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汕头市地图 > 潮阳区地图 >
贵屿镇地图
贵屿镇相关地区地图:

环境问题

贵屿是著名的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基地,每年要吞吐掉约三百万吨电子垃圾(大部分源于走私,由于地方政府获利高,国家屡禁不止),在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各种各样的可利用资源的大量回收的同时,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贵屿开始涉足旧五金电器的拆解生意,并且由于获利丰厚使得整个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收旧利废行业在90年代初真正发展成为贵屿人的主业:大面积的土地开始抛荒,贵屿镇区有80%的家庭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并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而就在此时,国外的电子垃圾通过深圳、广州和南海的转运点,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贵屿。电子垃圾中含有非常多的有害物质,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污染,因而电子垃圾的回收与拆解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但是贵屿的电子垃圾拆解业大部分是由家庭作坊来进行,这些作坊通常没有必要的设备和相应的技术,更没有充足的资金来降低污染。为了节省成本,家庭作坊往往采用最原始直接的方式进行电子垃圾的拆解,于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严重的污染——尤其对土壤和地下水。这些污染在本世纪初引起了香港媒体的注意,并很快就把原本不为人所知的贵屿推向了世界关注的前台。近年来,由于大量倾倒电子垃圾拆解后的各种余料和废件,甚至是提取各种残余金属后没有使用价值的强酸,除了南阳片区,贵屿绝大部分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已经不能饮用。汕头大学的一份报告表明,贵屿镇因二氧(杂)芑而致癌、流产的几率是全球最高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污染问题,贵屿还不至于受到这么强烈的关注。关键在于目前贵屿拆解的电子垃圾主要来源于美日等国,这就牵涉到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原本就备受争议的国际贸易道德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又和电器产业整体的环保问题相关联。这种牵扯使得贵屿的问题更加复杂。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垃圾的数量将大得惊人。而目前这些电子垃圾中的50%—80%要出口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其中80%出口到亚洲,其中又有90%进入到中国)。贵屿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关注。

历史文化

贵屿镇,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上,这里曾诞生了宋代法学家郭浩、明代学者陈洸和清末文学家、教育家郭经、科学家郭培宣等名人。如今,当人们来到这里时,除感受到古朴的民风和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外,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是耕山务农的民众学书画、喜收藏的雅韵.贵屿镇政府近年来重视民众文化工作,镇里出版了一《贵屿文学季刊》、《贵屿书画选刊》、《贵屿古今墨迹撷英》等书刊和专集,发表群众的文学、书画作品,整理和重印古画、古今书法,还举办群众书画展览。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贵屿彩街书画展”。

教育状况

目前,贵屿主要初级中学有,贵屿中学,华美中学,龙港中学,东洋中学,联堤中学,北林中学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省道洪和公路(S237)穿过镇境北部进入普宁市麒麟镇境内,县道草南路、陈贵路在镇境交汇,分别连接铜盂镇和陈店镇,交通较为便利。多方筹措资金3580万元,致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规划建设,在组织大规模拆除公路和主干道违章搭建物9.8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改造、拓宽并铺筑水泥路面总长12公里,镇区公路及主要路段全面配套排污,路灯和绿化带;完成总长3公里的华美外角带排洪渠整治工程。深溪水库引水工程水泥输水管道全部更换成铸铁管。东线上练单元有5个村饮上自来水

风景名胜

现在人们一谈贵屿,脑中浮现的大多是“电子废料”“环境污染”等词汇,殊不知,贵屿在改革开放前也是一个风景不错的小镇,也曾以贵屿八景闻名于潮阳诸镇。只是后来,随着焚烧回收产业的兴起,环境污染逐步加剧,贵屿八景渐渐大不如前,直至如今面临消逝的边缘。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以下是贵屿八景的名称。1、东山晓色(位于贵屿山东北),2、西寺夜钟(位于西尾外西兴寺),3、南海渔歌(位于南安南门头桥西侧),4、北埔晴烟(位于北林北宫外附近)5、桂江春涨(位于贵屿大桥至进贤桥),6、仙园夏雨(位于华美仙景园至清游洞),7、板桥秋风(位于玉窖五洲桥),8、石塔冬溪(位于北林东陇一带),另外,贵屿还有黄门第(又称舅府、陈北科府),虱母仙等风景。

民俗风情

在贵屿,一年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节(即冬至)。民俗活动有:龙舟赛,中秋烧塔,戏台唱戏,猜灯谜等。逢年过节当地居民都会举行各种祭拜神明的活动。每月之中,初一、十五和初七,都是比较重要的日子,往往也会要拜神祈福。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约在农历二月,贵屿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彩街艺术书画展”,为期三天,俗谓“街路棚”。贵屿街路棚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四百余载,素有“中华一绝”之称。清《潮阳县志》对“街路棚”有这样一个生动写照:“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最盛时展出书画作品竞达上千幅之多、绵延二三里,真谓琳琅满目,别有一番墨韵文情。历代曾展出著名书画家李子长的活画,还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禇遂良、郑板桥等书画。晚清时各商号更不惜重金购买流失各地的先贤手迹,以参展竟相炫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街棚“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进。这种以”彩街棚‘为主体的乡间文艺形式连同祭奠、游神和花街游行活动,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在贵屿的华美、南安与北林(门)同时进行,直到解放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浩劫,当地群众家中保存的书画作品大量被毁灭和流失,保存下来的书画作品仅剩五六十幅。1989年春天,贵屿彩街迎来了她的第二次新生。为了传承这一悠久民俗文化,时任省政协主席的吴南生亲笔为“彩街”题写了“发展潮汕经济,建设文明侨乡”的字幅,支持彩街活动的恢复。得知这一喜讯,当地商铺群众自筹资金,重新恢复了彩街布景,征集到650幅书画作品。1999年,鉴于原来布展的老街路面过于狭窄破旧,当地政府拓展了老街以东的数百米路段,这样便形成了目前长达1.8公里的规模。传统的“街路棚”原仅在贵屿老街布展,街长约有三里之遥,横跨三个自然村。由于街道比较狭窄,且布展期间各家商铺还得继续营业,布展之后人员往来显得较为拥挤。尽管如此,布展还是年年进行,从不停息。一九九八年七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辟华美东段布展区。该区的筹建工作,自那时以来,在省、市、镇、管区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当地群众和在外乡亲纷纷解囊捐资。当年,仅新区展出的书画工艺品有640余件,尔后每年均有新增展品。在众多的展品中除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幅外,还有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的佳作,有中央、省、市领导的题词,有其他党派与知名人士的墨宝。美术作品的作者中有众多教授,其间不乏国宝级书丹青大师,还有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既有北派、岭南派,又有西派、海派的代表作,风格各异,手法不同;既有本地书画作者、民间艺人富有乡土风情的作品,更有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寄来的书画精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具特色,各显千秋。此外,还有摄影、剪纸、雕刻、(报纸)报头、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等,应有尽有。从这色彩缤纷,流光溢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留下的印痕,感悟时代风云的变迁;有时令你忍俊不禁,有时可以让你沉思遐想。每年的农历二月,与“彩街棚”同时举行的花街游行活动更是为其增添了热闹喜庆的场面,朝看花街游行,暮观“彩街棚”!,参加花街游行的男男女女,都必须经过精心的化妆。准备完毕,只见铿锵锣鼓开道,游行开始。紧跟大锣鼓的是由36名头扎彩色布巾脸谱有文有武的男子组成的英歌队。英歌队以一名身着黄色八卦衣、手持黄色八卦旗饰“师公”的青年为前导。身后是一位手舞金蛇饰“时迁”的小伙子,其他人的衣服,颜色不同,图案迥异。小伙子舞动手中的金蛇,穿行在同伴中间,手中的金蛇时高时低,或左或右。按着金蛇的示意,队伍中不时发出整齐粗犷的吆喝声,小伙子用力敲击着手中的木棍,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队伍或聚或散,忽现长蛇挺进之状,忽呈双龙出海之势,用刚劲、奔放、雄浑来形容并不一点为过;更有那装扮成“伯公”“伯婆”(傩公傩婆)的两个小矮人,摆动着手中的尘拂和葵扇,诙谐而滑稽,逗得围观者阵阵发笑。如果说,男性英歌舞以其豪迈的气势,给观者以力和美的震撼。那么,女性英歌舞给人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你瞧,取代男子英歌舞中“时迁”位置的是一位手舞黄色令旗的俊俏姑娘。随着令旗的指向,服饰华丽的姑娘们,也整齐划一地敲击着手中的木棒,腾跃之举,聚散之间,一会儿恰似粉蝶采花,一会儿又宛若孔雀开屏,真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绚丽的衣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舞姿,给予观众的何曾不是美的享受!,英歌队之后,是男女锣鼓队、乐队,手持标旗肩挑花篮的少女和儿童组成的化妆队。虽然装束不同,形式不同,年龄不同,但从每个人的脸上都可看到一种相同的表情:喜悦和自信!,2009年初由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评审推荐,经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通过的贵屿街路棚,已与鳌鱼舞、潮州歌册、陶瓷微书等8个项目入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当地政府、潮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正致力于收集、保护“彩街”的相关资料和民俗文化,争取申报列入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经济状况

农业: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相继完成贵屿南、北治涝电排工程的建设,南站电排发挥排涝效益,北站工程预计2002年汛期前发挥效益。投资300多万元,加固了练江北港堤围,建设“三面光”排灌渠道7公里。大力抓好水稻高产片、淡水养殖、蔬菜种植、优质果种植、三鸟饲养五个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结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乡镇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工业:贵屿镇以旧五金电器为主业,由于获利丰厚,整个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外的电子废物通过深圳、广州和南海的转运点,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贵屿。传统的收旧利废行业发展为贵屿人的主业,大面积的土地开始抛荒,贵屿镇区80%的家庭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并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因势利导,限制废旧回收业的发展,放手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企业。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产品适销对路的实业型、产品型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近期,贵屿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镇初步形成了上练单元以明丝花、PVC片材、五金为主;贵屿单元以商贸为主;南阳单元以织、服装为主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