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济南市地图 > 平阴县地图 >
东阿镇地图
东阿镇相关地区地图:

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

东阿镇有耕地面积54219.5亩,其中山地24915亩,沿黄平原2930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黍类、经济作物有林果、蔬菜、桑树、玫瑰、地瓜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伴随“农业学大寨”高潮的兴起,连续几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在东部山区去高垫凹,修路打井,建起了几千亩大寨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为重点,又连续进行了几次农业综合开发会战,具体包括:①1994年—1997年的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打机井105眼,埋设低压管道50000米,修生产路42公里,植树60000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建成了当时济南市最大的联片节水灌溉区,被评为省优质工程。②1999年—2002年的龙山泉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程,新打配套机井4眼,埋设管线30000米,修生产路30公里,建蓄水池10座,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建成精品园500亩。1999年—2002年的狼溪河流域治理工程,疏挖河道,加固堤坝4.3公里,砌石护坡800米,挖鱼塘150亩,复垦老城土地1750亩,受益面积1900亩。近几年,镇党委政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立足实际,依托科技,面向市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兑现各项鼓励扶持政策,积极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到目前已形成林果、畜牧、桑蚕、玫瑰花、食用菌五大主导产业。(一)全镇林果面积已达15400亩,其中苹果13000亩,桃445亩,梨240亩,葡萄315亩,桑园1000亩,玫瑰花400亩。(二)畜牧业主导产品以肉用牛、羊为主。目前全镇优质肉牛(西门塔尔、利木赞牛)存栏量已达3348头,其中西黑山、北直沟等村户均养牛已达三头以上,1999年东阿镇被评为市黄牛改良示范乡镇。羊以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为主,目前良种羊存栏量已达42000只。特别波尔山羊自1999年引进以后,迅速为广大群众接受,在全镇掀起了良种推广繁育的热潮,到目前,全镇波尔系列羊存栏量已达12000只,成为了省内外闻名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除牛、羊、猪等牲畜饲养外,西南坝蛋鸡、东部山区肉食鸡养殖也迅速崛起,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三)食用菌。2000年,东阿镇大河口村与宁阳海鑫公司签订了食用菌购销及技术服务合同,开展引进并养殖鸡腿菇。由于投资少,见效快,产品销路稳定,且养菇大棚夏季可用以养蚕,一棚多用,因而食用菌养殖很快推广到沿黄平原十几个村,到目前,全镇已建菇棚200个,年产食用菌600000公斤。

特产阿胶

东阿镇是著名的“中国阿胶之乡”,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阿胶生产产业,于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较著名的有树德堂、协裕阿胶庄等生产的阿胶。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家阿胶生产厂——山东福胶集团,被认定为中国阿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其制作工艺收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所产的“福”牌阿胶远销海内外,海外华人华侨唯认“福”牌阿胶。

东阿镇村名考

1、东门村,该村在东阿老县城东门里、外,明洪武年间建村,便命名为“东门村”。2、衙前村,该村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地处衙门前,故命名为“衙前村”。3、南坛村,明洪武年间,数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立村,因此处正是南坦(天坦)附近,故名“南坦村”。4、西北门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其管辖东阿城北门和西门附近的居民,故命名为“西北门”村。5、南门里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本村在东阿城南门里故名。6、西南坝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年间,因本村在东阿城西南,又有一小坝,故名。7、庙头村,据传,张良为报黄石公授书之恩,故修庙于村北,庙内大殿十三间,在东阿县属最大的庙宇,故名“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有少数户迁至小庙头,故又有“大庙头”之称,1961年为防黄河水,从东阿城北迁往东阿城之东山,与西山村相望,故改名为“东山”村。8、新庄,原先归西坝村,1961年为防黄河水灾害,群众陆续搬迁于此,因当时户少,又是新建,故名“新庄”。9、西山村,该村原名“山西”村,又名“西山巅”。因该村在西山的西区,明崇祯年间建村,原因水患,北关村迁于此,全山皆有居民,故名“西山村”。10、秦庄,该村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多数是秦姓地主的佃户。秦姓地主为了佃户耕种田地,在此建房,故名“秦庄”。11、窑头,据传,明洪武八年,修建东阿城时,因各类设施均需砖、瓦、石灰等,所以官府让百姓从该村开始修建起连珠式的窑,烧制各种建设材料,该村正建在连珠式窑的南头,故以“窑头”村命名。12、邢沟,据传,明洪武年间,邢姓初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此地安家居住,当时住在沟里。故名“邢沟”村。后姜、门、周等姓相继搬入,但仍为“邢沟”。13、仁和,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址正处在连珠窑的中间,故名“中窑头”村。明天启年间,因该村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村风民风甚好,又与“窑头”相重,故更名为“仁和”村,沿称至今。14、孟庄,该村原系孟都堂种地的院子,原小黄崖村孟姓相继迁来居住,因全是孟姓故名“孟庄”。15、乔庄,明洪武年间建村,建村时村东有一小桥,故名“桥庄”,后演变为“乔庄”。16、北张庄,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张姓祖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此地故名“张庄”。为与洪范池镇的张庄相区别,该村在洪范池镇之张庄的北面,故名“北张”庄。17、贾庄,据传,明洪武年间,姓马的祖先最早迁来落户居住,取名“马家庄”。马家家大业大,子孙亦有为官者。到了清朝中叶,马家败落,贾姓兴旺,马家怕受气,便迁至孝直镇的马庄。于是“马家庄”便改成了“贾庄”。18、魏院村,据魏氏祖传,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魏氏兄弟二人由东阿县的魏家海子迁来,买了马家的花园,住在人烟稀少的漫野里。有人问“那是谁家?”答:“那是魏家的院”。久而久之,“魏家院”便成了村名。19、赵庄,据传,明朝赵邦彦隐居狮耳山。家属随之落户于此,故名“赵庄”。20、范庄,据传,最早的村名为“潘家泊头”,明洪武年间,范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范姓逐渐兴旺,后改名为“范庄”。21、庞庄,该村由庞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故名。22、姜沟村,该村系姜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加之此处有一沟,故取村名为“姜沟”。23、桃园村,据传,清末,周姓、庞姓、谢姓等数户,来此立村,因当时村南有一桃园,故取村名为“桃园”村。24、小桃园村,该村百姓原属桃园村,后因躲避水灾,迁居于此,固户少村小故名“小桃园”村。25、小屯村,该村东山有一“山门”,隋朝发现,立碑为证。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桐县十余户百姓迁来居住,取名“山门小屯”,后演变为“小屯”村。26、杨山村,据传,该村原名“龙凤山”。明洪武年间,葛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后杨、张、伍、马等姓相继迁入。清朝时,杨姓兴旺发达,家大业大,势力强盛,遂改“龙凤山”为“杨山”村。后杨姓因避水患迁至辛庄。27、北市铺村,据传,该村是明洪武年间由郜姓祖先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因地处南市北,故名“北市”。又因清朝铺兵(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住于此,故又名“北市铺”。现仍称为“北市”村。28、乔楼村,据传,该村因明朝乔布政在此盖了一座楼而得名。29、下北市铺村,该村是真正的北市铺。后因黄河水屡屡泛滥,居民多次搬迁于山上,故此村名沿变为“下北市铺”,现居民已寥寥无几。30、三合村,清末光绪年间,苏姓为避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苏桥迁来居住,故命名“新庄”。后马、陈两姓分别从马庄等地迁来。因和“辛庄”同音,遂于民国初改名为“三合”村,即三姓合一而居之意。31、马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马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取名“马庄”。因受黄河水患的侵扰,逐步迁向新“马庄”,老“马庄”现已不存在,故“新马庄”仍称为“马庄”。32、白塔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吴、刘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山上有座白塔,故取名“白塔”村,清道光年间,闫姓相继由洪范镇的闫庄相继迁入,但村名仍为“白塔村”。33、臧庙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臧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因当地有尼姑阉一座,故姓庙合一,取名臧庙。34、于庄村,明洪武年间,于氏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以姓氏为村名,故名“于庄”。35、小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数户村民从庙头村迁来居住,因原村庙头户多人众,故取名“小庙头”村。36、黄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宋、曹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因处黄山之下,故取名“黄山”村。37、太平村,清光绪年间,数户因避黄河水患,分别从苏桥、司桥、郭家流、北刘等村迁来的群众在此立村。因此地正处于黄山北之弯,故取村名为“黄山弯”。后演变为“山弯”。民国初期,该村与司桥一块办公。因司桥办公人员办事不公,于是由于家莱、郭学诗等人发起并领导着山弯村名与司桥分开,独自处理村里公务,遂改“山弯”为“太平”。38、司桥村,原司桥村在现司桥之北半里许。因司姓建村时村头有一小桥,故名“司桥”。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于该村地势低洼,易受黄河水患威胁,于是全村便搬迁到了山头山,仍用“司桥”之村名。(也有叫“山头”的)。39、苏桥村,据传,该村是苏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村,因在村西南修桥一座,以供劳作之方便,故取村名为“苏桥”。40、北刘庄村,据传,该村是刘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而立,时为“刘庄”。后因与洪范池镇刘庄重名,为相区别故改为“北刘庄”村。41、大河口村,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该村位于大清河(即现在的黄河)岸边,又是狼溪河入黄河处,故名“大河口”村。42、小河口村,因大河口村地势低洼,易遭水患,于是该村少数居民迁于此地立村,且又处在小于大清河的狼溪河之畔,故名“小河口”村。43、铁杨村,宋代所建之铁塔寺旧址附近居民以殷姓为主,以寺名为村名,曰“铁塔寺”村。铁塔寺南边是杨姓居住,故名“杨庄”。新中国成立后,因两村户数较少,遂合并办公,命名为“铁寺杨庄”,后逐步演变为“铁杨”村。44、侯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侯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45、殷六,据传,明洪武年间,殷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村内有一水沟,流水常年不断,故取村名为“殷流”村。后逐步演变为“殷留”、“殷六”等名。46、辛庄村,据传,本村原名为“安乐庄”。由于人们思想守旧,愚昧迷信,认为“生于患难,死于安乐”才是人生之道,“安乐”二字实为不祥之兆,于是大约在清朝末年便改名为“辛庄”,即“辛勤劳作,安生吉祥”之意。47、南市村,明洪武年间,数户人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该村迂五逢十便是集市,卖买兴隆,贸易颇旺,且地处北市之南,故名“南市”村。48、窑山头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修建东阿县城时,为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官府南从窑头村开始直到窑山头为止,建起一座座窑以烧制砖、瓦、石灰等,因本村恰位于一小山头处,故名“窑山头”村。49、太和村,据传,该村由数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地处直沟的沟头,故取名“直沟头”。后人用“直沟头”与“指狗头”音相谐易混,不好听,就以原太和之名定为村名,故曰“太和”村。50、王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为“王庄”村,现王姓已绝。51、花石崖,据传,该村建於清雍正年间,因该村处于山前怀,下坡路较多,崖上搓脚石遍布。清时大军通过此处时,崖滑难行,有的人仰马翻,故而得名“滑石崖”,后逐步演变为“花石崖”。52、龙王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邓、闫、孙等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东西街长,且西头宽,东头窄,恰似龙身,村头的两个小场,活象龙的两只眼睛,故名“龙王峪”村。53、直东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房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东山山峪有一直山峪,故取名为“直东峪”。54、苏山头,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本村在山头上,故名“苏山头”。55、东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李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东侧,故名“东黑山”。56、西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西侧,故名“西黑山”村。57、东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于直沟的东边,故名“东直沟”。58、西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正处在直沟的西边,故名“西直沟”。59、北直沟村,清雍正年间,焦姓祖先从梁山县焦庄村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在两个直沟村之北,故名“北直沟”。60、小新庄村(又名“新直沟”),该村原归西直沟村,因西直沟村吃水困难,且隔山种地很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数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山之西面居住,建立起新村,故名“小新庄”,因住户原本是西南沟村民,故亦称“新直沟”。

所属学校

平阴县东阿镇东门小学,平阴县东阿镇中心中学,平阴县东阿镇中心小学,平阴县东阿镇南市小学,平阴县东阿镇小屯小学,平阴县东阿镇白塔小学,平阴县东阿镇西山小学,平阴县东阿镇谷城中学

人文历史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阿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自我加压,奋力拼搏,争创一流,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使东阿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0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中心镇,6月被平阴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此后,东阿镇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林果、畜牧、桑蚕、玫瑰花、食用菌五大主导产业,为农民的致富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规划面积为13.8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在起步区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五纵五横的道路宽阔平坦,灯明地绿,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已投入使用。三环食品、合丰置业、博大仪表、龙泉湖酒精制造、兴盛包装彩印等12家企业相继落户投产。另有通宇挂车、环宇玫瑰制品、五星空压机配件等6个项目正在施工兴建。上述企业的引进,为东阿镇的快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商贸服务业,兴旺发达,市场繁荣、商品齐全,店铺林立,服务优质,流通渠道畅通,辐射能力较强,已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悠久文明的历史,遍布全境的名胜古迹,丰富的名优特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勤劳勇敢的东阿人民,铸造了东阿镇辉煌的过去,也孕育了东阿镇百业兴旺的今天,更预示着东阿镇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位置:东阿镇属济南市平阴县之大镇,位于平阴县西南部,黄河东岸。东临李沟乡,西与聊城市的东阿县隔河相望,南和洪范池镇、东平县旧县乡接壤,北靠刁山坡镇和玫瑰镇。处于济南市、泰安市、聊城市三市交界处,是济南市的西大门和卫星城。东靠京沪路,西邻大京九,二二O国道横穿镇驻地。
面积:东阿镇总面积为81.8平方公里。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8.52公里。其中,耕地占46.9%,约为57176亩;园地占8.6%,约为10553亩;山地(包括林地、未利用地)占22%,约为26525亩;水域占7.1%,约为8695亩;交通占3.2%,约为3963亩;居民点占12.9%,约为15871亩。
地势:该镇地势为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低。东部、南部为山区丘陵,沟壑纵横,山头林立,总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占镇总面积的64.62%。西部、北部为沿黄滩区,面积为29平方公里,占镇总面积的35.38%。最高海拔高度335.9米,最低海拔高度36.5米。
山脉:境内山脉为泰山余脉,呈西南走向。共有大小山头47个,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19个,以黑山最高,海拔335.9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山头28个。境内山脉自肥城县北部的陶峪村入平阴县境,主峰天堂山。山脉蜿蜒向全县南、北中方向延伸。镇内山脉属天堂山南支两条山脉的余脉。一条是李沟乡晁峪西烂柯山往北延伸至石板台村、庞口村南,向西至停山头;由石板台村向西至窑头、龙山头。一条是南门村西南的铧山向北延伸至少岱山、黄山。镇境内主要山头有:停山头,位于小屯村西北,海拔140.9米;黑山,位于东黑山村南,海拔335.9米;铧山,位于南门外西南,海拔288.0米;狮耳山(又名虎窟山),位于范庄村南,海拔250.0米;黄山,位于黄山村东,海拔100米;黑风口山,位于小屯村东南,海拔184.0米;少岱山,镇驻地西侧,海拔82.1米。沿黄河滩区地势较洼,一般海拔在36.5米~40.0米。共分两个大洼,即范庄洼和白塔洼。范庄洼面积6.66平方公里,白塔洼面积22.27平方公里。二洼虽曰为洼,其实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实为镇之粮仓宝地。
气候:全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大陆季风影响,北风盛行,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海洋气候影响,以东南风为主,潮湿温热。年平均气温为13.6℃,平均风速为3.3米/秒。无露期204天。全镇平均年降雨量为613毫米,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达到477.3毫米,占年降雨量的75%。下面是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九年年平均降雨量分布情况:月份123456789101112,降雨量(毫米)58143636751661545937167,在地域的分配上,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丘陵的雨量大于沿黄滩区,镇年平均降雨量为6159.7万方。全镇地下水储量为8192.2万立方,根据目前经济技术条件,可开采量为1385.04万立方。

下辖村街

东城办事处西城办事处白塔办事处北市办事处太和办事处,东门西山白塔北市太和,衙前范庄黄山小屯龙王峪,邢沟西南坝小河口桃园花石崖,东山南门里铁杨杨山辛庄,窑头北门苏桥乔楼南市,南坛贾庄臧庙三合殷六,仁和赵庄司桥侯庄,孟庄魏院太平王庄,乔庄庞庄小庙头直东峪,北张姜沟大河口苏山头,南门外刘庄东直沟,于庄北直沟,西黑山,东黑山,新直沟,西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