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乡地图
岔河乡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该乡属高中山丘陵、峰丛地貌。海拔高差大,境内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480米,相对高差1400米左右。属亚带温凉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历史沿革
岔河乡内大部分村组都是明清建村,明清代皆属嶍峨县,境内村清代为筑川头和罗纳两乡地。民国建立后东部属太和乡,西部属中和乡,西南河外属文蔚乡。其中,境内谢家村、乌木树、三家人、新寨、梁家村、莫朵衣、茂腊、觅池莫、路口村在民国初期属玉溪区地,1948—1949年划归峨山管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云美、青河、新棚三乡隶属峨山县第二区,设文山、安居、沿河三乡隶属第三区,设河外乡隶属第四区。1970年划出红旗公社的棚租坝大队,甸中公社的云美、青河两个大队、富良棚公社的安居大队、塔甸公社的河外大队组建岔河公社。始成为独立的乡级行政区域。1972年划文山大队隶属岔河公社。1980年首设谢札,沿河两个生产大队。1983年岔河公社改为岔河乡,1984年改岔河乡为岔河区,设7个小乡,1987年撤岔河区建立岔河乡,后设7个小乡为村公所。1999年,撤原7个村公所建立7个村委会,即辖棚租坝、河外、文山、安居、云美、青河、谢札7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56个农业小组。卫生事业
岔河乡卫生事业逐步得到发展,1998年建盖了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041.83平方米,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卫生院有技术人员4人,计生站1人,7个村委会都设有卫生所,当地群众生病了就地及时治疗,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状况:岔河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农业乡,解放以来,我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各届党委、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艰苦奋斗,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经济工作放在首位,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科技兴农,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5年开始兴起工业,总产值为13.09万元,到1990年为64.75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4.94倍,1995年为100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7.63倍;1980年农业总产值为419.49万元,到1990年为821.61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1.95倍,2000年为1296.09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3.08倍;2002年为1341.73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19倍;1980年尚未有财政收入,1988年开始有财政收入为41.20万元,到1998年财政收入为76.87万元,比1988年增长1.86倍,2002年财政收入为139万元,比1988年增长⒊37倍,人民生活、生产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第一产业:传统的种植业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稻谷、小麦、包谷、蚕豆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烤烟、油菜,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科技条件等的影响,大多广种薄收,单产较低,人均占有粮食较少,而且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农业得到了发展。1980年粮食单产只达到129公斤,到1990年粮食单产达到了275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46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达到340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211公斤;198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10.07%,199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22.61%,比1980年增长了12.54%,200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33%,比1980年增长了22.93%。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优化粮食品种,选择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注重改善水利条件,筑修沟渠,全面扶持小水窖建设;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充分结合乡情,因地制宜,先后引进扶持了香菇、青刀豆、萝卜、脱毒马岭薯、除虫菊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产业:在1980年前,工业仅仅有几家手工业个体户,到1984年开始办起了乡办木材加工厂和几个村办木材加工厂,到1990年末,有6个企业,乡办4个,村办2个,从业人数29人,总收入24.67万元。到2000年,有16个企业,全部都是个体企业,从业人员32个,总收入60万元,到2002年减少到11个企业,从业人员23人,总收入69万元。
第三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以后,私营商业、服务业兴起。到1990年,全乡共有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60户,从业人员48人,全年营业收入21、92万元;到2000年,为繁荣市场,招商引资,发展全乡的经济,乡党委、政府协调资金,投资10余万元建了农贸市场,更加繁荣了市场,推动了全乡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共有个体商业、服务业125家,从业人员有152人,营业收入211万元;到2002年,共有个体企业107个,从业人员169人,营业收入达523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一定的比例。
特色产业:除虫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材栽培品种,是制造无公害农药的重要原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岔河乡从二00一年开始引种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认可: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全省前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度在岔河乡境内的云美、文山、青河、谢札四个村委会共种植除虫菊89亩,共收获种子3258.3公斤,干花1229.09公斤,两项共计4487.4公斤,群众收入达158,914.85元,平均亩产值1785.5元,创造了岔河乡有史以来的最高亩产值。二00二年,乡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生产投入,全乡种植了910亩,共收获干花2564.55公斤,群众收入296,900.4元。乡党委、政府计划在两三年内把除虫菊产业发展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后续支柱产业,到2005年把除虫菊规模推广到4000亩,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