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乡地图
胡集乡相关地区地图:
河南省郸城县胡集乡
概况:胡集乡位于河南省郸城县西北部,距县城8千米。南与城郊乡接壤,西与李楼乡毗邻,北与吴台镇相接,东与虎岗乡为邻。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5.38万人。辖胡集、李庄、闫楼、大于庄、鲁小庄、钮河涯、郭庄、范桥、晋岗、大任庄、小任庄、后屯、史桥、贾集、王楼、白楼、王庄、武河沟、鲁张庄、藕坑、大史庄、三红、郝寺、鲁里、中沟25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南临漯双公路,郸许铁路横贯境内。乡镇企业有神农保健制药厂、镀锌钢管厂、农用建材厂、医药淀粉厂等。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莲藕。乡镇代码:411625210:~201胡集村~202李庄村~203闫楼村~204大于庄村~205鲁小庄村~206钮河涯村~207郭庄村~208范桥村~209晋岗村~210大任庄村~211小任庄村~212后屯村~213史桥村~214贾集村~215王楼村~216白楼村~217王庄村~218武河沟村~219鲁张庄村~220藕坑村~221大史庄村~222三红村~223郝寺村~224鲁里村~225中沟村
历史沿革:胡集过去归属淮阳县,直到1951年5月,析鹿邑(大部乡镇)、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在鹿邑县郸城集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胡集划属郸城县。1975年建胡集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4.5平方千米,人口5.1万,辖胡集、大任庄、小任庄、鲁张庄、鲁小庄、白楼、贾集、郝寺、阎楼、罗屯、晋岗、王瓦房、三红、藕坑、兴寺李庄、大史庄、鲁里、鏊岗、郭庄、武河沟、范桥、史桥、王庄、中沟、钮河崖25个行政村。
河南省民权县胡集乡
概况:胡集回族乡于1985年经省政府地处黄河故道之畔,位于民权县东北部,乡政府距民权县城20公里,耕地面积21349亩,全乡总人口为1.85万人,其中回族群众8670人,主要分布在马庄、凡楼、胡集、小马庄、金楼、陆南、丁咀等7个行政村,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少数民族乡。境内交通便利,紧邻民荷公路(民权—山东荷泽),乡域内有“五纵七横”的乡村公路,率先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全乡沟、渠纵横交错,贯穿全乡各村,境内有清真寺8坊,明代遗址1处,为胡集北张庄清真寺,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乡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着广阔的背河洼地,引黄干渠擦肩而过,灌溉条件极为优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张庄清真寺座落在该乡境内,该寺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大气磅礴,清代两广总督马新贻曾为该寺亲题“清真为本”匾额。目前,该寺已被河南省商丘市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研究明清建筑特点和书法、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献,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志士前来参观考察。社会稳定:胡集乡是一个回汉群众呈杂散居住状态的乡,回汉群众之间的团结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为此,该乡切实加强了对民族团结的领导,成立了“民族团结工作领导组”,马庄、樊楼、胡集等七个回族聚居村也相应成立了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全乡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在每年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中,坚持以月促年,对影响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问题做到信息灵、情况明、到位早、处理及时。该乡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完善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阿訇社首联谊会”等群众组织和“民族热点问题定期排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先后有胡集与冯堂、樊楼与赵铁楼、马庄与于楼等3个回族村与汉族村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友好村,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农业发展:该乡土质多为轻沙地,适宜种植苹果、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是闻名遐迩的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素有“苹果之乡”美称。该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引导群众走上了大循环大发展的富民兴乡之路。胡集乡种植苹果达4000多亩,是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该乡以“建基地、创特色、打品牌”为推进种植业发展主要方向,不断引入新品种,积极推行区域化栽培,规模化经营,所产苹果果体圆润、色泽鲜美、肉质细腻,香甜爽口、无公害颇受城乡居民所青睐,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青岛、郑州等多个省市,已成为高档商场、超市的强手货。2006年,经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审验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该乡在保证应有的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选择了药材、高效棉花和蔬菜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品种,在全乡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乡已发展优质苹果面积4000亩,珍贵药材1000亩,棉花4000亩,蔬菜2000亩。
畜牧业发展:做为少数民族乡,当地群众有着悠久的养殖传统,但以前由于规模小,养殖品种落后等原因,群众收入不高,养殖业发展缓慢。该乡党委、政府通过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群众上规模,上效益,通过与省畜牧局不断的合作,不断引入波尔山羊、夏落来羊、小尾寒羊、信阳黄牛等,以优良推广、畜牧改良,发展高新高科的养殖项目和培养养殖专业户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羊养殖。目前,做为省畜牧局重点扶植乡镇的胡集乡,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凡楼、马庄、孟楼为中心的三个大型养殖基地,年全乡肉牛羊出栏量达20000头,仅次一项全乡人均增收达200多元,加快了富民强乡的进程。胡集乡有背河洼地近3000亩,该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坚持走特色养殖富农。他们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大搞淡水养殖,目前已初步开发800亩,通过引进中华螯蟹、甲鱼、美国牛蛙,南美白虾等名优特新品种创出了一条综合开发,立体渔业,变废为宝的水产养殖模式。
招商引资:该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采取“招商、安商、富商”政策,竭力探索全新的招商机制和方法,通过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市场化招商,不断提升招商水平。该乡在招商兴工中严格做到“四个一”(即:“一诺千金”,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按时兑现优惠政策;“一呼百应”,实行联合办公制度,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有求必应;“一路绿灯”,开启客商绿色通道,实行集中审批办证运行机制,提供证件代办制;“一查到底”,聘请16名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代表担任督查员,严厉查外破坏招商环境和损害客商的人和事)。目前,全乡企业已发展达34家,个体工商户370户。其特色产品有优质面粉、纯甘薯粉、张氏瓜子、系列葡萄酒等已销往河北、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鼎圃饲料、六丰饲料、机制木炭、姜氏涂料、清升骨粉、骨粒等产品购销范围辐射至辽宁、江苏、河南等十几个地市。
基础设施建设:为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吸引民营经济更快的集聚,胡集乡本着“筑巢引风”的原则,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地养乡、拓宽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使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7年3月又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胡集集南北大街的改造工程,先后硬化了镇区的全部道路,形成了纵横有致的交通大框架,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如今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有序、品位较高的富有朝气与活力崭新的小城镇,屹立在豫东平原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东省商河县胡集乡
概况:胡集乡位于山东省商河县城西9公里,乡区域面积59.5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辖59个行政村。全乡人口3.1万人,人口出生率10.6‰,人口自然增长率3.8‰。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6元。胡集乡处于德州、济南两地市的结合部,商胡路横贯东西,与县城相连;贾胡路纵穿南北,与省道316线相接;公路、电话均已实现“村村通”,交通、通讯非常便捷。资源优势:该乡土地宽满肥沃,盛产优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还是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地下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全乡有油、气井100多眼,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的重要生产区;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生猪常年存栏量2万头、牛1万头、羊2万只、家禽28万只。同时,全乡还有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其中多数为初、高中毕业生。
招商引资:乡党委、政府紧紧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环境引商、服务感商、诚信留商的理念,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之成为投资的“沃土”,兴业的“圣地”,2004年共引进县外资金2000万元,新上工业企业项目7个,同时新增加民营经济项目26个,增加税收60万元,纯增财政收入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