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村镇地图
孔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位置
孔村镇位于平阴县东南部,距县政府17公里。东与肥城市石横镇相接,北与平阴镇交界,西与李沟乡接壤,南与孝直镇相连。该镇位于东经116°15′--116°37′,北纬36°00′--36°25′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为沙壤土,土地深厚肥沃,全年平均气温13.6℃,无霜期200天,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一般地下水在40米左右,地下水PH值属中性,比较适应人畜及浇灌农田,生物种类丰富,农、林、果、菜生产良好,经济林木有葡萄、苹果、梨、核桃等十几种,林木有杨、槐、桐、柳等几十种,饲养牲畜有牛、羊、鸡、猪等野生资源丰富。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乡镇第3名,历史上先圣孔子曾在孔村镇孔子山设馆讲学。因此,孔子山遗有“杏坛遗响”和“孔子山孔子庙”等历史遗迹、文物,在国外颇有影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中国红提第一镇、中国果菜国外种苗引进推广示范基地、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济南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山东省计生协会先进乡镇等。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8年6月,在共产党员尹惠青的积极工作下,陈屯村成立了中共第一届支部委员会。自此之后,孔村镇党组织在艰苦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冬天,在吴铁民的帮助下,东天宫党支部也正式成立。1938年全镇共有党员15人,到1940年共有党员51人。1945年初,合楼村建立了党组织。1946年初前套村党组织正式成立,到年底共有党员63人。截至到1949年初,孔村镇共有党员109人,有党支部4个。近几年来,调整充实了5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共有党支部56个,党员人数1087人。基层政权建设在抗日战争时期,孔村称平阴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区。1954年4月乡级选举工作结束后,建立健全了基层政权。1968年7月,孔村革委会成立,1985年9月设立了孔村镇至今。基础设施功能齐全
以国道105、县道220为骨干,村村实现了道路水泥化,总里程达110公里,户户吃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无绳电话传输网络齐全,镇中心中学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设施先进,镇卫生院、平阴县精神康复中心、技术设备先进。工商、法庭、公安、税务、交通等行政部门设置齐全。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13年孔村镇前转村成立廉氏小学。这是全县第一所私立初级小学。此后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到1949年共设小学11处。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64年有公办小学32个班,民办小学37个班,其中高小11个班。有教师83人,学生2385名,农中1个班,教师2名。1984~1985年,全镇20所小学进行了学校改貌,六配套设施达到省定标准。1985年宣布实施五年制义务教育,1989年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90年代,中学建两栋高标准教学楼,1栋实验楼和1幢教师公寓。设立镇成教中心1所,并被命名为省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到2000年,全镇共有完全小学4处,教学点7处,初级中学1处。小学在校生1633人,初中在校生2223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学先后配置微机60台。两处完全小学配置了50台微机。各中小学校舍、实验仪器、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美术器材均达到省Ⅱ类标准。图书报刊、卫生器材、劳动器材配备齐全。自1990年来,先后有两名学生获全县高考状元,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只孔村有3家药铺,1家西医诊所,尹庄村有2家中药铺。从业人员10余名,均为坐堂形式。1951年成立联合诊所,在孔村村老街里租赁房屋10余间,有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20名,1958年成立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66年,在孔村村南征地0.3公顷建房30余间。1980年因原址无法发展,又在孔村村北105国道西侧征地0.66公顷,新建房屋51间(1253平方米),后又相继建食堂6间(158平方米),职工宿舍31间(428.5平方米)。1986年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医疗联合体,对外称“山东省精神病院平阴康复院”。1991年报平阴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康复医院更名为“平阴县精神病防治院”。一个机构同时挂两块牌子,隶属关系及集体所有制卫生事业性质不变。从此,除担负着全镇的预防、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外,还担负着全县的精神卫生工作。为尽快改变卫生院落后面貌,1996年又扩征土地0.1公顷,新建1600平方米门诊楼一栋,1997年11月交付使用。近几年先后购置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1台,推车式B超机1台,超声波洁牙机1台,救护车1部,721分光光度计2台,分析天平1台以及其他医疗设备和器械等。目前共有在编职工60人,设临床医技科室17个,精神科病床80张,综合病床15张。孔村卫生院在1998年7月被济南市人事局、济南市卫生局评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12月经评估被卫生部授予爱婴卫生院,1999年4月被济南市卫生局评为济南市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合格乡镇。该镇现有卫生院1处,卫生院门诊部1处,平阴县精神病防治门诊部1处,村级卫生院6处,乡村医生44名。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建国后,随着经济恢复发展,1957年人均粮食380.8斤,人均分配43.1元。六七十年代,农村收入增长缓慢,以粗粮为主。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以吃细粮为主,并且逐步向营养型发展。穿着由六七十年代的色调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向高档发展。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多数农户盖起了新房,现在95%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的新居。不少户建起了高标准的居民楼。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现全镇实现村村通电话,通闭路电视。
镇村建设:建国前人均住房面积8~9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8.87平方米。自1985年以来,镇驻地建设按照镇驻地总体规划改建、拓宽街道4条,铺设柏油路面2600平方米。1993年新建半封闭农贸市场两处(财源街农贸市场、龙山路农贸市场),面积1800平方米,固定货台长达380米,投资98万元。随着镇驻地建设的迅速发展,1994年8月,镇政府委托上级规划设计部门完善调整镇驻地总体规划,并制订了龙山路建设详细规划,新建经商楼房150多幢,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980万元。近年来铺装龙山路2万平方米。2000年镇驻地新拓中心街一条,改建拓宽老街一条,并将原集贸市场的财源街、振兴路全部铺为水泥路面,总投资150万元,面积1.8万平方米、以镇驻地总体规划六路十街为基本框架,以国有企业平阴铝厂为依托,规划小区,铺开了以龙山路商业街为主的建设。镇驻地主要街道实行一天一清扫,三季见花,四季常绿,孔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集体福利:1950年后,社会提倡对烈军属帮助(帮粮食、帮工),1953年后,提倡“五保”制度,以互助组帮工为主。1958年《人民公社管理条例》规定:以生产队为基础定五保户,全镇约30户。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60条》颁布后,五保代养走上正规化。1979年9月,镇投资5万元建敬老院1处,供养老人9名。1982年又扩征地0.37公顷,建房13间,建筑面积达到400平方米。随着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1996年又投资30多万元,建二层宿舍楼,建筑面积760平方米。现在总住房面积1082平方米,累计总投资132万元,累计供养五保老人217名。1992年建社会福利工厂1处,累计安排残疾人197名。从1991年起全镇实行对无劳动能力残疾人减免两工制度。1992年全镇农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现有6000多人参加保险,总数额162万元。孔村镇敬老院1986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敬老院,又多次被市政府评为模范敬老院,连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