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罕镇地图
勐罕镇相关地区地图:
环境概述
勐罕镇地处东经100°52′-101°10′,北纬21°41′-21°57′,位于景洪市东南方向,距市府所在地27千米,离西双版纳机场32千米,东接勐腊县勐仑镇,西、南与景哈乡隔江相望,北临基诺乡,是澜沧江黄金水道和西双版纳旅游东环线的重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11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阳光充足,年均日照1952小时。镇内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宁静秀丽的龙德湖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傣族园、五星级菩提岛酒店。199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将西双版纳州列为全国首批69个生态示范区建设之一,2005年,勐罕镇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镇”,2006年,被云南省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建文明小城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省旅游开发小镇之一。2007年,勐罕镇被云南省政府评为云南省首批十大“旅游名镇”、“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历史文化
勐罕镇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勐罕”是佛地的名称。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冯牧先生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和著名作家邓子华先生的《滇云散记》中都描绘了勐罕的美丽景物—又称橄榄坝。主要世居着傣、哈尼、基诺等9种民族。傣族有自己民族语言和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字,其经典文字主要是手抄的和刻写的贝叶经和棉纸经,文献有4800多部。这里的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于公元3—6世纪由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传入,只有一个村寨信仰基督教;哈尼族、基诺族有各自的语言和“无字”文化。特色产业
水果产业:2008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1902亩,产量达3545.5吨以上。其中菠萝10202亩,产量82825吨;柚子(东试早)799亩,产量111.51吨。反季节蔬菜:2008年,全镇冬季农业开发种植面积3425亩,总产量565吨,实现创收约565万元;种植西瓜2580亩,总产量340.56吨;
香蕉:勐罕镇香蕉面积2.76万亩,产量7.728万吨。
景洪市勐罕镇农民“点蕉成金”:傣乡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西双版纳而努力奋斗。西双版纳报为你推出“2006·精彩傣乡”年终特别报道,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和亮点进行专题报道,力求以一斑窥全貌、以一滴水见太阳,全面展示傣乡人在2006年迈出的坚实步伐。冬季的景洪市勐罕镇依然一派生机盎然。蕉叶绿得滴翠,串串香蕉低垂,丰收喜气遍地弥漫。走进曼搭村委会曼春满村,副主任岩空哈告诉记者,他家8亩农田是第一批承包给外来香蕉种植商的,以每亩350元的租金,与投资商签订6年的租约。他家人则利用其它时间参与傣族园内的旅游活动,出售民族工艺品和农产品,走出了多种渠道增收的路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2004年,海南、广州、福建等中国香蕉主要产区受台风侵袭的影响,商家开始另有打算。大量香蕉种植商先后来到勐罕镇,租地7000亩种植香蕉。地租价格由最初350元/亩一路攀升至550至600元/亩。2005年,勐罕镇农民共出租土地近20000亩,租地价格也猛涨至800—850元/亩。来自重庆的香蕉种植商唐兴明于2004年6月开始与农户签订租地1400亩香蕉合同,聘请了10余名管理人员和140余名工人,工人平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强劳力达10000元以上。他已把自己生产的香蕉注册为“明鹏”商标,北京、长春、沈阳、哈尔滨、兰州、天津、重庆、成都、石家庄、西宁等各大城市的大超市对标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明鹏香蕉基地”的“明鹏”香蕉极为欢迎。2005年,他又承租了1200亩地种植香蕉,并投资80万余元,在原1400亩基地上安装了15000米长的云南省第一家钢架香蕉采收线,工人可以轻松通过滑轮来拉香蕉,省工、省时、省开支,还使香蕉避免了人工搬运的磨损。明年,他将在另1200亩基地上也要安装同样设备。因为重庆、成都的重北、新世纪、大都会等大超市对他几乎毫无瑕疵的香蕉赞不绝口,说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香蕉了,称之为精品香蕉,价格比进口香蕉高出一些也照单全收。勐罕镇为何如此“蕉”气日盛?曼累讷村委会曼秀村民小组长波光烈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前村民们耕作成本过高,一年一亩农田种植两季稻谷也就获纯收入400元,增收幅度较小。将自家7亩地以每亩800元的租金全部转租给外商种植香蕉,自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来发展其它经济作物。这样一来,他的经济收入都比往年高。勐罕镇党政领导就如何探索香蕉下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和谐发展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并形成报告请示景洪市委,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宗旨提出:外来香蕉种植商看好勐罕镇是因为本地气候、水土、香蕉口感、果色、价格等都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十分畅销,可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种植香蕉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如果仅凭租地来看,农民租地与种其他相比能得到更多的收入,还可腾出一部分时间和劳动力来管理橡胶等其它经济作物。香蕉种植期控制在4年左右,对目前水田的胶泥土质将发挥极大的改良作用。可以规划性地对全镇的水田进行轮回种植,在粮食亩产提高的同时,香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发展好香蕉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勐罕镇得天独厚的区域条件,又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的收入,使香蕉变“金蕉”,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州委、州政府,景洪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勐罕镇必须在粮食自给、土地风险保证、种植年限、使用发酵农家肥、使用组培苗等工作到位的前提下来发展香蕉产业。对此,勐罕镇实施政府宏观调控,严格租地审批制度,控制香蕉下田种植的面积和年限,全镇3万亩农田按照计划进行粮食与香蕉的轮换种植,并提出了香蕉产业发展的前景思路:在当地农民尚未掌握香蕉科学种植技术以前先由外商进行租种,或农民以土地折资入股与外商进行分红,待条件成熟后,由外商提供蕉苗并指导农民种植,再由外商以订单收购的方式进行联合发展。“那样的话,我镇农民依靠香蕉产业增收的就不再是这点了。”勐罕镇党委书记袁松青这样对记者说。2006年末,勐罕镇香蕉种植突破20000亩,租地价格飚升到1020元/亩。“金蕉”的含金量还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