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地图
阜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贺胜台遗址、阮城遗址、七星桥遗址、田集古镇及东岳遗址、小润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谷河中游永店孜遗址、公立桥、中岗清真寺等都是有着很高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古庙宇有数十处,特别是王店孜乡五岳庙,千年柏树两株,百年古银杏树数株,形成独特的景观;有古镇地城、薛集、三塔、中岗、方集、柴集、焦陂等三十余处,特别是焦陂古镇,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曾多次从阜阳经小运河泛舟焦陂,留下了“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脍炙人口的诗句。阜南文化特征鲜明。阜南县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异军突起,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戏曲、舞蹈、书画等丰富多彩,如中国独一无二的“嗨子戏”,朱寨浩浩荡荡的民舞“高跷”、“肘歌”、“三仙会”、“大头娃娃”等,遍布全县的“花挑”、“旱船”、“跑驴”、“打五扇”、“红灯”、“秧歌”、“淮词”、“琴书”、“灶书”、“大鼓”等,以及乡镇各集市每年定期举办的各种特色的庙会、灯会、家会等和民间特色节日,是阜南一大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阜南教育
阜南一中:阜南县第一中学简称阜南一中,创办于1951年,是安徽省示范重点中学。2000年停办初中。学校坐落在县城淮河东路,占地146亩,建筑面积45800余平方米。拥有足球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室等体育设施;拥有图书15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各类教学设施如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会议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现有在校生5100多人,教学班80个,教职工296人,专任教师233人,其中高级教师50人,中教一级93人。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在拆迁、整合的巨大变动中,办学水平逐年稳步上升,仅1999年以来就为高校输入了7000多名本科生,其中北大5名,清华8人,科大15人。2009届毕业生孙霄获得全国数学联赛省一等奖,是阜阳市首位。被群众誉为阜南县人才的摇篮。学校抓创建的同时,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形成了“质量立校,和谐兴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新理念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的新模式。学校把钢性的制度管理和充满关怀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现在的阜南一中在刘耸校长的带领下,班子团结,精神振奋,以“高质量、高素质、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学校”为目标,以抓校风、促学风为办学思路,真抓实干,奋斗拼搏。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备的教学设施,优美的育人环境,不断攀升的教学质量,使阜南一中赢得很高的社会声誉。这里有莘莘学子的心声,这里有循循善诱老师的足迹!,阜南一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又创立阜南文勤中学,坐落在美丽的西大闸旁边阜南二中:
学校简介:学校位于阜南县城焦阳北路。学校创建于1988年。占地46亩,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总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有运动场地30亩,运动设施齐备。阜南二中建校以来,就确立了“负重拼搏、深化改革、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四个一”工作要求,即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中心,一项双向选择的改革措施,一个争创四个一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质量)的战略目标,加强治安管理,强化育人手段,壮大育人队伍,优化校风学风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快了学校的发展。该校由建校时的一个教学班36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发展为24个教学班23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在职教师146名。1992年以来,为大专院校和阜阳一中、阜南一中高中部输送合格新生206名,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2316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阜南二中创办于1988年8月,1992年开始设立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目前2004年5月,由于教育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被批准为阜阳市示范中学。阜南二中是阜阳市市级示范高中,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花园式学校"、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在06年市级示范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办学成果:学校中考升学率居全县第一,高中升学率逐年攀升,教学学历达标率98%。2007年,我校学生本科达线率为50%;2008年,本科达线率为55%;2009年,本科达线率达60%;2008年在升学人数特别是升入重点名校人数上实现重大突破;2009年高考成绩在升学率和升入名牌大学人数上有重大突破。共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多人。学校占地30000平方米,有教学楼4幢,科技楼1幢,办公楼1幢,学生宿舍楼1幢,教工宿舍4幢。由高规模的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文印室、档案室等。有占地10000平方米的操场一个。校内景点多处,园内繁华似景,绿草如茵。
师资力量阜南二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富力强。平均年龄不足40岁。学校现有教职工21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省、市、县级教坛新星26人,受省,部级表彰者6人,教学学历达标率98%。他们精力旺盛,爱岗敬业。反应机敏,勤于钻研。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其中省、市、县级"教坛新星"36人。受国家及省部级表彰者10人,中、高级教师126人。省、市、县级优秀班主任56人。1991年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现已历时16载,积累了丰富的高中办学经验。高中教师均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熟练驾驭教材,从容应对高考。近几年来,一批学生以低分进入阜南二中高中部,经过我校教师辛勤而又科学的培养。三年以后不少学生以高分进入高校。部分学生考入了重点大学。共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多人。因此。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阜南二中教学设施一流,校园内有教学楼、科教楼、行政楼、学生公寓等。有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图书,杂志12万多册。
获得荣誉阜南二中先后获得阜阳市市级示范高中,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花园式学校"、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在06年市级示范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验收中被评为优秀;阜阳市教育卫生事业先进单位:阜南县先进单位等。
阜南实验中学:阜南实验中学作为中学同时兼为各校教师,校领导提供进修学习阜南教师进修学校、阜南实验中学系阜南师范学校于1997年转制组建而成。原阜南师范学校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阜南实验中学2002年4月在全市率先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被命名为“阜阳市特色示范中学”;阜南教师进修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阜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05年被命名为“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并通过国家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验收。学校简介办学理念教师精神设施完善,环境幽雅。学校教育用房14000余平方米,设115个教室,教辅用房5000余平方米,设理化生实验室10个,设备达国家1类标准;设微机室4个,装配电脑270台;图书室藏书70000余册,阅览室报刊300余种。校园内设有假山、喷泉、艺雕、雪花亭、蘑菇亭、花园等景点。2003年被市命名为“花园式学校”。师资雄厚,结构合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6人,95%达本科学历(其中6人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85人。共有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2人。年龄层次、学科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制度完善,管理严格。学校实行专家督导制、校长值周制、教学评比捆绑制、年级组月考分析制、班主任例会制、学生自主管理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分片联系租房学生等措施,确保教学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师生安全得以保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学校既承担中学教育又承担师资培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促进了中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又使师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校风严谨,质量攀升。学校坚持“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治学理念,注重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78人参加毕业考试,本科达线14人;2002年本科达线63人;2003年本科达线86人;2004年本科达线271人(含艺体);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350人(含艺体),其中王翠同学以620分的成绩荣膺县“文科状元”。另外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先后承办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提高培训班、研修班共15期,培训校长3450人次,学历培训5100人次,学历提高培训410人。乡镇转岗分流人员和新教师培训670人,骨干教师培训100人,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参训8750人。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注重基础,分类指导,开发潜能,全面发展。阳光助学,扶危济困。学校实施“阳光助学工程”,每年拿出20余万,采取“奖”、“免”、“减”、“助”等方式,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境贫寒或下岗职工子女实现求学梦想。立足农村,送教下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村中小学”的宗旨,上挂高校、下连各乡镇教学点,利用天网、地网和人网的优势,覆盖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阜南一初坐落在环城北路阜南教育局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目前学校占地100亩,53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65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3人,中级教师65人,市、县级教坛新星11人,市、县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8人。2007年8月,伴随着我县优化城区育人环境,整合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资源,力争打造一座阜南、阜阳乃至皖西北一流初中的决策出台,整合后的阜南第一初级中学应运而生。她的成立寄托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寄托着一初师生的希冀。更寄托着千百万阜城百姓的厚重期待。步入阜南一初校园,呈现在你眼前的景象是:绿树掩映中,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校园道路直通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标准化餐厅等现代化建筑巍然耸立。操场跑道、草坪、花园、宽带、校园监控一应俱全。两年来,阜南一初迎来了桃李芬芳、春色满园。阜南一初在创业、发展、提升中一路高歌猛进,辛勤耕耘换来了卓越的成效:办学理念更加鲜明,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已经驶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阜南城内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性学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崇善向真、追求卓越的一初人,必将承载着阜南一初3000余名师生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阜南第一小学:阜南县第一小学座落于淮河之滨,始创于1922年,1952年在现址进行校园建设,现已走过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1998年学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获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获省第五届文明单位、省级家教名校;2003年获全省红旗大队,12月通过省特色示范小学省级专家组评估验收;2004年获省第六届文明单位,1O月13日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特色示范小学”;2005年4月被阜阳市委宣传部授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4月获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按“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突出人文”的规划要求建造的全新校园,强化了学校现代化的育人氛围,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学校拥有一支敬业、上进、科研、奉献的师资队伍。现有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106人,省、市、县级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68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素质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科研兴校,走提高内涵发展之路。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坚持“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上进的现代人、文明人”的育人目标,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发挥特长,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模式,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北大附小共建远程教育网,与剑桥英语学校合办英语教学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新要求,学校正按照“十一五”制定的宏伟蓝图,向着“教育理念超前、教育科研领先、教育手段现代、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行政区划
阜南县辖20个镇、9个乡:鹿城镇、方集镇、中岗镇、柴集镇、新村镇、三塔镇、朱寨镇、赵集镇、田集镇、苗集镇、黄岗镇、焦陂镇、张寨镇、王堰镇、地城镇、洪河桥镇、王家坝镇、王化镇、曹集镇、柳沟镇、王店孜乡、许堂乡、会龙乡、公桥乡、龙王乡、于集乡、老观乡、郜台乡、段郢乡。历史沿革
阜南县属内陆开发较早地区。据对境内万沟、贺胜台等处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春秋时期始属宋,后属楚地,西汉置富陂县属汝南郡,东汉又在公桥集东5里旧名阮城的地方设原鹿县,两县均属汝南郡,后为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属魏之汝南郡,西晋废富陂县。县属汝阴郡,南北朝时,仍属豫州汝阴郡。梁初,改原鹿县置平舆县,后入北魏废。隋属颍州汝阴县。唐代在今方集区永店设永安县,属颍州,五代不变。宋属京西北路颍州,废永安县入汝阴县,设焦陂、永安2镇,元至顺元年(1330)划颍州南部(今地里城)设颍水县,至正十一年(1351)废颍水县,县境并入颍州。明属凤阳府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阳县,县境属颍州府阜阳县辖。民国时期,属安徽省第三专员督察区(后改为第七专员督察区)的阜阳县三(焦陂)、六(地里城)两区辖地,后为王化区之全部及回流区、大田区与临泉县谢集区各一部。1947年l1月23日,中共豫皖苏四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第四分区决定在阜阳南乡开辟新区,建立阜南县。1948年1月8日正式组建,初建柴集、公桥、于集、苗集、中岗5个区。3月,建赵集区。4月,中岗区划归颍阜县。1949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撤销阜南县,境内仍归阜阳县辖。1949年6月3日,中共皖北区委决定成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员会,析阜阳县润河以南的赵集、苗集、于集、公桥4区及临泉县的方集区、颍上县的黄岗区共6个区于6月30日成立阜南行政办事处,治所(处级)设于薛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改办事处为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员公署。1952年5月,将阜阳县的柴集、许堂、朱寨3区划归阜南县辖,即今之全境。2000年,阜南县辖20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72431人,其中:城关镇99827、方集镇27823、中岗镇30921、柴集镇53189、新村镇45291、三塔集镇53019、朱寨镇57836、袁集镇38626、赵集镇37992、田集镇43651、苗集镇44449、黄岗镇43182、焦陂镇49986、张寨镇43101、王堰镇39694、洪河桥镇51370、地城镇30552、王家坝镇22982、王化镇28514、曹集镇36140、王店孜乡40485、许堂乡50341、会龙乡35665、柳沟乡32517、段郢乡45389、公桥乡40537、龙王乡23737、于集乡23169、老观乡27328、郜台乡42814、城郊乡32304。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4年底,阜南县总面积1929平方千米(根据《简册》),总人口152万人,辖21个镇、10个乡:城关镇、方集镇、中岗镇、柴集镇、新村镇、三塔集镇、朱寨镇、袁集镇、赵集镇、田集镇、苗集镇、黄岗镇、焦陂镇、张寨镇、王堰镇、地城镇、洪河桥镇、王家坝镇、王化镇、曹集镇、柳沟镇、王店孜乡、许堂乡、会龙乡、城郊乡、段郢乡、公桥乡、龙王乡、于集乡、老观乡、郜台乡;阜蒙农场。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阜南县袁集镇划归阜阳市颍州区管辖的批复》文件批准同意将阜南县袁集镇整建制划归颍州区管辖。10月10日,阜阳市政府举行交接会议,将阜南县袁集镇正式划归颍州区管辖。调整后的阜南县辖29个乡镇,面积1768.4平方千米,人口149.93万人。2006年,撤销城关镇、城郊乡,合并设立鹿城镇。12月27日,鹿城镇正式成立,面积108.3平方千米,人口16.22万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历史名人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的西周时期先民们就在阜南建立了“鹿上城”,此城遗址现仍依稀可见。公元前639年震惊宋、齐、楚三国曾在阜南境内设坛会盟。秦统一中国后设鹿上县,西汉在“鹿上”城下游五十里处的七旗岭建富陂城,东汉又在“鹿上”原城基础上建立“原鹿”侯国,光武帝刘秀派最宠爱的妃子阴氏的弟弟阴识率兵镇守于此,南北朝时,平舆县城迁入此城,南宋岳飞大军曾进住原鹿城,救阜阳、破“清平寨”大败金兵,大军在“贺胜台”庆祝胜利。元至正十一年,刘福通的农民军曾夜打“清平”,破阜阳城,火焚“颍水”县城(今地里城镇)。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阜南县名人辈出,影响深远。主要有: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出生于阜南县境内七旗岭下古富陂城内;
郑子明:北宋开国名将出生于柴集郑楼;
张鹤鸣:明兵部尚书、
张鹤腾:广西巡检出生于阜南的柴集附近;
刘体仁:明末著名诗人、
倪嗣冲:晚清长江镇守使巡阅使、
倪毓棻:安武军司令、
方端臣:两次力挫外敌的江淮大侠、,张国英:国民党陆军上将、
刘玉瑛:大画家等阜南藉历史人物数不胜数。
聂鹤亭:任共和国装甲兵司令员的中将,
孙超群:任工程兵副司令员的少将,
焦玉山:任广州大军区副参谋长的少将,
丁武:任军长的少将,
李学先:任广东省军区副政委的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阜南县还是阜阳地区的第一位红军、新四军历史大县,将军大县。三十年代,阜南县参加红军的有6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