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雒乡地图
崇雒乡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数据
光照:日照:日照一般分为“可照时数”(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和“实照时数”(不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两种。建阳站全年,平年可照时数4424.1小时,闰年4435.3小时,而年平均实照时数仅1802.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l%。一年中实照时数以7~9月较多,7月实照最多,2~5月实照较少。从1951~1980年,以1963年实照时数最多为2218.9小时,1975年最少仅15
建阳站各月可照时数与实照时数表单位:时,: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可照时数328.3314.1闰325.4371.2383.8417.4414.1实照时数110.687.799.0115.1117.1143.1日照百分率(%)342827302835项目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可照时数422.8404.6368.0354.7322.5322.3实照时数250.6243.8202.0179.1138.8115.5日照百分率(%)596155504436辐射:建阳县太阳辐射总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计,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内所受的太阳辐射总量,7~8月份剧增,天气酷热;2月份辐射总量最低,天气严寒。
气温变化:
年季气温分布:建阳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15~19度之间。具有以下特点: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等温线走向与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于东西两侧山地,年平均在摄氏18度以上;冷区在黄坑乡。四季气温分布趋势,基本与年分布相仿。
年变化和年际变化:气温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阳气象站平均摄氏7.1度,黄坑6.7度;7月最热,建阳站平均摄氏28.1度,黄坑25.8度;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年较差,建阳站平均摄氏21.0度,黄坑19.1度。气温的时令变化,3~5月平均上升摄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摄氏5度以上,但秋温(10月)仍高于春温(4月)。累年各月的平均气温与年较差,1月建阳站摄氏7.1度,黄坑6.7度;2月建阳9.1度,黄坑8.7度;3月建阳13.2度,黄坑11.7度;4月建阳18.3度,黄坑16.9度;5月建阳22.2度,黄坑21.0度;6月建阳25.1度,黄坑23.1度;7月建阳28.1度,黄坑25.8度;8月建阳27.5度,黄坑25.7度;9月建阳24.8度,黄坑22.8度;10月建阳19.2度,黄坑19.1度;11月建阳13.9度,黄坑11.9度;12月建阳9度,黄坑7.9度。年均建阳18.1度,黄坑16.8度。年较差建阳21度,黄坑19.1度。气温年际变化,以建阳站30年(1951~1980年)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较小,平均偏差摄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气温最高摄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0.3度表示暖年,小于或等于零下0.3度表示冷年,则建阳站30年资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气温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上升,午后最高。日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春季6时,夏季5~6时,秋季6~7时,冬季7时左右。日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冬季15~16时,其他季节均在14时前后。气温日较差,以建阳站与黄坑相比,一般情况,黄坑日较差比建阳站小,但冬季日较差则相反。最大日较差都出现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较差较小。1951~1980年资料,建阳站年平均日较差摄氏19.5度,黄坑9.6度。1974~1976年资料最大日较差出现于1974年1月3日,建阳站摄氏23.6度,黄坑24.1度。
极端气温:建阳站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通常在摄氏35~40度之间。30年中最高值摄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气温24.3度。黄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摄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气温22.4度。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炎热天气,建阳站历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于或等于35度的最长连续日数是1953年,达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连续日数在1975年,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为13天。黄坑站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日数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仅出现过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建阳站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通常在摄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间,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14.2度。黄坑乡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摄氏13.0度。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摄氏3.0度的寒冷天气,建阳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现在1月。小于或等于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迟日期次年4月9日。初终间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长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黄坑站的寒冷天气,平均每年约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迟日期4月2日,间隔日数134天。①注:表示气温在一日中变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之差。
降温、冰霜:建阳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气活动,只是夏季气温较高,温度变化不明显,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把一次连续降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度作为一次冷空气过程,县境各月均有冷空气影响。全年平均达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显减少,7~8月最少,10月后又显著增加,冷空气活动最多年份是1969年达42次。影响建阳的冷空气多数不太强,日平均气温24小时降温值一般在3~5度之间,降温大于或等于10度者次数较少,且多数出现在11~4月。建阳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迟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终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迟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数23.2天,多数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达9.4天。霜期最长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无霜期最长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黄坑多50天左右。黄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终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阳明显增加,年平均达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达15.7天。
季节更替:
四季划分:建阳季节更换交替最突出表现在气温变化上。详见表2-3。
建阳县时令表表2-3:四季时分二十四节气季节日期(公历日/月)节气平均温度农时与农事春2月26日~5月15日初春立春3~5/29.0雨水18~20/210.3仲春惊蛰5~7/312.9春分20~22/314.7季春清明4~6/417.8谷雨19~21/420.7夏5月16日~10月5日初夏立夏5~7/521.9小满20~22/523.3仲夏芒种5~7/624.7夏至21~22/626.9季夏小暑6~8/728.3大暑22~24/727.9秋10月6日~11月30日初秋立秋7~9/827.6处暑22~24/827.0仲秋白露7~9/924.9秋分22~24/922.2季秋寒露8~9/1019.2霜降23~24/1016.7冬12月1日~2月25日初冬立冬7~8/1114.5小雪22~23/1110.4仲冬大雪6~8/128.9冬至21~23/127.9隆冬小寒5~7/16.8大寒20~21/17.7春,2月26日~5月15日,立春雨淋,阴阳湿湿到清明,一二月鱼上游,来年欠丰收,未惊蛰先发雷,四十日不见天,春分秋分,昼夜对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断雨,谷雨断霜,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谷雨在月头,秧苗搭成楼,小满不满,只种无管,夏至在月头,当年不用愁,夏至在月底,当年勿大意,小暑雷雨大暑阴,小暑凉爽大暑热,六月立秋冷得早,七月立秋冷得迟,立秋有雨兆丰收,立秋无雨万人愁,白露无雨,百日无霜;十月无霜,明年无糠,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重阳鸟洞洞,一年好收冬,寒露阴雨连,来日雨迟洗脚难,一冬霜,来年丰,冬,12月1日~2月25日,立冬晴,一冬淋,立冬淋,一冬晴,小雪天朗,来年有旱,猪衔草,寒潮到,冬至有风雨,来年有大旱,冬至夜长,夏至日长,大寒不寒,牛马不安,注:此表时间以建阳站为准。
地温:地温对各种农作物的根系生长有直接影响,了解其变化规律,可更好安排农业生产。地面温度其温度变化与气温大体一致,一年中1月最低,7月最高。建阳站地面年平均温度摄氏35.2度,平均最低温度14.1度。极端最高温度48.5度(1962年1月21日),极端最低温度-10.5度(1962年7月21日)。地中温度按建阳站资料,以5、10、15、20厘米深的地中温度为例,年平均温度相差不多,均在摄氏21度左右,比年平均气温高约2.9度。变化幅度比地面温度和气温小,并有变化速度较慢的落后现象。这种落后现象,随地下的深度加深而更加明显;地中温差愈小,其年月日变幅也愈小。建阳县累年平均地中温度,1月份5厘米深的地中温度摄氏9.3度,10厘米深9.7度,15厘米深10.1度,20厘米深10.4度;3月份5厘米深15.1度,10厘米深15.1度,15厘米深15.1度,20厘米深15度;5月份5厘米深23.8度,10厘米深23.7度,15厘米深23.6度,20厘米深23.4度;7月份5厘米深31.6度,10厘米深31.3度,15厘米深31.1度,20厘米深30.8度;9月份5厘米深28.4度,10厘米深28.5度,15厘米深28.7度,20厘米深28.7度;11月份5厘米深16.9度,10厘米深17.4度,15厘米深17.8度,20厘米深18.1度;12月5厘米深11.4度,10厘米深12度,15厘米深12.4度,20厘米深12.8度。
气压:气压年变化与气温相反,全年以1月最高,1~7月逐月下降,7月最低;8~12月逐月上升。4~5月降压值和9~10月升压值为全年最剧,变化幅度分别为4.1毫巴和6.7毫巴。建阳站年平均气压994.0毫巴,历年最高气压值为1016.6毫巴(1967年12月11日),最低值962.5毫巴(1956年8月2日)。
风:建阳站全年风向以静风频率最多,占41%。北风频率占9%,东北偏北,占7%,东北风最少,占6%。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季节性变换明显,冬天多偏北风,夏天多偏南风。建阳站因受局部地形影响,一年中以偏北风为主,偏南风次之。风向日变化同地形与季节转换有关,一般具有白天多偏南风,夜间多偏北风的特点。建阳站年平均风速每秒1.3米,各月平均风速变幅较小,最大月与最小月每秒相差0.5米。最大风速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历年定时最大风速(4次观测)出现在1964年7月24日,每秒28米,风向东南;瞬时极大风速每秒达42米(1974年7月18日),风向西南。但多数时间风速小,常在3级以下,4级(每秒大于或等于7米)较少。
云:建阳站平均总云量与低云量分别为7.3成和4.6成。一年中2~6月云量较多,尤其5~6月雨季时更多;7~1月云量较少,其中10月秋高气爽,云量最少。据1951~1980年气象资料,全年总云量逐月平均数,1月7.1成,2月7.8成,3月8.1成,4月8.1成,5月8.3成,6月8.4成,7月7成,8月6.6成,9月6.6成,10月6.4成,11月6.7成,12月6.9成。总云量多年平均最多月为5月9.6成,最少月为1月2.7成。低云量逐月平均数,1月4.6成,2成5.3成,3月5.6成,4月5.5成,5月5.6成,6月5.1成,7月3.6成,8月4成,9月4.2成,10月3.6成,11月4成,12月4.6成。低云量多年平均最多月为5月8.4成,最少月为1月0.9成。阴天(日均总云量在八成以上),历年平均185.3天,占全年总日数51%,其中3~6月阴天日数较多,均占该月日数的60%以上,5月达68%。晴天(日均总云量在二成以下),历年平均16.0天,占全年日数4%,晴天日数,冬夏较多,9月最多,占全月日数的80%,1月次之,约占7%。
雾和能见度:建阳因地处双溪交汇处,水汽充足,雾日较多,有“虽晴明亦如薄雾”之说。年平均雾日多达107天,其中10月到次年1月雾日较多,均占各该月日数35%以上。尤以12月最多为14天,持续时间在3~9小时,最长达13时20分。建阳站雾日多年平均日数:1月10.7天,2月7.5天,3月7.3天,4月7.1天,5月5.1天,6月6.8天,7月7.8天,8月6.6天,9月8.6天,10月11.9天,11月13.6天,12月14天,全年雾日107天,月均8.92天。年最多与最少雾日:1月最多19天,最少2天;2月最多17天,最少1天;3月最最多13天,最少1天;4月最多11天,最少4天;5月最多10天,最少2天;6月最多14天,最少1天;7月最多15天,最少为零;8月最多14天,最少1天;9月最多17天,最少1天;10月最多24天,最少3天;11月最多22天,最少5天;12月最多26天,最少1天。月均最多日16.83天,最少日1.92天。建阳站能见度,在1万米或1万米以上的次数达89.7%,小于1千米次数占5.9%。一年之中以5~8月能见度较好,其中8月最好,一般都在4~5万米以上;11~12月最差。这与雾的多少有关系。日中能见度以日出前后最差,中午最好,傍晚较差。
降水相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一年各月的变化,1~6月逐增,6月中旬达顶点;7月剧降,8~11月逐减,12月又稍增。其中以5~6月最多,占全年的37%;11月最少,仅占3%。根据全年降水量的变化,一般可分为4个降水季节,即春雨、梅雨、台风阵雨和秋冬少雨。各季期限每年不一,一般而言,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7~9月为台风阵雨,10月到次年2月为秋冬少雨。境内只是南部小湖、水吉少雨区,而在春雨期雨量会多些。春雨季历时约2个月,县境各地季雨平均雨量多在360~46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0~23%,最多可达500~600毫米,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梅雨季连续2个月,在正常情况下,春雨一结束,梅雨便接踵而来。它是县境雨水的主要来源,各地平均多在650~90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雨量的37~39%,最多可达1080毫米,尤以6月更多,为全年之冠。梅雨期间阴雨绵绵,有时出现大雨暴雨,会造成涝灾。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强度大、雨时长、稳定少变。台风、雷阵雨季断续2~3个月。梅雨结束后,天气较为稳定,有时热带辐合区浸入,带来降水;有时台风带来大量暴雨。全县各地季平均雨量多在350~50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的18~23%。它具有雨量变化大,降水强度大和地方性强等特点。秋冬少雨季历时约5个月。这段期间雨水稀少,甚至连月滴水不下。全县各地季雨量平均多在350~45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18~22%
降水日数:建阳站平均年降水日176.2天。一年之中主要在3~6月,约占全年雨日的45%,尤以5月最多平均达21.7天,占全年12%,5月中旬达全年最高峰,平均7.6天;10月份最少,全月平均仅8.9天,其中10月上旬平均2.7天,为全年雨日最少的一旬。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建阳站30年中雨日最多达210天(1973年),最少142天(1971年),两者相差68天;但不一定降水日数多雨量就多,如1973年雨日最多,而年雨量却不是最多,只属正常。建阳站年连续最长降水日数一般是10~24天,1975年长达34天,连续降雨多数出现在3~6月份;年连续最长无降水日数一般为12~25天,1979年长达37天,多数出现10月至次年2月。建阳站累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与无降水日数表表2-5,项目123456789101112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2172420312813131381116雨量(毫米)64.9264.4300.9275.7525.7326.093.3228.5147.033.825.264.6年份197319591952195119751956197319801958197819701965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3336139913251623353731年份1974196319771963196319611971197419661966197919791956降雪、积雪:建阳县多数年份有降雪,高山地区几乎年年都有,且初雪较早,终雪更迟。年平均雪日为3天。最早雪日12月6日,最迟3月6日。有下雪不一定都有积雪。10年中,年平均积雪仅一天。1975年积雪最深为9厘米。1976年是降雪、积雪日数最多的一年,达10天,连续最长积雪日数达4天。
湿度:建阳站年平均水汽压185毫巴,其年变化趋势和气温相似。平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月,历年极端最大水气压38.8毫巴(1960年9月3日),最小水气压1.7毫巴(1955年1月17日和1967年1月16日)。相对湿度的变化决定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所以其年变化趋势与水汽压不同。每年5~6月雨季水汽含量较多,相对温度平均值最大(水汽起主要作用);7~8月主要因气温高,蒸发快,饱和差也大,平均值最低(气温起主要作用)。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月平均最大是6月为85%,最小是7月79%。极端最小出现在秋冬,为零(1975年11月27日),因受干冷的气团控制,秋高气爽,天气干燥,湿度很小。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气温上升,水汽压逐渐远离饱和状态;反之,气温下降,水汽压接近饱和状态。因此,最大相对湿度一般出现在温度最低时,最小相对湿度则出现在温度最高时。相对湿度的日变幅,夏季大于冬季。
蒸发:建阳县境蒸发量一般与气温成正比,其年变化趋势和气温相似。平均蒸发量以7~8月最大,1~2月最小;7月可达228.0毫米,2月只42.6毫米。平均年蒸发量1364.8毫米。一日极端最大蒸发量13.2毫米(1955年9月23日)。建阳站各月平均蒸发量,据1954~1961年和1980年资料:1月44.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4毫米;2月42.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3月69.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3毫米;4月108.5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1毫米;5月113.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4毫米;6月151.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1.5毫米;7月22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2.4毫米;8月194.1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6毫米;9月164.8毫米,其中一日最13.2毫米;10月124.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7毫米;11月73.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5.9毫米;12月48.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64.8毫米,多年一日最大13.2毫米。蒸发量与降雨量差值:1959年1月16日负21.6毫米,1964年2月8日负73.3毫米,1956年3月16日负114.9毫米,1955年4月26日负127.1毫米,1959年5月3日负207.1毫米,1957年6月30日负161.7毫米,1959年7月25日91.6毫米,1958年8月8日108.7毫米,1955年9月23日73.3毫米,1961年10月3日62.5毫米,1964年11月2日27.1毫米,1964年12月17日负5.3毫米。12月至次年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物候相关:
物候:建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区与河谷盆地气候差异明显,播种时间相差一旬。山间小盆地,立春之后,草木滋生,过了惊蛰,虫蛇活动;清明开始,播种各种蔬菜;立秋前后,播种秋冬作物;黄色金秋,是为收获季节;仲冬开始播种小麦、油菜。动物的生长活动,不仅受气候影响,也受自然环境制约,即所谓“物竟天存”。民国时期,建阳旧县衙(今公安局、法院处)、童游文庙和上坊鸬鹚林,每年秋季均有大量(约千只)鸬鹚鸟栖息在樟树上,次年春季飞往北方。后樟树砍光,候鸟不来。本世纪50年代,经常有老鹰盘旋空中,忽而冲到地面捕捉小鸡。这种当地鹰鸟,现在几乎绝迹。
动物候: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似乎有一种超前的感觉,并做出预先的反映,故有“蚂蚁搬家,大雨就下”、“久雨鹊噪晴,久晴鹊噪雨”一类谚语。燕子每年3月初旬出现,10月初旬消失。青蛙“惊蛰”到“春分”间始见,秋分前(10月初到中旬)消失。谷雨前,布谷鸟叫“布谷”;夏至金蝉鸣“知音”,至10月中知了消失;蛇“惊蛰”出洞,“寒露”前后入洞。
植物候:植物随着气候的变化,一般是春长、夏茂、秋熟、冬藏。名称开花成熟桃3月初旬6月下旬~7月底李3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柰3月中旬7月下旬后梨3月上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柑桔3月中下旬10月下旬~12月上旬枫树4月10月中旬~12月上旬杨梅3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中旬杉树3月10月下旬马尾松4月10月~11月板栗4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下旬柳树3月末~4月3月~4月法梧3月初旬10月油桐3月末旬9月~10月柏树2~3月次年9~10月樟树4月10月下旬香椿6月10月石榴5月8月蔬菜物候:建阳县蔬菜播种主要是春秋两季。谚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芒种芒种,啥菜都种”。上半年的蔬菜超过“芒种”(6月5~7日),少有收获。下半年的蔬菜又当别论,“七葱、八蒜、九藠白(农历)”。过了“大暑”之后,农民即相继播种秋季蔬菜(蔬菜播种,按不盖薄膜的正常时间)。名称播种开花采摘期辣椒春分清明、谷雨谷雨稍后南京豆清明前后立夏芒种黄瓜清明边谷雨谷雨到立夏冬瓜清明芒种夏至花生清明夏至大暑大豆芒种立秋白露葱立秋春分寒露、霜降大蒜白露次年2~3月立夏、小满大白菜立秋后次年2月秋分萝卜立秋次年1~2月寒露马铃薯白露次年1月谷雨前麦豆立冬立春惊蛰前后
水相关:
溪流:建阳县溪流水域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干流两岸多数较陡,断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为狭窄,河谷多呈深切曲流的“U”字形。源短流激,集流时间短,暴雨时容易成灾。全县共有溪流71条,其中较大的19条,流域50~200平方公里的有11条,200~500平方公里的有5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阳溪、南浦溪、麻阳溪。
地表水:建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9.91亿立方米,其中县境地表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8.6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年径流量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年流量约65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1988年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12万立方米,超过全省人均占有水量0.49万立方米,但水质较差,基本上属二级水。境内地表水源完全靠降水量补给。县境降水具有山地型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强弱和范围,对水量的时空分布起决定作用。全县多年降水深1789毫米,折合降水量60.52亿立方米。
降水时间分布:全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年内各季分配不均。一年中的降水量绝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尤以汛期3~6月的雨量最多,约占全年总雨量60%,其中5~6月占全年总雨量的37%。7~9月多热雷雨,气温高,蒸发量大,容易发生夏旱。10月到次年2月为秋冬少雨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如黄坑站1975年的年降水量2881.4毫米,而1971年的年降水量仅1295.4毫米,两者相差1586毫米。
地下水:建阳县地下水采取降水量渗入法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量6.3立方米。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同地表水一样,是天空降水。建阳县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森林覆盖率高,植被情况好,所以地下水补给源丰富。基岩山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一般构造裂隙和断裂破碎带内。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主要发育于浅部,地下水分布于低洼浅部地区,其水文条件好,循环途径短,多为活水。水位埋深程度多依地形而变化,有以泉水状态出露山沟、山坡脚下等低洼处。在厚度大于150米的梨山组地层,地下水多为层状承压裂隙水,单井涌水量每日约100吨,最大达1000吨。常见泉水量每秒0.01~0.22升。在断裂带形成的补水空间,呈脉状分布。地下水多呈承压状态,富水性不均匀,多以断裂带的性质、破碎程度、规模大小、岩石性质等不同而异。常见泉水量每秒为0.039~0.325升,最大每秒达1.35升。山间盆谷地地下水它主要赋存于砂砾卵石层中,因其所处位置和泥沙成分不同,水量变化较大。分布于一级阶地全新统地层,一般单井水量每日达1000吨;二级阶地的上更新统地层,一般单井水量每日达100~200吨;三级阶地的中更新统地层,一般单井水量每日小于50吨。
土壤:
红壤:红壤为中亚热带性土壤,成土母质有火成岩的花岗岩,沉质岩的泥质岩、砂质岩。它在县境分布最广,达272244.13公顷,占全县山地总面积的96.97%。大多数海拔高度在850米以下。红壤土类包括红壤土、粗骨性红壤、黄土壤、暗红壤4个亚类。
黄壤:黄壤属中亚热带山地主要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与红壤相同,都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分布面积仅次于红壤,计5694.07公顷,占山地总面积的2.03%。这类土壤分布于黄坑、徐市两乡海拔960米以上的部分山地。黄壤土类包括黄壤,粗骨性黄壤2个亚类。
紫色土:紫色土是亚热带地区紫色砂质岩、紫色片岩、紫色砂砾岩与灰岩等发育的岩性土。分布面积2407.07公顷,占山地总面积的0.86%。县内崇雒、莒口、将口、童游4乡海拔250~800米之间的部分山地都有分布。紫色土类只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
农地土壤:水稻土为主要的耕作土壤,多由花岗岩、紫色片岩、第四纪的红粘土发育,加上冲积物、残积物和坡积物,经水耕熟化而成。1983年,全县农业土壤耕地调查,农业土壤分4个土类,7个亚类,19个土属,42个土种,总面积33959.92公顷。(耕地类型分布,参见《农业》篇)。农地土壤类型表表2-9单位:公顷,总计33959.92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潮土780.33占2.3%潮土159.06潮沙土、泥沙土潮沙土19.20、泥沙土39.86沙土621.27沙泥土、黄沙土灰沙土、乌沙土千层沙土61.47、黄沙土359.33灰沙土157.20、乌沙土43.27水稻土28455.93占83.79%渗育型水稻土3666.67黄泥田3195.2乌黄泥田13.53、浅灰黄泥田1847.47黄泥土1099.07、浅灰黄泥沙田142.13黄泥沙田112.13、黄泥骨70.87红泥田12红土田8.67、红泥沙田3.33紫泥田170.53紫泥田170.53白土田109.27白鳝泥田77.27、白底田30.67茹粉田1.33沙质田179.67沙层田121.27、黄砂田58.40潴育型水稻土13346.73乌泥田86.47乌泥田20.87、青底乌泥田32.40黄底乌泥田33.20灰泥田12299.53灰泥田2863.4、青底灰泥田2976.6黄底灰泥田4498.8、灰沙泥田1960.73潮沙田960.73乌沙田37.07、灰沙田923.66潜育型水稻土11442.53青泥田890.47青泥田890.47冷烂田109552.06浅脚烂泥田4353.6、深脚烂泥田5516.07冷水田349.73、锈水田332.66红壤4713.80占13.88%红土4713.80(茶果园土壤)红泥土4702.27灰红泥土1258.13、红泥土3138.94红泥骨305.2红泥沙土11.53灰红泥沙土0.2、红泥沙土11.33黄壤9.86占0.03%黄泥土9.86(茶果园土壤)黄泥土9.86灰黄泥土1.33、黄泥土5.33黄泥沙土3.2蛇纹岩矿:主要分布于北历、吴中两地点,其中崇雒北历为中型矿床。此矿床为热液变质成因类型。主要出露超基性岩,呈北东向展布,长1190米,宽230米,以豆荚状岩墙产出。岩石已变质成蛇纹岩、滑石岩、透闪岩、蛭石岩等。属雪峰期产物。蛇纹岩呈透镜状,长约1190米,平均宽124米,延深300米,面积0.15平方公里。矿石主要以利蛇纹石为主,次为纤维蛇纹石、叶蛇纹石等。1993年全乡辖6个村委会。总面积12782.6公顷(折合12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0448公顷,耕地1566.86公顷。
财政金融
2008年,该乡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和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贯彻中央和省上农村税费改革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扶持农村各项产业发展,依法组织收入,促进了该乡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2008年该乡财政收入为632.7万元,财政总支出为558万元,当年消除赤字74.7万元。崇雒人民勤劳、朴实、境内物产丰富,素有“莲果之乡”美称,较为有名的有:白莲、桔柚、食用菌等特产,近年来,崇雒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崇雒人民愿与社会各界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地理环境
区位气候:崇雒乡位于闽北山城建阳市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纬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初霜期最早出现在11月13日,最迟在1月4日,年均有霜天数23天,平均降水1700——2400毫米。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环境:崇雒属闽北少有的绿色生态区域,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万平方米库容的小(一)型水库,形成独特自然“小气候”。耕地集中连片达20000余亩,其中经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建设4000亩,具备现代农业开发的基础条件;山地为低缓丘陵地,以红黄壤为主,人工林面积12万亩,年采伐量10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8%;种植业以规模山地果业为主导,现有以柑桔为主的各类果园面积12000亩,年出产果品3000万公斤;境内龙井山、砚山、虹桥糊等自然景观——应茂林修竹、环境幽雅,是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的宝贵资源。
文化艺术
音节简表语音特点
文白异读
词语
词形完全不同(括号内为普通话,下同。)
词形部分不同
单音节—多音节
词序颠倒
不带辅助成分
一词多义
语法
谚语
儿歌:宋代理学家朱熹游历此地时写下名篇《芹溪九曲》,至今保留着唐代咸通年间古寺——如是寺,香火延续千年不绝。民间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福建建阳人。进士出身。历任知县、通判、提刑等职。在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主管司法行政期间,审理狱案素以民命为重,听讼清明,雪冤禁暴,深得人民爱戴,因有“宋提刑”之称誉。他以自己审案的检验实践并参考前人的断狱论述,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写成《洗冤集录》,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多国文字。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病殁于广东任所。翌年,归葬于建阳故里。墓在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历代均有修理,外观为石砌圆形坟丘,原墓碑刻“慈字惠父宋公之墓”(此碑现藏建阳市博物馆)。1982年,重修墓道及周围护坡,新建碑亭1座。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运输
便捷的交通设施:地处闽北中心区域、闽浙赣交界地,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脚下,境内北联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机场32公里、建阳火车货运站14公里。成为未来闽北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结构
现有人口1.2万人崇雒乡人口数据:总人口9482男4999女4483家庭户户数2725家庭户总人口(总)9419家庭户男4946家庭户女44730-14岁(总)20840-14岁男10660-14岁女101815-64岁(总)660615-64岁男351615-64岁女309065岁及以上(总)79265岁及以上男41765岁及以上女37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