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洒镇地图
嘎洒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条件
该镇最高海拔路南山2143.3米,最低海拔澜沧江边525米,平均海拔1334米。年平均气温21.7℃,年降雨量为1209.3毫米。大都集中在5—9月份,年均日照1692.7小时,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应发展稻谷、橡胶、冬季作物、水果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历史沿革
“嘎洒”傣语。可译为沙地街。新中国建立前,此地是景洪坝子内一个较大的交易集市,赶集之地沙子较多,故曰嘎洒。此地位于景洪坝子之南,距允景洪城约8公里,有景洪至勐龙的公路穿境,还与民航机场公路相通,交通方便。嘎洒镇因政府驻地嘎洒街而得名。元至清朝先后在镇内的宣慰街设置府、司,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土司治下为版纳景洪的勐景洪,1911年改置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等一分局,1927年改置为车里县的一个区,1958年改置为景洪县的景洪区,1988年改置为嘎洒乡,1997年改置为嘎洒镇。
行政区划
全镇辖12个村委会,即曼掌宰、曼景罕、曼勉、曼达、曼播、曼迈、曼典、曼戈播、沙药、南联山、南帕、纳板,1个种植场。辖区内驻有中央粮食储备库,景洪农场,6个社区、6个作业区,市地税三分局,工商所,纳板河自然保护所,灵长类动物中心,市水产研究所等省、州、市级25个单位。
人口分布
2007年,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41个村民小组,1个种植场14个种植队,8个镇属单位,33个中央、省、州、市属单位,16个农垦单位;辖区内共有19758户,71208人(含农场);不含农场的户数为10859户,46506人,其中:农业人口42986人,占92.4%,居住着傣、哈尼、拉祜、汉、布朗等民族,其中:傣族占63.9%,哈尼族占20.9%,拉祜族占6.3%,汉族占5.8%,其他民族占3.1%,人口自然增长率4.5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人。
经济实现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15.2%;第二产业增加值0.3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0.97亿元,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6564元,同比增长2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1:14:35。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筹措资金力度,全年共筹措投入“三农”资金821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33.3%,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一是实施农民增收千元项目成效明显。围绕“农业富镇”发展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实施“橡胶、粮食、茶叶、冬作、畜牧水产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六个千元项目成效明显。以稳定面积、增加科技含量,规范化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发展橡胶产业,全镇橡胶种植面积12.3万亩,开割面积8.3万亩,干胶产量1.05万吨,同比增长9.4%;乡镇企业总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23.6%。粮食持续稳产高产,以农业科技为先导,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薄膜育秧、旱育稀植、电脑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全镇粮豆播种面积6.6万亩,总产2.16万吨,平均单产327公斤,同比单产增加23公斤,产量增长3%。茶叶产业初见成效,按照“低胶高茶”发展战略,积极鼓励、扶持和帮助群众种植良种茶,努力使山区人均拥有一亩以上优质良种茶,茶叶种植面积0.46万亩,产量1.84万公斤,同比产量增长15%。冬季农业开发取得新成效,充分依托城郊和热区资源优势,引导坝区农民发展以蔬菜、瓜果、甜脆玉米等为主的冬季作物,冬作面积1.42万亩,总产1.7万吨,同比产量增长70%,冬作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之一。畜牧水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96万头、大牲畜出栏0.22万头、家禽出笼20.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2.1%、4.8%、64.3%。水产养殖面积0.19万亩,总产0.11万吨,同比增长36.6%。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完成260名技能培训任务。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入资金323.9万元,完成农田水利水毁工程22件,其中:人畜饮水工程5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6件,主要完成2.4公里的右干渠改造续建工程;完成曼贺水库溢洪道工程;解决了曼倒等5个村小组2298人的饮水困难;岁修水沟128条、236公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嘎洒镇,三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综合性和开发性扶贫原则,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加强与挂钩单位联系、协调,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年内,共投入资金423.9万元,其中:投入资金54.8万元,完成回火村异地搬迁排水沟、安居等扫尾工程,工程已验收使用;投入资金1万元,完成坝勐村异地搬迁项目和曼贺纳二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上报工作;投入资金9万元,完成曼贺纳一、二组等6个村600亩山区人均一亩优质良种茶项目;投入资金318.2万元,完成回老、大安等5个村7254亩坡改梯工程;投入资金25.5万元,改扩山区村道路28公里,改善了曼迈广掌、曼贺纳一、二组等6个村寨道路条件;投入资金15.4万元,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器8套,解决了回老、大安等8个村看电视问题。同时,认真实施了茅草房改造工作,完成全镇85户茅草房改造任务。通过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目标。四是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为重点,规划编制并启动实施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扶持资金60.8万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40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6个,为推进全镇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五是村组集体经济得到扶持发展。投入资金105万元,完成曼养广村100亩橡胶种植、渔塘改造项目和曼典粗制茶加工厂项目,项目推进进展顺利。六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8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17.8%。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全镇拥有各类汽车303辆,拖拉机3170辆,摩托车8908辆,电视机8205台,固定电话7800台,建盖新民居360幢。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税收征管,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完成全镇财政总收入1201.2万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数的125.8%;财政总支出完成141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613.4万元,兑现“粮食直补”资金57.8万元。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各项存贷稳定增长。各项存款余额3.67亿元,同比增长15%;累计发放各项贷款余额0.6亿元,其中小额信贷累计发放0.25亿元。
旅游资源
这里温泉众多,村民们因地制宜的开发了温泉旅游度假村,是理想的旅游疗养胜地。这里汇集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村民们突破陈规,外出取经,办起了自己的“农家乐”,这里是节假日休息时间的理想选择。地处通向240和打洛边境的咽喉要道,从北向南允大公路、东向西214国道穿镇而过,中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西双版纳机场、全市蓄量最大的曼飞龙水库和版纳皇城——宣慰街都建在嘎洒境内。嘎洒温泉,是景洪城郊已经开发利用的两处温泉。由于温泉所在地属景洪市嘎洒乡境,故称嘎洒温泉。嘎洒乡境内的温泉,分为曼赛温泉和嘎洒温泉两处。曼赛温泉位于嘎洒张驻地以西约1华里的曼赛寨边,有简易公路直达泉边。泉水从平坝地下泥沙中涌出,水温达60℃。水中含有多咱矿物质,含硫量较高,老远便可闻到硫磺气息。泉边有连片翠竹和各种果木相互交织的人工植被。经霜不凋的翠竹和四季披绿的果树,为这处温泉设置了一道绿色幔帐,增添了一道风景。此处温泉已进行了初步开发,兴建了两个露天浴池,一大一小,水深达1米余,可供露天沐浴或游泳。露天浴池附近,建有一排封闭式浴池,设有18个单间,引泉水供游客在室内沐浴。在浴池附近,建有3幢竹楼,内设娱乐设施,供游客娱乐小憩,并在此住宿。曼赛温泉的设施虽然还不完善,但因距州府允景洪较近,又有汽车通达,前往洗浴的观景都极多。每当夜幕降临后,前往沐浴者络绎不绝。嘎洒温泉,位于嘎洒乡驻地西南侧约1华里的平坝中,泉畔空旷无村。此处温泉的泉水,亦由平坝地底几十米处外涌。水温约60℃,富含硫磺,走近温泉便可闻到浓烈的硫磺气味,具有一定医疗价值。这处温泉紧傍214车道,洫可通到泉边。嘎洒温泉已被列入西双版纳开发利用项目,目前正在动工修建一个集沐浴、游乐、购物、住宿为一体的温泉度假村。度假村主体工程已完工,其余设施正在兴建,1998年底可正式开放。不久的将来,嘎洒温泉便会成为景洪城郊吸引游客的休闲度假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