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漳州市地图 > 龙海市地图 >
港尾镇地图
港尾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园区

生产力密集的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港尾工业园“一区三园”(即:镇办工业小区、岭口民营经济创业园、斗美滨海加工贸易出口园、临港经济工业园)总规划面积5500亩,现已开发1611亩,区内现有企业60家,吸纳资金10亿元,工业总产值6.5亿元,带动解决就业一万多人。在发展工业园区的措施上,他们不断探索和严格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赔青、统一申请报批。具体是:先对全镇现有土地进行摸底调查,划出工业用地,进行详细的功能规划设计,待有企业入驻时,第一时间为业主提供“熟地”、“净地”。在服务企业方面,全程领办手续,并成立企业服务中心,设立咨询、办证、跟踪三个窗口,为业主提供周到服务,创造安定、稳定的创业环境。

基础设施

港尾镇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拓宽改建了省道漳云线港尾段,共投资460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14.56公里,于1998年1月建成通车,拓宽改建后,路面由原来的泥结石路面改造为主车道8~16米宽的水泥砼路面。2002年以来又投入资金1513万元拓宽改建了港佛公路港尾段、漳斗Y167公路和卓径公路,全镇村级道路网络基本实现水泥化,改善了对内对外的交通环境。兴建了“南安”、“水磨坑”两个自来水工程、浯屿岛3.5万伏和镇区11万伏输变电站各一座,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铺设覆盖浯屿全岛的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和规划建设浯屿自来水工程,构建了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网络。

乡镇企业

以融入厦门湾经济圈、对接漳州经济开发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为新起点,紧紧围绕“工业立镇”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主题活动,实行班子成员挂钩项目和干部派驻企业两种制度,充分发挥办证和征地两支队伍的载体作用,工业经济呈现持续高涨新态势。一是兴办、扩建各类企业7家,固定资产投入达3300多万元。二是“嘉荣食品”、“格林食品”、“嘉昌水产”等龙头企业不断增资扩厂,企业规模成倍扩张;“建南混凝土”、“格林水产”、“益材粉煤灰”等新上项目投入均达上千万元,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至2004年上半年,全镇固定资产投入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5家,5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解决劳力就业3000多人。三是全镇共有“嘉荣食品”、“格林水产”、“格林食品”3家企业通过HACCP卫生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有效地提升企业地内涵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港尾镇多次被龙海市评为发展规模工业先进乡镇、外资工作先进单位,梅市村被龙海市授予“发展工业十佳村”的荣誉称号。

招商引资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于港尾镇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客商纷至沓来,使港尾镇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上半年共签约引进项目4个,合同外资额达1653亿美元,实际用外资305万美元,出口创汇871万美元,现有外资企业25家,投资总额累计8060万美元,投资者来自新加坡、泰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港尾镇已有两家三资企业跨入了“亿元产值大户”的行列。为适应外商投资形势的发展,港尾镇将用足、用活上级各有关部门赋予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抓紧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好外商投资项目报批的一条龙服务,强化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后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后,我们在引资领域上,将有选择的重点引进适应因海布局的工业项目,逐步形成集技术含量高、港口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于一体的格局,大力发展工业产业链,注重引进龙头性的项目落户,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和产品阵列,延长产业链,构筑优质产业群。

社会事业

村镇建设扎实推进:村镇建设扎实推进。镇区太武、鸿江等10条大街宽畅笔直,金融大楼、邮政大楼、港尾中学相映生辉,卫生院、计生楼、完全中学、中心小学、农贸市场、超市错落有致、功能齐全。镇区范围进一步拓宽,规划建设上午新村、汤头新村,使镇区范围逐渐向南延伸,向北拓展。镇区建设产生“长藤结瓜”效应,如今港尾的农村,一座座新房拨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街道四通八达,一排排绿树黄花掩映街心,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垃圾定点化、住宅楼房化、饮水自来化、环境优美化,培育了省级精品村——卓岐村,石埠、深沃、斗美、浯屿等村各具特色,气概不凡。1996年10月,在全省“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竞赛活动中荣获“优胜乡镇”和“优胜村庄”称号。
科教文卫并驾齐驱:科技方面:积极争创“全国、全省科技示范镇”,科技工作通过年度验收。教育方面:斗美小学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改善了教学条件,港尾中学通过省三级达标校验收并被确定为全市四个高考考点之一。文体方面:卓岐村宣传文化中心荣获“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与厦大漳州校区建立联谊共建关系,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卫生方面:卫生方面:全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抗“非典”工作实现无疫情目标,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计生五清理”工作顺利开展,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步入全市一类乡镇行列。社会安定稳定,创建“平安港尾”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得到增强。近年来,港尾镇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乡镇、省渔业十强镇、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党校、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等十几项中央、省级荣誉称号。

特产资源

做为本省重点渔业乡镇之一,蓝色海洋经济在港尾的经济社会总产值中已占“半壁江山”之位。2003年,全镇农业部产值中,海洋渔业实现产值占83.2%;全镇工业总产值中,以水产品加工为龙头,相关配套产业齐发展的整个产业链实现产值占40%。海洋渔业在发展中,实现了“四变”,即:从原先只有360艘船,发展到目前拥有大小船只703艘,实现了量的转变;从原先全部是木质船,到现在拥有钢质船150艘,实现了质的转变;从原先只在近海捕渔到目前涉及到外海作业,实现了作业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单一养殖到现在的多元养殖,实现了面向市场的,科学养殖转变。这些转变,促进了海洋经济总量的提升。海洋经济由92年的0.91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8.05亿元(渔业5.55亿+水产加工业2.5亿),增长了近8.85倍。

地方文化

港尾镇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民谣、灯谜、书画艺术等。其中戏曲又为芗剧、南曲、京剧、“大鼓吹”、“落地扫”、说书。民间舞蹈有车鼓弄和“公背婆”。民间故事有《一日一辈子与涂吏部》、《黄南使修沈岭崎》、《重斗夫人》、《太武山来源的传说》、《镇海蝶仔洞》、《浯屿妈祖除妖》、《白象投江似龟形》、《无耳祖公》、《香茹姑娘》、《活石鸡》等。民谣有《天乌乌》、《月公公》、《老鼠干》、《竹仔枝》、《日本飞机来》等等。书画文化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代陈真晟书法及绘画艺术闻名于世,被收入《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民国时期,格林人苏郁文(眇公)书法为世人所喜爱,人称“眇公笔”。建国后,不少港尾籍人士参加县、市、省书法、美术家协会。1987年,龙海县文化馆美术创作员高建国与人合作的《地道战》入选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