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关镇地图
调关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调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干线四通八达。调关镇周围自然风光秀丽,镇内青顶山山清、水秀、洞奇而闻名遐迩。山中的仙人洞清泉溪水,飞流而下形成壮观景色。山下清泉流淌着几千年的神话传说,引起人们许多遐想。山下阡陌纵横,禾苗青青,独具田园特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使调关镇开发旅游观光业成为可能。不久的将来,调关镇不仅山清水秀而民富镇强。红石砬子山,主峰海拔878.7米。1932年11月杨靖宇来到,按省委的决定将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红石砬子山和与之相连的西玻璃河套,这块方圆百里的地方建立了根据地,称为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82年12月,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调关镇政府在重要遗址立了纪念碑,将在遗址发掘出的步枪、火炮、弹夹、皮子弹盒、镊子等红军游击队用过的遗物,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保存在湖北省革命博物馆。红石砬子山上的八家沟有红军医院、被服厂、武器修理所和密营遗址;在西玻璃河套的生财沟有红军办公室、武器修理所、炭窑和密营遗址。地理环境
调关东南有中湖、三菱湖、宋湖,境内有窑津湖、牛角湖、湘尤湖等湖泊,水域辽阔,资源丰富。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进可攻,退可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川老鼠”扬森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徐源泉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军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保安八旅等均在此布防,设重兵把守。城镇建设
教育事业:调关镇坚持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原则。调关镇加大对教育投入,累计投入110万元,用于扩建维修校舍2800平方米,改厕3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387延长米。全镇现有1所中学、8所小学,均达到区级花园式学校标准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拥有市、区级骨干教师38名。被誉为农村的“108中学”的58中学多年连续被市、区评为中考优胜单位。2005年镇政府投资了600万元,将原中心小学和58中学合并,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对现中心校、腰十小学等村小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硬件配备,为本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民政优扶:高度重视民政优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工作,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2004年,将原三道和调关两个敬老院合并,投资100万元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将所有的床、被、褥进行了更换;2005年,又投资2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装修,使敬老院达到了省级一流敬老院的标准。发放各种救灾、扶贫、救济款17.5万元。
基础设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电话普及率达80%。进行农村电网改造,降低农用电价,实现农村与城市同网同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每年都定期开展趣味农民运动会、乡村文化节、农民文艺表演赛、农民篮球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利用这些活动农民聚集的机会,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政策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村屯路网的改造,达到村村相通,屯屯相连,晴雨天出行都方便。2005年,新修柏油路9公里,水泥路11.1公里,维修沙石路42.1公里,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近两年共投资47万多元改善了全镇卫生环境,镇区新设垃圾箱24个,各村、街分别增设10—20个垃圾箱,每村都有自己的清扫保洁队伍,做到了常年有专人清扫、专车清运。加大“四改”工作的投入,使改水率达90%、改厨率达90%、改院率达95%、改厕率达85%,新建公厕27个。长青、苇子、和平三个村农民都吃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