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地图
大涌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环境
境内有海拔164米的卓旗山,山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建有占地面积达150亩,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卓旗山休闲公园"。各村依山而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涌鸡"、"大涌扣肉"等风味土产闻名在外,农业主产稻谷、塘鱼、蔬菜、甘蔗、水果。是中山市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近年来,大涌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创建成为“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山市工业强镇”。建置沿革
大涌与沙溪两地俗称隆都。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其时卓旗山处于香山岛西北侧。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大涌。香山自南宋立县以来,大涌从属德庆乡、龙眼都、隆都、隆镇、第二区、西乡区、第十二区、沙溪区。1957年2月,从沙溪分出设置大涌乡;1958年8月改称先锋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同年10月并入沙溪公社;1959年4月,又从沙溪分出,设置大涌人民公社;1961年8月,分成大涌、旗北两公社,同属沙溪区;1963年1月,大涌、旗北、沙溪、溪角四个公社合并为沙溪公社;1966年5月,从沙溪公社分出,称大涌公社;1983年11月,改称大涌区公所;1986年12月,改设为大涌镇。2005年,辖大涌、南文、安堂、岚田、青岗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旗南(南村、石井、全禄合并)、旗北(叠石、起凤环合并)2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辖兴涌、大涌、南文、安堂、岚田、青岗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旗南、旗北2个村民委员会。基础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大涌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这里交通便利,汽车经一O五国道大涌支线直达各村和各工业区,船只沿西江和岐江途经我镇。镇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全镇的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有序,环境优雅。大涌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近年来,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和扶持、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私营经济并举的道路,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各类厂企600多间,其中"三资"企业40多间。有红木家具、服装、针织、陶瓷洁具、工艺制品、化纤材料、玩具、机械制造等行业。具有地方特色的300多家红木家具厂,成行成市。产品以质量好、品种多、款式新、价钱合理而闻名各地,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拓、合兴、华成家具荣获2001年中国知名家具品牌称号。制衣业中的牛仔服装系列,现有200多家厂企,是大涌的第二大行业。发展迅速,知名度高,"丹奴"、"占士豪"、"旗龙"等品牌服饰畅销海内外。同时,全镇工业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占重要位置。为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积极开拓市场,方便和服务企业,镇成立了中山市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山市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中山市卓成贸易有限公司,并按"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放"等要求规划,开发占地3000多亩的葵朗家具工业区、岚田工业区、青岗纺织工业区、安堂洗水基地。产业经济
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上,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大涌鸡"和"大涌小吃"闻名全市。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九五年被中山市授予"小康达标镇"称号,九九年成为广东省卫生镇,2000年成为中山市体育先进镇,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发展教育先进镇,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称号。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支柱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两大产业为龙头推动其他行业发展。年初,大涌镇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及中国服装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奴多姿纺织厂有限公司和巨朗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分别获“广东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7家企业入选2004年广东服装百强企业,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十大牛仔服装优势企业。举行大涌镇首届牛仔服装发展研讨会,研讨后配额时代国际服装业的走势。全年工业总产值6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5.47%;其中两大特色支柱产业工业产值51.1亿元,增长47.7%,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2.2%。
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出租屋的管理,制定《大涌镇出租屋管理暂行规定》,对出租屋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模式,重点整改锌铁棚出租屋。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19.78%。发展物业经济,全镇拥有出租物业21.27万平方米,人均7.3平方米。旅游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热门的旅游景点卓旗山休闲山庄共接待各地游客3.9万人次。房地产发展迅速,胜景花园、富城山庄、新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相继落成并交付使用,住宅小区总体开发面积达136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镇内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教育
教育实施“小城镇办大教育”战略,全面达标通过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合并大涌小学和南文小学,成立新南文小学;合并叠石、青岗和起凤环3间小学为旗北小学,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校园。提高全镇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镇8间中小学共拥有计算机826台,人机比达6.4:1,位居全市前列。镇中心幼儿园创建为省一级幼儿园,成为全市农村第一所省一级幼儿园;卓山中学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验收,成为全市第二间省一级初级中学;青岗幼儿园成为市一级幼儿园,南文小学成为市一级学校。2004年,大涌镇获市2003~2004学年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镇区一等奖。发展阶段
大涌,新石器晚期己有古越人居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罗姓始祖雪梅,迁居叠石,成为较早立村之一,有810年历史。大涌的社会、文化、经济,历经渔猎渔农,农业经济、工业立镇、特色工业强镇等几个阶段。渔猎、渔农阶段:1959、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岚田、全禄两村,挖掘出不少石器、网坠、彩陶、夹沙陶等文物,说明新石器晚期,在卓旗山周边,便有土著古越族人搭建窝棚而居,以渔猎、兽猎为生,处于半定居状态。其时的大涌,是香山孤岛西北侧的小岛,彼此间没有陆地相连,没有耕地,只有零星人口。南宋末年起,大涌各姓始祖陆续迁入,至明代洪武年间,形成明显的青岗、叠石、大涌、小洋、竹仔林等村落。由于卓旗山列冲积成小平原,海滩变桑田,居民便以渔农为生。沿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隆都地区划入迁界之列,大涌人荒弃家园,搬迁他处,重新立业,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康熙八年,清政府批准隆都复界,居民返乡重整家园,社会经济缓慢恢复。
农业经济阶段:清代乾隆期间,香山南北沙田形成陆地,大涌南北地处其中,耕地不断扩大。当时农业实行,“奖垦荒,兴水利”政策农业经济形成,商业、交通、小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大涌水路交通方便,墟市形成,发展到“同治中兴,十分兴旺”与小榄、黄圃、南朗等墟市齐名。务农、务工、经商者不断迁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确定中山为全国模范县后。大涌生产的粮、油、糖、蔬果甚丰,如南文沙葛、三念,安堂黑果蔗、毛瓜,叠石藕、榄角等。村民把农副产品,运到南文墟进行交易或贩运港澳。民国25年大涌人口、经济发展较盛。有8247户,33335人,商户484户,从业人员1002人,船户74户,从业人员160人,农、林、牧、副、渔各业甚为兴旺。民国28~32年期间,日军强行从叠石、全禄登陆,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又逢水、旱二灾,大涌百姓苦不堪言,人丁锐减,经济萎缩。1949年10月30日,中山全境解放。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历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197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7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1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70.8%,工业总产值227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9.2%。
工业立镇阶段: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大涌办起中山县乡镇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次年发动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大力发展了镇企业。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民“洗脚上田”开办第二、三产业,民营经济诞生,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业萌芽。1984年,集体企业49家,个体企业56家,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71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55万元占工农业产值68.3%,农业产值861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31.7%,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的比例提高,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1986年12月,省政府批准大涌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大涌镇政府以此为契机,确立“工业立镇”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取几项措施;落实农村三次延长责任田承包期,有利土地迅速集中,由耕田能手经营,让更多的人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从1994年起,历时3年,完成集体办企业的转机换制工作,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加大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厂房和工人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投资环境。1998年,集体企业(村办挂钩厂)57家,民营企业432家,工农业总产值14。980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11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4.24%。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红木家具、纺织服装、陶瓷、工艺品、塑胶、玩具、皮革”等工业门类,达到“工业立镇”的目标。
特色工业强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大涌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道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搞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营销,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初步形成红木家具、牛仔制衣为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强镇格局。1998年后,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两大支柱工业产业链,实行“名标名牌”带动战略,优化调整工业园区。2003年大涌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确认为“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2004年中国纺织协会授予大涌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同年大涌被中山市确认“工业强镇”。2005年,全镇工农生产总值7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4.6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98.4%,两大特色产业总产值58.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9%,凸现大涌特色产业强镇。2004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2万个建制镇25个指标测评,大涌镇排列第231位成为“全国千强镇”之一。综观大涌镇的历史演变,实现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移,成为特色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强镇。在农村,落实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三次延长土地承包期,五次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农业的“水稻、水产养殖、蔬菜”三大产业格局。完成第二、三产业产权改革,构建“政府十行业协会十企业”发展模式。社会经济保持快速、持续、稳健发展。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文明、科技、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治安稳定,一个和谐、包容、拼博、创造的文明社会逐步形成。贫穷、落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改变成为“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中国千强镇”、“国家卫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