后人只对宗祠进行过几次小修葺,所以至今古祠明墙依旧,壁画色彩依然鲜明,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而闻名四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宗祠便成为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而受到悉心保护,不但车氏后人每年都要从全国各地汇集前来瞻仰,古祠也吸引了许多文物工作者和文人墨客前来探古寻幽。古祠记载的车姓祖先汉代中原为官改姓及后来南迁的故事中的细节,为见证当年广东客家先人南迁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洗药池:洗药池是由青砖砌成,面积约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平时洗制采集中草药的地方,池旁有一苍劲巨石,呈椭圆形,宽4米,高3米,这是古钓鱼台,临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题咏:“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为冲虚观主题。”另外在此诗上角有毛鹤翔刻“祁子隐居”四字,在1988年,洗药池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亭:东坡亭位于冲虚观右侧洗药池上端,建于清道光年间。亭为四角,两条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亭内梁上挂“花香静处寒天月”回文单句题咏木匾。传说苏东坡当年在此搭建山房,拟学葛洪修炼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开,与日争丽。后人就地建“东坡亭”纪念。该亭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地理

博罗县西北为罗浮山地,西南部为平原,东江从南部县境流过。罗浮山,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位于广东中部的东江之滨,在惠州博罗县境内,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景区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罗浮山势雄伟挺拔,风光清静幽秀。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峰顶盘圆平坦,花草并茂,云雾缭绕,日出可与泰山媲美。象头山,象头山形成于白垩纪的火成岩,具有岩壁耸立,雄伟奇峻的山势。区内层峦叠嶂,峻峭山峰多达165座,主峰蟹眼顶海拔1023米。山体基岩形成花岗岩特有的“石蛋”景观,垒叠奇妙,物象逼真,遍布山坡、山顶、河床。太阳峰该峰地处广东省博罗县石坝镇黄山湖畔。其突起的山峰在夕阳的辉映下,形似毛泽东的静卧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头像。长约1.5公里的山峰突立在群山之中,格外醒目。山峰东西向,由东向西稍稍下斜,依次是宛如人形的下巴、嘴唇、鼻梁、眼睛、眉毛、额头和向后梳理的头发,最为传神的是高挺的鼻梁和宽阔饱满的额头。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环绕博罗近百公里,境内有较大河流29条,有大中小型水库453座,地表水流量77亿立方米,水能蓄藏量达5.73万千瓦。东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长523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6.3%。发源于粤北、赣南,主流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大竹岭,属山区性河流。下游在石龙以下分东江北干流,在汇入增水和绥福水后,西流至增城,从虎门注入狮子洋入南海。东江南支流,在汇寒溪水后分许多汊流,经狮子洋入南海。东江流经的城市有河源、惠州、东莞。东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质优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应源。北回归线中部偏北穿过,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时,无霜期长达345天。1月均温12.8℃,7月均温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博罗自然资源丰富。是广东重要的农产区,拥有近百万亩可耕地,是著名的渔米之乡,优质大米、荔枝、龙眼、柑桔、中国黑糖、红糖、酥醪菜等名扬海内外。自然资源有石灰石、铁、钨、锡、钽、铌、硅、煤、花岗岩、石英、水晶、磁铁、金、银、铜、云母、红石、等20多种矿藏;有巴戟、鸡血藤、沙仁等10多种名贵药材;有金钱龟、穿山甲、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博罗,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猪、三鸟为主产品的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农业不断迈向产业化、现代化。罗浮山风景幽美,气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铁桥、玉女、骆驼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谓“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罗浮山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山上有980多个飞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雾炎天犹飘渺,十里吹来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尽响如雷”的白水门瀑布,以及“峰头两道瀑布水,飞作满天风雨声”的黄龙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荡漾的白莲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罗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莱、桃源、蝴蝶和夜乐等18个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汉置,《后汉书郡国志注》傅罗县有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于罗山,遂置博罗县,《宋书州郡志》“南海太守博罗男相,汉书县,二汉皆作傅,晋太康地志始作博,”即今广东博罗县。博罗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南粤文化在此相互辉映交融,使博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