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毕节地区地图 > 威宁县地图 >
岔河乡地图
岔河乡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该乡属高中山丘陵、峰丛地貌。海拔高差大,境内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480米,相对高差1400米左右。属亚带温凉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历史沿革

岔河乡内大部分村组都是明清建村,明清代皆属嶍峨县,境内村清代为筑川头和罗纳两乡地。民国建立后东部属太和乡,西部属中和乡,西南河外属文蔚乡。其中,境内谢家村、乌木树、三家人、新寨、梁家村、莫朵衣、茂腊、觅池莫、路口村在民国初期属玉溪区地,1948—1949年划归峨山管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云美、青河、新棚三乡隶属峨山县第二区,设文山、安居、沿河三乡隶属第三区,设河外乡隶属第四区。1970年划出红旗公社的棚租坝大队,甸中公社的云美、青河两个大队、富良棚公社的安居大队、塔甸公社的河外大队组建岔河公社。始成为独立的乡级行政区域。1972年划文山大队隶属岔河公社。1980年首设谢札,沿河两个生产大队。1983年岔河公社改为岔河乡,1984年改岔河乡为岔河区,设7个小乡,1987年撤岔河区建立岔河乡,后设7个小乡为村公所。1999年,撤原7个村公所建立7个村委会,即辖棚租坝、河外、文山、安居、云美、青河、谢札7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56个农业小组。

卫生事业

岔河乡卫生事业逐步得到发展,1998年建盖了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041.83平方米,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卫生院有技术人员4人,计生站1人,7个村委会都设有卫生所,当地群众生病了就地及时治疗,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状况:岔河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农业乡,解放以来,我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各届党委、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艰苦奋斗,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经济工作放在首位,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科技兴农,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5年开始兴起工业,总产值为13.09万元,到1990年为64.75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4.94倍,1995年为100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7.63倍;1980年农业总产值为419.49万元,到1990年为821.61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1.95倍,2000年为1296.09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3.08倍;2002年为1341.73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19倍;1980年尚未有财政收入,1988年开始有财政收入为41.20万元,到1998年财政收入为76.87万元,比1988年增长1.86倍,2002年财政收入为139万元,比1988年增长⒊37倍,人民生活、生产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第一产业:传统的种植业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稻谷、小麦、包谷、蚕豆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烤烟、油菜,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科技条件等的影响,大多广种薄收,单产较低,人均占有粮食较少,而且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农业得到了发展。1980年粮食单产只达到129公斤,到1990年粮食单产达到了275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46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达到340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211公斤;198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10.07%,199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22.61%,比1980年增长了12.54%,200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33%,比1980年增长了22.93%。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优化粮食品种,选择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注重改善水利条件,筑修沟渠,全面扶持小水窖建设;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充分结合乡情,因地制宜,先后引进扶持了香菇、青刀豆、萝卜、脱毒马岭薯、除虫菊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产业:在1980年前,工业仅仅有几家手工业个体户,到1984年开始办起了乡办木材加工厂和几个村办木材加工厂,到1990年末,有6个企业,乡办4个,村办2个,从业人数29人,总收入24.67万元。到2000年,有16个企业,全部都是个体企业,从业人员32个,总收入60万元,到2002年减少到11个企业,从业人员23人,总收入69万元。
第三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以后,私营商业、服务业兴起。到1990年,全乡共有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60户,从业人员48人,全年营业收入21、92万元;到2000年,为繁荣市场,招商引资,发展全乡的经济,乡党委、政府协调资金,投资10余万元建了农贸市场,更加繁荣了市场,推动了全乡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共有个体商业、服务业125家,从业人员有152人,营业收入211万元;到2002年,共有个体企业107个,从业人员169人,营业收入达523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一定的比例。
特色产业:除虫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材栽培品种,是制造无公害农药的重要原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岔河乡从二00一年开始引种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认可: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全省前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度在岔河乡境内的云美、文山、青河、谢札四个村委会共种植除虫菊89亩,共收获种子3258.3公斤,干花1229.09公斤,两项共计4487.4公斤,群众收入达158,914.85元,平均亩产值1785.5元,创造了岔河乡有史以来的最高亩产值。二00二年,乡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生产投入,全乡种植了910亩,共收获干花2564.55公斤,群众收入296,900.4元。乡党委、政府计划在两三年内把除虫菊产业发展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后续支柱产业,到2005年把除虫菊规模推广到4000亩,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项目。

科技事业

岔河乡建制以来,岔河乡的农业科技部门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小到大,2002年底,全乡已有农科、水利,植保、畜牧兽医、农机、林业、医疗防疫保健、烟草8个科技单位,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业技术人员126人,从事科研人员20人。农业科技部门建立之后,通过试验推广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扩大小春种植面积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促进了生产发展;设计和建设了大批水利工程,如自然坝、棚租坝、白云水库等,改善了农业生态,生存环境和条件。农科部门推广普及了梗型水稻的种植技术,使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推广了施用化学肥料和改造低产田的技术;引进了一批果木和经济林木,进行荒山山坡的绿化,退耕还林工作;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改变施肥结构和施肥方法;普及穗肥、粒肥,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薄膜覆盖育秧,综合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推广杂交水稻、杂交包谷,家禽及猪的配合饲料,人工授精技术用于生产畜牧之中,提高了粮食、畜禽生产。从70年至现在,全乡共获科研成果奖102项,12人次受县级以上表彰。;1980年开办农业广播学校后,岔河乡定期不定期到乡、村、组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共培训2210期,人数达205960人次,共有250人次荣获绿色证书,加强了科普宣传和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情概况

全乡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7亩。全乡辖四个管理区(分别是岔河,大寨,恰西,银广),17个村,九十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多种民族,有5100余户,2.4万人,人口密度130人,低于全县平均数,人均占有耕地也低于全县平均数。岔河乡地处偏僻,贫困边远,但一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土特产,深得人们的喜爱。海坪村有黄果,恰西的生姜和花生等都是该乡的一枝独秀。只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较大的推广及发展。

教育事业

1949年,岔河乡内仅有文山、云美、棚租坝3所小学,在校学生150人,在部分村寨中的破庙内办有部分私塾,如黄草岭、青龙等村寨,教育经费仅靠为数甚少的“学田”收入维持,极端困难,师资缺乏,学生很少,教学质量很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别是70年岔河乡建制后成立了岔河附设小学,有周文顺任校长,共有学生200人,教师16人,开办2个附设初中班,开辟了岔河乡民族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从70年到80年10年间,岔河乡共创办学校42所,建有7个村完小。在80年岔河乡招生学生432人,其中初中159人,小学273人,毕业生300人,在校学生2047人,专任教师77人,小学教师62人,初中15人,小学儿童入学率达87.9%,巩固率达86.9%,在此期间,在一些大村子办过学前幼儿教育,83年中有幼儿园7班,入园人数达129人。岔河附设学校与乡职技校在1991、1992年期间办了2期“3+1”半年制职业技术教育,招生90年毕业的初中回乡青年,进行当地种、养、加工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开设有水稻、林果、烤烟等专业,共毕业82人。97年岔河乡中心小学分设为岔河小学和岔河中学。96年由于谢札村子滑坡,谢札小学并入中心完小。2002年,岔河乡内有中学一所,8个教学班,32名教师,452名学生中学入学率98.7%,巩固率99.3%;6所完全小学,一所希望小学,39个教学班,教职工83人,在校学生9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