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镇地图
凤岗镇相关地区地图:
凤岗概况
凤岗,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凤岗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东南西三面,昔日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松托窝山海拔265.6米,是凤岗最高山岭。??流经凤岗主要河流,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源头在雁田长表,后流经全镇八个行政村,由竹尾田出境,进入塘厦镇。??植被为亚热带季候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地质由海相碳盐岩构造,灰黑色、红色、白色等多种石灰岩组成。岩层厚度400米左右,表土厚度10多米。属赤红壤地区。??凤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差振幅小,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常年气温在25-28oC,最高温度34-35oC,最低温3-4oC左右。常年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全镇山(地)林面积5万9千多亩,可耕地面积2万3千多亩。凤岗镇有二种语系人口。据史料,广州话系人口(又称本地人)其先祖从粤北的南雄到广州地区,后又逐迁到凤岗。在宋末元初到凤岗立村的本地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客家话系人,其先祖原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从清朝中期设立在黄洞廻龙庵的碑文记载,凤岗的立村定居第一批客家人的先祖为“十三位公”。他们应召从与粤东地区南迁到凤岗开垦,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民国期间的凤岗辖属区域有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有部分村庄划入宝安县的平湖镇、观兰镇以及相邻的塘厦与清溪两镇。现凤岗辖区面积为82.5平方公里。设十二个村(居)委,大小自然村(坊)62个。据1948-1949年人口统计,凤岗有人口1万8千3百多人,1954年为1万7千3百多人。1964年,因受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影响,有部分人出国和外流香港,人口减至1万4千7百多人,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引资办厂,人口逐年增加,1987年户籍人口16874人,2003年18738人,2005年底止,人口20633人。暂住人口超过2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凤岗总人口已超过30万人。据1986年11个管理区(现为村)抽查统计:全镇100人以上姓氏25个,100人以下姓氏28个,其中张、邓两姓人口最多,超过2000人。
行政辖村
,凤岗村朱家村岗孜村路塘村塘屋村龙泉村长江村长田村长胜村黄龙村天子村南边村峨眉村龙江村蔗山村大塘村横岭村
经济发展
建筑、建材、竹木加工、运输、食品、果脯是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主体。镇办企业有农机站、农具厂、红砖厂、沙石场、食品厂、自来水厂等16家,村办企业20多家。2005年全镇工业产值1958万元;财政收入达153.73万元;全镇农民年纯收入2873万元。邮政、通讯、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乡村面貌有明显改观。全镇拥有机动车172辆,摩托车5265辆,电脑356台,程空电话用户3855户,手机3621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6个村和1个居委会全部完成电网改造,减轻了群众用电负担,保证了用电安全。
民俗文化
凤岗镇孔洞村位于怀集县城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距圩镇18公里,与阳山县接壤,全村总人口1108人,占地总面积3万多亩。该村现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德惠成公祠”、“观音堂”、“孔乡书院”、“成国选公堂”、“裕后楼”等建筑物,这些古建筑群对了解岭南文化,古代建筑艺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把孔洞村列为国家级文化名村。孔洞人自中原入粤后,栖英德,上阳山,然后入怀集,五度迁居,直到明宣德年间,才认定了孔洞作为萋生地。从此以后,辟土开基立业,历经三代,至成勤珠公时与邻村一钱氏女子结为夫妻,生有数子,其中一子名叫成德惠。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劳苦练,少壮就能文善武,承继了其远祖成永珍的家传风范(成永珍在明朝洪武年间出任明朝军旅官职,驻守南雄)。成德惠深受外祖父钱维才一家的喜爱,并常驻于外祖父家中共同生活度日。钱维才的孙子合家于明朝天启年间迁往今怀集县甘洒镇钱村定居后,将其全部田地、山林产业送给成德惠。於是成德惠就从黄石坑尾入住现孔洞村。继承接管了外祖父的产业。成德惠公随后聚妻生子、善于经营,在管理好田山产业之余,娴瑕修文习武,教子课孙。还无意中发现了沉睡于产业中地下黄金矿藏(即现在孔洞村管辖范围内上、下马?山),随即带领儿孙开采挖掘,逐渐发家致富。成为该村豪族。致富后的成德惠子孙睦桑梓和乡邻,从未忘记祖宗的遗训,勤俭持家。其后成德惠公之孙成国选,国相、国颜、国序兄弟四人合力创建了成氏祠堂(即现在的成德惠公祠)之后,又建成具有传统浓郁岭南文化韵味的建筑群:——观音堂、成国选公堂、裕后楼、孔乡书院、八角楼(又称十二生肖楼,今仅存址)等,整个布局以“德惠成公祠”、“观音堂”连片建筑群为核心,分东、西两翼,分别以“孔乡书院”、“裕后楼”为主调,沿两侧山坡呈展翅大雁状向南延伸,成“品”字结构,各座建筑形体各异,自成特色,既注重实用,又讲究美观。整个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3092.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2.55平方米,均为清未年以前建筑物。一、“德惠成公祠”、“观音堂”,两座古建筑连在一起,位于孔洞村中心位置,坐北向南,四面环山,香火旺盛,占地面积1252.02平方米,建筑面积889.35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1640—1660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鼎建。两座建筑设计独特,各有千秋。门前广场及弓形水池为公共设施,左右对称建有一小门楼。“德惠成公祠”分前、中、后三级大厅布置,祠高8.6米,大厅内东西两廊雕刻着字体清秀、笔迹精细的碑林(内容包括孔洞先人的来源、起居、家训以及成氏当时管理的山林、田地等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成氏先人很早以前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碑林上清楚地刻着当时过上“小康”生活的历史依据),整座建筑的瓦檐拼封,雕刻精美,图文并茂。每一级大厅瓦顶两侧各有一个锅耳状标志造型。西边有一行人巷,再有一排“理事房”及“厨炊房”。东边有一巷(称马巷)相连入“观音堂”,而“观音堂”则分前、后二级大厅,后级是灵坛,灵坛为:“观音”、“关帝”、“医灵”三神(即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北方镇武玄天上帝,正一医灵万寿大帝),中间为地坪,东西两侧为2米多高的围墙,瓦檐拼封,同样精美,堂高8米,瓦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与“德惠成公祠”不同结构的古钱币状标志造型(据说现“观音堂”是原成德惠公外祖父——钱维才公的旧居遗址,为感谢和纪念钱氏外祖父而特别设计的)两座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相辉映,均为青砖、杉木料为主的古建筑物。可见,孔洞先人的用心良苦,并为后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历史见证。二、“孔乡书院”,位于孔洞村“德惠成公祠”的东边,距“德惠成公祠”46米,坐东向西,院高10米(二层)占地面积310.83平方米,建筑面积393.88平方米,建于嘉庆戊辰年。首层置“都天置富财帛星君”神位,内设四间书房或课室;二层为《三圣阁》,(“三圣”即:敕封伏魔关圣帝君、大成至圣孔子先师、文昌开化梓潼帝君)。从正面看上去,则见《三圣阁》显眼字体刻在二层正上方墙体,并在《三圣阁》左、右刻有一副对联(字体模糊,有待辨认)。书院正门前是空地坪,并用弓形围墙(1.8米高)围上。两侧各有一精致小门楼,书院两边建有一“书巷”,另有一排四间配套房子,分别是宿舍、炊厨、膳堂等。房子虽不算宽大,但非常别致,斗拱、门窗、飞檐等设计独特。建造书院极具特色,不能不说是孔洞先人文化至上的优良传统了。三、“成国选公堂”,位于孔洞“德惠成公祠”的西边,距“德惠成公祠”80米,距“孔乡书院”110米,坐西向东,堂高7.9米,占地面积1259.87平方米,建筑面积684.22平方米,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分前、中、后三级大厅,南北建有四排房子及四条行人巷,堂前有一空地坪并用围墙(2米高)围上。偏北前方建有一个精致的门楼,门楼上方挂有两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匾额,分别为成曰杨、成曰东兄弟先后中武举人而刻立的。(匾额的内容分别是:一、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响孙示清为:《武魁》乾隆戊申科举人成曰杨立;二、户部侍郎署理广西巡抚部院台布为:《武魁》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中式第二十三名举人成曰东立)。在门楼外还有一个广场,广场上还存放有当时武举人练武用的石印以及石鞋一双。而“成国选公堂”正门上方又挂有一块精致的匾额。(匾额内容是:钦命翰林院编修提督广西全省学政加三级记录二次周作揖为:钦命翰林院侍郎提督广西全省加三级记录十次祝康蕃为: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苏成颇为;《拔贡》道光乙酉科拔贡生成子刚立。正门前南、北两边分别有一间小房子,房子的门窗非常讲究,特别是窗户,是一般建筑物罕见的象胡卢状标志的窗户。西边相隔一巷另有一排宿舍,进入宝殿则见传统封建文化结构的红色灵坛,坛上刻有一个大“福”字以及对联一副:南阳先世泽,东观旧家风。可见孔洞先人也是受封建礼教影响相信神佛而留存至今的原故。四、“裕后楼”,距“成国选公堂”仅2米。同样为坐西向东,楼高三层(14米高),占地面积269.95平方米,建筑面积545.1平方米,该楼气势宏伟,地势险要,为当时哨防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总体造型构思还是一窗一孔,均未忽视兵防的考虑,是当时战乱时候的有力保证。其地理位置比其它任何一座建筑物高。北面原有一排“官厅”(今还存地址)正门用花岗岩刻上一副对联:门前皆水上三级加三级风波,楼外云山高一层有一层烟景。首层左、右耳房各设一口水井,平时加井盖密封,战时才开盖取水,楼前还修筑一条石砌成的引水渠,引后山溪水绕楼而过,以保证水井有充足的水源。顶层正面外墙刻有“裕后楼”字样,左、右两边刻有对联一副:阁大堪邀月,台高可摘星。试想,孔洞先人的文才武略,聪慧过人是何等境界了。五、据历史书籍《怀集县志》等记载,仅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孔洞村曾出了6名举人或贡生:成曰杨,生于乾隆丙戌年十二月,曾任千城之选营千总为武略骑尉,并受清朝乾隆皇帝(铸有“奉天敕命”字样)金条封赏,终于道光乙酉年正月;成曰东生于乾隆丁酉年十二月,嘉庆三年戊午科中式第二十三名举人,被封为武略骑尉。终于嘉庆乙亥年四月;成凤,生于雍正十年(壬子岁)七月,被封武略骑尉。终于嘉庆十年(乙丑)二月;成子刚,于道光乙酉科选为拔贡生,曾任复城教谕,并著有由当时的刑部主事郑甫作序的诗集《确园集》,还留下很多对联。成家霖,生于道光丙戌年九月,曾任守城训遵等,终于同治甲戊年十二月。至于考上为庠生、秀才、监生、登仕郎等成氏族人尚有不少,但相关资料残缺不全。值得一提的是,成曰杨死后的碑文为皇帝敕封:《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威覃布勤击鼓之恩备勤修克重千城之选尔后选营千总成曰杨材勇著闻韬铃娴习具行饰具知士伍舞?军政修明见拊循有素欣逢庆典宜焕温纶以尔为武略骑尉锡之敕命戏策幕府之熏名祉承休命荷天家之光宠勿替成劳。――嘉庆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之宝,孔洞村古建筑群除原“八角楼”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之外,其它古建筑物都保存很好,保存度为90%以上。基村上保持原貌不变,保留了古建筑群遗迹传统文化特色。
行政辖村
,新乡村龙凤村金坪村四村村麦村村上南坑村下南坑村桃花村马头村石湾村龙门村带下村上良村桂坑村黄石村孔洞村麻地村利民村白坭坑村委热水坑村委坳头村上磴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4490男16251女18239家庭户户数9285家庭户总人口(总)33802家庭户男15859家庭户女179430-14岁(总)103810-14岁男57030-14岁女467815-64岁(总)2118315-64岁男930415-64岁女1187965岁及以上(总)292665岁及以上男124465岁及以上女168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