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惠州市地图 > 博罗县地图 >
公庄镇地图
公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教育

历来,公庄镇委镇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截至2008年底,公庄镇有公办中学两间:公庄镇第一中学和博罗县三乡中学(完中),公办小学8间,教学点4个,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小学一所。2008年,公庄镇投入2000多万元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完善了学校软硬件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并于2008年12月17日通过省创强专家组验收,成为博罗县第一个教育强镇。

第三产业

以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为主。2005~2007年,镇委、镇政府大力引进星级宾馆、酒店,大型房地产项目。到2007年底,已与一些投资商签订了投资意向书,其中较大房地产项目富庄花园已动工建设;全镇有运输车辆300多辆,成立有公庄镇运输协会。全镇第三产业总产值:2005年21691万元,同比增长43﹪,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32﹪;2006年15241万元,同比降低30﹪,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28.48﹪;2007年16418万元,同比增长8﹪,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26.06﹪。

镇上主要村名来由

1、蓝坪:明末清初年间,曾、叶、张等姓氏兄弟从兴宁迁入定居后,当时靠种植蓝(染布原料,草木科)为生,人们以蓝而称当地为蓝坪。
2、鹊楼:原名亚鹊薮。明朝中期,叶氏兄弟从公庄下埔村迁入定居,因当地遍长木棉树,喜鹊(当地人称亚鹊)喜欢在木棉树上作巢,人们便以常见的亚鹊巢为村名,称亚鹊薮。1955年冬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人们认为此名不雅而改村名为鹊楼。
3、黄陂:原名黄陂围。元朝初期高氏兄弟从兴宁黄陂迁入定居,故而得名。
4、大陂:明朝中期,赖氏兄弟从五华迁入定居,因当地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是大坑口水源的头陂,故当地人取地名为大陂。
5、维新:原有维有墩和出头沥。土改时,黄陂、维有墩、出头沥合并设为维新乡府。1965年维有墩和出头沥合并为一个大队时,干部群众认为按原乡府名称为维新。
6、横岭:清朝期间,兴宁、五华人迁入定居,由于所居住的小山坡位于公庄南面,故称南岭,又由于小山坡东西走向,故又称之为横岭。
7、南梅:原名南坑。清朝乾隆年间邹、叶、赖、张等姓氏兄弟分别从兴宁、五华、和平等地先后迁入定居。因居住地是条坐北向南的长山坑,故取地名为南坑。后与杨梅水等村合并乡时改称南梅。
8、梅州围:明朝中叶,梅县10多种姓氏兄弟先后迁入定居,由于当时此地一片荒凉,荒草丛生,当时定居人数不足百人,为预防人畜伤害,人们聚居于四甲圳边。因当地人姓氏较多,人称梅花姓,因称当地为梅州围。
9、溪联:清朝同治年间,高氏祖上从福建迁入定居,解放后公庄设区,当时溪口、三墩、墩子、焦坑等村合为一乡,故称为溪联。
10、溪口:明朝中期,王氏兄弟从惠州迁入定居,因当地有一弯弯曲曲的小溪直流入公庄河口,故取地名为溪口。
11、獭子圩:明朝明神宗初年,五华人迁入此地开设铁店,逐步成贸易集市。因该地当时地形貌似动物“獭”形而得名。
12、四家曾:清朝年间,五华长乐人迁入此地定居,因当时以张、苏、曾、杨四姓为多,故取名为四家曾。
13、寨岗:宋朝年间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人迁入此地定居。当地有一山似狮岭,人们在山脚扎寨居住,故取名寨岗。
14、松园围:清朝嘉庆年间,公庄桔子圩人迁入此地,因当地遍长松树,故取地名为松园围。
15、陂头神:清朝期间,当地开明绅士刘老爷修建八甲陂头和八早圳,解决了当地农业灌溉难题,人们为纪念他,在上黄屋处为他树碑立神,后人称之为陂头神。
16、桔子圩:雅称“小惠州”。明朝光字年间(1530年)成圩。因此圩所在地有数十亩桔树,且有公庄河环绕而过,故当地取名“桔水围”。每年桔子成熟季节,桔子多在此圩上市,得名“桔子圩”。明朝崇祯年间(1629年),此圩迁至河东侧地,仍沿用“桔子圩”。因此地处公庄河中游,当时水深河宽,水运便利,商船往返石龙、惠州等地频繁,颇有惠州景观,故又称“小惠州”。
17、坝子:明朝中期,有石氏、吴氏兄弟从兴宁迁入定居,后黄、许、骆、陈等姓氏兄弟陆续从龙川、兴宁等地迁入。为解决当时农业灌溉难问题,人们修建河坝,故取名坝子。
18、南溪:元朝末年,外地人迁入此地定居,因此地位于公庄南面,且有一条小溪绕村流过,故而得名。
19、蔼岗:原名矮江。相传原有江氏一书生,个子很矮,人称“矮江”。因其办事公道,村里凡有大小事情均叫“矮江”来办,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当地称为“矮江”。后因此地姓氏较多,为求和气,不用“江”氏,而改为“蔼岗”。
20、白沙岗:明朝中期,林氏兄弟从公庄下陂桔园迁入当地定居于一个小山岗上,因山岗上原住有白、沙两姓,故称之为“白沙岗”。
21、近石:清朝中期,朱氏兄弟从公庄老朱屋村迁至此地定居,因居住地石头较多,且临近一大石,故取地名为“近石”。
22、官山:明朝末年,吴氏从兴宁迁入定居,古传“没有官山,先有吴屋”。官山来由是因此地有一高山名叫“天子嶂”,相传山顶原有一座会出天子的坟地叫“天子坟”,当朝皇帝得知后,派出瞻天师给予毁掉。因出天子的地方附近的人较易做官,故人们称之为“官山”。

名字由来典故

相传明永乐年间(约1424年),莫屋由爷孙俩,爷捞鱼虾交其孙赴显村出售,买者问从何来?孙以为问鱼虾从何来,答曰:我公装来(爷爷捞来)。因“装”、“庄”谐音,故名公庄。

经济状况

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2005年474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181万元,第二产业21101万元,第三产业13158万元;2006年535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377万元,第二产业24956万元,第三产业15242元;2007年63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221万元,第二产业31360万元,第三产业16419万元。
农业,公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小麦、甘蔗、花生、水果等经济作物。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1412万元,农业增加值-3928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8元。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2086万元,农业增加值674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7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200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5224万元,农业增加值3098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66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5元。2005~2007年,镇委、镇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户尽快走上富裕道路。通过做大做强现有农业企业,扶持发展一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和管理水平。2007年,协助官山村和维新村创立“官山柑桔协会”和“维新荔枝、龙眼协会”,为农民提供水果种植、管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技术与信息。协助有条件的村向省申报“一乡一品”项目,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生产效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2007年,引进粤东最大的胡须鸡育种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的惠州市荣耀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周边群众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与市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年来,平均每年培训农民600人次,培养农业专业户100户。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0960万元,工业增加值11747万元。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702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356万元,占29﹪;工业增加值8750万元。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37267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294万元,占40.9﹪;工业增加值27074万元;同时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用电量大幅攀升,全年全镇用电量达2.3亿度,同比增长92﹪。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公庄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行政中心区、商住区、商贸区、文教卫区、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有一个占地60亩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体育广场,一间四星级和一间三星级标准设计的宾馆正在动工建设。2006年12月,镇委、镇政府根据旧城市总体规划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状况,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6月人大例会表决通过。总体规划期限至2025年,近期2006~2011年,远期2012~2025年。规划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惠州市中心城镇。发展思路是:谋求经济、社会、城市和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力争5年内城镇建设区面积从现有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4.6平方公里,10年内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再扩大到8平方公里。近期工作目标是:完善规划、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把城市结构拉开,以新行政中心区为建设发展龙头,有序地配套和促进周边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明显提升。新城市总体规划以省道金龙路为轴线,獭子为中心,东至寨岗、南至桔子、西至溪联、北至石桥头的长带发展模式。形成东南区无污染工业区,西区布置高品质住宅区、休闲用地结合人文景观;北区重工业区,寺前岭布置行政中心区、休闲及居住为主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以行政中心为中心,四家曾、陂头神、松园围、横岭、梅州围等村为依托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城镇网络体系。2005~2007年,全镇投入2475.08万元,完成村道硬底化83.25公里;投入1029万元,完成公庄河、利山河及镇内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投入180万元,建成车站综合楼和停车场;投入3000万元,建成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的长源自来水厂;投入130万元,完成劳动技术培训中心大楼主体工程;投入310万元,建成公路养护中心大楼;投入210万元,建成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大楼;投入300万元,完成新敬老院大楼主体工程;投入1200万元,完成富庄花园小区楼房主体工程;投入700万元,完成广场一路、二路建设;投入300万元,完成旧城改造工程;投入400万元,完善新规划中心区的排污排洪工程。到2007年底,墟镇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镇内建有水力发电站8座、11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站各1座,年供电量达5亿千瓦时,发电量达700万千瓦时;建有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自来水厂1间,可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0000门,用户达9000户;有邮政所1间,可提供快速便捷的邮政传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