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惠州市地图 > 博罗县地图 >
园洲镇地图
园洲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园洲四面环水,北有沙河,南有东江,因而得名“园洲”。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为东莞县辖地。1950年,东莞县划分区人民政府。石排、园洲、民主、丰乐、大同共六个乡组成东莞县第七区。首任区长魏达(兼区委书记),期时,和平乡乡长香兆彬,云山乡乡长王设。1952年12月,珠江专区撤销,设立粤中行政区,东莞划归粤中行政区管辖。1953年,第七区改称为第六区,至1956年,第六区又改称为企石区,与此同时,划分石排、园洲、企石三个大乡。1956年1月4日,因行政区划变迁,东莞县划归惠阳专区管辖。1957年,东莞县开展撤区并大乡的工作,并于当年12月26日完成,成立了37个大乡。1958年9月14日,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园洲乡(现属博罗)成立,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9月20日,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全县成立13个人民公社。10月1日,各乡群众集会,庆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11月13日,莞城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3月20日,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划归佛山专区管辖。1963年7月3日,恢复惠阳专区,东莞县又划归惠阳专区管辖。1959年,东莞县把园洲割给了博罗,从此园洲就划分到博罗管辖之内。1983年改为园洲区,1986年建镇。镇政府驻下南圩。2005年12月31日,撤销原九潭镇并入园洲镇,分为河南片区(辖园洲居委会、马嘶、田头、桔龙、廖尾、禾山、土瓜墟、深沥、沙头、阵村、上南、刘屋、下南、江头、白耀前、高头、李屋、寮仔、白马围)和河北片区(辖九潭居委会、上村、水口、凤山、马石岗、义合、佛岭、沥东、沥西、新村)。

城镇建设

园洲镇坚持“以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围绕“五年再造一个园洲”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全面优化投资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置业者。按照“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的要求,于2006年重新修编了《园洲镇总体规划》,对全镇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城性质与规模、镇域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把沙头、阵村、岗头、高头四个村委会纳入河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把新村、沥西、沥东、佛岭、义合五个村委会纳入河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有效地拓展了该镇南北中心区的发展空间,带动中心区周边村的发展。2006年以来,该镇努力加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农村饮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主要包括:投入了1200万元铺设第二自来水厂至河北区水厂总长度为7.5公里的自来水管道,于2006年5月实现通水;投入了1000万元完善了新世纪工业园的东坡大道主车道,于2006年11月通车;投入了740万元建成了政法大楼,于2007年2月投入使用;投入了3300多万元建成了广惠高速公路园洲互通口,于2007年11月通车;投入了850万元对县道X193线进行改造,于2007年11月完成;投入了700万元完成了河北振兴大道首期工程,于2007年11月通车;投入了400多万元建成了园洲镇机关便民服务中心,于2007年11月落成并投入运作。自2006年以来,该镇还先后投入了近3000万元,对全镇的主要道路、排水管道、绿化配套、路灯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全镇的城镇档次和品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除了完成以上工程外,该镇还先后规划并启动了中心运河美化亮化工程、河北商贸市场以及包括东坡大桥、和安大桥、振兴大桥、龙江东江大桥和东坡大道、和安大道、振兴大道、环城北路的“四桥四路”的建设。

水电通讯

园洲镇水电供应充足,日供水可达34万立方;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可达5万立方米;2008年已建有220KV、110KV和35KV输变电站各一座,可确保全镇生活、生产所需。全镇通讯发达,镇内建有先进的微波发射网,城镇电话普及率及光纤电视网覆盖率均达100%。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0477男34958女35519家庭户户数12052家庭户总人口(总)41245家庭户男20825家庭户女204200-14岁(总)111560-14岁男60350-14岁女512115-64岁(总)5641715-64岁男2770415-64岁女2871365岁及以上(总)290465岁及以上男121965岁及以上女1685户口当地住在当地33534

经济状况

工业:2007年,全镇实现GDP总量44.73亿元,完成财政税收13677万元(国税8119万元,地税5558万元),年末金融存款为17.91亿元人民币。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070.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进一步优化了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8.9:50.6:40.5。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6亿元,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全镇完成财政税收19598万元,其中,国税11098万元,地税8500万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设备和土地购置费)2.41亿元;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4万元;城市建设竣工面积81056平方米,投资金额达5673.9万元。全镇年末金融存款为24.08亿元人民币。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计在内)达5316.9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纯收入超500万元的有3个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7个村委会。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570元,同比增长8.0%。全镇总供电量6.83亿度;总供水量3548.13万吨,平均日供水量10万吨。该镇工业企业在册登记个数累计达1775家,累计投资总额达83亿元。全镇工业企业中500万元产值以上的规模企业45家,产值超1000万元的44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19家,产值超亿元的6家,规模企业全年工业产值达29.7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7.2%。
农业:园洲镇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盛产荔枝、蔬菜、甜玉米、塘、猪、鸡、鸭、鹅等农产品,优质荔枝面积1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1万多亩,高产蔬菜种植基地1万5千多亩。通过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园洲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商业的转变。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瓜菜出口港澳地区及国外,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树立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效益。2008年该镇拥有多家绿色大型菜场和养植场,并建有一个8000亩的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另外,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三高”农业,政府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
房地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休闲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物流仓储业、信息咨询中介业及广告业等第三产业在2008年都迈出了新步伐。相继开发建设并发售的名泽天下、东江华庭、园洲花园、御景豪庭、东洲花园、中心花园、盛园华府、明丰东江府、水岸香洲等房地产项目,提升了该镇的城市品位,打响了镇宜居好环境的招牌。继2007年“肯德基”落户该镇之后,2008年又迎来了另一巨头“麦当劳”落户该镇,强有力地拉动餐饮的发展。
特色产业:该镇作为惠州市的制衣名镇,当地的制衣行业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园洲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镇共有制衣企业1000多家,其中印花、纺织、染整等配套企业200多家,占全镇工业企业总数的60%,年产各类服装近2亿套,销售总额达50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品远销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当地政府也积极努力,为促进当地制衣行业的快速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全镇已建成了园洲民营工业园上南制衣区、丰平乡工业园、东莞茶山商会园洲制衣基地等三个专业制衣工业园区。2006年11月23日,政府组织成立了园洲纺织服装协会,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互助和合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镇为制衣产业提供培训、技术合作等服务。为培养制衣技术人才,该镇与桦阳技工学校联合举办制衣培训班,为当地制衣企业输送技术骨干。同时,与东莞市虎门富民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技术创新制衣专业名镇。该镇制衣行业得到了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的信息资讯互动平台、设计生产技术平台、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企业管理咨询平台、市场营销拓展平台等5大平台支持,使该镇制衣行业逐步向高效率、现代化转变。此外,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亿元,集布匹、服装辅料、配料于一体的商贸中心—中大轻纺城,填补了该镇缺乏大规模、上档次的面和辅料供应专业市场的空白。

民风习俗

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每年的端午过后的几天,在该镇的部分村都举行龙舟比赛,来自附近地区的宗氏兄弟都会聚首一堂,派出龙舟参加比赛,促进交流,共叙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