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茂名市地图 > 电白县地图 >
观珠镇地图
观珠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景观

磻坑锦盖山:位于观珠镇东南8公里处,是海拔460米大云脑岭的一座山峰。不可多得的旅游处女地方圆达三十里,地处电白腹地,即将开通的广湛高速公路观珠路口就在西向山脚600米处,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洗太夫人当年行军用师的古战场之一,60年代曾出土俚人铜鼓。锦盖山山势磅礴,山石秀丽,形状各异,又有多处洞穴、寺庙,其景点有无底洞、出烟洞庭湖、出水洞、塔石厅、金龟窥浴石、醉仙望月石、飞鹰擒蛇石、皇帝印石、石船、姐妹石、武力石、赵子龙战迹,还有地下河、磻仙湖、万年老松等,是茂名乃至粤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很有价值和潜质的旅游处女地。
旱平水库:位于大水坡村边,是观珠较为出名的水库之一。旱平水库有三千多亩水面,四周没有工厂和村庄,只有林场的几间屋,这里风景优美,人烟稀少(水库周边,不含水库大坝下方的大水坡村),植被又好,又不受污染,非常适合露营,烧烤,放烟花,做游戏。水库附近有旱平革命史迹碑志(烈士墓因建水库迁到观珠卫生院后面),是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的好去处。现将相关事迹简要介绍如下:1948年,党组织派王学明、李新民来开辟了旱平游击区。1948年,温业荣、邓勋、谢克明、邓素芬、陈国华等以陈灼辉家为联络点,活动在周边山村。随后,县委调黄祖文来任华东区委副书记,何强任武工队副队长。他们于1949年8月28日,在旱平村陈灼辉家遭国民党电白县自卫队总队百余人夜袭,被迫突围,黄祖文、何强、卢松子、陈什林四人中弹牺牲;何燕兆右手被打断,仍用左手持枪还击。敌兵见状,冲上用刀捅死何燕兆。小交通员林兴为保陈家,烧毁文件后,化作放牛仔牵一头牛出门,装着接牛尿,瞒过敌人。
汪氏宗祠:(本人注:观珠各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但是很多解放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毁了,汪氏宗祠得以保存下来,实为一大幸事。现在,谢氏宗祠(位于雅仕陂村附近)与刘氏宗祠正在重建中,但是,昔日的气息,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到。或许,这也是汪氏宗祠应该庆幸之处。),2010年1月17日,位于电白县观珠镇中心小学内的汪氏宗祠举行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揭幕仪式,数以千计的群众与汪氏宗亲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见证了这一百年古祠的新开始。汪氏宗祠,是电白县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祠堂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汪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迄今已有182年,几经修缮,风采仍存。
犹如走进艺术殿堂:走近汪氏宗祠,驻足大门前,“汪氏宗祠”几个字苍劲有力,令人肃然起敬。门联曰:鲁公世泽,越国家风。汪氏宗祠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轴九开间,采用古代三进格局,建筑布局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匀称的美感。里面的空间宽敞,厅堂高大雄伟,雍容大方。在厅堂的两侧,匀称地分布着大小厢房,各有回廊通道,里面行走自如。各个天井使光线充足,空气流畅。该祠的门楣、门框、门墩、门槛以及支撑屋梁的柱子均是选用上等的石材精雕而成。推开汪氏宗祠的大门,一股古朴清香的气味扑面而来,令人倍觉精神。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实在是令人惊呆了,犹如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祠内壁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汪氏宗祠建筑中的梁架、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都饰以精美绝伦的雕刻装饰,其刀法精细,技艺高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许多舞台上的历史故事,被民间艺人搬上汪氏宗祠的栋梁上,这些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巧妙结合,处处寄寓着汪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雕刻中既有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也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又有以祥禽瑞兽为题材的,又有以吉祥文字类为题材的。如:日月神、李世民东征、三羊开泰、龙凤、麒麟、花鸟、福禄寿等吉祥物为图案背景的雕刻品,均是采用优质的樟木为原料,樟木木质坚硬,带有独特的防虫气味,不轻易被虫蛀,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同时其纹理清晰,也是雕刻的上乘木材。栩栩如生的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走在汪氏宗祠,就如同步进一个艺术的殿堂一样,步步是景,处处是传说,令人目不暇接。令人拍案叫绝的不仅是祠内的雕刻精品,那优良的地下排水系统,一百余年间,从不堵塞,令人不得不折服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巧妙保护宗祠幸免于难:其实这些雕刻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好,后面还有一小段故事的。那就是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中,汪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些雕刻品,试图避开红卫兵的恶意破环,他们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把一些黄泥浆抹上去,意图将这些雕刻层层掩盖,使它与普通墙体的外表一样,连宗祠内外的石柱也用石灰粉刷得通白,就这样巧妙地幸免于难,真是令人倍感欣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氏族人才把屋梁上的雕刻品,小心翼翼地逐一清洗干净,之所以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木雕刻品依然是原始的雕刻品,其美轮美奂,光彩依然,历182年而不朽,更是弥足珍贵。由此可见,汪氏对宗祠、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是超乎常人的!
曾是孕育人才的学堂:汪氏宗祠不但是艺术的殿堂,还是一个培养文人学子的教育学堂。1913年,电白县第七区(今观珠)第一小学在此成立(今观珠中心小学),首任校长为汪穆棠。该学堂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学者、土壤学家谢申先生(已故),是从这里毕业出最早的一批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申先生回乡省亲期间,第一时间到母校(即汪氏宗祠)参拜、缅怀当年的启蒙恩师,追忆当年求学时的难忘情景,并呼吁社会各界要好好保护先人遗留下的心血,因为这是历史长河、沧桑岁月的见证,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著名书法家、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铭珊和原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电白乡亲联谊会会长廖寿伦以及中共电白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梁小江等领导,均在这里留下童年求知时期难忘的时光。上世纪末汪铭珊主任回乡省亲期间亲笔为祠堂题字于中进思贤堂;己丑年春,梁小江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叙旧,期间题七言绝句,诗曰“风尘岁月锁深堂,归燕新栖玳瑁梁。最是春回伤景处,檐红依旧掩书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的中心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后,汪氏宗祠才光荣地退出了办学的历史舞台。可贵是,汪氏宗祠内至今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当时办学的设施,由此可见汪氏世代对文化教育的追求与向往,使汪氏宗祠更具魅力。
汪氏世代崇文尚武:观珠汪氏世代崇文尚武。据考,仅在清朝中末期,汪氏就出了不少武举人,其中有:清道光甲辰科举人汪元彬;清咸丰壬子科举人汪玉兰;清咸丰辛酉科举人汪玉麟等。其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还受过圣上赐封的褒奖。翻开浩若烟海的典籍,并结合《汪氏族谱》,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载有不少关于汪氏历朝受册封(赠)的史料记载。其中有:汪元椿封武功将军;汪润孙赠武功将军;汪玉麟受封为宣武都尉等等。更可贵的是,汪氏至今还保存着两块分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受圣上册封的牌匾。百年古宗祠,喜迎新篇章。古朴典雅的汪氏宗祠,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启程,在汪氏史志上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该祠已被列入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正在重新修缮,致力恢复最原始的样茂。相信不久,它与闻名省内外的沉香山、观珠五一温泉等景点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为了保护和挖掘汪氏宗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2011年6月,汪氏宗祠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价值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重视。
文化广场:文化广场,2005年春节期间,电白县观珠镇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好戏连台,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个气派的文化广场是观珠镇投资400万元兴建并于春节前竣工启用的。这个粤西地区镇级一流的文化广场占地60多亩,功能齐全,设有文化站、图书馆、曲艺社、电子阅览室、老人活动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广场设计新颖,视野开阔,整体呈灯笼状,入口正中央为标志性建筑物,中间部分为下沉区,有喷泉、灯光球场。圆形的舞台大约有2000平方米,阶梯式的座位可容纳2万观众观看演出。东面是文化功能室,功能室两边则是极具欧洲风格的罗马柱廊。如茵的草地上种植着各种错落有致的植物,还安装了高杆灯、椰树灯、礼花灯等灯饰。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五光十色,煞是迷人。40岁的廖叔自豪地告诉记者,想不到我们山区镇也能建起可以媲美城市的文化广场。以前晚上村民们看完电视便睡觉,现在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晚晚到广场散步健身,不愁没节目了。为何一个山区镇会如此大手笔兴建文化广场?据观珠镇郑会书记介绍,1999年国庆节,该镇在野外搭台举行文艺汇演,原本只能容纳几千观众的地方一下子涌来了两万群众,连站的地方也没有。镇领导深感到观珠的文化设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便商议建个大型的文化广场,以满足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提案经镇人大讨论后获得通过。同年10月份,广场便动工兴建。经过四年多的时间,该镇克服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这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广场,改变了观珠镇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使得观珠的形象、品位大为提升。这也是该镇用具体行动响应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郑会书记表示,今后要更好地发挥文化广场的作用,多举办些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乡镇的思想文化阵地,使“六合彩”、吸毒等违法现象远离群众的生活。,(因为缺乏必要的维护,加上部分民众素质有待提高,现文化广场已经部分受损,显得有些残旧。)

文化教育

小学:观珠镇各村均有小学,解决村中小孩上学的问题。其中在镇中心的是观珠镇中心小学和平标学校。
观珠镇中心小学,1913年成立,当时叫电白县第七区第一小学(第七区即现在的观珠),解放后一度称电白县第五小学(即电白五小),后改现名。该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5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3幢,教室39间,电脑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齐全。该校严谨治校,健全规章制度40多项,建立教代会、家长会,实行民主管理,对教师工作实施目标量化考评,从而大大提升了该校的科学管理水平。该校注重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以“愉快教学”、“创新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歌咏、作文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该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卫生先进单位”,连续十年被评为县“先进学校”和“安全事故为零”学校。在镇内每次主科竞赛中,该校各级各科均名居榜首。特别是在茂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事可乐杯”征文比赛中,该校获小学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成为参赛学校的佼佼者。
平标学校,是一座民办小学,成立于世纪之交,地处新政府对面。办学之初管理严格,教学秩序比较好,取得不少好成绩,因此吸引不少周边学生前来就读。现在设施较以前更为完善。但是,近几年公办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收费上,平标学校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经济等原因,把子女转到附近的观珠镇中心小学就读。在竞争上,平标当年的优势已经大减了。但是,平标继续突出民办学校严抓严管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不错的影响力。
中学:观珠镇原有中学三间,分别为电白县第六中学、观东中学和观西中学;几年前,观东观西两中学合并,称观珠中学,不久,观西原校址废弃。观西的废弃,是当代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也是县政府轻视县城以外地区教育的一大见证。
电白县第六中学,简称电白六中或者电六中,原名观珠中学,位于西街,是一所茂名市一级学校。曾经是完全中学,因政策调整,从2002年秋开始,停止高中招生,故2005年本校正式成为初级中学,复办高中遥遥无期。自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完善。2002年冬开始动工的科学楼,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而大大提升了本校的实力。师资队伍,也在同时壮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底,成功通过茂名市教育局的评估,成为茂名市一级学校。但因2006年后初中招生政策的调整,以及县教育投入的减少,从此电白六中失去原来的优势,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镇办初级中学。
观珠中学,主体是原观东中学,并整合了原观西中学的师资力量(注意这里观珠中学不指电白六中的旧称)。观东中学,主体又是位于佛子楼的佛子楼中学,1995年该校整体迁至墟边,定址于军营坡村边的坡地上,并正式更名为观东中学。刚刚办学,除了进行初中教学,这里还招收五、六年级的“全镇班”,吸收全镇尖子学生(全镇班后迁到观珠镇中心小学,并于2001年夏正式结束)。后来专注初中教学,但是由于电白六中的底子厚资历老,在硬件、师资上观东中学一直无法与之比较。2006年,在未获县教育局批准的情况下,观东中学就与观西中学合并,称观珠中学。而此后,由于小学升初中政策的调整,小学升初中时,每个村的小学毕业生轮流分配到两所中学,在生源上与电白六中完全等同。加上其他种种原因,现在观珠中学与电白六中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同样得不到教育局的重视,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升。

经济状况

总述:观珠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蔬菜(包含外销冬运菜,如四季豆、辣椒、茄瓜等)、荔枝、龙眼、黄榄以及各贵药材沉香、巴戟等,素有“电白粮仓”的美誉,是广东水果、南药贸易集散地。养殖业蓬勃发展,历来是粤桂12县市小耳花猪(本地猪)贸易集散地,年销售有药材市场、小耳花猪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10个,淡水鱼(主要是塘鱼、水库鱼)也有发展。旅游资源丰富,有旱平水库、磻坑锦盖山等80多个景点,另有观珠温泉(位于五一根竹园附近),水温89.8℃,泉水清澈,含有多种矿物质,是疗养健身的好去处,目前也在筹划发展中。
沉香经济:
现以沉香为例介绍观珠经济:沉香是采自沉香木(学名白木香)结香部位的名贵药材,不但燃之可闻香健体,而且对止血止痛有神奇疗效。它适宜生长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台湾等省,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为主产区。目前,沉香野生资源枯竭,货源严重不足,致使价格疯狂上升,等外品每公斤可买三四十元,上等或特等沉水沉香,每公斤高达3-6万元!,自古电白观珠镇就有人自产自销沉香。沉香药材遍布这里的山地丘陵,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如今,观珠经营沉香的专业户不下1000个,每天都有大量沉香从外地运来销售,使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沉香集散地,还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前来采购。早就听说观珠农民喜爱储蓄沉香,把它当作黄金、美钞来保值。记者最近到该镇沙垌、河垌等村实地探访,果然看到一栋栋漂亮农家洋楼里,堆着不少看似木块的沉香。村民张伯指着楼上楼下堆积如山的沉香,得意地对记者说:“我家有4人采挖沉香,现库存3000多公斤,各种等级都有,市值达300多万元。”说着,张伯亮出一叠订货单兴奋地说:“我刚从马来西亚参加国际药展会回来,签订的销售任务恐怕一年内都完成不了。”,据介绍,观珠一位汪姓老板(名字是什么观珠人都知道)于几年前承包开发3000亩荒地,已种下30万棵沉香木。到十年后收成时,这里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在此打工的六十多位农民说,每一棵树他们都有分成,届时大家都将摇身变老板。

杰出人物

人杰地灵的观珠,走出过许多响当当的人物,如著名土壤学家谢申(已故),原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电白乡亲联谊会会长廖寿伦,著名书法家、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铭珊,中共电白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梁小江,哈佛商学院广东第一人汪泽其,“沉香山“创建者、广东君元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电白县南药药业公司总经理汪科元,等等。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或科学教育等领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值本词条不断完善的机会,现挑选几位介绍,以飨读者。
谢申:谢申,字崧生,1898年8月23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观珠区石湾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谢瑞书以务农兼营小商贩为生。谢申从小就随父母在农村务农,目睹当时农作技术的落后状况,从而立下为农业科学献身的意愿。1920年,谢申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广东唯一的农业学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选读农业化学系。由于他学习勤奋,深受系主任刘寅教授的赏识和提携。在校期间,曾先后在校刊《农声》上发表了《作物之轮栽》、《绿肥之研究》等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就读期间(1920—1924),由于政局动荡,学校经费困难。谢申组织同学声援教师向校方索取欠薪,并在校刊《农声》上发表了《对政府变卖学校实习农场感言》、《铲地皮》等讽刺文章。1924年成立广东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谢申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就读于该院农化系。1927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山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并为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当过助手,在丁颖指导下进行水稻土地力试验和肥料试验,从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后,谢申曾先后在广西和广东省农务局和农业试验站任技士,并于1930年回到中山大学广东土壤调查所,在土壤学界老前辈邓植仪教授领导和指导下从事广东省土壤调查研究工作。1935年夏天,谢申受中山大学派遣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壤学硕士学位,1937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土壤调查所技正、所长、教授、农化系主任、院学部主任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主任和华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更多介绍请到谢申词条查看。
廖寿伦:廖寿伦是原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退休后,担任龙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不为名、不为利,以党的事业为重,发挥余热,带领关工委一班人积极努力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龙岗区召开全省关工委主任会议,推广了龙岗的经验。与会者一致认为,龙岗区关工工作是广东省关工工作的典范。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他被广东省关工委评为优秀工作者,他领导的集体被评为广东省关工工作先进集体。
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多年来,廖寿伦一直以自觉学习为己任,他把“学习是做好工作的本钱,是前进的加油站,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几年来,他始终坚持“三性”:一是经常性,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读书看报;二是制度性,建立班子成员的学习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每月组织驻会主任集中学习一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三是针对性,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00年7月,廖寿伦从龙岗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后,面对外界的多次高薪聘请,他都选择了放弃。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退休了也应该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能贪图金钱。在他的感染下,陈春华、徐元成、刘须恕、关宝文等一批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也拒绝聘请,纷纷积极参加到关工委工作中来,为关心下一代发挥余热。廖寿伦带领关工委领导深入到各镇找党政一把手商量成立关工组织事宜,使各镇及时建立健全了由镇党政领导兼任主任、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常务副主任的工作班子。如今,该区关工委已经发展到17个,关工小组发展到257个,成员发展到3280余人,关工委组织不断壮大。在廖寿伦的重视下,龙岗区关工委实行了驻会主任每周轮流值班制度,不定期召开主任会议,研究工作。他本人则身先士卒,天天按时上班,工作亲历亲为、任劳任怨。机关干部称赞说:“他退休后与没退休一个样,精神状态很好,精力非常充沛,工作非常认真积极。”
深入调查总结经验:这几年来,廖寿伦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抓基层工作上。一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每年春节过后,上班伊始,他就亲自带队,深入各镇和村(居)委会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了解情况,对关工委的工作思路、重点和方法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通过调查研究,他提出关心青少年就要在“关心”上下工夫,特别是要把青少年思想上的难点、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难处作为工作的重点,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联系点制度,及时指导基层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每位驻会主任挂钩联系2~3个镇(含区直属单位),指导他们的工作。在全区内选定16个“老少共建”文明社区试点单位。他们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总结先进典型给予推广。几年来,区关工委在全区总结表彰了12个关心下一代的先进单位和25个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三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03年第一季度在龙岗镇推广了法制副校长的经验;第二季度在大鹏镇推广了办好家庭学校的经验;第三季度在横岗镇推广了以健康快乐为主题的经验;第四季度在坪山镇推广了“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的经验。2004年,第一季度在平湖镇推广了“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受到省市关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说:“龙岗区关工委建立了在各镇轮流召开的每季度一次经验交流会的制度,每次抓一个主题,总结交流一方面的经验,是抓基层关工委工作的一个新创举。”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廖寿伦不断改革创新关工工作,使关工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联系多年来关工工作的实践,总结了三个创新。一是工作载体创新。近两年来,他多次在布吉镇关工委调查研究,根据老同志的特点和青少年存在的思想问题,与布吉镇关工委一道,探索出“两队一校”(即老年义工队、老年文艺宣传队和家长学校)为工作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镇有老、中、青服务1498人,文艺宣传队员1355人,家庭学校12所,他们参加“十个一”活动达7100多次。二是工作方法创新。他从实践中总结出做好关工工作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即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法制教育经常化;关工工作办公、学习、值班、调研和联系基层制度化;老同志开展活动时,身着“义工服”,佩戴“值勤”袖章,做到规范化。这样就使全区关工工作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常抓常新,有效地进行。三是工作内容创新。他在工作中要求自己每年要有新思路、新内容、新进步。今年年初,他和几位副主任深入到各镇、村、区戒毒所调研,发现全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3000多人,青少年占60%以上,最小年龄14岁,复吸率占75%,最多次者达“十进宫”,情况十分严重。他根据国外的经验,大胆提出筹建阳光关爱培训中心的设想,对已强制戒毒后的青少年,组织他们学习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就业一条龙服务,这个设想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和上级关工委的认同,同时也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捐资。2003年12月,港商王有德听了廖寿伦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的介绍后,深受感动,当即表示:今后5年为区关爱基金捐赠100万元,首期10万元已与2004年元月到账。廖寿伦曾先后到有关部门和企业筹资近30万元,用于扶贫助学和公益事业。他还提出并制定了“阳光关爱基金”章程,以发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和企业家捐资,乐善好施,扶贫帮困。名利淡似水,“关工”重如山。廖寿伦同志无疑是龙岗区关工委优秀带头人之一,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一片真挚的情,一缕炽热的爱,支撑起了龙岗区关工委工作的一片艳阳天!
汪泽其:
幼年立下鸿鹄志:1975年,他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其父汪铭鼎在县矿产资源办公室工作。在电白一小读书时,他对未来就充满憧憬,暗下决心拿到全国重点高等学府的“入门券”。为此。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常到县图书馆泛舟书海。家里的藏书,能搜到的都翻阅过。在学习上,他方法很特别,常提前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翻看下学期的书籍,了解基本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在没有做完课本习题、例题时,他从不看参考资料。有趣的是,江泽其会自己编题目考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汪泽其以政治、化学单科茂名市第一,全县总分第二(734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浙江大学,就读工业外贸专业。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汪泽其学习刻苦,成绩突出,曾二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他的成长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多亏了开朗的父亲。其父毕业于师范学校,对儿童心理学较有研究。在对汪泽其的教育中,主要以引导为主,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常以谈心的形式加强沟通,并注意日常行为的潜默化,从不采取打骂粗暴方式。汪父不管工作多忙,都会督促检查泽其完成作业,要求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决不能拖到次日。
孜孜求学不言悔:1998年6月,汪泽其大学毕业,取得工业外贸学士学位。在50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公司、子公司或办事处,代表处的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到该校招贤时,“慧眼识英才”,“诚激汪泽其加盟。”1998年7月,汪泽其到该公司工作,任过市场科科长、部门经理。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公司派其到孟加拉国任代表处总代表,月薪由原来的4275元升到9000多元。2003年秋,汪泽其被派往马来西亚,组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出任董事总经理,月薪近2万元。汪泽其从公司一般员工中脱颖而出,升任中层管理领导,摸索出较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路子,创造不少新鲜经验。特别是组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仅一年多,就取得了2004年销售额1240万美元的辉煌成绩。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汪泽其在“中兴”是前途无量的。但他面对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不满足,他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00年,他抓紧备考哈佛大学商学院。工作之余,他不沉迷在饭局、麻将桌、歌舞厅、网络中,而是投入紧张的复习中。他几乎每晚8时复习到11时,甚至凌晨2时。期间,他的未婚妻于慧慧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于慧慧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同校研究生毕业。2003年9月,汪泽其与同时在“中兴”公司工作的于慧慧相爱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俩心贴得更近。于慧慧为使汪泽其安心复习,从不轻易打扰他,并且在物质上支持、精神上鼓励。2003年,汪泽其通过了管理类(GMAD)研究生入学统考。2005年3月,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哈佛大学商学院。
汪科元:十一年前(注:该报道写于2008年,现在是2010年,故把原文的九改为十一),时任茂名市政协委员、广东君元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电白县南药药业公司总经理汪科元大力发动电白县沙琅镇和他的家乡电白县观珠镇的父老乡亲加盟沉香种植,率先在观珠镇磻坑村境内的一个荒山上创办了“沉香山”,几年后“沉香山”已种上面积6000多亩超过100万株沉香,成为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白木香(沉香)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2005年该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沉香山”使人心旷神怡:汪科元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小时候就跟着别人到海南岛去采集沉香,后来经营药材生意,对沉香的用途、价值乃至特性及地域分布等情况十分了解。据汪科元介绍,沉香是一种名贵的稀有中药,极品沉香每公斤收购价可达三至四万元,而且市场货紧价扬。沉香的形成是由沉香乔木树长到一定年限后,树体中心部位产生树脂,树体被切开损伤后,真菌侵入并寄生其中,与树脂产生系列化学反应,最后形成香脂,凝结于树体内,而成“沉香”。来到电白县观珠镇境内的“沉香山”,只见漫山遍野沉香树已成行成林,大的已有碗口粗。汪科元介绍说,这些沉香树每逢初夏开花,四周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沉香山”极具诱惑力。
“沉香山”将是金山银山:汪科元介绍说,沉香从种植到收获,一般要经过10年甚至12年,时间越长其价值越高。由于沉香适粗生,所以荒山野岭也可种植。位于观珠镇境内的“沉香山”,是汪科元在1997年开发的,单在山上开路就投入了100多万元,几年间“沉香山”投入一千多万元。由于我国沉香相当部分依靠进口,国家每年得花大笔外汇,电白观珠、沙琅等地气候宜种沉香,周期虽长,但成本较低,十年后,丰厚的经济回报难以估算。著名的中药资源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徐鸿华去年曾到“沉香山”考察。徐教授在考察后赞叹不已:这个“沉香山”到了收获的时候就是金山银山了,这个“沉香山”是一个“绿色银行”。据介绍,2005年初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办公室已把其白木香(沉香)规范化、产业化种植GAP基地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发展沉香生产铺致富路:电白县观珠镇、沙琅镇山岭多、耕地少,农民收入不高,经济欠发达。1997年开始,汪科元创办沉香基地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股田制、会员制和一般合作等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为基地的成员。农民每天的酬劳,一部分直接兑现为现金发放,另一部分以自愿为原则可作为劳力入股计入股份,单磻坑村就有500多人在基地做工,每月每人可获四五百元的固定收入,农户基本无忧孩子学杂费和家什开支。汪科元的目标是要通过企业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打造粤西农产品经营的航空母舰。开始之初,汪科元亲自到会向群众推广种植沉香的好处,以及栽培技术,联结山区农户加盟种植沉香。对于贫困户、独生子女户、纯女户等,汪科元则免费赠沉香苗,进行“沉香扶贫”。为了减少农户购买沉香苗的经济压力(成批售价都要10元一株),汪科元根据农户的承受能力每株苗仅收取农户0.5至0.8元的“种植管理”成活至成材(采香)责任押金,并签订合同包收购产品,收获按比例分成,充分调动农户种植沉香的积极性。
创建“中国沉香第一县”,汪科元在自己的家乡观珠镇创办“沉香山”的成功经验,引起国家科技部及省、市、县等各有关部门的重视,电白县决定在该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沉香,创建“中国沉香第一县”。之后,汪科元又在沙琅镇扩建沉香基地15000亩,目前已种植共21000亩,稳坐“中国沉香第一县”的位置,打造沉香航母,为老百姓造福。

语言风俗

语言:
一、涯话:全镇通行涯话,即粤西客家话,分布于圩镇中心以及24条行政村庄。观珠的涯话,整体上与电白其他乡镇的涯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详细的研究可以参看陈云龙的《广东电白观珠客家话止摄精组字的读音》。
二、黎话(或海话):作为同一方言体系(闽语系)的黎话和海话,外人实在难以区分,黎话(或海话)分布在石湾、河垌,以两行政村的杨、梁姓为代表(注意两行政村谢姓等使用涯话,但与其交流要使用黎话(或海话))。他们只有到了镇上涯话强势明显时才使用涯话。
三、白话:应该和高州白话类似,分布在明塘村(姓朱)等地,据说木师也有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本地白话在涯话的夹击下已经不多少,现在讲白的大多来自外地,并以广州白话为准。
风俗:与粤西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有做年例等风俗。这些从略,现讲些有特色的:
打春:一年的立春,又称交春,要打春,具体做法是用某植物叶子与鸡蛋一起做汤喝,现在多用葱与鸡蛋做汤。春与鸡春(即鸡蛋)的“春”谐音,寓意一年有个好开头。
五月节:每逢五月初一,老人们会用艾叶、桃叶、风茅叶等一块煮水,给小孩洗身,一边洗还一边哼唱歌谣,寓意于去邪保平安。到初五时,再洗一次。另外,还有五月节放纸鹞的风俗,这成了小孩子过五月节一大乐事。
做“田了”:田,即耕种,了(liǎo),即完成、结束;田了,即耕种结束,可以休息了。每年夏季的农忙,是农家最辛苦的时途,因为要在烈日炎炎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除了收割之外,还要播种、插田等等。而立秋之前要完成的插田,则是田了之前的最后冲刺。老古话教训农家人,立秋后太阳斜照,此后再插田,禾苗就长不正。当最后一块田插完后,全家如释重负,会在当天或次日隆重地吃上一顿并美其名曰“做田了”。
七月十四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由于种种原因,观珠及周边地区一般提前一日,即七月十四过鬼节,绝少数地区则推迟一日(七月十六)。七月十四当日,要杀鸡摆三牲敬神,以敬畏鬼神。七月十四期间,通常有吃粉皮的习俗,另有老古话:七月十四鸭嫲圆,汝圆涯也圆。在吃着鸭嫲圆(应该是汤圆的一种,无馅),享受团圆的幸福。另外,大人会对小孩子说:七月十四鬼子晒衣,无好捡菇稔(岗稔);莫去搞水;等,大意是告诫孩子在鬼节中不要贪玩。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晚,全家聚一块,备好柚子和香蕉等水果还有檀香,准备“敬”月光。一般在“敬”月光时,大人会向小孩讲关于月光的传说。如果当晚见不到月光,全家都会显得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