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镇地图
海澄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企业
海澄是旧县城所在地,工业企业有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海澄镇得风气之先,享政策之利,扬发展之帆,聚全镇之力,依托载体加快建设,借助项目推进发展,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致力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1988年,引进漳州市第一家果蔬速冻企业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年加工出口果蔬1万吨、创产值1亿元的龙头企业。1995年,成立漳州市第一家股份制乡镇企业海新集团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带动建立起省内较大的饲料生产基地,全镇共有饲料企业13家,年生产饲料15万吨以上,创产值上4亿元。目前,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已构筑了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为重点行业的发展体系。1999年,组建漳州第一家外资集团公司鸿伟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至目前,全镇共有乡镇企业4245家,其中工业企业有840家;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家。全镇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认证企业达到7家和3家,9类产品荣获国家奖章或认证(金鱼味精、龙谷矿泉水、港发饼干、海新饲料、海兴水产品、德艺陶瓷、德鑫铸造工艺、嘉华家具、绿农芦荟)。建材行业拥有漳州市第一个外资企业集团,2个竹木经营加工市场,70多家(竹木经营、加工,碎石场,取沙场)企业;饲料生产是福建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旅游休闲
海澄镇古称“月港”,至今还保存有晏海楼、观海寺、孔子庙、城隍庙、萃贤坊等一批古月港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可开发古月港文化游专线。晏海楼:——晏海楼。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它吸引着不少当时的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现存晏海楼有顶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晏海楼又名八卦楼,它象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军事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因月港的繁华而诱致东洋倭寇前来劫舟夺货、焚屋杀人;欧洲殖民者以浯屿为据点,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买卖,并进行武装劫掠,造成东南,海疆长期不安宁。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继光肃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治,寓意“海疆澄清”。后在原有古堡基础上建筑海澄石城,驻兵防守。为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知县翟寅于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年),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了望台,“以障海口东北之虚”,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楼。楼的底层设有枪眼多处,并辟一条暗道直通县衙(今党校食堂)。这样,晏海楼了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晏海楼建成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如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大股海盗在闽南沿海一带劫掠烧杀,而波及月港;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与清军也在海澄进行多年争夺战,故晏海楼只剩下残破的楼基。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697-1709年)知县陈世仪任内修建一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严景“从新重建,厚筑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层。后门石碑上刻有“揽秀毓奇”四个字。民国八年(1919年)和解放后的1958年也曾整修过。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楼,便是清代重建的造型,并于1997年海澄镇政府进行重修的。
城隍庙:——城隍庙。据《海澄县志》记载,海澄设县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建庙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即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庙为座北朝南,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占雅别致,亦颇壮观,与北边宴海楼,西边文庙,联映成群,气势辉煌。
海澄文庙:——海澄文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即龙海二中校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多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依次为伴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占地面积1005.53平方米。
萃贤坊:——萃贤坊位于海澄镇中山路42~44号居民住房门口,是明嘉靖已酉年(公元1549年)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正德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张贺、癸酉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等相继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为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式,单檐庑顶,正脊微弧,正吻为鱼尾状,正楼柱头用“丁”字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屋顶,补间斗拱为二斗三升式。保存较好,但北进次间被民房圈砌。
海澄县城遗址:治所,海澄置县后,县治地在月港。官暑,县署,隆庆元年建,址在月溪东岸(今海澄镇民政路27号),占地长四十五丈,阔二十五丈,四围土墙。主建筑分为正堂、二堂、三堂、内堂四进。四堂的周围设军器库、粮饷库、号房、库书房、幕厅、书斋、书吏房、架阁库、延宾馆、牢狱、谯楼等。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修建二堂、内堂、谯楼及大堂。县署大门外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在今月港公园,已废)。其它公署有:龙亭库,县丞署,典史署,海门巡检司署,岛美巡检司署,海防馆,圭屿公馆,安边馆,游击署,守备署,左哨千总署,右哨千总署,左哨头司把总署,右哨头司把总署,左哨二司把总署,右哨二司把总署,军器局。城池,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城池连结为三堡:东北一带修葺一土堡,西一带沿月溪筑灰土堡与土堡相连,南一带草坂堡附之。四年,撤草坂堡,五年始建石城,六年建成。城周长522丈,高2.1丈。辟四门:东门“清波”,西门“环桥”,南门“扬威”,北门“拱极”。共有3个月城,12个窝铺,2045个垛口。又于新亭辟小东门,便利往来。海澄城池自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历经九次维修。其中万历十年(1582年)在县治东北跨城筑晏海楼,今尚存遗址。城池毁于民国时期。
工业园区
按照“统一规则,规模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现有园区的整合和开发。全镇工业区基本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1600亩,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并配备专用电网。目前,已开发面积800亩,共有52家企业入住,总投资额227100万元;主要项目有纺织、饲料、木业、家具、果蔬速冻、金属、服装、机械、船舶等行业。2003年,园区实现社会经济产值5.84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749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和10.5%。为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园区领导,海澄镇成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任常务组长。层层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比奖罚责任制,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执行“无费区”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特色
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采用财政拔一点、以文补文和发动单位、个人集资的方式,建一座十多个项目,活动面积2432平方米,各种活动分布在环境优美的园林亭阁之间,动静有别,形成一个园林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抓好镇级宣传文化中心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一批起点高、综合性强的宣传文化中心示范村、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家庭文化室,已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点,如黎明、山后、上寮、地新、内楼宣传文化中心示范点,海澄中学、龙海二中、内楼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示范点,海新集团企业文化示范点。常年举办音乐、美术、体育等培训活动。海澄锦歌。锦歌,是龙海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之一,它是在宋、元时流传的民歌民谣基础上,吸收地方戏曲和南词、南曲的精华发展形成的。因其曲调地方气息浓郁,内容多取材于本地民间传说故事,语言通畅,演唱形式简易,博得群众喜爱而根植于人民生活中。锦歌由于唱腔的差异,它又有“亭”、“堂”两大汉派。三十年代,“亭”派在龙溪县的浦南、天宝、郭坑、紫泥、石码及海澄县的城关,东园、浮宫、白水、东泗一带先后开了40余馆。此时石码的南乐“集弦阁”,也在其影响下改为锦歌而传向海澄一带。锦歌艺术遂风靡于龙海广大城乡,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大内容。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赛会常演唱通宵达旦。至40年代,由于国民党抓壮丁,加上连年灾荒,农村经济萧条,锦歌活动逐渐衰落,至1949年,锦歌馆全部垮散。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对锦歌的扶植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1951年,恢复了石码“集弦阁”,九湖“庆贤堂”和海澄“丰庆堂”的活动。使锦歌艺术获得恢复发展,有50多位老艺人重焕青春,组织建立了20多个锦歌活动小组。海澄镇,如今,锦歌还依然深受海澄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夏天,海澄的桥头、草地、公园里,到处都可听到动听的锦歌声。社会事业
文明建设:海澄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创建"全省文明乡镇"为载体,深入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初步建立了以镇宣教中心为龙头,各村(居)、企事业单位为支柱,镇、村、企业、学校、家庭为辐射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民生改善:1994年在全省亿元镇创十好文明集镇友谊竞赛活动中获优胜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快科教文卫、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深入贯彻"科教兴镇"战略,巩固提高教育"两基"达标成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所省级三类重点中学,一所省二级乙等医院,初步形成集中社会力量办学的良好机制。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表彰,被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镇计生协会评为全省红旗单位。镇科技文化夜校被省教委授予先进单位、重点校称号。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体育、文学、音乐、戏剧等活动丰富多彩,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镇文化站列为全省特级文化站、芳草计划点,农村体育工作评为全省先进镇。镇、村、组三级农技网络健全,评为省科技示范镇。
治安维护:持续加大文明安全片区创建力度,不断推进基层创安活动的深入,安全文明小区覆盖率达到100%,是漳州市94-97年度先进单位,镇帮教安置办公室被省综治委授予先进集体。2003年镇政府还拨出专款20多万元,购置专用巡逻摩托车,招聘12名专职人员,组建治安夜巡队,建立健全“打、防、控”一体化运作机制。“平安海澄”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