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牡丹区地图 >
沙土镇地图
沙土镇相关地区地图:

镇村建设

建国前,“土棚、土屋、土瓦房”较为普遍。1949年底,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户数不到1%,1978年,达到20%。1997年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委托省城乡勘察设计院对该镇进行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食品工业城占地4平方公里,商贸城3.2平方公里。自1997以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校舍221幢,拓宽改造8条街道,总长3.16公里。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是菏泽市牡丹区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该镇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先后投入1400万元建立了11万伏的变电站;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六层程控电信楼;投资2000万元建成全球通移动通讯中继站;投资500万元拓宽了裕成路、八仙路、中心商业街等乡村公路,长54公里。真正形成了以327国道为轴线,南有商贸区,北有食品工业区,东有民营工业区,西有行政办公区的城镇建设规模。

文教科技

1949年,境内有小学2处,在校生1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2%。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郭沫若题写校名的菏泽第三中学已初具规模,当时升学率有超二中、赶一中的美誉。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建起2处高标准中学和4幢教学楼、实验楼。全镇有小学35所,在校生10454人,中学2所,在校生3258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786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项。被评为山东省科普文明先进乡镇。沙土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捏面人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80年代,部分村和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1996年10月,建两处电视差转台。

历史沿革

1958年9月建人民公社,1985年12月改为沙土镇,2001年2月撤乡并镇,由原沙土镇和新兴乡合并为现沙土镇至今。

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1978年为256.7万元,2000年达到15.2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8∶5。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00万元。该镇以食品加工业发达著名。自1985年先后兴建16个国内外合资、合作、独资工业企业。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建立了4家跨国公司,在国内建立了5家联合公司,与日本、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合资建立了7家合资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促进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总产30.09万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218.5公斤,总产1014.93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00年,粮食亩产348公斤,总产1488.4万公斤。1992年以来,全力发展立体种植,实行种植结构调整,主要种植芦笋、红萝卜、甘蓝、芸豆、茄子、黄瓜、芹菜、桃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5万吨,亩产值0.8万元。2000年芦笋种植面积1866.7公顷,亩产1500公斤。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138亿元,其中种植业9720万元,林业150万元,畜牧业1504万元,渔业3万元。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砖瓦窑、白灰窑和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砖厂、丝绸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后,又办起炼铁厂、木工厂、小磨香油厂、预制件厂、化肥厂、砖瓦厂、白灰窑厂等企业。1979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12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1万元。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3231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07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围绕“三资”(合资、合作、独资)“四大”(大调整、大联合、大开放、大开发),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为龙头,以绿色产品种植为龙身,“公司+农户”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格局。1980年,裕鲁集团原是一个加工出口芝麻油的小作坊,2000年该集团已成为拥有29个子公司,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职工6000人的大型企业。1994年被命名为“中国1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全国同行业十强之一、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以上金、银、铜牌及各项荣誉奖132项。第三产业建国前,沙土集地处交通要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沙土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2处,集体1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26户。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378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赵庆、芦村2个农贸市场。镇驻地规划建设7.2平方公里的商贸城和五纵五横的食品城和三区一线(食品工业区、民营工业区、板材工业区及沿经七路长20公里的民营经济一条线),在商贸城开发建设了蔬菜、建材、车辆等六大专业批发市场,其中把红萝卜批发市场建成江北第一专业批发市场。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568户,私营企业128户,个体运输户1512户,其中客运户103户;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服务网点289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230入,实现总产值8579万元,创利税291万元。特色产业沙土镇境内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等五大合资、独资企业,有四大内资企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加工业为主。这些企业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是围绕九大企业而兴起,以服务于九大企业为特色。

历史沿革

亳州市辖镇。1949年为沙土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处。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5.1万。

经济状况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镇域经济,引导发展运输、建筑、餐饮服务和旅游开发等行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煤税稽查,千方百计培植后劲财源。一、二、三产业增长快,全镇电力月消费量1062160千瓦时。农民现金收支均呈现较高增幅,工业呈现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市场零售总额保持上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438.90万元,招商引资达1.4亿元。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20.25华里,南北最大距离30.5华里,其中耕地面积0.8万公顷。主要河流有洙赵新河和太平溜,境内流长20公里。全镇植被面积覆盖率达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