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集镇地图
大黄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重大事件
2004年秋天,雷泽湖水库开工建设,“菏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是一项投资7亿元人民币的大工程,高速公路菏泽南出口距大黄集镇驻地仅2公里之遥,这里的交通条件可谓四通八达。沿革
1963年3月成立黄集人民公社,辖湾杨、杨帽头、宋庄、朱庄、安陵、岗李、张老庄、张集、郭寨、田海、周集、刘三门、徐庄、黄集、杨湖、于寨、何寨、耿寨、东赵寨、李七寨、黄集、后楼、聂庄、毕寨、沙窝赵、沙窝李、李八老、刘佰台、毕寨、孙赵寨大队,30个村庄。1968年3月经菏泽县委员会批准建立黄集公社革命委员会。1985年7月设大黄集乡,湾杨、朱庄、杨帽头、宋庄、岗李、张老庄、沟张庄、前张集、后张集、郭寨、田海、杨湖、周集、刘三门、徐庄、后楼、黄集、周庄、夹堤王、聂庄、孙刘庄、张海子、刘佰台、沙窝李、沙窝赵、毕寨、李七寨、东赵寨、孙赵寨、宋堤口、何寨、耿寨、于寨、寇家、李北、李南、杨斜、安东、安南、安北、安西、王庄、李南43个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1993年3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大黄集乡改建大黄集镇,划出湾杨、朱庄、寇家、安东、杨帽头、宋庄、岗李、张老庄、沟张庄、前张集、后张集、郭寨、田海、杨湖、周集、刘三门、徐庄、黄集、后楼、夹堤王、孙赵寨、周庄、聂庄、李八老、刘佰台、沙窝李、沙窝赵、毕寨、李七寨、东赵寨、宋堤口、耿寨、于寨、何寨36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农业状况
1、大黄集镇农技站已经面临倒闭,有空院落一座,占地0.5亩房屋6间,工作人员1名,主要经营种子、农药,为群众服务。2、农业管理,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转折点,不但解决了温饱,粮食产量也逐渐提高,群众收入越来越高,1999年第二轮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更是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发展经济的势头也越来越足。征购提留是乡镇的重要工作,86年以来,人均交纳每年约80公斤粮食,主要用于上缴国库,乡村发工资。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国家税收越来越高,向农村倾斜是党中央一项重大举措,2006年农业税取消,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群众拍手称快,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税收不高,农业税取消给乡镇财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农业生产,1、作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棉花10000亩,花生8000亩。蔬菜:旱春菜100亩,陆地菜890亩,大棚菜主要集中在杨庄、安东,约15亩。2、种子:推广小麦良种占90%,测产351㎏/亩,玉米。3、肥料:农家肥施用量较低,化肥比重大,菌肥很少。秋种各类化肥占比例N:P:K=1:1:0.4(重量比)。4、农具:耕耙农具86年以来以牲畜拉犁、耙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拖拉机开始普遍使用,旋耕机现已被绝大多数群众认可。植保农具以锄头、镢头逐渐向机械化发展,联合收割机已普及,桔杆还田机也开始使用。运输农具由80、90年代的地排车向农用三轮、拖拉机转化,场上农具机械化速度慢,脱粒机很少使用。农用动用机械逐渐普及。拖拉机、三轮车由80年代百人拥有一辆发展到十人拥有一辆。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枯叶病、红蜘蛛、蚜虫、蝗虫等,每年都有专家来指导农民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效果非常明显。耕作制度:87%为一年两茬轮作,13%为一年多茬。农业科技推广,小麦品种:济南17、多丰2000、维麦8号、济麦20、菏麦13等。玉米优良品种有:申单5380、东丹60、泰玉2号、11号、济单7号、豫玉26等。地膜覆盖:早春瓜菜100亩,陆地菜地膜覆盖80%,棉花100%地膜覆盖。工业生产
大黄集镇经委现有工作人员10名,负责企业管理,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各项经济工作。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现有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13家;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6亿元,上交税金800万元,是大黄集镇财政税收的支柱。三大支柱产业是:木材加工、面粉加工、冷食生产。三大支柱产业用工在20000人以上,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仅仅次于农业收入,随形势的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将超过农业,在大黄集镇干部群众中有工业是第一产业的说法。水利开发
大黄集镇水管所共有工作人员39名,办公楼一座,房屋26间,占地面积5亩。桥、涵、闸1986—2005年共建造200座,其中大部分年久失修。打井机械壹套,居民吃水多采用地下水,各家用压水井,小电机外抽,不能消毒,需改造用水方式,提高卫生条件。水污染情况很少,只有北二级渠受到三家冷食生产厂家排水污染较严重。文化事业
一、科技:大黄集镇科协负责全镇的科技推广工作,全镇共有村级科技协会34个。科学普及情况,1、每季度办一次科技带头人培训班,推广介绍新科技成果。2、为每村订阅《农业知识》、《农村大众》等科普刑刊物。为每村开办了科普宣传栏一处,共34处。3、大黄集镇文化站拥办公室1间,5个村有文化大院,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电影、戏曲为群众演出。在新技术推广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仅此一项每年每户可节约600多元。二、教育:大黄集镇教委坐落在镇政府北侧,院落一处,房屋9间,办公设施齐全,工作人员6名,负责全镇小学的管理工作。学前教育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畴,多依附于学校,自负盈亏,3—6岁幼儿入园率为80%。全镇共有定点小学6处,12个教学点。定点小学有:黄集中心小学、前张集小学、杨湖小学、安陵小学、毕寨小学、李八老小学。小学部共有60个教学班,在校生36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小学教师230人,学历达标率100%,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40%。学生人均占有面积3.91平方米,定点小学都有合乎要求的活动场地,仪器配备均达Ⅱ类标准,且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微机室、音、体、美器材及少先队活动室齐全,生均图书10.12册。整体布局合理,满足了各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大黄集镇初级中学坐落在镇驻地东100米处,环境幽雅,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7%,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3%,教师110人,学历达标率为99%,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32%,中学占地面积885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现拥有容纳2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四座,实验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一座。仪器室现有价值26万元的教学仪器,大大满足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的需求,图书室现有图书10000册,生均15.1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齐全,功能配套,有专门的音乐、美术活动室。微机室现有电脑80台,微机课是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四机一幕率先进入课堂。2005年毕业生430人,升入重点高中170人,普通高中80人,职业高中120人。由于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获“区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镇中小学危房基本消除,校舍状况良好,保证了学生的生命安全。镇农技术1处,村级技校30处,服务于30个行政村,为农民接受新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文化艺术:镇文化站站长1人,负责着全镇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指导工作。地方戏曲主要有大平调二夹弦,毕寨村有一自发组织的剧团,每年都串乡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安陵有一民间响器班子,在黄河两岸都非常有名气。书画是群众喜爱的艺术方式,每个村都有几位能写会画之士,黄集村的张瑞金先生的毛笔字在附近颇有名气。织锦是农家妇女传统的纺织品,大部分村的部分群众还继续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品制作,产品深受城里人喜爱。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有线电视也正逐步深入农村,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四、卫生:大黄集镇有防疫站一处,工作人员12名,负责全镇疫病防疫工作。日常工作是儿童防疫,防疫率达98%,在2003年非典防治工作中,防疫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卫生室(所)42处,乡村医生69人,按照上级要求,所有医生都持证上岗,场所五十平方米,装饰、粉刷一新,卫生整洁,达到了目标要求。全镇有中心卫生院一处,大黄集镇中心卫生院共有职工120人。是集全科医疗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一级甲等”医院,多次被市、区评为“文明单位”称号,该院拥有500MA电视胃肠监控系统、日本东芝320B超机、全自动洗胃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多功能生化分析仪、高频电刀等先进医疗设备。
五、体育:学生体育主要分为课堂体育、课余体育,中小学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每班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学习健身操、武术、各种球类和田径方面的锻炼,课余由学生自发组织搞些体育活动。镇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春、秋两次运动会,以检测和推动体育运动水平。职工体育以球类为主。篮球、乒乓球是大学比较适合和喜欢的项目,每年镇政府都要组织几次各单位之间的友谊比赛,以丰富职工的文体生活。群众体育主要体现在武述和棋类两方面。80年代每个村几乎都有传统武术队,象棋是群众普遍的文体活动,到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几人一簇走几盘。群众娱乐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新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群众都要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荡秋千,几米高的架子,人在上面荡来荡去也非常惊险刺激,还有斗鸡、斗羊也是非常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