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娘乡地图
嘎娘乡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2007年全乡辖7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总户数3991户,总人口1884,3人。其中:农业人口18528人,占98.33%;非农业人口315人,占1.67%。世居汉、哈尼、彝、苗4种民族。汉族人口8383人,占总人口的44.49%;少数民族人口10460人,占总人口的55.51%。其中:哈尼族7233人,占总人口的38.39%;彝族2762人,占总人口的14.66%;苗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18%;其他民族共54人,占总人口的0.29%。人口出生率14.68‰,死亡率7.71‰,人口自然增长率6.9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50人。
公路路况
提高公路等级;三是小集镇建设和糯咱山异地扶贫综合开发,四是乡政府驻地滑,坡治理和优质米基地建设。
特色产业
粮食产业:嘎娘乡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农业乡。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好,对各项农业生产任务作了研究部署,统一了职工的思想认识,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村委会,抓紧落实,农服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指导、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给予及时督促、检查、指导,真抓实干,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2006年,全乡共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36232亩,粮食总产量7995吨,其中,夏收粮总产468吨,秋收粮总产7527吨(稻谷4045吨、包谷2131吨、豆类582吨、杂粮407吨、薯类362吨)。杂交水稻推广3650亩,杂交玉米推广3325亩。
畜牧产业:畜牧产业以强化畜禽品种改良、加强动物疫病防制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不断促进我乡畜牧业发展。
草果产业:重点抓好草果育苗,在“元坪”公路上方发展草果10000亩,实现总产60万公斤。
科技教育
2006年在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修缮了嘎娘大沟、龙克大沟等重要沟渠;共新建嘎娘上寨人畜饮水工程、修缮了大伍寨和新汉寨人畜饮水工程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2平方公里。电力设施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除凤港村、苦鲁寨村、标铺村未实现一户一表外,其余已实现了一户一表。全乡通讯设备少,共有固定电话120余部,手机500多部。2007年,乡农服中心有职工5人,负责全乡农业科技服务。全年共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及农村实用技术42期,参训人员7120人次,促进了科技的应用推广,推广种植“两杂”7225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印发科普宣传资料21400份,黑板报宣传38期,广播宣传420次,为扩大科技宣传和强化科技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乡有幼儿园1所,幼儿班1个,在园幼儿65名。有小学校(点)18个,其中一师一校6个;在校生20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19%,辍学率0.82%。中学有在校生817人,初中毛入学率97.35%,辍学19人,辍学率2.36%。全乡有青壮年人口10170人,非文盲人口10098人,非文盲率99.3%。
经济发展
解放前,由流官管辖。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乡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没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奋斗,使嘎娘乡发生了重大变化。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3360万元,比1995年增长了2.9倍,年均递增ll.5%,其中第一产业年递增9.93%,第二产业年均递增5.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4%,农村经济总收入1979万元,财政收入36.37万元,粮食总产量746.5吨,农民人均有粮385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659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全乡在稳粮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粮、畜、经协调发展的格局。粮食、甘蔗、木薯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1885万元,比1995年增加lll9.68万元,增长了1.16倍;粮食总产量746.5吨,比1995年增长O.75倍,增长75.6%。2002年畜牧业总产值l0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47%;肉类产量691.3吨,实现了自给有余。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调整,全乡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89:l:lO调整为2002年的56:2:42;粮经比例由9:l调整为2002年的8:2,所有制结构逐步向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元化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已成为我乡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特色产业主要有:民间造纸业和盛产闻名江内外的鲁沙梨。
农业概况
200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6708.31亩,其中:水田7116.2亩,旱地9592.11亩,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农业总产值3597.5万元,比上年增长9.1%。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9985亩,粮食总产量8213吨,比上年增长2.7%;农民人均有粮403千克,比上年增加3千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110亩,主要有木薯、甘蔗、草果等,其中:种植木薯3500亩,产量874吨;甘蔗810亩,产量3240吨;草果8500亩(年内新植2500亩),产量9.1吨;有经济林果216亩,产量82.3吨;退耕还林4031.1亩,初现良好生态效益。年末生猪存栏18006头,出栏16542头;大牲畜存栏6325头,出栏688头;家禽存笼53361只,出笼53150只,禽蛋总产68.5吨;肉类总产量1518.6吨,比上年增长23.5%;畜牧业总产值1655.64万元,比上年增长8.3%。
经济概况
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4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184.4万元;第二产业330.47万元;第三产业732.1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321万元,比上年增加376万元,增长11.11%;农民所得经济总额217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元,比上年增加129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5.09万元,财政支出164.85万元,财政自给率仅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