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凉山州地图 > 木里县地图 >
俄亚纳西族乡地图
俄亚纳西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大村古寨距今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纳西先民为了守护这块肥沃之地不受外族侵犯把房屋建筑在大村岩石堡周围,经过上百代的努力,至今成为全国保持最壮观的原始古建筑群,为世界民族工作者所注目,素有“纳西古城在云南丽江,纳西古寨在四川木里俄亚”的说法。纳西族的住房一般为木石结构的土掌房,以块石砌成,用木柱作支撑;房屋一般为三层,最低一层为畜圈,中间一层为主屋,用木板间隔,铺地板,设火塘卧室、仓库,最高一层为草楼和晒坝;楼层多以粘土铺筑而成,上下楼多用独木做成的梯子。一般是整个村子上百户的住房连成一片,每家每房之间可以畅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游人进入古寨,像闯入了世外迷宫,难寻出寨通道。2006年,俄亚大村古寨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就位于四川坪子上游;雪域高原著名旅游景区亚丁同俄亚境内的鲁司村接壤;著名的高原旅游圣地香格里拉县与俄亚纳西族乡苏达村山水相连,故俄亚纳西族乡已被划入川、滇、藏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内外流行的香格里拉“徒步游”的必经之路。

基础设施

1999年俄亚纳西族乡只有小水电站1个,装机容量55千瓦,1991年至1999年除大村外,全乡新建微型电站90座,水电覆盖2个村8个组满足了930余人生活用电。2000年至2006年新建农村微型电站91座,水电覆盖了3个村12个组,满足了1092余人生活用电。至2006年全乡农村微型电站182座,除立碧村的四川坪子组、卡瓦村的纳俄组、哈地组未通电外,水电覆盖全乡6个村25个组,基本满足了3422余人生活用电。乡党委、政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把它放在重要地位,1991年—2006年完成了立碧村抓子组150亩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境内“三面光”工程有俄碧大堰、鲁司大堰、拉罗大堰,全长20公里,水塘4个,完成维修大堰2公里,现在可灌面积4010亩,同时解决了5000人30000余头牲畜饮水问题。

乡村发展

俄亚纳西族乡由于地处木里边缘,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滞后,1990年全乡扶贫建卡户192户,1500人,全乡总户数的24%,占总人口的26%,建卡户中有79户特殊建卡户。1992至1999年,共发放扶贫资金371440元。2001年10月,通过扶贫越温检查验收,越过温饱线为190户、1400人,分别占建卡户总数和建卡人口数的99%和99%。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攻坚任务。2006年,全乡务工人员达1000人(90%在乡内采金)年人均收入300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俄亚纳西族乡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998年8月俄碧村俄碧组遭受特大洪灾,冲毁房屋5户,两人死亡,冲走猪40头,羊50只,冲毁经济林木200多株,受灾人口350人。经济损失10万元,灾情发生后,乡政府及时组织工作组深入现场组织群众抗灾,及时救济受灾群众,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泥石流和洪灾等原因,乡政府和信用社1999年迁至大村杂口组。2006年,俄亚纳西族乡有农村五保户25户,25人,每人每年由政府补助1200元人民币,享受农村低保37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100%,2006年乡信用社农户存款余额175万元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10万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各种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全乡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6年每百户群众中拥有固定电话12部,手机70部。每百户群众中,有电视机20台。全乡个体商户达35户,个体经济欠发达,基本满足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乡村经济

俄亚纳西族乡以农业为主,2006年全乡农业产值1348万元,比1990年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1642元,比1990年增长16%。粮食总产2564吨,比1990年增长35%,人均粮食450公斤,比1990年增长25%,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0826亩,总产量1108吨。而杂交玉米种植面积4420亩,产量1100吨,玉米杂交良种推广名列全县第一,自全面推广杂交玉米以来,平均每亩比推广前增98公斤。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实施人草畜三配套的措施,积极发展畜牧业,2006年全乡大牲畜存栏达35227头(只)比1990年减少10%,人均达6.2头(只)。2006年肉类总产量586吨,人均达102公斤。人均畜业收入200元。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截止2006年全乡共退耕还林4500亩,完成荒山造林5000亩,维护了生态平衡,防止了水土流失。随着全乡经果业的发展,全乡群众种树积极性高,2006年,核桃产量达75吨,比1990年增20%,花椒44吨,比1990年增9%,各类水果达124吨,比1990年增27%,农牧民人均从林业中增收120元。俄亚纳西族乡目前是全县不通公路乡之一,境内物资运输大多靠人背马驮,各村组之间有驿道相通。由于居住分散,地处山区,马帮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全乡的主要生活用品、农用物资以及农牧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都分别在邻界的云南省永宁乡、丽江市、香格里拉县、稻城县购卖和销售。

自然资源

全乡耕地面积8466亩,人均1.5亩,其中水稻313亩。森林面积为20163公顷,属金沙江¬——冲天河沿岸防护林和用材林区的组成部分,林区资源丰富。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为主;经济作物有海椒、南瓜等;经济林木以柑桔、花椒、核桃等为主,畜牧业较发达。俄亚纳西族乡境内有丰富的资源。一、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冲天河、龙达河、东义河,水电开发前景好、潜力大;二、境内草地面积9318公顷,特别是地处高山的龙达河和东义河沿岸的天然草场和矮山的卡瓦、立碧、苏达、鲁司村水草丰茂,草域宽广,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三、矿产资源:如黄金、银等,尤以黄金闻名国内外。其中,东义河、抓子河、龙达河、冲天河黄金储藏量极为丰富。著名的龙达金矿,早在清未就已开采,民国时期云南王龙云和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二十四军相继开采,期间曾数次发生撵矿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

文化教育

2006年,俄亚纳西族乡有中心校1所,村小12所,有教师36名,28个教学班和1个初中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群众送子上学的积极性高。2006年有在校生650名,入学率达90.7%,巩固率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100%。自1990年以来,共改造学校危房10所(村小),全乡青壮年脱盲率85%。脱盲人员巩固率90%。

民族文化

东巴文化和纳西民俗成为中外众多文化名人及东巴文化爱好者向往之地。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是表象的象形文,叫“东巴文”。东巴舞别具特色,多在祭祀、丧葬和其他宗教活动时由东巴①集体表演,宗教色彩甚浓。纳西族男女均喜欢喝黄酒、喝酥油茶。吃饭时,全家围坐在火塘周围由主妇给每人分一份饭食,在火塘周围食用。过年前做猪膘、煮黄酒也是纳西族的传统。纳西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或一妻多夫制,随着《婚姻法》的宣传贯彻,一妻多夫制的现象逐年减少。这些古老原始的习俗形成了俄亚纳西族乡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是纳西文化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课题。2006年俄亚纳西族习俗被凉山州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