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镇地图
洪范池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景观
大寨山:位于洪范池镇东南,海拔494.8米,为平阴县境内最高峰。清咸丰年间,当地居民因避战乱,于山上建房扎寨,故名。现在石室、寨门尚存。因浪溪河发源于此,故又名“狼山”。相传,古时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唯独此山露在上面,所以也称“浮山”。该山重峦叠嶂,横列如屏,怪石嶙峋,巨岩嵯峨。漫山林木繁茂,百草丛生,难辨路径。山顶南北两峰对峙,壁立如削,中有石梁相连,俗称“天门观”。北峰一侧景观众多,诸如天乳泉、王母台、锦屏岩、透风崖等,尤以透风崖、锦屏岩壮美。透风崖两壁矗立,高约10米,中间缝隙1米余,一侧看去,仅见一线蓝天。若值阴雨,浮云从缝隙穿过,如浪涛翻滚。锦屏岩,又称滴水崖,平展嶂列,上有清泉,漱玉泄玑,阳光朗照,五彩缤纷。南峰一侧,峭壁奇险。其中一段通向峰顶的石岩,长约50米,顶宽仅2米余,两侧皆深谷,俯视不可见底。人行其上,心惊胆颤,为攀大寨山最险绝处。传心地不善者难以通过,故俗称“扪心桥”。明万历年间,文学家于慎行于此经过时,提心吊胆,冷汗浇身,过后遂写“阿弥陀佛”四字刻于岩顶。扪心桥景色怪异,如遇阴雨天气,一侧云雾迷朦,将一切景物隐去,另一侧则一草一木,清晰可见。由扪心桥登至峰顶,放眼四野,西南方,东平湖如镜,银光闪闪,古黄河如玉带,环青葱翠峰间,东方群山逶迤,如涛如浪。大寨山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云翠山:位于镇政府南2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山脊约5公里,高474.9米。遍山林木青翠,荫接影连。峻峰陡立,奇景叠献。山泉流淌,浸花润木。山寺隐约,古迹众多。主要景观有天柱峰、笔架峰、子陵寨、南天观、日月泉、墨池泉等。
南天观:建于云翠山北侧一环形山腰处。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观,名为南天观。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观(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洪范南天观)之一。此观创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庆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戏楼、看台等。南天观建筑群占地约3600平方米,主建筑分四个院落,呈“田”字形结构。西半部玉皇阁及蓬莱仙院、长春阁南北相望。东半部三真观与真武观前后相连。玉皇阁坐南朝北,东西3间,拱门方窗。内设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阁北10米即是蓬莱仙院。院内主建筑为长春阁,二层,坐北朝南。阁底层南北正中各设一门,南通蓬莱仙院,北通戏楼看台。玉皇阁与蓬莱仙院南北相望,南院比北院高约3米,用块石砌起。石崖中间有拱形石洞,为来复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坐南朝北,洞南半部中央有两泉池,即日月泉。月泉用一块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圆洞的石板覆盖,故得名。南天观院内有元、明、清时期所立石碑10余通,多记述云翠山风光和南天观兴衰。观的西侧有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的云翠山南天观石碑1通,碑高2.4米,宽1.2米,龟趺龙首,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东侧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云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碑,碑高2.4米,宽1米,龟趺龙首。此碑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篆额,乔学诗书丹。因三人是同朝进士,因此又叫“三进士碑”。
天柱峰:位于南天观南1公里。天柱峰北侧为笔架峰,三座石壁并立,边高中低,形似笔架。天柱峰是云翠山最高点,海拔474.9米。山顶立一陡岩,长500余米,高30米,悬崖陡峭,方形似印,又名“印峰”。当地人见它像民间盛油的竹篓,又称为“油篓寨”。明于慎行题名“天柱峰”。远处看似茫茫云海中顶天立地的石柱。在天柱峰巨岩西侧还有北朝时期摩崖石刻“大空王佛”四个大字和其他小字。天柱峰南1500米处为子陵寨。相传东汉严子陵隐居云翠山南,故名子陵寨。子陵寨高出周围山坡16米,仅有南门一处可上下,寨顶约近万平方米。顶上有山神庙、奶奶庙等,还有许多古老的石屋,宛如一座座小别墅,古朴雅致。传严子陵死后葬此,子陵墓就在子陵寨内。子陵寨西侧,突兀的山崖酷似一位面目清晰、须眉皆备的老人。
洪范池泉群:列济南十大泉群之一,洪范池、东流泉(书院泉)、扈泉、日月泉同列济南72名泉。境内百泉喷涌,被誉为“齐鲁泉乡”。众泉之中素有名称的有36泉,最为著名的有洪范池、东流泉、扈泉、墨池泉、日月泉、丁泉、拔箭泉、白雁泉、长沟泉等。现境内有水库17座,蓄水量640.72万立方米,被旅游专家称为“山中小泉城”和“山中小江南”。洪范池为洪范群泉之首,池水自古喷涌,汉代开掘,晋泰始二年(266年)成池,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时定形,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东南隅,池呈方形,宽7米,池台方8米,圆形水渠直径10米。泉水从龙口中吐出,冲池南壁而回,水波常成凤凰状,小池之水向东流淌,绕池一周汇入浪溪河。泉有四奇。一是水质好,冲茶做饭,长期饮用,延年益寿。是熬制阿胶的优质水源。二是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寒暑而温凉,常年流量、水温基本一致。三是池水平明如镜,不显趵突之状,遍布上涌,形成“洪范浮金”景观,为原东阿县八景之最;若在池台看到日晕天象时,近日便有大到暴雨;池中若水浊沙浆,方圆百里就要发生地震,是省地震局的观测点之一。四是池中有鱼百尾,俗称“神鱼”,生长极慢,年龄较大的呈现先生斑。池底有一石雕,谓之“鲎”。池北有桥,古柏2株,均逾千年。
东流泉:是浪溪河源头,年流量301亿立方米,水质与龙池相媲美,泉水穿林润木、进村绕户,是典型的山中江南风光。泉池依天池山麓而建,呈正方形,边长8米,深3米,逢雨季有“玉彻千层泛碧香”的风光,天山腰有隋唐摩崖石窟,刻有“西方三圣”佛像。东流泉也称书院泉。书院村南是古扈城遗址。城南山坳,悬壁刻有“扈泉涌碧”,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于慎行、孟一脉(南京建政御史)、朱维京和朱应毂四人所作。
于林:洪范池北2公里处于林,是明万历皇帝老师于慎行的林(坟)地。家乡人尊称于慎行为“于阁老”。于林坐北朝南,进门楹联为万历皇帝朱翊钧所撰,“大明先师三代帝王受教诲,朕赐仙居庄严肃穆育皇恩。”由书法家邢侗书丹。占地4万平方米,有牌坊两座,一曰“帝赐玄庐”,一曰“责难陈善”,皆系万历皇帝御书。陵园正门外有高大石狮一对,林中有华表两座。甬道两侧有石虎、石羊、石马,翁仲相对。陵墓中心是落棺亭。亭前有供后人祭奠的一张石案和记载政绩文章及人品的10通石碑。落棺亭周围苍松翠柏,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代为守孝的白皮松59株,现存40棵,胸围2米,高16米左右,历400余年仍生机盎然。于林的过亭没有亭子,但却在四角各刻有“降龙獭”,这在众多的林墓中,也极为少见。于林的过亭为什么有降龙獭?其一,于慎行是三代皇帝的老师,人们把过去的皇帝比作龙,而他所教的正是年幼的帝王,在很多事情上,除了在世父王,还有他能降服“龙”,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其二,由于于慎行既是明朝诗人、文学家,又是三代帝王师,在当时来说,他虽不是帝王,但却也是个举足轻重极少有的人物,所以,把他自己称为自天而降的一条龙。其三,安在这里的“降龙獭”还起一个“避雷针”的作用,能阻止妖魔鬼怪到此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