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桥镇地图
大同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高效农业村
攸县大同桥镇新虎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250户,总人口1154人,耕地面积1001亩,其中水田837亩。该村依托自身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作物,推选立体栽培模式,不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更主要的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成为了全县典型的立体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为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08年全村共发展优质油菜、无籽西瓜套种棉花450亩,预计每亩产值可突破3400元,在该村的引导下,带动了周边村组种植了无籽西撤1500多亩。该村的成功经验:一是狠抓推广优良品种,在油菜、西瓜、棉花的生产中,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湘油13号油菜、雪峰304无籽西瓜、泗棉4号棉花,全村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狠抓技术的推广。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今年共推广专用配方施肥、营养块保温育苗、化学除草、规范化高产栽培、生物激素保花保果、病虫综防等先进实用技术6项,技术入户率达100%;三是狠抓农产品流通。今年全村共发展农产品运输大户5户,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株洲、衡阳等地的果品公司签订合同2份,从而使全村的优质农产品顺申畅地流向市场。
生猪养殖
大同桥位于攸县中部,106国道横贯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196户768人,有水田988亩。该镇1996年开始组织发展牲猪规模养殖,当年被攸县人民政府授予“牲猪养殖示范村”的荣誉称号。2002年底,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牲猪养殖协会,由养猪大户贺森林任协会会长,办公地点设在新塘村委会办公楼内,并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协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协会的成立更有效地促进了村域养猪业的发展,2004年该村196户农户除35户外出打工户外,其余161户农户都自发加入了村牲猪养殖协会。该i镇年出栏牲猪2.16万只,其中年出栏100-500头的76户,500-1000头的12户,1000头以上的6户,被市政府领导誉为“株洲牲猪养殖第一镇”。2005年该协会计划年出栏牲猪2.58万头。其具体做法如下:一、制定协会章程,做好四个统一,协会成立伊始,便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协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并按章程民主推选了协会会长和两名理事。协会在引导牲猪发展和管理中坚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技术培训。每个季度组织协会会员进行牲猪养殖和防疫知识技术培训,并邀请县畜牧局、农广校、镇畜医站的专家和老师来村讲课。二是统一销售价格。协会在全村设立两个牲猪销售点,确定两名销售员,统一价格销售。三是统一进购饲料。协会成立一个饲料进购点,并定期组织会员对各类品牌饲料进行试用对比,确定优劣,再择优统一进购饲料。四是统一防疫。镇畜医站在该村确定了一名专职防疫员,负责全村的防疫。协会也组织各组确定一名兼职防疫员,做到疫情群防群控。二、规划养殖小区,发展生态养殖,自2003年开始,在村支部书记刘新报同志的建议下,协会动员各养殖大户进驻养殖小区,村里拿出资金修通进出道路,并将荒山租赁给各养殖大户,目前已有三户年出栏牲猪千头以上的大户落户养殖小区。由镇畜医站专职防疫员实行大户跟踪,重点监控,加强培训,确保了养殖小区防疫安全。各大户也利用荒山造经济林,挖鱼塘,养鸡、鸭,建沼气池。目前,养殖小区已逐步走出一条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科学开发的生态养殖之路。三、改良牲猪品种,立足自繁自养,在协会的引导下,各养殖户基本上在三年内都更换一次牲猪品种,淘汰了老品种的母猪,实现了更种换代。全村现有良种母猪582头,为规避外地进猪的死亡风险和防疫风险,2008年计划再引进良种母猪600头左右,力争今年良种母猪存栏达到1200头,在毛爱良副市长为首的办点队的支持下,新塘村准备筹资100万元,在小区内再建一个存栏500头良种母猪的繁养场。建成后,新塘村的牲猪基本可以实现自繁自养。四、发挥监督职能,管好村级财务,协会在抓好牲猪养殖的工作之外,而且也参与了新塘村的村级财务监督。养殖协会会从计生协会协助村支两委每半年公布一次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并将财务收支情况印发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真正成为了农民朋友的服务协会、贴心协会。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历来是镇党委、政府的重心工作。在夯实基础工作、优化外部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三个方面狠下工夫,致力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年引进外资3000万元的新突破。该镇现有企业57家,其中3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家,能解决当地农民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农民年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年创税利达1300万元。
基础设施
大同桥镇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群众受益大,从1998年开始启动“村村通”工程以来,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完成了对镇、村、组三级95%以上400余公里的道路水泥硬化,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有力地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该镇共有水利渠道45公里,在该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80%以上的防渗硬化,有效地确保了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增强了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同时,镇党委、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学校、卫生院、市场等公益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观了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条件,完善了辖区4个市场的配套设施,在观西村观背潭新建了一个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居民小区,为村集镇建设创树了典型。
农业产业
该镇是个传统种养大镇,农业种养业是该镇群众的致富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目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优质稻、良种辣椒、棉花、西瓜、油菜、花木苗圃以及大棚蔬菜的种植,种植业已由原来的单一、零散、落后状况走上了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道路;养殖业是该镇农民群众致富的第一大产业,全镇年出栏生猪达14万头,年出笼麻鸭27万羽,孵化麻鸭100万余羽,建立了一个年出栏2万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3个麻鸭养殖场,新塘村的生猪养殖还享有“江南第一养猪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