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乡地图
地坪乡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状况
地坪乡独厚的亚热带气候优势,1月平均气温6.1℃,7月平均气温27.0℃,年均气温18.8℃,无霜期318天,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38.7%。
风味饮食
生活环境不相同,有奇特风味浓。酸甜苦辣无不有,生活习俗要尊重。民族饮食各有特色,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根据气温及糯禾的生长特点,这里以耕种糯禾为主,稻谷为补。①糯米,糯米是这里食用之优,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赠送贵客礼物,农民们总是以“糯米茶油为先。糯米既可蒸又可煮,但蒸比煮显得味道香。糯米饭富有粘性强,饮食经久耐锇。每逢节日或是走新访友,人们总是包上大包的糯米饭和糯米巴,还喜加各种颜色,展示美观。糯米饭还能酿制甜酒,香味可口醉不知晓。糯米重阳酒被人们誉为“家乡小茅台”,村民常言道:“欢迎贵宾来,喝我小茅台,越喝越想喝,三杯醉开怀”。②油茶,是侗族早餐或中餐前后缺不可少的饮食,妇女农闲聚会,生男育女“三朝酒”,男女行歌坐月深更半夜,总是打油茶表示敬意,正如他们说:“油茶敬宾朋,情深意更浓”。油茶是用熟饭配上爆米花,花生,虾米或猪肝粉肠、野菜等佐料,加上苦凉茶水调制而成。油茶清香可口,贪婪不腻,用后醒神,解除疲惫,所以油茶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餐。此外,还有腌鱼、腌肉、烧鱼、酸汤鱼、血红、牛瘪、鱼生等民族饮食,更具特色,令人留连忘返。
基本情况
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位于黎平县东南部,有全省海拔最低点井郎村河口137米。辖20个行政村,69个自然寨,128个村民小组,4427户,20200人,是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苗族66%、侗族24%、瑶族7%、其它民族3%。耕地面积9467.46亩,其中稻田8768.97亩。主产水稻、油菜、油茶、薯类;矿产有砂金,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构造特殊,森林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这里民族文化与原始生态结合得非常完美,是该省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是休闲、娱乐、训练、运动的最佳场所。
多彩节庆
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民族节日,又有现代法定节日。过节的时间与其他村寨虽有差异但意义是相同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庆贺丰收;二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三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四是为了宗教活动;五是为了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任何节日都有民俗展示和文化艺术表演。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赶社节、清明节、新米节、四月八节、端午节、七月十四、雷公山芦笙节、中秋节等。节日一到人们穿着盛装,披戴绣衣银饰,成双结对,三五成群地参加各种游艺活动。人山人海进行社交往来,集市贸易,既增加了民族间的友谊和融合,又繁荣经济。
民族风情
民族住房新又奇,底围杉枝顶盖皮。木楼防潮如仙居,上层住人下圈畜。民族住宅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的特殊原因,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而创造出别居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住房---木楼房。木楼房结构特别。木楼的建造者是民间的能工巧匠,不是用钉铆而是穿榫排方的拉力作用建制而成的。木楼(也称吊脚楼)上层住人,不仅具有防潮,通风的优点,还能防御蛇、虫和野鲁的侵害。一般为一至三间,也有排列相连的多间,高2至3层,每层的高低不同。第一层,在7尺左右,第二层7尺,第三层6尺。进深为3柱、5柱、7柱,根据家庭人数而建大小。间位的顺序是:“主间坐中间,偏厦吊两边。楼梯供上下,走道全相连。前面为敞廊,围着半干栏。敞廊供余乐,后面为厨房。卧室在两旁,火堂在中央。寒冬围火堂,炎热在廊凉。四面开副窗,照得亮堂堂。屋顶木皮盖,楼下树枝装。”
艳丽服饰
村民以穿侗布为荣,男女穿着是以自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冬以紫色侗布,夏、秋以蓝色和白色侗布。侗布既有冬暖夏凉之能,又有吸汗耐用的特点。所以成为人们喜穿的优料。①传统的男式头,带宽约一尺,长为6尺的紫色亮布为包头巾,包头巾的两末端还镶约两厘米的花边。上穿紫金色的高领开胸单衣,用布圈的花扣。下穿同样布色的宽同裤,脚穿马口布鞋。②妇女服饰。妇女擅长刺绣、挑花,所以她们的衣服在重要部位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多彩多姿。冬天女人衣着更亮的紫金色敞胸大襟无领衣,衣襟边上绣着宽约6厘米的花边图案。花边的大小是按年龄而绣的,小孩的花边细小,未出嫁的姑娘花边宽,色彩浓;当家后的妇女色彩淡,老年色彩土。衣袖的肘边关节处嵌着一道约6厘米的花边,紧挨着一段宽约10厘米彩布合成袖围。敞胸内还有一块与衣服略短的紫色大三角的布料为遮胸帘。帘头靠脖颈儿处镶着一块绣有珍禽异兽的图案,胸帘边用四根带子附身。下身的裤料和式样与男相同。妇女的头饰十分打扮。从古到今都贯用油茶枯泡水和米酸水为洗发济,头发乌黑发亮。头上挽顶接鬏,加木梳一把于后,周围排插彩色缎花。好戴金耳环喜佩银项链,项圈层层于胸前,重达一二十斤,以表富裕荣耀。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服饰也在不断改变,衣料也多种多样,不拘于侗布一种缤纷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