槚山乡地图
槚山乡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槚山乡200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0元,同比增长2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80万元。主要产品量:粮食2.11万吨,席草4800吨,辣椒860吨,生姜3200吨,百合600吨,板粟280吨,出栏牲猪4.87万头,出笼家禽8.8万羽。2007年荒山造林2100亩,幼林抚育3200亩。有中小学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片小3所,教学点4个,幼儿园、托儿所5所,教职工112人,在校学生1555人,其中中学学生439人。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2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34人。2006年该乡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资源产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传统产品铁锅和陶瓷通过引进技术,大胆革新呈现新的竞争优势,“槚山牌”烤烘锅、“亦能牌”英碗已挤入国际市场,出口到美国、新加坡等地,产值、利润实现双番。藠头、苗木、席草、百合等特色产业继续发展状大,种值面积达12000余亩。株富花岗岩开发公司8月份被认定为县内规模工业企业,到12月底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1216万元,花岗岩系列产品远销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年产值达1000万元。通过创优环境、项目带动、诚信招商,2007年招商引资1200万元。兴办了二家节能环保新型墙体制砖厂;二家节能环保型机制平板窑制瓦厂;创办了鑫旺石料场;引进了荣氏瓷泥开发公司。目前企业发展前景看好,来势喜人。“网朱”公路重点工程已全程启动,且初具雏形,乡村道路进一步夯实,全乡拓宽硬化村组道路75千米,其中沙峰、龙盘洲、地木冲、湖沙垅、止步前等村实现了水泥路组组通,全乡完成山塘防渗26口,浇筑防渗渠18KM,新修陂坝7座,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间文艺团体不断得到发展状大,其中大仓村腰鼓队一个,黄泥冲等村“皮影队”五个,9月份“槚山皮影”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文化遗产”,并在省、市、县的多家媒体中进行过多次宣传报道。保障生产
2007年入冬以来,槚山乡政府在“三冬生产”上精心部署、巧做文章,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来恢复、提升全乡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三冬生产”高潮已在该乡掀起。在很多天的艰苦奋战之后,大家修渠的热情依然不减,大块砌渠的石料,村民用肩挑、手提、车推,干得热火朝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条承载着大家伙幸福的渠道不断向村里延伸。槚山乡政府针对该乡暴露出来的水利设施抵御灾害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大投入,严把设计关、质量关、进度关,确保高质量完成冬修水利项目建设工程。2007年槚山乡已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共投工2万多个,完成骨干山塘维修、水泥加固400口,新修小一型水库1座,新建标准渠近5000米,为来年的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冬种方面,槚山乡政府做到早宣传、重服务,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土质条件,积极发展适销对路、效益高、具有区域特色的冬季农产品——席草,近2000亩席草长势喜人,不久将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另外槚山乡还铺开了650亩油菜和500亩苗木的种植,该乡冬种收益预计将高达480万元,处处呈现喜人景象民主乡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槚山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让民作主、阳光理财、依法治村”的管理模式,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力争外援,内聚民力,修筑水泥硬化路10余公里,实现组组通、户户通;浇筑农田灌溉渠2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修建拦沙坝3座、硬化沙河护坡1000米,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自2004年以来,该村先后获得“平安示范村”、“村务公开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政务决策民主化。难题往往集中反映为财务问题,它是村民最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矛盾的症结,又几乎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引发矛盾纠纷、干群关系僵化的“导火线”。财务管理明白化。“太阳照亮世界,理财明白人心”,积极推行群众理财、财务公开,权衡取舍标准坚持“四个办”的原则:群众要求的积极办;群众同意的认真办;群众不通的慢慢办;群众不同意的不去办。村务管理公开化。为了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设立了村务宣传栏和财务公布栏,大到乡里每个季度的工作计划及工作结果,小到每个村民谁可批准建房,谁可获准生育,谁有资格享受补贴,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公示。“窗户不开不亮、话儿不说不明”,通过以上举措,达到村民心里亮堂了、矛盾症结化解了、干群人心凝聚了的良好效果,有效避免了“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的失信于民、干群分心的被动局面。法制宣传经常化。为了让普法宣传深入民心,让百姓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新内尚,扎实推进每个5年普治规划,积极推行法律进村、进组、进农户的普法教育,建立了农户普法讲课培训制度。历史沿革
原此地山上盛长茶树,“槚”为茶树之古称,故称槚山。1961年成立建新公社。1962年改名为槚山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立槚山乡。槚山模式
一个三县交界的偏远农业乡,发展各类企业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招商引资额突破1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万元。位于攸县西北的槚山乡,从产业裂变中,突破了先天条件的制约。全力提升传统产业:为了使手工作坊变成现代企业,该乡全面加强了招商引资和技改扩能力度,乡锅厂改制招贤,乡财政挤出资金帮扶,使铸造、瓷器、制瓦等传统产业搭上时代元素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该乡新型铁锅铸造厂达5家,100余人的槚山锅瓷瓦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席草种植是该乡的一个特色。为了把特色做特,该乡引导群众既种草又制席,通过农民夜校、席草种植协会、席草精编企业等,全面建立起“龙头企业+产业协会+新型草农”的席草链条。文百玉等几家种草大户合伙投资120万元,引进烤、编、电脑绣花一体化席草机后,每百斤席草售价增加了20-40元,亩平种植利润增长2000余元,蹿升到3700元。目前,该乡五分之一的耕地种植席草,草农2000余户,3家席草精编加工企业年产高档草席15万条,电脑绣花精编草席出口日本、韩国,群众从特色种养业中找到了更快致富的方子。
致力开发资源产业:株富花岗岩公司到处是石头,微妙微俏的石狮子、石桌凳和光亮齐斩的地面砖正整装待发。该乡成立专门班子,把一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花岗岩推向了市场,打破了槚山即“假山”的论调。现在该乡95%的村民组通水泥路,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82%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该乡“皮影戏”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出现过一例恶性刑事案件和出乡上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