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梅州市地图 >
大埔县地图
大埔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文化经济:大埔是个山区县,过去守着资源、生态、人文宝藏过着苦日子。2003年以来,该县走开放路、念山水经、打优势牌、唱特色戏,精心实施“开放旺县、瓷工富县、农业稳县、人文兴县”发展思路,拉动县域经济快跑,短短的3年间实现了惊人“大变脸”。去年该县生产总值11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人均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67个县(市)中的排名分别比2002年前移了10位和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当地后认为,大埔的发展思路清晰,只要坚持抓、长期抓,大埔的发展充满希望。如今的大埔,“一纵二横十五出口”的交通网络、贯通南北连结3个中心镇和3个工业生产基地的经济大通道以及出境公路已接近收尾,梅漳高速公路建设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此外,城乡电网、水利安全网和通信网络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春风难度“万川”关已成为历史,一个新大埔正展现在世人面前。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广东省梅州大埔县被认定为全国第二十九个中央苏区县,这也是广东省目前唯一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据史料记载,大埔县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博古、叶剑英、邓颖超等大批革命先辈先后通过大埔的红色交通线进入红都瑞金,一大批战略物资也由大埔运进中央苏区。在中央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大埔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积极筹集钱粮支援苏区红军,并发动广大青年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四万多大埔儿女为苏区的创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知名的革命烈士有四百三十八人,不少革命老区村庄成为无人区;中央红军长征时,有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参加长征,其中知名的有二十六人,居广东省各县之首(广东省参加长征的知名红军有五十六人)。大埔人民在为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特色经济:大埔陶瓷水电竹木成县域经济支柱,大埔县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围绕资源上工业,突出特色抓经济网站,走“瓷工富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之路,取得良好的成效。去年,全县陶瓷和水电工业的产值分别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3%、35%,两项税收合计近4000万元,成为县域特色经济支柱。一是立足县内拥有5亿多吨的瓷土资源和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产业等基础,实施“点土成金”工程。首先在南部中心镇高陂镇,利用区位、交通、能源和产品集散市场的优势,兴建规划占地6000亩、首期开发1000亩的陶瓷工业园,配套建设桃源、光德两个工业小区,并以此为平台和载体进行推介招商,加快陶瓷产业的技术升级、革新、改造。据统计,到去年底止,高陂陶瓷工业园共引进投资项目22个,投资额24258万元,已动工兴建项目6个,投资额7600万元。其次是借助高陂镇被省政府确定为“陶瓷技术创新镇”这一契机,制订出台系列扶优扶强陶瓷产业的优惠政策,掀起新一轮陶瓷工业发展潮。去年全县新办陶瓷企业25家,有27家陶瓷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去年,全县陶瓷销售收入3.5亿元,比增70.2%,税收2169万元,比增68.2%.是该县近10年来陶瓷销售、纳税增幅最大的一年。二是立足丰富的水力资源,挖掘技改潜能,实施“以水生财”工程。去年,该县审批、上报立项小水电38宗,竣工投产电站5处7台装机1160千瓦;续建、在建和重建电站9处12台装机12800千瓦。到去年底止,全县水电装机207座333台103504千瓦。同时,该县立足丰富的竹木资源,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企业,去年又新上了国际象棋厂、牙签厂、家具厂等4家竹木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累计达到30多家,年产值近5000多万元。大埔将市政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斥资两亿打造城市新名片,“街道变宽变美了,路灯更靓更亮了,楼房更高更多了。”在大埔县城湖寮,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某条路在扩宽,哪条街装上了漂亮了路灯,哪里新建了公园,哪里又有新楼房竣工。去年以来,大埔计划投资2亿元、已投入1亿多元打造城市新名片的做法初步取得成效,县城品位得到了提升,呈现出“一路灯、一街一景、一区一品”的特色,为该县打造五大品牌(即把大埔建设成为客家民居建筑大观园,客家名人风范教育基地,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客家文化历史窗口,客家传统美食之都)奠定了坚定基础。基于“建设城市就是打造未来”的构想,大埔县把城市建设摆上重要议程,超越常规,创新发展思路,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市政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开发、防灾减灾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立足长远,构建县城新框架。该县确定了县城向西部推进的发展方向,把县城定位为商住中心,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把三河定位为次中心城市,作为县城的工业区和人文景区,抓好规划建设,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该县还确立了“控制老城区、发展新城区”的原则,以县城中心大街的建设带动新城区的开发。
社区建设:大埔县按照“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在去年投入8000多万元,完成三河至县城17公里招商引资宣传一条街建设、西环路等五条三公里残旧街道改造、县城防洪堤建设和主城区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该县着力抓好总投资1.2亿元的县城二街(中心大街、美食街)二园(西湖公园、双髻山森林公园)二路(西环路中段、文明路东段)建设。今年3月,该县投资300多万元把始建于清初的县城同仁路老街改造成步行“美食街”。“美食街”全长330米,有110多间店铺,全县18镇(场)每个镇(场)在这条街开办2至3间美食门市,门市聚集了各种客家地方小吃200多个品种。投资7000万元的县城中心大街已全线竣工。县城西湖公园也已建成开放。同时,该县以实施“绿满梅州”大行动为契机,重点抓好进城大道,以县城文化广场、虎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江长廊为重点的娱乐休闲区、街道两旁花带为重点的城区景观,以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学校为重点的企事业单位,以居住小区、民居庭院为重点的城市居民区等县城五个层次的绿化、美化。为了提升县城品位,该县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着力抓好县城脏乱差的整治。在突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市政建设基础上,积极培育亮点,以县城文化广场为中心,以灯光景物为特色,把文化广场装扮成一个新景点,以每条街道的灯光为依托,挂上2000多盏红灯笼,形成埔城亮丽美景。同时在环城大道中心圆盘、畹香大道口竖立起两座城雕,提升县城文化品位。此外,加强城市管理,落实卫生责任制,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组织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集中整治。“道若纹枰楼接霞,花红树绿灯弄影。”这是人们对大埔这个万川古城变化最真切的体会。通过大规模、高规格的建设、改造、大埔古城面貌焕然一新,起到了多种效应,不仅改变了县城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强化了城市功能,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通过抓好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城区面积得到了有效扩张,同时带旺了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聚集提升了人气,推动了招商引资,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1亿元,比增10.9%。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比增26.48%;工商税收1.24亿元,比增0.29%;地方税收入1.56亿元,比增42.03%,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9亿元,比增24.5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亿元,比增17.4%。一般预算支出6.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9.23%,比增10.49%。??
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特色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31亿元,比增11.8%;陶瓷销售收入5.3亿元,税收3696万元,分别比减23.81%和21.93%,减幅小于预期;电力税收6283万元,比增5.92%。全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个,省、市农业(扶贫)龙头企业达20家,县级农业专业经济组织62个,年销售总收入12.63亿元,带动农户2.83万户,户平增收2230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07万亩,总产量11.86万吨;蜜柚、茶叶、烤烟、生猪、桑蚕、南药等六大基地建设初显成效。全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42.5亿元,比增5.9%;农业总产值12.1亿元,比增5.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03元,比增5.9%。新发展民营企业40家,实现总收入34.7亿元,总产值32.58亿元,税收9400万元,利润2.67亿元,增幅均达5%。??
对外经济贸易:2007年新批准外资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合同利用外资15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5万美元,分别比增597%11.90%;外贸出口总额4709.5万美元,比增19.14%,其中加工贸易出口2999.9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1709.6万美元,分别比增22%和14.8%。??
招商引资:2007年引进项目56个,投资总额11.7亿元,其中在建和投产项目37个,投资额9.7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8个,投资总额10.4亿元,其中在建和投产项目11个,投资额8.7亿元。开展了陶瓷、农业专题招商活动,全年引进陶瓷项目10个,投资额1.12亿元,其中已动工或投产7个,投资额7010万元;签订农业招商项目8个,投资额5.37亿元。产业转移园已完成了初步规划。

农业概况

2003年粮食面积35.7万亩,总产量12.47万吨。该县农业农村工作在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开放旺县、瓷工富县、农业稳县、人文兴县”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抓好十项民心工程,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据预测,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02亿元,同比增1.88亿元,增长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36元,同比增183元,增长5.3%。
粮食生产稳定安全: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2995亩,总产123574吨,同比分别减1%、0.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72441亩,总产105854吨,同比分别减2%、1.6%;玉米面积31335亩,总产7276吨。较好地完成市下达的粮食责任制考评指标。
茶果生产进一步扩大,产量增加:全年水果总面积达到14.03万亩,投产面积9.17万亩,总产量7.93万吨,同比总产量增加0.45万吨,增长6%,其中柚类面积5.95万亩,总产量5.06万吨,增长8.8%。茶园面积4.5万亩,总产量0.3万吨,增长11.1%。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1070亩,总产量5323吨。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我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开展以水库网箱和池塘流水养殖光倒刺鲃、翘嘴鮊、大口鲶为主的特色渔业养殖,其中光倒刺鲃、翘嘴鮊等品种的养殖约20万尾。
粮经比例进一步合理,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的区域布局,加快高值品种的发展。经济作物如西瓜、烤烟、蔬菜等作物有较大面积的扩种,全年粮经比例约为60:40,其中西河、茶阳、长治、青溪、湖寮、岩上等镇调整速度加快,通过调整,使我县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促进了以烤烟、茶叶、西瓜、蜜柚、蔬菜、优质稻、特色水产业的发展,把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引向深入。
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的决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公开招商引资工作服务承诺,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引进了香港蓝宝城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三河综合工业园兴建农产品加工厂。已投入资金46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7个,引资总额1.3亿多元。
“一乡一品”议案项目活动取得新成效:2000—2004年,我县枫朗镇高山乌龙茶开发、银江镇的黄花菜种植、原双溪镇的青梅种植与加工被列入省“一乡一品”议案项目。项目实施镇围绕二个20%的目标,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一乡一品”活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三个镇均分别完成了各年度的任务,其中枫朗镇扶持面积4754亩,扶持农户1519户,覆盖率23%,户均规模3.13亩,双溪镇扶持面积3281亩,加工厂1个,扶持农户922户,覆盖率27.9%,户均规模3.9亩,银江镇扶持面积3726.5亩,扶持农户1758户,覆盖率达32.6%,户均规模2.12亩。
抓好民心工程的建设:抓好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搞好农民减负增收工程、全民安康工程、治污保洁工程,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庶、文明。积极办好“大埔农业”栏目,向农民朋友提供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形成互动的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新提高。

自然资源

水电资源:大埔县水力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境内梅江,汀江汇合成韩江。梅江发源于陆河和紫金交界的乌突山,叮江发源于福建境内的武夷山,两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后称韩江,为广东省四大河流之一。“山中山”的大埔县内江河交错、溪流纵横。该县大大小小的县网水电站有213座,省、市网3间,根据测算,水资源蕴藏量达到70多万千瓦,可开发的达到53万千瓦。还有在建水电企业10家,如今当许多地方出现拉闸限电时,拥有200多座大小电站,总装机达29万千瓦的大埔,丰水期每天最大出电量达8万千瓦,但超过一半以上的电能卖不出,许多人为此发愁。流经大埔境内的梅潭河,全长83公里多。目前,河上已有9家国营、集体、私企电站,成为大埔水电的一大“主力”。该河发源于福建省平和县的葛竹山麓,流经大埔县的大东、枫朗、百侯等镇,流域集雨面积1603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前,梅潭河一到夏天就有洪水发生。自从1995年,该县与深圳某集团合作在梅潭河上建起了一座大电站后,水患就绝迹了。县水利局局长赖小汉说:“用水发电多了,但大埔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外输送的还仍用着那条20多年前的一组11万伏的线路。”
森林资源:大埔,有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到处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一尘不染。千百年来,耸翠的青山、映碧的绿水,见证着客家人民艰辛、勤劳、勇敢的开拓历史,孕育了客家人民淳厚、朴实、善良的独特品质。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
旅游资源:三河坝是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叠翠,如诗如画;东岸有国家级革命遗址重点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景点。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飘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双髻山峰耸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级森林公园。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自然气候

全年气温正常,雨量正常。年平均气温21.2℃,年降水量1659.5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134天,年日照时数1661小时。全年各气象要素值与历年平均值比较:年平均气温高0.2℃,年雨量多107.2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少19.4天,年日照时数少2.1小时。一日最大降水量161.1毫米,出现在6月9日。前汛期(4~6月),总降水量961.1毫米,与历年比较属偏多,后汛期(7~9月),总降水量496.1毫米,与历年比较属正常。6月7~10日受高空槽和西南低压影响,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出现了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县性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

历史沿革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县城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2000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镇、茶阳镇、高陂镇、青溪镇、长治镇、三河镇、英雅镇、大麻镇、银江镇、洲瑞镇、古野镇、平原镇、光德镇、桃源镇、枫朗镇、百侯镇、双溪镇、大东镇、西河镇、岩上镇。总人口352013人,各镇人口:湖寮镇66842茶阳镇29544高陂镇27125青溪镇12085长治镇7184三河镇13543英雅镇6029大麻镇18502银江镇17211洲瑞镇11275古野镇11658平原镇11084光德镇23591桃源镇12440枫朗镇19606双溪镇10591百侯镇19029大东镇12597西河镇14746岩上镇733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岩上大东双溪平源古野洲瑞银江英雅长治青溪),248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面积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万。截至2003年5月16日,辖20个镇(青溪长治英雅银江洲瑞古野平原双溪岩上大东湖寮高陂茶阳大麻三河西河枫朗百侯桃源光德),共有10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4044个村民小组。2004年10月,大埔县撤销3个镇:长治镇并入茶阳镇,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平原镇并入高陂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东、洲瑞、银江、青溪)。

文风鼎盛

潮州府有滨海邹鲁的美誉。而客家人居住的大埔县则是潮州府人均教育水平最高、文化名人最多的县。海阳县:200多位,潮阳县:105位,揭阳县:100多位,澄海县:将近100位,饶平县:大概80多位,大埔县:58位,丰顺县:10位左右,惠来县:9位,普宁县:8位,陆丰县:8位,海丰县:5位,可以说大概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三阳与澄海,一个是饶埔(其中大埔在清末民初教育为其最顶峰,以潮州志教育志来看,当时清末民初,大埔的人均教育程度为潮州府属最高,当时的名人也大多来自大埔,如以潮州帮口标榜的张弼士,还有何如璋、邹鲁,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等等名人。),一个就是南岸教育最为落后的惠来普宁陆丰海丰,当今也是这几个地方教育最为落后

基础建设

全面完成S221线茶阳至湖寮段公路和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工程;投入资金5200万元,全县基本实现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推进湖寮220千伏、三河110千伏和银江、大东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努力优化电网结构;围绕创建林业生态县的目标,深入实施“绿满梅州”和“森林围城”工程,抓好湖寮、茶阳等镇的林分改造和大梅线、茶上线“绿色长廊”以及绿色县城、绿色圩镇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7.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